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7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8
1
作者 高清竹 李玉娥 +5 位作者 林而达 江村旺扎 万运帆 熊伟 王宝山 李文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5-973,共9页
根据草地退化国家标准和藏北地区草地退化实际情况以及遥感数据特征,选择草地植被盖度为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建立藏北地区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藏北地区近24年的草地退化进行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藏北地区草地... 根据草地退化国家标准和藏北地区草地退化实际情况以及遥感数据特征,选择草地植被盖度为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建立藏北地区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藏北地区近24年的草地退化进行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藏北地区草地退化现状(2004年)十分严重,重度和极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8.0%和1.7%,区域草地退化指数(GDI)为1.86,接近中度退化等级;其中藏北地区冰川与雪山及其周围等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和交通要道沿线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区域的草地退化相对严重;从1981年到2004年的近24年以来,藏北地区及其各个区域草地退化较为严重,其草地退化等级分布比例和草地退化指数年际波动较大,草地退化等级在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等级之间波动;近几年藏北全地区总体草地退化情况及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的草地退化具有更加严重的趋势,而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状况则略有减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遥感监测 时空分布特征 藏北地区
下载PDF
用气象卫星监测土壤水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2
2
作者 肖乾广 陈维英 +1 位作者 盛永伟 李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2-318,共7页
该文从土壤的热性质出发,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用气象卫星监测土壤湿度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在解热传导方程的基础上,引入了“遥感土壤水分最大信息层”概念,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多时相的综合土壤湿度统计模型。... 该文从土壤的热性质出发,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用气象卫星监测土壤湿度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在解热传导方程的基础上,引入了“遥感土壤水分最大信息层”概念,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多时相的综合土壤湿度统计模型。为了在业务中有效地使用所有卫星资料,还提出获得日较差的几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气象卫星 遥感监测
下载PDF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8
3
作者 陈水森 柳钦火 +2 位作者 陈良富 李静 刘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6-171,共6页
介绍了遥感监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基于常规方法、线状框架采样、面积框架采样、光谱混合模型(spectralmixturemodel,SMA)等方法进行植被制图和进行粮食作物识别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波谱库的农... 介绍了遥感监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基于常规方法、线状框架采样、面积框架采样、光谱混合模型(spectralmixturemodel,SMA)等方法进行植被制图和进行粮食作物识别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波谱库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监测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波谱库 遥感监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9
4
作者 杨涛 宫辉力 +2 位作者 李小娟 赵文吉 孟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64-6277,共14页
土壤水分是陆地表面参数化的一个关键变量。土壤水分含量随时空的转换而变化,在地-气界面间物质、能量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重要参数。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经济性强的特... 土壤水分是陆地表面参数化的一个关键变量。土壤水分含量随时空的转换而变化,在地-气界面间物质、能量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重要参数。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经济性强的特点,为大面积动态监测土壤水分提供了可能。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介绍了目前几种比较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与模型,对比分析了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展望了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遥感监测 模型与方法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 被引量:92
5
作者 吴立新 高均海 +3 位作者 葛大庆 殷作如 邓智毅 刘宏军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5,37,共5页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行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具体目标是矿区地表沉降演变过程分析、采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与分析和矿区DEM数据更新;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源数据获取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地面配合措施、精度与可靠性评价、多源信息集成分析等。D-InSAR为煤矿区地表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和开采沉陷实时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D-InSAR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生产、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遥感监测 数字矿山 可持续发展 D-INSAR
下载PDF
近35a来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趋势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92
6
作者 王涛 宋翔 +2 位作者 颜长珍 李森 谢家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1356,共6页
以近35a来中国北方的5期Landsat MSS、TM/ETM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现状数据,并进行了沙漠化发展趋势的分析。2010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达37.59万km2,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3.80%,中度沙漠化土地... 以近35a来中国北方的5期Landsat MSS、TM/ETM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现状数据,并进行了沙漠化发展趋势的分析。2010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达37.59万km2,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3.80%,中度沙漠化土地占22.84%,重度沙漠化土地占22.16%,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1.21%。1975—1990年期间,沙漠化土地净增面积33 838.32km2,增加速率为2 255.89km2.a-1;沙漠化程度加重面积41 662.48km2,减轻8 383.20km2,净加重面积33 279.28km2。综合两者变化,沙漠化净发展速率为4 474.51km2.a-1。1990—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净增速率为3 441.49km2.a-1,净发展速率为5 370.06km2.a-1。2000—200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速率为1 635.28km2.a-1,净逆转速率为1 0071.02km2.a-1。2005—2010年,净减少1 114.35km2.a-1,净逆转7 552.21km2.a-1。空间上沙漠化发展和逆转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交错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动态 遥感监测 中国北方
