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2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被引量:205
1
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4 位作者 林智 吴洵 许允文 石元值 马立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4,65,共6页
系统研究了以浙江为主的茶园土壤养分资源现状,明确了茶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低且不平衡、有机质贫缺和酸化日趋严重等主要营养障碍因子,提出了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2项营养诊断指标,研制出适合不同类型茶园的茶树系列专用... 系统研究了以浙江为主的茶园土壤养分资源现状,明确了茶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低且不平衡、有机质贫缺和酸化日趋严重等主要营养障碍因子,提出了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2项营养诊断指标,研制出适合不同类型茶园的茶树系列专用肥3种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取得明显的增产、提质和改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营养障碍因子 茶树专用肥 茶树 土壤障碍因子 营养诊断指标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59
2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1 位作者 邓余良 傅尚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3-60,共8页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渥堆 生化成分 品质形成
下载PDF
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 被引量:110
3
作者 王华夫 竹尾忠一 +2 位作者 中央研究所 伊奈和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1-68,共8页
通过对祁红当家品种——槠叶群体种及其适制绿茶的亲缘种——安徽7号(对照)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在祁红检出的110多种香气成分中,己醛,1-戊烯-3-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芳樟醇... 通过对祁红当家品种——槠叶群体种及其适制绿茶的亲缘种——安徽7号(对照)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在祁红检出的110多种香气成分中,己醛,1-戊烯-3-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含量较高。在相同的祁红加工过程中,槠叶群体的香气物质形成总量高于对照,且形成高峰超前,其中香叶醇含量在揉捻阶段剧增;与安徽7号相比,香叶醇含量高出30倍以上,而其他香气成分含量则无明显差异。实验还发现,两品种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减少与茶叶香气总量及其中的萜烯醇类的增长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槠叶群体中有关香气配糖体的含量高于安徽7号,文中对此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香气
下载PDF
茶汤组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 被引量:91
4
作者 郭炳莹 程启坤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用直接观察法、酒石酸亚铁法和铬黑 T 祛对绿茶茶汤组分与23种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2种金属离子可与茶汤组分发生络合或还原络合反应,其中有10种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多酚的络合。钙离子可与茶汤组分生成低溶解度的络... 用直接观察法、酒石酸亚铁法和铬黑 T 祛对绿茶茶汤组分与23种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2种金属离子可与茶汤组分发生络合或还原络合反应,其中有10种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多酚的络合。钙离子可与茶汤组分生成低溶解度的络合物,其溶解度及稳定性可随反应溶液 pH 升高而下降。钙络合沉淀中的主要茶汤组分是茶多酚,其中以酯型儿茶素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金属离子 钙离子 络合反应 络合物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09
5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下载PDF
苏、浙、皖茶区茶园土壤pH状况及近十年来的变化 被引量:97
6
作者 马立锋 石元值 阮建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05-207,共3页
:对 1 998年与 1 990~ 1 991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茶园土壤 pH作了比较 ,发现三省茶园土壤pH <4的机率由 1 990~ 1 991年的 1 3.7%上升到 1 998年的 43.9% (通常认为茶树能正常生长的 pH范围为 4.0~ 6 .5 ) ,即近十年来三省茶... :对 1 998年与 1 990~ 1 991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茶园土壤 pH作了比较 ,发现三省茶园土壤pH <4的机率由 1 990~ 1 991年的 1 3.7%上升到 1 998年的 43.9% (通常认为茶树能正常生长的 pH范围为 4.0~ 6 .5 ) ,即近十年来三省茶园土壤酸化程度较严重 .对引起茶园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PH 土壤酸化
原文传递
我国茶园施肥现状与减施潜力分析 被引量:105
7
作者 倪康 廖万有 +6 位作者 伊晓云 牛司耘 马立锋 石元值 张群峰 刘美雅 阮建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1-432,共12页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保证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受茶树品种、采摘模式、栽培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茶园间施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厘清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分析不同茶区施肥水平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减肥途...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保证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受茶树品种、采摘模式、栽培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茶园间施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厘清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分析不同茶区施肥水平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减肥途径,对实现我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托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本研究于2010—2014年期间在我国主要茶区调查了5000多个茶树种植单元,约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5%。调查内容包括氮磷钾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式以及茶园面积、茶树品种、施肥成本等信息。根据肥料养分含量计算不同种植单元的氮磷钾养分投入量,有机养分替代比例,并以现行的茶园推荐施肥标准作为施肥评价依据,对不同区域茶园的施肥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我国茶园的养分投入总量(N+P_2O_5+K_2O)为796 kg/hm^2,施用有机肥的茶园样本比例为46%,按纯养分计,茶园有机养分投入量平均占总养分投入量的15%。各省茶区年均养分投入量为N 281~745 kg/hm^2、P_2O_5 72~485kg/hm^2、K_2O 76~961 kg/hm^2。参照目前的推荐肥料用量,我国有30%左右茶园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其中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过量施肥问题较为突出。复合肥已成为茶园的重要肥料品种,80%的茶园施用的是等养分比例的复合肥,茶园中磷肥或者钾肥过量施用现象开始凸显,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过半茶园磷、钾养分投入过量。根据过量施肥茶园的现有施肥水平,通过总量控制和增加有机肥比例等途径,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结论】我国30%的茶园化肥过量施用,80%的茶园施用的化肥氮磷钾比例不完全符合茶叶养分需求,有机肥养分所占比例偏低,只有15%。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施肥现状 复合肥 有机肥 减施潜力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100
