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动态分析 被引量:44
1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2 位作者 骆育敏 陈菊芳 齐雨藻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共5页
于 1 997~ 1 999年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四个采样点 ,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 ,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测定。结果显示 ,1 999年 1月~ 1 999年 6月大亚湾东山海... 于 1 997~ 1 999年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四个采样点 ,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 ,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测定。结果显示 ,1 999年 1月~ 1 999年 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为 1 2 63~ 1 0 5Mu/g ,剔除消化腺后的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为 1 3 4至低于 1 7Mu/g ,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 7 7~ 1 1 7Mu/g ,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的限定值 4Mu/g ,尤其是 1月份 ,超过限定值近 30倍。同期该样点的贻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为 0~ 567Mu/g ,剔除消化腺后的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为 0~ 1 4 2Mu/g ,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 0~ 72 8Mu/g ,仅在 1月份贻贝毒素含量超标。总体上贝毒含量表现为由冬春季高峰期逐月波动下降的趋势。大亚湾澳头海域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都不高 ,扇贝长期含有较低的毒素 ,贻贝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含毒素 ,仅在 1 998年 5月间 ,出现一低于 3 5Mu/g的高峰期。大鹏湾南澳海域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不高 ,贻贝毒素含量均低于生物测定法极限值 ,而扇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仅 1 998~ 1 999年冬季略有超标。本文还就麻痹性贝毒的分布与贝类种类、时空间的关系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 贝类毒素 翡翠贻贝 孔扇贝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江天久 黄伟建 +3 位作者 王朝晖 骆育敏 尹伊伟 杞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 (θ/℃ )、盐度 (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大鹏株 )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 .实验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 15~ 2 5℃ ,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 6~ 8d ;在盐度为 14~32g/L范围内 ,该藻均可...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 (θ/℃ )、盐度 (ρ/g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大鹏株 )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 .实验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 15~ 2 5℃ ,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 6~ 8d ;在盐度为 14~32g/L范围内 ,该藻均可生长 ,盐度 2 3~ 2 7g/L时生长最佳 ;在弱酸弱碱下 ,该藻可较好生长 ,pHopt=6~ 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 =0 .1m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 0 .5 0× 10 -5~ 3.2× 10 -5Mu/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 .与其他作者对本藻株用不同毒素抽提方法及测定技术所得结果的比较表明 ,其藻毒力测定值最大相差达 30倍 .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山历大藻 麻痹性贝毒 生物特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广州市售贝类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杨莉 杨维东 +1 位作者 刘洁生 江涛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5-439,共5页
目的对广州市售双壳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方法采用AOAC推荐的小鼠生物检测法进行PSP和DSP的毒力测定,采用HPLC进行PSP成分分析,根据FAO、日本和欧盟水产食品卫... 目的对广州市售双壳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方法采用AOAC推荐的小鼠生物检测法进行PSP和DSP的毒力测定,采用HPLC进行PSP成分分析,根据FAO、日本和欧盟水产食品卫生要求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订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对贝类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在所调查的7种贝类中,有2种染有PSP,毒素含量在安全食用范围内,毒力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春冬两季含量相对较高;7种贝类中有6种共计36个样品染有DSP,有10个样品毒素含量超出安全食用标准,春冬两季染毒率较高。结论广州市售贝类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较低;DSP检出率稍高,毒素含量也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加强DSP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贝类毒素 监测
下载PDF
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戴红 李奶姜 陈国斌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7,共4页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gall...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galloprovincialis)体内检出,其中10月检出DSP含量为10Mu/100g,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都湾赤潮监控区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下载PDF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丁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2-218,共7页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赤潮毒素 预防 结构 理化性质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3 位作者 陈菊芳 骆育敏 黄伟建 齐雨藻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19,共4页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 ,主要成分为低...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 ,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 -磺酸氨基甲酰类毒素GTX5、C1和C2 及高毒力的氨基甲酸脂类毒素GTX1 4 ,而STX和neoSTX通常不足总量的 5 %。与扇贝相比 ,贻贝消化腺的PSP在数量和毒力上均低于前者。通过比较藻毒与贝毒成分 ,推测贝类的毒素来源于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AlexandriumtamarenseATH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水亚湾 水产监测
下载PDF
Biodiversity of the Symbiotic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oxic Marine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 被引量:20
7