原文传递
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抽样外推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79
7
作者 陈仲新 刘海启 +2 位作者 周清波 杨桂霞 刘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6-129,共4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业务化运行的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方法。根据我国冬小麦生产的特点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以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以往的统计数据为分层指标 ,将全国 1411个冬小麦生产县划分为 6层 ,建立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 该文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业务化运行的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方法。根据我国冬小麦生产的特点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以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以往的统计数据为分层指标 ,将全国 1411个冬小麦生产县划分为 6层 ,建立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抽样外推模型 ;然后 ,以 TM影像覆盖来近似随机地从各层抽取所需数量的冬小麦生产县 ,采用人工判读的方法解译冬小麦的变化 ,并以县为单位统计 ;最后利用外推模型得出全国冬小麦面积的变化。通过 1999、2 0 0 0年连续 2年的运行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面积变化 遥感监测 抽样外推
下载PDF
珠江口海岸线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69
8
作者 朱小鸽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22,共4页
珠江口、香港及澳门地区海岸线的变化近十几年来十分迅速 ,采用常规方法及时、定量地测量这种变化十分困难。本研究应用多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 ,采用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监测海岸线的变化并计算增长的陆地面积。结果表明 ,人为的围... 珠江口、香港及澳门地区海岸线的变化近十几年来十分迅速 ,采用常规方法及时、定量地测量这种变化十分困难。本研究应用多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 ,采用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监测海岸线的变化并计算增长的陆地面积。结果表明 ,人为的围海造田 ,香港、澳门机场及相关高速公路、港口等设施的建设是海岸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岸线变化 遥感监测 神经网络分类 海洋监测
下载PDF
马尾松林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武红敢 乔彦友 +1 位作者 陈林洪 严小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85-488,共4页
本文以浙江省江山市的马尾松幼龄林为试材,测定了各种马尾松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并获取了同期的陆地卫星TM数据,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常用的植被指数同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总结得出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完全可以监测单层林分叶面积指数的... 本文以浙江省江山市的马尾松幼龄林为试材,测定了各种马尾松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并获取了同期的陆地卫星TM数据,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常用的植被指数同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总结得出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完全可以监测单层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只是当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大于6.0时,其监测的灵敏度大为降低。虽然这一研究结果仍是初步的,但这一定量指标的出现,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强、快速客观准确反映地表森林分布的优势,具有广泛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质量动态监测研究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分 绿色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遥感监测
下载PDF
郑州市城市扩张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0
10
作者 贺振 赵文亮 贺俊平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72-2280,共9页
研究郑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以1988年、2000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的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同时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和Google Earth数据,分析了近21a两个时间... 研究郑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以1988年、2000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的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同时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和Google Earth数据,分析了近21a两个时间段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郑州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城市扩张驱动因素进行了因果分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区自1988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扩大,面积由1988年的126.31km2增加到2009年的303.59km2;(2)自1988至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2.18%,年均扩张速率3.1km2;(3)自2000至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6.18%,年均扩张速率为12.99km2;(4)两个时间段的建设用地扩张方式在数量上均为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状蔓延扩展为主;(5)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是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遥感监测 驱动力 郑州市
原文传递
植被物候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11
作者 夏传福 李静 柳钦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共16页