8
作者 王力 蔡良绥 +4 位作者 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23,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香气成分 气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97
9
作者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9-392,共4页
茶树种质资源是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近 2 0年中国茶树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编目、鉴定评价、分子标记、遗传稳定性等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着重提出近期继续征集... 茶树种质资源是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近 2 0年中国茶树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编目、鉴定评价、分子标记、遗传稳定性等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着重提出近期继续征集、在资源个体与基因水平上深入鉴定评价、加强种质创新不断提供新基因源、建立核心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等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树种 种质资源研究 鉴定评价 种质创新 核心种质 分子标记 生物技术研究 新基因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Ⅱ.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97
10
作者 杨亚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60个品种(系)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儿茶素(TC)和咖啡碱(Cf)与绿茶品质(GQ)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模型(GQ=32.48+3.043We-0.0429We^2,GQ=84.5329+0.0463TC-0.000...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60个品种(系)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儿茶素(TC)和咖啡碱(Cf)与绿茶品质(GQ)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模型(GQ=32.48+3.043We-0.0429We^2,GQ=84.5329+0.0463TC-0.0003 TC^2,GQ=48.57+18.3629Cf-2.2402 Cf^2)来模拟,茶多酚与绿茶品质之间也呈二次曲线关系,但以其对水浸出物的相对含量(Ph/We)来分析比绝对含量更适宜[GQ=80.23+0.3058 Ph/We-0.0037(Ph/We)~2],氨基酸(A)、酚氨比(P/A)和还原糖(S)与绿茶品质的关系宜用直线模型(GQ=79.94+2.3652A,GQ=87.88-0.2107P/A,GQ=87.5816-3.142S)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育种 品质早期化学鉴定 鲜叶 生化组分 绿茶品质
下载PDF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鉴定 被引量:82
11
作者 陈亮 陈大明 +2 位作者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采用在细胞核被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用SDS裂解细胞核,异丙醇和乙醇沉淀基因组DNA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干梢及冰冻新梢中成功地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并对其DNA的得率和质量进行了鉴定... 采用在细胞核被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用SDS裂解细胞核,异丙醇和乙醇沉淀基因组DNA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干梢及冰冻新梢中成功地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并对其DNA的得率和质量进行了鉴定。DNA的得率在205~963ng/mg鲜重之间,所得到的DNA样品片段均大于21kb,适宜于进行限制性酶切和RAPD反应。实践证明,上述提取富含酚类物质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不仅迅速简单,而且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基因组DNA 提纯 RAPD
下载PDF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75
12
作者 陈亮 杨亚军 +2 位作者 虞富莲 高其康 陈大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1-27,共7页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52.5个,每个品种70个位点。在得到的137条谱带中只有8条是所有品种共有的(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证明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在DNA分子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类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5个品种分成五个类群:A类群为江苦2号、蓝山苦茶、蓝标1号、北斗1号、福建水仙和政和大白菜等6个品种,B类群为早春早芽、乌牛早和黄叶早等3个品种,C类群为蒿坪茶、狗牯脑、大方贡茶和恩标等4个品种,汝城早芽、龙井43单独成为二个类群。从类群内多态度来看,类群B多态性最低,类群C次之,类群A最高。从类群间平均多态度和净遗传距离反映出类群A与B、B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且基本相似.而类群A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RAPD 类平均法聚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被引量:92
13
作者 苗爱清 吕海鹏 +5 位作者 孙世利 王力 庞式 赖兆祥 曾琼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83-587,共5页
采用HS-SPME-GC-MS/GC-O对白叶单枞茶、金萱、铁观音、黄金桂4个乌龙茶进行香气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白叶单枞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及其氧化物Ⅰ(淡花香);金萱主要香气成分是吲哚(高浓度时表现出刺激气味,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花... 采用HS-SPME-GC-MS/GC-O对白叶单枞茶、金萱、铁观音、黄金桂4个乌龙茶进行香气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白叶单枞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及其氧化物Ⅰ(淡花香);金萱主要香气成分是吲哚(高浓度时表现出刺激气味,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花香);铁观音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水杨酸甲酯(薄荷香味)、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黄金桂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氧化物Ⅰ(淡花香)、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 GC-MS GC-O
下载PDF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14
作者 吕海鹏 谷记平 +3 位作者 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彭群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共11页
