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9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分析页岩孔隙结构 被引量:187
1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1 位作者 孔德涛 刘慧卿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0-455,共6页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图片分析...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图片分析了页岩孔隙结构对气体吸附和渗流的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有机质中的微孔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构成了页岩气体的主要吸附空间。页岩的孔隙类型复杂,孔隙形态多样,存在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开放性的透气性孔和墨水瓶孔等多种孔隙,且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较高的微孔和过渡孔保证了页岩储层具有很高的吸附聚气能力,但中孔和大孔发育较差,不利于气体渗流和页岩气藏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氮气吸附 孔体积 比表面积
原文传递
水力脉冲空化射流钻井机理与试验 被引量:85
2
作者 李根生 史怀忠 +3 位作者 沈忠厚 黄中伟 廖华林 牛继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9-243,共5页
在分析水力脉冲与空化射流调制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水力脉冲与空化射流耦合的水力脉冲空化射流发生器,通过流体脉冲扰动和自振空化效应耦合,使进入钻头的常规连续流动调制成振动脉冲流动。钻头喷嘴出口形成脉冲空化射流,产... 在分析水力脉冲与空化射流调制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水力脉冲与空化射流耦合的水力脉冲空化射流发生器,通过流体脉冲扰动和自振空化效应耦合,使进入钻头的常规连续流动调制成振动脉冲流动。钻头喷嘴出口形成脉冲空化射流,产生水力脉冲、空化冲蚀和局部负压效应,从而提高井底净化和辅助破岩效果。塔里木盆地6口井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水力脉冲空化射流钻具对钻头类型、地层特性、钻井液密度、排量、动力钻具等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机械钻速提高10.1%~53.4%。水力脉冲空化射流发生器具有性能稳定、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完全可以满足现场的需要。水力脉冲空化射流技术将为提高深井钻速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脉冲 空化射流 机械钻速 深井钻井 机理 试验
下载PDF
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策略综述 被引量:81
3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3 位作者 殷丹丹 娄毅 郭瑾 孟虎 《天然气与石油》 2011年第1期34-37,7,共4页
页岩气是一种储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但是页岩气藏储藏层结构复杂,多为低孔、低渗型,开发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储层评价技术(测井和取心)、水平井增产技术(多分支... 页岩气是一种储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但是页岩气藏储藏层结构复杂,多为低孔、低渗型,开发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储层评价技术(测井和取心)、水平井增产技术(多分支井水平井和对接连通水平井)、射孔优化技术以及压裂增产技术;分析了国内在页岩气研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当前页岩气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开发 储层评价 水平井增产 射孔优化 压裂增产
下载PDF
煤岩水力裂缝扩展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72
4
作者 杨焦生 王一兵 +3 位作者 李安启 陈振宏 陈艳鹏 邹雨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7,共5页
采用大尺寸(300 mm×300 mm×300 mm)真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地应力、天然割理裂缝、隔层及界面性质对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岩的水力裂缝扩展行为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天然割理、裂缝影响,煤岩压裂施工压力高,波动频繁,水力裂... 采用大尺寸(300 mm×300 mm×300 mm)真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地应力、天然割理裂缝、隔层及界面性质对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岩的水力裂缝扩展行为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天然割理、裂缝影响,煤岩压裂施工压力高,波动频繁,水力裂缝扩展不稳定,形态复杂。当水平主应力差较小时,水力裂缝在多个方向起裂,延伸产生多裂缝,主要沿天然割理、裂缝方向随机扩展;随着水平主应力差的增加,水力裂缝会主要沿垂直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扩展,形态相对单一。单纯的煤层与隔层之间的物性差异(弹性模量等)对水力裂缝穿入隔层扩展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隔层上的垂向压应力和界面性质是决定水力裂缝能否穿层的主要因素。垂向应力小,界面胶结强度低时,摩擦因数小,水力裂缝在界面上易产生横向滑移,难以穿入隔层扩展;垂向应力大,界面胶结强度高时,摩擦因数大,水力裂缝将穿越界面进入隔层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压裂模拟 地应力 天然裂缝 界面性质 裂缝扩展机理
下载PDF
边界层流体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7
5
作者 徐绍良 岳湘安 +1 位作者 侯吉瑞 王宝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6-28,共3页
以去离子水在半径为2.5μm和1.0μm微圆管中流动的实验结果为基础,拟合得到去离子水在微圆管中的有效流动半径公式和基于边界层流体的不同半径毛管束视渗透率公式,并比较了视渗透率与理论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管径尺寸的... 以去离子水在半径为2.5μm和1.0μm微圆管中流动的实验结果为基础,拟合得到去离子水在微圆管中的有效流动半径公式和基于边界层流体的不同半径毛管束视渗透率公式,并比较了视渗透率与理论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管径尺寸的减小,边界层流体对渗流特性的影响变大;边界层流体厚度是压力梯度的函数,并随压力梯度的增加而按指数规律递减;毛管束视渗透率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增大,并最终趋近于理论值.边界层流体是导致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边界层流体 非线性渗流 渗流特性