植被物候是研究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间关系的重要参量。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阈值法、拟合法和延迟滑动平均法等植被物候遥感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传感器网络法、物候模型法等物候遥感监测验证方法;从遥感监测方法和数据源两方面... 植被物候是研究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间关系的重要参量。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阈值法、拟合法和延迟滑动平均法等植被物候遥感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传感器网络法、物候模型法等物候遥感监测验证方法;从遥感监测方法和数据源两方面分析物候遥感监测的误差来源;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遥感物候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机理层面,应创新植被物候遥感监测方法;建立标准化地面验证数据源;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组成高时间分辨率的原始遥感数据源,提高植被物候遥感监测的时间分辨率和测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遥感物候学 遥感监测 生长季 物候模型
原文传递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2
作者 谭衢霖 邵芸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0年第4期246-251,共6页
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 ,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 ,是实现宏观、快速、连续、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高新技术手段。介绍了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的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高... 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 ,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 ,是实现宏观、快速、连续、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高新技术手段。介绍了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的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高光谱技术以及微波遥感监测技术 ,并着重阐述了遥感监测技术在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中的应用。最后 ,指出了我国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建议尽快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 ,以满足我国环境污染监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遥感监测 水污染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检测与监测现状、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64
13
作者 周卫红 张静静 +4 位作者 邹萌萌 杜小龙 张颖 杨悦 李建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5-615,共1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目前广泛采用的全量检测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及其生物毒性,需快速有效检测土壤重金属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目前广泛采用的全量检测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及其生物毒性,需快速有效检测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有效态含量。本文介绍了土壤有效态重金属的定义及其在土壤-有机体系统中的转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按检测对象将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检测方法分为直接检测方法(化学检测方法和物理检测方法)和间接检测方法(生物指示法),系统阐述了化学检测方法中的浸提法,物理检测方法中的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光谱分析法,及生物指示法中的指示植物检测法、微生物检测法和动物检测法的研究进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概括了目前检测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同时满足大面积监测和精确检测两个方面。并指出快速、大面积、原位测定污染物种类和含量,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及人类身体健康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土壤-植物-人作为一个整体,了解重金属有效态在该系统中的迁移富集机理,认为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建模参数,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原位立体监测,是未来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检测与监测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形态 生物有效性 含量检测 遥感监测
下载PDF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李宝林 周成虎 《遥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2,T001,共7页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东缘 ,沙质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勘忧。本文利用TM数据分析了区域荒漠化景观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的特征 ,从机理上认识了区域的土地荒漠化发生过程 ...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东缘 ,沙质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勘忧。本文利用TM数据分析了区域荒漠化景观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的特征 ,从机理上认识了区域的土地荒漠化发生过程 ;在此基础上以目前生态系统没有产生明显退化的生态状况作为基准 ,采用相对基准的办法 ,利用NOAA/AVHRR数据 ,确定了植被指数荒漠化监测指标 ;对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区域荒漠化监测应当以全球常用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基础 ,在认识荒漠化发生机理之后进行监测与评估 ,在资料获取、分类分级和荒漠化监测的技术路线全球应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使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景观特征、沙质荒漠化程度、沙质荒漠化发展方式等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二十世纪 90年代沙质荒漠化发展速度很快 ,但区域差异很大 ,这种区域差异与人口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 沙质荒漠化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基于植被供水指数的农田干旱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55
15
作者 莫伟华 王振会 +2 位作者 孙涵 马轮基 何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应用1995—2000年NOAA卫星资料,结合广西贵港市的数字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时序分析方法找出典型作物代表区,并计算各典型代表区的平均、最大、最小VSW I(Vegetation SupplyW a-ter Index;植被供水指数)特征值,归纳分析水田和旱地的干旱... 应用1995—2000年NOAA卫星资料,结合广西贵港市的数字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时序分析方法找出典型作物代表区,并计算各典型代表区的平均、最大、最小VSW I(Vegetation SupplyW a-ter Index;植被供水指数)特征值,归纳分析水田和旱地的干旱指标,继而根据典型代表区的平均VSW I值划分旱情等级,生成农田旱情遥感图像,评估干旱情况。试验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农田干旱遥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干旱 遥感监测 植被供水指数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VIII)——论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 被引量:54
16
作者 刘善军 吴立新 +2 位作者 王川婴 葛大庆 吴育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21-1627,共7页
