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2
1
作者 刘永耕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本文着重考察动词"给"语法化为介词和助词过程中的义素传承和词义滞留的情况。给予动词"给"具有五个义素:A.给予者;B.发出;C.给予物;D.使获得;E.接受者。这五个义素也是给予义的基本义素。介词"给"不具... 本文着重考察动词"给"语法化为介词和助词过程中的义素传承和词义滞留的情况。给予动词"给"具有五个义素:A.给予者;B.发出;C.给予物;D.使获得;E.接受者。这五个义素也是给予义的基本义素。介词"给"不具有给予义所必需的义素,给予义中的接受者是给予类动词的受事,必充当宾语。动词"给"的义素 D 滞留在与事介词"给"和助词"给"中,表现为"某种效应"的意味,这也影响到介词"给"的介引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给” 语法化 义素传承 词义滞留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中古以来“也”和“给”的来源札记
2
作者 孙玉文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53-272,共20页
文章讨论副词“也”和动词“给”读^(c)kei的来源。结论是:副词“也”来自“亦”,“亦”脱落韵尾后变成“也”,这个“也”起先不可能读“羊者切”(《广韵》),而是读“演尔切”(《集韵》);唐朝时,副词“也”使用频率不高,人们按照“也”... 文章讨论副词“也”和动词“给”读^(c)kei的来源。结论是:副词“也”来自“亦”,“亦”脱落韵尾后变成“也”,这个“也”起先不可能读“羊者切”(《广韵》),而是读“演尔切”(《集韵》);唐朝时,副词“也”使用频率不高,人们按照“也”的常见读音“羊者切”去读它,也有方言读去声,音同“夜”,后来共同语中沿用了“羊者切”这个读音。动词“给”读^(c)kei,来源于早期的^(*c)ki。明清时期,舌根音后接i、y时变成舌面前音,“给”文读变成读tφ,^(*c)ki的读音站不住了,于是就在k和i之间增生ue,或增生一个e,产生^(c)kuei,或^(c)kei,^(c)kei在共同语中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也” 动词“给” 来源 读音例外
原文传递
再探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来源
3
作者 郑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4-98,共5页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qu...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字被动句 “吃” “给予”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