下载PDF
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异同 被引量:70
6
作者 何顺利 焦春艳 +2 位作者 王建国 罗富平 邹林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7,共3页
文中深刻剖析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区别,便于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时选择较合适的实验手段,更加准确地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描述与表征。从理论模型、实验过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对比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的不同,揭示了它们的... 文中深刻剖析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区别,便于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时选择较合适的实验手段,更加准确地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描述与表征。从理论模型、实验过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对比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的不同,揭示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研究发现:恒速压汞由于其实验过程是准静态过程,可以将孔隙与喉道区别开来,测量值更接近静态毛细管压力,得到的喉道半径结果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因此,恒速压汞是研究孔隙结构的比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常规压汞 毛细管压力动态效应 静态毛细管压力
下载PDF
绒囊工作液防漏堵漏机理 被引量:70
7
作者 郑力会 孔令琛 +3 位作者 曹园 王慧云 韩子轩 何晓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520-1528,共9页
防漏堵漏材料一直备受关注.室内用优选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水、羟乙基淀粉、聚丙烯酰胺以及专有化学处理剂为原料,研发出新型防漏堵漏工作液.实验和应用表明,新型工作液能够封堵大小不同的漏失通道且不影响正常作业.经... 防漏堵漏材料一直备受关注.室内用优选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水、羟乙基淀粉、聚丙烯酰胺以及专有化学处理剂为原料,研发出新型防漏堵漏工作液.实验和应用表明,新型工作液能够封堵大小不同的漏失通道且不影响正常作业.经1000~2000倍显微观察,工作液中有一种球形材料,静态下具有"一核二层三膜"微观结构.内部似气囊,外部似绒毛,遂称该材料为"绒囊".静态下,气囊绒毛结合完整,凝胶强度高;动态下,绒毛被剪切或散落,黏度低,满足工程需要.若漏失通道直径或宽度大于绒囊直径,绒囊堆积成侧躺圆锥状分解工作液液柱压力,实现防漏堵漏;漏失通道直径或宽度与绒囊直径相当,绒囊被低压区吸入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增加漏入漏失通道阻力,实现防漏堵漏;漏失通道直径或宽度小于绒囊直径,绒囊工作液利用高凝胶强度形成非渗透膜屏蔽漏失通道,实现防漏堵漏.从而,全面封堵大小不一的漏失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囊 封堵 防漏堵漏
原文传递
控制压力钻井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61
8
作者 王果 樊洪海 +3 位作者 刘刚 公培斌 李勇 石春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8,共5页
控制压力钻井(MPD)是已在国外得到应用的一种先进钻井技术,该技术能够解决复杂地层钻井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介绍了MPD钻井技术的目标、优点和实现方法,加深了对MPD技术的特征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为研究和发展这... 控制压力钻井(MPD)是已在国外得到应用的一种先进钻井技术,该技术能够解决复杂地层钻井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介绍了MPD钻井技术的目标、优点和实现方法,加深了对MPD技术的特征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为研究和发展这一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介绍了MPD技术的多种应用形式及其适用条件,为一口井设计与实施MPD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筛选的方案。MPD技术的应用需要配套的设备、监控系统和水力学程序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其中,配套的设备是应用MPD技术的首要条件。对MPD技术的相关设备进行了介绍,为MPD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装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控制 控制压力钻井 井口压力 井底压力
下载PDF
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定量表征与定向井产能预测 被引量:62
9
作者 黄世军 康博韬 +2 位作者 程林松 周文胜 常舒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8-495,共8页