作者 Xiaoling Zhang Xiaoqing Tian +7 位作者 Liyan Ma Bing Feng Qiaohong Liu Lidong Yuan Chengqi Fan Hongliang Huang Hongliang Huang Qiao Ya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5年第6期23-28,共6页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 are potent neurotoxins mainly produced by dinoflagellates and being concentrated in bivalves through food web transfer. Increasing number of findings of toxin-producing bacte...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 are potent neurotoxins mainly produced by dinoflagellates and being concentrated in bivalves through food web transfer. Increasing number of findings of toxin-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cells of dinoflagellate such as Alexandriumtamarense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the bacterial origin of PSP toxins. Evidence that there are specific symbiosis bacterial taxa associated with the phytoplankton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selective mechanisms between them, and implies that the symbiosis bacteria have some vital function to the benefit of the dinoflagellates. Studies on the role of toxin-producing symbiosis bacteria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are considered to be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Although toxigenic bacteria could be isolated from toxic dinoflagellates, it was not clearly proven whether the isolated bacterial strains based on culture-dependent mann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tracellular bacteria were the same because of microbial uncultur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symbiotic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oxic dinoflagellate A. tamarense using the culture-indepen- dent high-throughput pyrosequencing method, as well a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16S rDNA sequences of the symbiotic cultivable bacteria strains isolated from toxic Alexander tamar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MBIOTIC Bacteria ALEXANDRIUM TAMARENSE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BIODIVERSITY
下载PDF
中国沿海两例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中织纹螺体内毒素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于仁成 周名江 +6 位作者 李爱峰 张清春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Michael Quilliam Bernd Luckas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1-806,共6页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福建两地织纹螺中毒素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两地织纹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毒素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毒素 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下载PDF
赤潮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永健 刘娜 +1 位作者 刘仁沿 梁玉波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151-159,共9页
近年来,赤潮是全球最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我国也尤为突出。本文就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以及西加鱼毒的分布特征、产毒藻类、化学组分与结构、毒素转化、致毒机理、食用标准、检测方法等... 近年来,赤潮是全球最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我国也尤为突出。本文就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以及西加鱼毒的分布特征、产毒藻类、化学组分与结构、毒素转化、致毒机理、食用标准、检测方法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论述,为我国的赤潮监测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毒 西加鱼毒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间接与直接竞争酶免疫学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辉武 向军俭 +1 位作者 唐勇 杨红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663-664,共2页
目的:初步比较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间接竞争酶免疫学检测方法(idc—ELISA)与直接竞争酶免疫学检测方法(de—ELISA)。方法:用高碘酸盐氧化法制备GTX2,3-HRP偶联物并用直接ELISA对其进行鉴定。分别用GTX2,3与葡萄糖氧化酶(GOX... 目的:初步比较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间接竞争酶免疫学检测方法(idc—ELISA)与直接竞争酶免疫学检测方法(de—ELISA)。方法:用高碘酸盐氧化法制备GTX2,3-HRP偶联物并用直接ELISA对其进行鉴定。分别用GTX2,3与葡萄糖氧化酶(GOX)的偶联物GTX2,3-GOX和兔抗小鼠IgG多抗做为包被抗原,用GTX2,3标准毒素作为抑制剂,做间接及直接竞争ELISA,确定并比较两种ELISA的特异性、灵敏度、检测限、工作范围。结果:成功制备出GTX2,3-HRP偶联物,间接和直接竞争ELISA灵敏度分别为10μg/ml和4μg/ml,检测限为6.25μg/ml和0.5μg/ml,工作范围为6—50μg/ml和0.5—50μg/ml。结论:两种竞争ELISA都能应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但dc—ELISA比idc—ELISA更加灵敏,更适合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GTX2 3 ELISA 检测方法
下载PDF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2 位作者 黄伟建 陈菊芳 齐雨藻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5-69,共5页
目的 :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 (PSP)成分特征 ,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 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 目的 :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 (PSP)成分特征 ,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 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 :大亚湾两种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成分特征相似 ,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 -磺酸氨甲酰基毒素B1(GTX5)和C1- 2 ,占毒素总量的 4 0 %~ 75% ,平均 56% ,次要成分为高毒力的漆沟藻毒素GTX1- 4 ,占毒素总量的 2 3%~ 58% ,平均为 4 2 % ,而STX、neoSTX、dcSTX的含量很低 ,通常不足毒素总量的 3% ;贻贝在贝毒素总量和毒力上均低于前者 .实验还首次发现在麻痹性贝毒素的C11上由R2和R3形成的立体异构体α与β的摩尔比值似乎与贝体毒素总量成正线性关系 .结论 :两种贝类消化腺内的毒素以低毒力的B1和C1- 2为主 ,大亚湾贝类所摄食的毒藻应当是以低毒力为主要毒素成分的有毒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藻类 中毒
下载PDF
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焕玲 梁玉波 +1 位作者 刘仁沿 许道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74-378,共5页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产毒藻类 污染贝类
下载PDF
一起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锦钟 洪舒萍 +2 位作者 蔡茂荣 陈莉 张添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448,共4页
目的分析一起因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指导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起事件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防控效果评价。结果本次事件是由于海域发生... 目的分析一起因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指导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起事件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防控效果评价。结果本次事件是由于海域发生赤潮导致贝类食品染毒,中毒病例164名,50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57.9%(95/164),主要临床表现为唇舌肢端麻木(100.0%,164/164)、乏力(75.0%,123/164),患者最短潜伏期为10 min,最长潜伏期为24 h,平均潜伏期为3 h,可疑致病食物为淡菜、海蛎等贝类食品,在10份食物样品中有8份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事件得到控制。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大赤潮危害宣传力度,扩大赤潮监视监测范围,及时发布危害预警,减少贝类毒素中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水产品 麻痹性贝类毒素 流行病学调查 福建 漳州
