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3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被引量:346
1
作者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T001,T002,共10页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范围 面积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4
2
作者 李江 曹佳宁 +6 位作者 丹增洛布 刘文娴 康云鹏 朱佳佳 张静 盛瑾 任燕龙 《中国医药》 2019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因高血压导致的CHF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 目的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因高血压导致的CHF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100 mg/次,2次/d口服;对照组则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次,2次/d口服,2组均治疗6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心血管不良事件(总死亡、心源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等)、收缩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钾水平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LVEF、6MWD大于对照组[(38±4)%比(36±4)%、(325±70) m比(274±72) 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e GFR、血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6个月内观察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21. 3%(10/47)比42. 9%(2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总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1%(1/47)比2. 0%(1/49)、2. 1%(1/47)比2. 0%(1/49)](P> 0. 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较依那普利能改善高原地区高血压CHF患者的左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高原地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 依那普利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厚层黄土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6
3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张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03-713,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对陕西省绥德县境内的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地0~10m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农地土壤约在3m以上、...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对陕西省绥德县境内的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地0~10m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农地土壤约在3m以上、其他植被类型约在2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雨量的大小存在年际变化,且农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他植被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0~2m土层农地土壤水分在不同测定年份始终在易效水以上,但其他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随降雨量的不同变化于难效-无效水与易效水之间。农地3m、其他植被类型约2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年际变化。农地与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植被,但二者含水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水分都属易效水范围。人工柠条灌木林土壤水分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和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之间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属于难效—无效水范围,人工乔木林接近难效—无效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地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复杂地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集成 被引量:55
4
作者 张春贺 乔德武 +8 位作者 李世臻 张颖 杨辉 胡来东 尚应军 徐雷良 柴继堂 谭捍东 刘劲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387,共14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历经六年,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西藏高原、南方碳酸盐岩、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的复杂地区开展地震、重磁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历经六年,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西藏高原、南方碳酸盐岩、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的复杂地区开展地震、重磁电、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联合攻关,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实验,取得了长足进步,直接带动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油气勘探发现和成果,形成了针对深水海域的长电缆地震勘探技术、适用于西部复杂山地和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宽线地震勘探技术、高原地震调查技术、复杂地区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针对火山岩覆盖区和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应用于复杂山地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等六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攻关集成.本文介绍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所取得的这六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攻关成果.提出了今后在复杂地区开展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有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海域 复杂山地 西藏高原 南方碳酸盐岩 火山岩覆盖区 地震勘探 重磁电勘探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贮水的影响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1 位作者 赵政阳 李凯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6-81,共6页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研究了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0~100cm土层土壤贮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能提高0~60cm土层土壤贮水能力,扩大土壤贮水库容;生草种类及年限不同,土壤贮水特征存在差异;在苹果生长期,生草对土壤贮水增减量...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研究了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0~100cm土层土壤贮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能提高0~60cm土层土壤贮水能力,扩大土壤贮水库容;生草种类及年限不同,土壤贮水特征存在差异;在苹果生长期,生草对土壤贮水增减量产生影响,其影响主要发生在春季与秋季;不同降水年型生草对果园土壤贮水量影响差异较大,丰水年种植白三叶能提高土壤贮水量,欠水年生草会加剧干旱对果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果园生草 土壤贮水 苹果园 渭北地区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隧道施工通风风量计算及风机选型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苟红松 李永生 罗占夫 《隧道建设》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大,空气性质及部分有害气体毒性较平原地区发生了较大变化,施工通风难度比常压下增大很多,不能以平原地区的通风技术进行简单照搬。对海拔高度与空气性质的关系,高原隧道施工通风需风量计算,高原地区通风阻力... 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大,空气性质及部分有害气体毒性较平原地区发生了较大变化,施工通风难度比常压下增大很多,不能以平原地区的通风技术进行简单照搬。对海拔高度与空气性质的关系,高原隧道施工通风需风量计算,高原地区通风阻力变化及风机选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的施工通风风量计算应考虑不同海拔高度时有害气体的体积膨胀及浓度限值,进行风机选型与通风阻力计算时应根据高原空气密度与平原地区空气密度的比值进行修正,该结论可为高原隧道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隧道 通风 风机选型
下载PDF
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42
7
作者 闾利 张廷斌 +4 位作者 易桂花 苗加庆 李景吉 别小娟 黄祥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3-589,共17页