岩石破裂存在多种前兆,它是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总结多年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包括:前兆表现形式及其类型、前兆的时间及空间特征、前兆的机理等。... 岩石破裂存在多种前兆,它是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总结多年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包括:前兆表现形式及其类型、前兆的时间及空间特征、前兆的机理等。研究表明:(1) 岩石破裂的热红外前兆有平均红外幅射温度-时间曲线异常和热像异常2种形式,分别反映前兆的时空特征;(2) 热像异常分为高温条带和低温条带两种类型,平均红外幅射温度-时间曲线异常分为降温、升温加速和降温转升3种类型;(3) 前兆出现在岩石载荷峰前s = (0.77~0.87)sp 的应力区间内,与微破裂带的形成密切相关;(4) 高围压和压性强的剪性破裂出现前兆的几率要大于低围压和压性弱的剪性破裂,而随着破裂向纯剪过渡,前兆出现的几率降低,且前兆发生的时间越接近岩石破裂时刻;(5) 岩石破裂热红外前兆机理是岩石热弹和摩擦热效应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岩石力学 岩石破裂 热红外前兆 微破裂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基于GIS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54
17
作者 王宏伟 张小雷 +1 位作者 乔木 缪燕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21,共7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工作,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的前提和基础。借助GIS技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利用2002和2004年遥感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生物...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工作,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的前提和基础。借助GIS技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利用2002和2004年遥感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伊犁河流域8县1市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县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均衡,均处于一般等级水平,其中流域上游的新源县、巩留县和特克斯县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干旱区的适用性,比较分析2年期间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土地覆盖变化,数据表明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局部有所改善、总体缓慢退化"的趋势,并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流域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监测 GIS 评价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旱灾遥感监测研究——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的实现 被引量:43
18
作者 申广荣 田国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研究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实现的方法 ,特别是以与遥感图象相同的分辨率来计算作物缺水指数采取的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以及在 GIS的支持下 ,对矢量格式的地形图及遥感图象的不同处理 ,以实现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 研究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实现的方法 ,特别是以与遥感图象相同的分辨率来计算作物缺水指数采取的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以及在 GIS的支持下 ,对矢量格式的地形图及遥感图象的不同处理 ,以实现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从而得到所需的研究区旱情分布图等不同形式的结果。实时监测表明 :本方法精度高 ,可靠性强 ,基本上达到了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 GIS 遥感监测 线性插值 旱灾
下载PDF
青海省聚乎更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53
19
作者 马世斌 李生辉 +2 位作者 安萍 杨文芳 辛荣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以2011年和2012年获取的2期IKONOS2数据为信息源,在波段组合、数据融合和正射纠正等图像预处理基础上,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对青海省木里煤田聚乎更煤矿区因煤矿开发而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 以2011年和2012年获取的2期IKONOS2数据为信息源,在波段组合、数据融合和正射纠正等图像预处理基础上,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对青海省木里煤田聚乎更煤矿区因煤矿开发而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进行了遥感调查与监测;并将矿山环境调查结果与矿区基础地理及地质资料相结合,根据矿区环境的实际状况,合理选择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及权重指标,对该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聚乎更煤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有影响的面积较2011年增加了近10 km2,主要是地表植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破坏,且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程远远跟不上矿山环境恶化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KONOS2 聚乎更煤矿 遥感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近30a北半球植被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53
20
作者 杨雪梅 杨太保 +3 位作者 刘海猛 Mihretab G.Ghebrezgabher 王倩 魏怀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植被变化研究,成为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NDVI变化以及NDVI提取的植被物候变化2个方面(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G,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EOG),对近30 a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植被变化研究,成为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NDVI变化以及NDVI提取的植被物候变化2个方面(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G,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EOG),对近30 a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变化的有关研究结论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显示:①近30 a北半球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森林植被NDVI增长速率大于其他植被类型;20世纪90年代NDVI增加趋势较80年代显著,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NDVI增长速率减缓现象;②近30 a北半球SOG整体呈提前趋势,近10 a SOG提前趋势减缓;欧亚地区SOG提前趋势可能较北美显著,非洲植被物候变化规律不清晰;北半球植被物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55°~65°N纬度带SOG提前趋势与45°~55°N纬度带EOG推迟趋势相对显著;③除森林退化严重外,近30 a青藏高原植被整体上以增加为主,NDVI增长趋势北部显著,中部和东部微弱,南部呈下降趋势;高原东部和藏北SOG提前趋势显著,而中部、西部和西南部有推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遥感监测 NDVI 植被物候 气候变暖 北半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