普洱茶的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以及减肥等诸多保健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推断普洱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相关机理。
关键词 普洱茶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冷驯化和ABA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5
15
作者 杨亚军 郑雷英 王新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本文研究了冷驯化和 ABA 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冷驯化或者 ABA处理,茶树经历了驯化再到脱驯化的过程,相应地茶树的抗寒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驯化前的几乎为 0逐渐增大,而随着脱驯化的进行又迅速恢复... 本文研究了冷驯化和 ABA 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冷驯化或者 ABA处理,茶树经历了驯化再到脱驯化的过程,相应地茶树的抗寒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驯化前的几乎为 0逐渐增大,而随着脱驯化的进行又迅速恢复到驯化前的水平。低温驯化的临界温度为 7℃左右,脱驯化的临界温度为 9℃左右。人工低温驯化和 ABA 处理,茶树抗寒力的提高幅度没有自然冷驯化下的大。对三种处理下茶树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的研究发现,冷驯化中茶树体内脯氨酸含量变化是对外界条件变化的一种综合反应,很难说明单一的脯氨酸含量与抗寒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抗寒力 脯氨酸 脱落酸 冷驯化 ABA
下载PDF
基于EST-SSR的西南茶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85
16
作者 刘振 王新超 +5 位作者 赵丽萍 姚明哲 王平盛 许玫 唐一春 陈亮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利用本实验室cDNA文库测序所获得的茶树EST序列为主自行开发的24对和他人7对共31对EST-SSR引物,对60份西南茶区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西南茶区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31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37... 利用本实验室cDNA文库测序所获得的茶树EST序列为主自行开发的24对和他人7对共31对EST-SSR引物,对60份西南茶区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西南茶区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31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37个,每个引物为2 ̄8个之间,平均4.42个。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09 ̄0.85之间,平均达0.63。观测杂合度(Ho)在0.07 ̄0.94之间,平均值为0.53。UPGMA聚类表明,按相似系数为0.39可将参试的60份种质资源分为五大类。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我国西南茶区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为以后种质资源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EST-SSR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8
17
作者 王秋霜 陈栋 +1 位作者 许勇泉 尹军峰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5-200,共6页
为了研究中国名优红茶挥发性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提取红茶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挥发性物质的保留指数(RI)鉴定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 为了研究中国名优红茶挥发性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提取红茶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挥发性物质的保留指数(RI)鉴定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鉴定出约60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国内名优红茶香气中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是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9.48%、17.5%、8.21%、4.74%。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中国红茶的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香气 气质联用
原文传递
外源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植物抗虫作用及其机理 被引量:78
18
作者 桂连友 刘树生 陈宗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7-514,共8页
综述了茉莉酸 (jasmonicacid ,JA)和茉莉酸甲酯 (methyljasmonate ,MJA)的分子结构和应用其诱导的植物抗虫作用及其机制。植物受外源茉莉酸或茉莉酸甲酯刺激后 ,一条反应途径是由硬脂酸途径激活防御基因 ,另一条途径是直接激活防御基因... 综述了茉莉酸 (jasmonicacid ,JA)和茉莉酸甲酯 (methyljasmonate ,MJA)的分子结构和应用其诱导的植物抗虫作用及其机制。植物受外源茉莉酸或茉莉酸甲酯刺激后 ,一条反应途径是由硬脂酸途径激活防御基因 ,另一条途径是直接激活防御基因。防御基因激活后导致代谢途径重新配置 ,并可能诱导植物产生下列 4种效应 :(1)直接防御 ,即植物产生对害虫有毒的物质、抗营养和抗消化的酶类 ,或具驱避性和妨碍行为作用的化合物 ;(2 )间接防御 ,即产生吸引天敌的挥发物 ;(3)不防御 ,即无防御反应 ;(4 )负防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 茉莉酸甲酯 植物抗虫作用 诱导
下载PDF
汽车尾气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铅、铜、镉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19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茶叶》 2001年第4期21-24,34,共5页
本文通过对距离公路不同远近的茶园中的铅、铜、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茶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受汽车尾气的影响较大 ,而铜、镉元素受汽车尾气的影响则不明显。在茶园靠公路一侧种植适当的树木是降低茶叶中铅元素含量的有效... 本文通过对距离公路不同远近的茶园中的铅、铜、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茶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受汽车尾气的影响较大 ,而铜、镉元素受汽车尾气的影响则不明显。在茶园靠公路一侧种植适当的树木是降低茶叶中铅元素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汽车尾气 茶园 茶叶
下载PDF
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84
20
作者 王梦琪 朱荫 +3 位作者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41-349,共9页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存在少量关键呈香成分,对茶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挥发性成分中这些关键呈香成分的研究进展,包括关键呈香成分的...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存在少量关键呈香成分,对茶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挥发性成分中这些关键呈香成分的研究进展,包括关键呈香成分的分析鉴定方法和主要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以及其他再加工茶(主要为花茶)中已经鉴定出的关键呈香成分的汇总分析,并探讨茶叶中关键呈香成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茶叶风味品质化学基础理论,可为提升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和开展茶叶香气品质定向调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香气 关键呈香成分 鉴定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