采用可视化的多管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实际油田生产资料,定量表征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现象,并建立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的定向井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的... 采用可视化的多管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实际油田生产资料,定量表征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现象,并建立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的定向井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的干扰系数动态表征关系式;引入干扰系数,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修正Vandervlis定向井产能公式,得到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定向井多层合采的产能动态预测公式。储集层纵向渗透率的差异是层间干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用储集层基准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和渗透率偏差综合描述。多层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对不同含水阶段油井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中高含水期层间干扰对整体产油能力的抑制作用加剧,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考虑层间干扰后产能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修正后的定向井产能公式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现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普通稠油油藏 多层合采 层间干扰 干扰系数 定向井 产能预测
下载PDF
一种求解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57
10
作者 许建红 程林松 +1 位作者 周颖 马丽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4-597,602,共5页
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层中流体渗流不遵循达西定律,属于非线性渗流。对长庆西峰油田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改变岩心两端压差测量流体通过岩心的流速,求得"压差-流量"关系曲线并进行回归,二次多项式拟合相... 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层中流体渗流不遵循达西定律,属于非线性渗流。对长庆西峰油田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改变岩心两端压差测量流体通过岩心的流速,求得"压差-流量"关系曲线并进行回归,二次多项式拟合相关系数较高,为此,将渗流速度表示为驱动压力梯度的二次多项式,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理论渗流速度公式结合,即得到求解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学模型。由该模型分析,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驱动压力梯度和流体的流度,启动压力梯度与前者成正比关系,与后者成反比关系。利用启动压力梯度可以计算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条件下油井产量、极限注采井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启动压力梯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深水油气井套管环空压力预测模型 被引量:59
11
作者 杨进 唐海雄 +4 位作者 刘正礼 杨立平 黄小龙 严德 田瑞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619,共4页
针对深水油气井测试过程和生产初期井口处套管环空压力上升可能造成套管挤毁或破裂的问题,基于典型深水井井身结构和井筒传热过程,建立套管环空压力预测模型,为控制套管环空压力提供依据。以测试管柱与生产套管间环空为例,根据能量守恒... 针对深水油气井测试过程和生产初期井口处套管环空压力上升可能造成套管挤毁或破裂的问题,基于典型深水井井身结构和井筒传热过程,建立套管环空压力预测模型,为控制套管环空压力提供依据。以测试管柱与生产套管间环空为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井筒传热过程分析,推导了套管环空温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套管环空体积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并结合套管环空温度计算公式及PVT状态方程,建立了典型深水井套管环空压力预测模型。利用推导的套管环空温度计算公式及套管环空压力预测模型预测了西非海域某油田7口深水井的套管环空温度和压力,并与现场实际监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套管环空温度、压力的监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模型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油气井 套管 环空压力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绒囊钻井液控制煤层气储层伤害室内研究 被引量:57
12
作者 郑力会 孟尚志 +1 位作者 曹园 李中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9-442,共4页
室内用成核剂、成膜剂、成层剂和定位剂配制密度为0.85 g/cm3的绒囊钻井液,研究其对煤层的封堵及保护效果。用内蒙古煤研磨成不同目数煤粉,分别模拟大、中、小漏失通道做煤屑充填封堵实验,回压0.5 MPa,KCl清水钻井液加压0.5 MPa全部漏失... 室内用成核剂、成膜剂、成层剂和定位剂配制密度为0.85 g/cm3的绒囊钻井液,研究其对煤层的封堵及保护效果。用内蒙古煤研磨成不同目数煤粉,分别模拟大、中、小漏失通道做煤屑充填封堵实验,回压0.5 MPa,KCl清水钻井液加压0.5 MPa全部漏失,绒囊钻井液加压5 MPa无漏失。利用内蒙古煤钻取煤柱塞做煤柱塞封堵实验,KCl清水钻井液随压力增加漏失速率增大,绒囊钻井液加压6.00 MPa无漏失。KCl清水钻井液污染后煤柱塞渗透率恢复值小于66%;绒囊钻井液污染煤柱塞,切片1.0 cm后渗透率恢复值大于96%。绒囊钻井液能够封堵煤层,有效减小对煤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囊 钻井液 煤层气 控制储层伤害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54
13
作者 代金友 李建霆 +1 位作者 王宝刚 潘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4-529,共6页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藏产水严重,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认识不清,制约了气田滚动开发进程。利用钻井、测井、录井、生产测试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建立了气水成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①该区气水分布呈"...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藏产水严重,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认识不清,制约了气田滚动开发进程。利用钻井、测井、录井、生产测试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建立了气水成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①该区气水分布呈"渐变互补"特征,相对富水区在西北部;②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烃源岩、储集层物性及构造等,地层水主要分布在烃源岩欠发育区、物性不佳区和连通体内构造低部位;③烃源岩对气水分布起关键作用,烃源岩成熟度低值区地层水发育、高值区天然气富集。该研究可直接指导研究区开发选区、选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气水分布规律 成因模式 地层水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数值模型分析 被引量:51