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ODIS MOD09A1和SRTM DEM为数据源,提取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丰水期面积大于50 km^2的湖泊边界,从内外流分区、湖泊主要补给来源和湖水矿化度三... 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ODIS MOD09A1和SRTM DEM为数据源,提取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丰水期面积大于50 km^2的湖泊边界,从内外流分区、湖泊主要补给来源和湖水矿化度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青藏高原近36年气象数据,根据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区,初步探讨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面积大于50 km^2的138个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显著,总面积增加2340.67 km^2,增长率为235.52 km^2/a.其中,扩张型湖泊占67.39%,萎缩型湖泊占12.32%,稳定型湖泊占20.29%.内流湖扩张趋势显著,外流湖扩张趋势较明显;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明显,以地表径流和河流补给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也呈扩张趋势;盐湖和咸水湖以扩张为主,淡水湖的扩张、萎缩和稳定三种类型较均衡.在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方向发展背景下,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具有显著的区域相关性.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区结果表明,气温增加、降水增加强趋势的高原Ⅰ区湖泊扩张程度(78.18%)依次大于气温降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Ⅴ区(66.67%),气温、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Ⅱ区(60.78%),气温呈降低、降水量呈增加强趋势的Ⅳ区(58.83%)和气温呈增加、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Ⅲ区(50.00%).湖泊面积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表明,升温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对Ⅰ区、Ⅱ区和Ⅲ区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显著,加之降水量的增加,湖泊扩张速率明显;Ⅳ区和Ⅴ区湖泊面积扩张主要受降水量增加影响显著.整体而言,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降水量主要影响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 气候变化 MODIS 遥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王晓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天然甘蒙锦鸡儿灌丛,将其0~9.9m深的土壤水分含量与人工柠条锦鸡儿灌丛、人工杏树林、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天然锦鸡儿灌丛在1m以下土壤各...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天然甘蒙锦鸡儿灌丛,将其0~9.9m深的土壤水分含量与人工柠条锦鸡儿灌丛、人工杏树林、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天然锦鸡儿灌丛在1m以下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高于人工柠条灌丛和人工杏树林,而与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湿度接近,略低于农地.天然锦鸡儿灌丛4m以上土层的土壤湿度还明显高于天然草地;天然锦鸡儿灌丛形成的难效无效水层深度在2m土层以上,而人工柠条灌丛形成的难效无效水层则深达5.6m,人工杏树林4.2m,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分别为3.6m和3.3m,农地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荒坡 锦鸡儿 杏树 半干旱区 放牧 树林 人工 天然 影响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land use struc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32
9
作者 Bojie Fu Keming Ma +1 位作者 Huafeng Zhou Liding C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8期732-736,共5页
The irrational land use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In this project, 4 types of typical land use structure of sustain ment for about 15 years in ... The irrational land use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In this project, 4 types of typical land use structure of sustain ment for about 15 years in the loess hill slope a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nd use struc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From hill bottom to hill top, 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types are:, grassland-slope farmland-forest, slope farmland-grassland-forest, terrace-grassland-forest and slope farmland-forest-grassland. By measu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total N, total P,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organic matter of soi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structure types of slope farmland-grassland-forest and terrace-grassland-forest have a better capacity to maintain the soil nutr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 LOESS plateau land use structure SOIL NUTRIENT SOIL erosion.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剧黄土高原退耕区蒸散发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雅舒 李小雁 +2 位作者 石芳忠 张树磊 吴秀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8-599,共12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着区域植被生长及水文循环过程,对陆地蒸散发(ET)年际变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通量估算和模型模拟蒸散发产品、格点气候数据及遥感植被特征参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着区域植被生长及水文循环过程,对陆地蒸散发(ET)年际变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通量估算和模型模拟蒸散发产品、格点气候数据及遥感植被特征参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退耕区ET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退耕前相比较,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后ET的升高趋势明显,但其变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以年降水量在400~600mm区域内变化趋势最大;(2)相较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总降水量,退耕区土壤含水量及植被NDVI是ET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退耕后ET变化趋势增大更多地归因于退耕区植被生长的加速,并且退耕后土壤含水量对ET贡献较退耕前降低,而NDVI的贡献度增加.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后ET的变化趋势进行的探究,为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区 蒸散发
原文传递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数据的发表——青藏高原范围界线与面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I0065-I0068,164-168,共9页
长期以来,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作者(2002)根据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论证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 长期以来,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作者(2002)根据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论证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迄昆仑山—祁连山北侧。结合新的矢量数据分析,青藏高原范围为25°59′37″N~39°49′33″N,73°29′56″E~104°40′20″E,边界总长度为11745.96 km,面积为2542.30×10^(3) km^(2)。鉴于2002年的条件,《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的矢量数据没有渠道与论文同步发表,现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启动的科学数据出版平台,将更新后的数据公开出版,以便大家获取、引用和应用此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自然地理单元 范围 界线 行政单元
原文传递