原文传递
广东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施卫 江天久 +2 位作者 张纯超 卢楚谦 朱小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5,共8页
于2001年和2002年,对广东省近岸海域的18个地点进行了贝类生物采样。采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类的主要毒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染毒贝类含有的高毒性毒素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 于2001年和2002年,对广东省近岸海域的18个地点进行了贝类生物采样。采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类的主要毒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染毒贝类含有的高毒性毒素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素GTX3,GTX4检出率较高;与2001年相比,2002年染毒贝类毒素成分的检出率和检出的毒素含量有所降低,贝类消化腺在这方面变化尤其明显;主要染毒贝类是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和长牡坜等;不论消化腺或壳内全部软组织,贝类毒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亚湾和大鹏湾海域>深圳湾、珠海海域和粤东海域>粤西海域;大亚湾和大鹏湾的翡翠贻贝和华贵栉孔扇贝样品中,毒性效能较高的STX,GTX1和GTX4等成分均占相当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贝类 广东近岸海域
下载PDF
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克梅 雷芳 +1 位作者 吴霓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346,共4页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市售贝类,运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贝类中,只有华贵栉孔扇贝染毒,检出率为75%,毒性值均较低,最...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市售贝类,运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贝类中,只有华贵栉孔扇贝染毒,检出率为75%,毒性值均较低,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11月27日产自湛江的样品,达到2.57 Mu/g,无超标.在时间分布上,该种贝类全年都含有毒素,表现出冬、春季染毒率较高,夏、秋季染毒率比较低的季节特点.广东沿海贝类毒素的检出率为25.4%,主要分布在南澳和湛江海域,含量范围介于0.31~2.57 Mu/g.福建沿海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53.9%,含量范围介于0.35~0.96 Mu/g.广西沿海的贝类样品未检出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中国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 深圳市售贝类
下载PDF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2 位作者 雷芳 吴锋 江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以柘林湾污染较为严重,毒素成分最多,且含量较高;季节上春季为染毒高峰期,秋季次之;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和蚶(Scapharca spp.),柘林湾2005年9月14日的结蚶毒性最高,其毒性当量值达到370μgSTX/100g。与其他贝类相比,蚶类对高毒力的GTX毒素有更强的积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粤东海域
下载PDF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膝沟藻毒素2和3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晓燕 张允奇 张银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98-399,共2页
目的:建立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GTX)2和3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和定量GTX免疫原。方法:用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为运行缓冲液的区带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对GTX2和3进行检测。结果:GTX2在0.5—118.0μmol/L... 目的:建立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GTX)2和3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和定量GTX免疫原。方法:用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为运行缓冲液的区带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对GTX2和3进行检测。结果:GTX2在0.5—118.0μmol/L,GTX3在0.5—39.0μmol/L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GTX2最低检测限为0.38μmol/L,GTX3最低检测限为0.36μmol/L(S/N≥3)。日内精密度为:GTX2是2.5%,GTX3是2.6%;日间精密度是:GTX2为5.6%,GTX3为6.3%。用该法定量GTX2&3免疫原中GTX2的浓度为325.8±32.8μmol/L,GTX3的浓度为287.6±15.1μmol/L。结论:用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为运行缓冲液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可对GTX2&3相关样品进行快速而又灵敏的分析和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膝沟藻毒素 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旭颖 李兆新 +5 位作者 孙晓杰 邢丽红 张梦婷 朱盼盼 王继耀 苏文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1-241,共11页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osa)、牡蛎(Crassostrea gigas)、青蛤(Cyclina sin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7种经济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试了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和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结果显示,在7种经济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DSP。检出的PSP成分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膝沟藻毒素1(Gonyautoxin 1,GTX 1)、膝沟藻毒素2(Gonyautoxin 2,GTX 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decarbamoy l gonyautoxin 3,dcGTX 3),其中,GTX 1含量最高且最高值为537.95μg/kg。不同季节贝类毒素蓄积含量有一定差异,PSP主要集中在4月检出。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和硬壳蛤中P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76%、47.06%、5.90%和8.82%,其他贝类均未检出。PSP总量均低于欧盟及中国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7种经济贝类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腹泻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抗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伟民 杨维东 刘洁生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7-380,共4页
麻痹性贝毒(PSP)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某些双贝壳类对P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其抗性机制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和钠通道突变等有关,其中钠通道突变是双壳贝类对... 麻痹性贝毒(PSP)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某些双贝壳类对P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其抗性机制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和钠通道突变等有关,其中钠通道突变是双壳贝类对PSP毒素产生抗性的最重要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水产品 神经系统 食物中毒 贝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罗非鱼肝及鳃组织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立红 陈学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5-78,共4页
研究了罗非鱼(Tilapiamossambica)腹腔注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毒素粗提液对鳃及肝组织的Na 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毒素粗提液对罗非鱼鳃及肝组织Na++--K++--ATPase有激活作用 。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罗非鱼 ATP酶活性 赤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