14
作者 张士诚 牟松茹 崔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84,129-130,共4页
水力压裂和水平井开采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技术,在我国尚处在工业试验阶段,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在总结分析了页岩气压裂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网状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及裂缝扩展模型、产能预测模型的类型以及优缺点。结果认为,特殊的赋存生... 水力压裂和水平井开采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技术,在我国尚处在工业试验阶段,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在总结分析了页岩气压裂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网状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及裂缝扩展模型、产能预测模型的类型以及优缺点。结果认为,特殊的赋存生产机理、复杂的裂缝形态和多尺度的渗流模式是页岩气压裂的主要特点,其目的是形成网状裂缝,扩大储层改造体积;网状裂缝的形成主要受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夹角、水平主应力差和岩石的脆性等因素的控制。页岩气压裂产能预测模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裂缝形态的模拟和气体流态的描述,主要有非常规裂缝模型、离散裂缝模型和双重介质模型等,这些模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页岩气压裂裂缝形态和渗流特点,但没有考虑不规则的裂缝形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 压裂(岩石) 裂缝扩展模型 产能预测模型 渗流 特点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50
15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1 位作者 徐杰 张宏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采用钻孔和熔蜡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缝洞油藏定量模型和随机模型,并用两种模型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中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密度差异和缝洞连接点位置决定溶洞中流体分布规律;一次... 采用钻孔和熔蜡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缝洞油藏定量模型和随机模型,并用两种模型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中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密度差异和缝洞连接点位置决定溶洞中流体分布规律;一次水驱结束后剩余油包括油水密度差异形成的"阁楼油"、油水置换非瞬时性造成的"封存油"、溶洞不规则性造成的"角隅油"、缝洞复杂连接关系或者低连通度造成的"盲洞油"以及岩石润湿性造成的"油膜"。连接点位置越高,"阁楼油"含量越少;注入速度越低、原油黏度越小,"封存油"含量越少;溶洞形状越规则,角隅数量越少,"角隅油"含量越少;缝洞连接关系越简单、连通程度越高,"盲洞油"含量越少;水湿岩石表面"油膜"含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全直径岩心 剩余油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效果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杜保健 程林松 +2 位作者 曹仁义 李长勇 张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1,共6页
基于致密油藏储层特征和体积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通过水电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井型的渗流场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从井间压力梯度分布、单井产能及采出程度等方面对不同井型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论证了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致密油藏... 基于致密油藏储层特征和体积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通过水电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井型的渗流场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从井间压力梯度分布、单井产能及采出程度等方面对不同井型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论证了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致密油藏的可行性,并首次分析了压裂改造体积大小和储层综合改造因子对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合理井网形式优选。研究表明:体积压裂可以大幅度减小近井区域渗流阻力,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明显高于水平井及常规压裂水平井,动用范围大、采出程度高;水平井井网油水井间驱替压力梯度大,开发效果优于直井—水平井联合井网,但含水上升相对较快;储层压裂改造体积大小和储层综合改造因子与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压裂改造体积越大,储层综合改造因子越大,产能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压裂水平井 水电模拟 开发效果
下载PDF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青东凹陷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17
作者 涂乙 谢传礼 +1 位作者 刘超 李佳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1-386,共6页