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矿区重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鹏飞 张兴昌 +3 位作者 郝明德 崔勇兴 张燕江 朱世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矿区重构土壤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的影响,准确评价植被恢复对该地区的土壤生态恢复效果。[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选择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灌木、乔木、草地)和未复垦地采集0-20 cm土...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矿区重构土壤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的影响,准确评价植被恢复对该地区的土壤生态恢复效果。[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选择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灌木、乔木、草地)和未复垦地采集0-20 cm土壤样品,采用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同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影响真菌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结果]①与未复垦地相比,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不仅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提升,还提高了土壤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UTs)和多样性指数,且差异显著,以灌木的效果最好。②真菌主要菌门相对丰度在各样地变化趋势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相对丰度之和已超过50%,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4个样地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③土壤含水量为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植被恢复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黄土高原矿区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宜种植灌木来改善重构土壤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黄土高原 矿区 真菌群落
下载PDF
云南省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杨迎冬 晏祥省 +4 位作者 王宇 汤沛 魏蕾 赵鹏 黄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139,共9页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408处,其中滑坡24044处,崩塌4054处,泥石流4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408处,其中滑坡24044处,崩塌4054处,泥石流4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经过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受地质环境条件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特征及规律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主要为:沿特定的地形地貌呈带状发育、受散裂及易滑岩土体和构造控制形成高发区带、动态起伏与降雨同步、与地震烈度成正比的放射状衰减规律等。指出依据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 发育规律 易发性 风险 高原山区 云南
下载PDF
高原地区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特征及血栓弹力图评估凝血功能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谢玉海 王学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特征及血栓弹力图评估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将青海红十字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高原居住时间不同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长期在高原居住的观察组(n=30)、初到高原的...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特征及血栓弹力图评估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将青海红十字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高原居住时间不同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长期在高原居住的观察组(n=30)、初到高原的对照组(n=30)。术前及术后3 h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血常规、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进一步分析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血常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及红细胞(RB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 h R值、CL30水平低于对照组,M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图中的R值、CL30与PT、APTT呈正相关,与FIB、PLT、HGB、Hct及RBC呈负相关(P<0.05),MA与PT、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PLT、HGB、Hct、RBC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原地区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弹力图可以直观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状态,可用于临床凝血状态监测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基于驾驶行为的高原区公路纵坡折减 被引量:26
15
作者 乔建刚 温影影 周荣贵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为了提高高原区道路的安全性,以交通工程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GPS、心电仪,血氧计等检测设备,对青藏公路道路线形、运行速度、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等进行实地检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实测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高原区不同海... 为了提高高原区道路的安全性,以交通工程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GPS、心电仪,血氧计等检测设备,对青藏公路道路线形、运行速度、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等进行实地检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实测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高原区不同海拔高度驾驶员血氧含量对行车的影响及纵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和驾驶员心率增长率的变化规律。结合《规范》的规定确定了高原区道路纵坡坡度限值和最大纵坡折减值,为高原区道路的设计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为公路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纵坡折减 驾驶行为 高原区 血氧含量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子 被引量:24
16
作者 曲炤鹏 郑淑霞 白永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7-813,共7页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3JRC遥感卫星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间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火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植被、气候与人文因素等对草原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3JRC遥感卫星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间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火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植被、气候与人文因素等对草原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的过火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过火率显著高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P<0.001),过火频次的分布格局与过火迹地相一致.草原火行为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草甸草原(r2=-0.54,P<0.05)和典型草原(r2=-0.61,P<0.05)的年过火率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草原火集中在降水较少、风速较大的春、秋两季.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和载畜密度远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而过火率则相反,表明人文因素,尤其是过度放牧是导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火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草原 火行为 过火迹地 过火率 过火频次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与伊犁黄土磁学特征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22
17
作者 贾佳 夏敦胜 +3 位作者 王博 李冠华 赵爽 刘现彬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9-760,共12页
近30年来世界黄土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提出了"成壤说"和"风速论"两种主要的磁化率增强模式。由于两种模式是针对特定地区黄土地层的磁学性质变化规律提出的,其应用范围有限,然而模型描述... 近30年来世界黄土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提出了"成壤说"和"风速论"两种主要的磁化率增强模式。由于两种模式是针对特定地区黄土地层的磁学性质变化规律提出的,其应用范围有限,然而模型描述的影响磁化率的增强因素是否可能普遍适用于黄土地层?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倾向于肯定这种假设。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和伊犁地区黄土进行磁学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个假设存在的可能性。磁化率测量结果发现伊犁地区的古土壤/黄土层与x_(lf)曲线的峰/谷对应关系不明确,且分布范围和平均值的差别小,区别于黄土高原。岩石磁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和伊犁地区黄土/古土壤地层的磁学性质受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控制,细粒磁性矿物和低矫顽力矿物对地层总体磁性的贡献与成壤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别在于黄土高原黄土的磁性矿物含量与地层成壤强度呈现良好正相关关系,伊犁黄土中磁性矿物含量与成壤强度无明确相关关系,且总体高于黄土高原黄土。后者的细粒磁性矿物和低矫顽力矿物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伊犁黄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磁化率增强因素在黄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环境下两种因素对磁化率的贡献不同,因此磁化率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磁化率作为降水量的代用指标并不适用于所有黄土剖面。相比较而言,反映细粒磁性矿物和低矫顽力矿物百分比含量的磁学参数以及反映粗粒磁性矿物含量的磁学参数更适合于古气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伊犁地区 黄土沉积物 磁学特征
原文传递
Slope spectrum critical area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20
18
作者 TANG Guoan SONG Xiaodong +2 位作者 LI Fayuan ZHANG Yong XION-GLiy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2期1452-1466,共15页
Slope spectrum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significant methodology in revealing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oess terra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areas in deriving slope spectra is an indispen... Slope spectrum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significant methodology in revealing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oess terra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areas in deriving slope spectra is an indispensable task.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study area, the derived spectra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like, such that their dif- ferences can be ignored in favor of a standard. Subsequently, the test size is defined as the Slope Spectrum Critical Area (SSCA). SSCA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the slope spectrum calculation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a reflection of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oess relief. High resolution DEMs are important in extracting the slope spectrum. A set of 48 DEMs with different landform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SCA is investigated with a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resulting in values ranging from 6.18 km^2 to 35.1 km^2. Prim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SCA is correlat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ing the terrain complexity. The critical area of the slope spectrum presents a spatial variation trend of weak-strong-weak from north to south. Four terrain parameters, gully density, slope skewness, terrain driving force (Td) and slope of slope (SOS), were chosen as indicators. There exists a good exponential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SCA and gully density, terrain driving force (Td) and SOS and a loga- rithmic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SCA and slope skewness. Slope skewness increases, and gully density, terrain driving force and SO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SCA. SSCA can be utilized as a discriminating factor to identify loess landforms, in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SCA and the evolution of loess landforms are correlative.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a loess landform from tableland to gully-hilly region, this also proves that SSCA can rep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slope spectrum critical area spatial variation independent geomorphological unit Loess plateau
原文传递
迪庆高原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1
19
作者 唐江龙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159-160,163,共3页
目的了解云南迪庆高原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KOA)的发病率,并与国内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区的中老年人患病率进行比较。方法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海拔3160米的尼西乡、海拔1900米的金江镇对农村户籍50岁以上的554例中老年人... 目的了解云南迪庆高原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KOA)的发病率,并与国内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区的中老年人患病率进行比较。方法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海拔3160米的尼西乡、海拔1900米的金江镇对农村户籍50岁以上的554例中老年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膝关节放射学检查等。结果迪庆高原地区的总患病率(38.4%)高于其他地区,女性(47.7%)高于男性(27.4%),藏族(53.8%)高于纳西族(25.6%)及其他民族(29.3%),尼西乡(29.7%)高于金江镇(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迪庆高原民族地区中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的中老年人,形势较为严峻,尤其以女性患者为甚。因此应重视并加大对该病的研究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KOA危险人群要提前、早期、有效地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庆高原 农村 中老年人 膝骨性关节炎 患病率
下载PDF
子午岭地区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20
作者 燕玲玲 巩杰 +4 位作者 徐彩仙 曹二佳 李红瑛 高秉丽 李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土壤保持是黄土高原首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开展该区域的土壤保持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十分必要。基于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综合使用InVEST泥沙输移比模块、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 土壤保持是黄土高原首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开展该区域的土壤保持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十分必要。基于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综合使用InVEST泥沙输移比模块、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2000—2017年子午岭地区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子午岭地区大量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土壤保持服务有所增强,其中林地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高;土壤保持随海拔呈先增后减趋势,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区内西坡和东坡处土壤保持量最高;子午岭地区土壤保持变化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高,空间聚集类型主要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高高聚集区位于东北部,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理探测结果显示,因子变化对土壤保持变化均起交互增强作用,高高聚集区受NDVI变化的作用最大;低低聚集区主要受降水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区域受各因子的影响微弱,整个子午岭地区土壤保持变化主要受降水、GDP密度、还有人口密度和NDVI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子午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