在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青东凹陷碎屑岩储层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对研究区9口关键井、21个储层单元的物性参数定量评价,确定储层评价指标的权系数,进而对储层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避免用单... 在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青东凹陷碎屑岩储层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对研究区9口关键井、21个储层单元的物性参数定量评价,确定储层评价指标的权系数,进而对储层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避免用单因素评价储层中出现评价结果相互矛盾、不唯一等问题;以储层砂层组为单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更加精细;储层分类结果与油田实际勘探开发方向一致,吻合度很高;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储层评价,可以综合考虑各个参与评价的参数,避免单一的、不精确的数字化处理,量化评价结果,提高储层综合评价的准确度,使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评价指标 储层分类 权系数 储层评价
原文传递
特高含水期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被引量:44
18
作者 王继强 石成方 +2 位作者 纪淑红 李冠林 陈映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5-960,共6页
基于油田实测相对渗透率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高含水饱和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归一化含水饱和度间的新型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常规相对渗透率比值关系曲线后段较为精确的拟合。利用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表征关系式,结合油藏工程... 基于油田实测相对渗透率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高含水饱和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归一化含水饱和度间的新型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常规相对渗透率比值关系曲线后段较为精确的拟合。利用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表征关系式,结合油藏工程方法推导出两种适用于油田开发特高含水阶段(含水率大于90%)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分别采用五点井网数值模拟结果和羊二庄油田、柳赞油田某区块实际生产数据,对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甲型或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发生上翘以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较常规水驱特征曲线的预测误差小,可用于预测特高含水阶段的油田生产动态、确定最终采收率以及可采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特高含水期 水驱特征曲线 可采储量
下载PDF
提高深层页岩裂缝扩展复杂程度的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42
19
作者 张丰收 吴建发 +4 位作者 黄浩勇 王小华 罗浩然 岳文翰 侯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埋深大于3500 m的深层页岩储层具有高水平主应力差、发育层理裂缝、低脆性指数等特点,在压裂改造时难以形成复杂裂缝。为了充分认识其水力裂缝扩展规律,采用三维离散格子方法对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层理性页岩12 MPa水平主应力... 埋深大于3500 m的深层页岩储层具有高水平主应力差、发育层理裂缝、低脆性指数等特点,在压裂改造时难以形成复杂裂缝。为了充分认识其水力裂缝扩展规律,采用三维离散格子方法对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层理性页岩12 MPa水平主应力差下的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开展了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果与发育单一层理的页岩露头室内压裂物理模拟的裂缝扩展规律相吻合;进而对发育多层理的深层页岩储层开展排量、压裂液黏度、层理强度和压裂液交替注入等影响下的裂缝扩展规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排量注入和提高压裂液黏度能够增强深层页岩储层裂缝深穿透改造能力,当排量达到90 mL/min或压裂液黏度达到60 mPa·s时,水力裂缝可连续穿过4条层理并贯穿整个试样;②在高水平主应力差下,低黏度压裂液倾向于激活水平层理,而高黏度压裂液则倾向于直接穿过层理形成垂直主缝。结论认为:①采用前置高黏度/后置低黏度压裂液交替注入压裂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深层页岩储层压裂裂缝复杂程度;②当井筒附近存在薄弱层理时,应及时调整压裂工艺和压裂参数,比如尽可能地增加施工排量、采用瓜胶压裂液等,以使水力裂缝突破近井薄弱层理抑制进而实现深穿透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水力压裂 压裂液交替注入 裂缝扩展复杂程度 物模实验 离散格子方法 排量 层理强度
下载PDF
煤层气藏开发降压解吸气运移机理 被引量:43
20
作者 李相方 石军太 +3 位作者 杜希瑶 胡爱梅 陈东 张冬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气液两相流体流动与传质原理表明:浓度差驱动的扩散仅发生在单相流体中;气液易溶两相流体之间通过溶解进行扩散;气液不溶或微溶两相流体通过压差驱动渗流。据此认为基质孔隙解吸气应为压差驱动下的渗流,并不满足Fick定律。研究了降压解... 气液两相流体流动与传质原理表明:浓度差驱动的扩散仅发生在单相流体中;气液易溶两相流体之间通过溶解进行扩散;气液不溶或微溶两相流体通过压差驱动渗流。据此认为基质孔隙解吸气应为压差驱动下的渗流,并不满足Fick定律。研究了降压解吸的气分子溶解、扩散、成核及成泡过程,对气泡和气柱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基质孔隙解吸形成的游离气进入割理及裂缝的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表明:煤基质孔隙中少量解吸气溶解扩散,而大部分成核及成泡,并在压差驱动下进入煤层割理及裂缝系统;考虑基质孔隙与割理压差时,基质孔隙压力下降较慢、传播距离较近,并会出现解吸气产出滞后现象;计算动态储量时需采用基质孔隙压力而非割理压力;注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为驱替机理而非置换机理;提高煤层气采收率需优化开采压差而非地层压力越低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扩散 解吸 渗流 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