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4年中国华南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形成与夏季风活动的研究 被引量:103
1
作者 史学丽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6-678,共13页
利用 1 994年夏季 ECMWF逐日两次的格点资料和日本的 TBB资料 ,结合这一年华南地区 6,7月的站点降水资料 ,诊断分析了 1 994年夏季风 (主要为南海季风 )活动、华南地区的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这一年的夏季风... 利用 1 994年夏季 ECMWF逐日两次的格点资料和日本的 TBB资料 ,结合这一年华南地区 6,7月的站点降水资料 ,诊断分析了 1 994年夏季风 (主要为南海季风 )活动、华南地区的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这一年的夏季风十分活跃 ,南海夏季风与表征对流活动的 TBB低值带以低频振荡的形式 (周期约为 30~ 60 d)传播到暴雨区 ,与暴雨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强暴雨过程对应着季风的脉动或加强期 ;强劲的季风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 ,其中以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为主 ;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 ,但是都位于较大的水汽辐合和对流不稳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暴雨过程 水汽输送 低频振荡 1994年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荒地水盐运移规律模拟 被引量:84
2
作者 李亮 史海滨 +2 位作者 贾锦凤 王长生 刘宏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5,共5页
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背景展开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分析荒地土壤水盐的运移机理,利用HYDRUS-1D模型对荒地土壤水盐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模拟。荒地做为灌区盐分的贮存地,成为灌区水盐平衡的重要调节因素,荒地水盐动... 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背景展开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分析荒地土壤水盐的运移机理,利用HYDRUS-1D模型对荒地土壤水盐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模拟。荒地做为灌区盐分的贮存地,成为灌区水盐平衡的重要调节因素,荒地水盐动态研究对于干旱灌区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强蒸发是荒地水盐运移的原动力,5cm土层EC值上升了66.10%,20cm土层EC值上升了63.89%。荒地在作物生育期是积盐的过程,在秋浇期是流失盐分的过程。经检验,HYDRUS-1D模型对盐渍化地区荒地水盐在垂直方向运移的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区域水盐管理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含水率 运移 HYDRUS-1D模型 荒地
下载PDF
夏季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73
3
作者 周晓霞 丁一汇 王盘兴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70,共12页
利用1948—2005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区不论在纬向和经向输送上,都表现了其独特性。夏季亚洲季风区为强大的水汽汇,东亚大陆和印度季风区... 利用1948—2005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区不论在纬向和经向输送上,都表现了其独特性。夏季亚洲季风区为强大的水汽汇,东亚大陆和印度季风区均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2)大部分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下层,主要来自印度季风区,而对于对流层中上层,则以西太平洋和中纬西风带的输送为主。(3)印度季风在5—7月纬向向东的输送加强,东亚季风在6—7月以经向向北的输送加强为主,7月达最强,8到9月季风减弱直至结束。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对东亚的水汽输送有重要作用,表现为春季最强,中高纬和热带西风输送变化同步,在盛夏达到最大,7月热带西风输送的水汽占三支水汽总输送的80%左右,来自中高纬地区的水汽约占18%。(4)季风爆发后,大量水汽从南半球输送到亚洲季风区。水汽辐合增加最大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中国大陆的水汽主要经南海北边界输入。(5)水汽输送的北进与雨带的北推相一致。水汽输送场的时空分析表明,EOF1和EOF2分别代表强弱季风年的水汽输送特征。EOF1反映了东亚季风区一致的异常向北输送,并且在1970年代末发生了明显减弱。它与华北降水相关密切,表明自1980年代以来东亚季风向北水汽输送的减弱是华北干旱的主要原因。EOF2的主要特征是从1980年代之后,来自东北和西南的异常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水汽输送 中国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9
4
作者 汤绪 钱维宏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5-381,共7页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一致,大致沿西南—东北走向自西向东经过黄河上游—河套—华北北部—东北。夏季风边缘带附近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且夏季降水量与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当夏季风影响到西北、华北北部时,西北、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 降水 水汽输送 西北 华北
下载PDF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的研究 被引量:59
5
作者 丛春华 陈联寿 +1 位作者 雷小途 李英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71—2006年中国693个地面基准站日降水资料、同期美国JTWC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热带气旋(TC)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36a中有14.7%的TC产生远距离暴雨。TC远距离暴... 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71—2006年中国693个地面基准站日降水资料、同期美国JTWC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热带气旋(TC)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36a中有14.7%的TC产生远距离暴雨。TC远距离暴雨事件遍及中国大陆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和川陕交界处为中国TC远距离暴雨高发区。远距离暴雨集中发生在6—9月。34.6%的TC远距离暴雨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的特点。诊断分析表明,TC远距离暴雨能否产生的关键在于热带气旋东侧环流能否将水汽输送到中纬度槽前,如果有高气压或偏北气流对水汽输送的阻断,就不会形成远距离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 合成对比分析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对中国东部降水和水汽输送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58
6
作者 徐祥德 赵天良 +1 位作者 施晓晖 LU Chungu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5,共16页
从4个方面综述了有关青藏高原大地形热力"驱动"对中国东部雨带和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1)中国三阶梯大地形热力过程变化与季风雨带季节演进;(2)青藏高原地-气过程热力"驱动"及其季风水... 从4个方面综述了有关青藏高原大地形热力"驱动"对中国东部雨带和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1)中国三阶梯大地形热力过程变化与季风雨带季节演进;(2)青藏高原地-气过程热力"驱动"及其季风水汽输送结构;(3)青藏高原积雪冷源对中国东部水汽输送结构及其雨带分布的影响;(4)青藏高原视热源变化与雨带年代际变化相关特征及其可能调制。其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西部高原特殊三阶梯大地形结构强化了海-陆热力差异,尤其是高原大地形使地-气热力差异季节变化有由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大地形区域延伸变化趋势,且其与季风雨带由东南沿海移向西北朝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边缘同步演进,两者似乎存在类似季节内演进的一种"动态的吸引"。(2)中国东部雨带时空变化特征和季风强弱变化趋势均与青藏高原热源强弱异常变化相对应。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影响低纬度海洋向陆地的水汽传输路径和强度,进而调制中国东部降水时空演变。在青藏高原热源强和弱年,中国降水变率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青藏高原视热源强(弱)异常变化"强信号"将对东亚与南亚区域的季风水汽输送结构,以及夏季风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异具有"前兆性"的指示意义。(3)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独特南北两支水汽流的汇合带,该地区夏季青藏高原热源与水汽通量相关矢特征呈类似于青藏高原多雪与少雪年水汽通量偏差场中水汽汇合区显著特征差异,揭示了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冷源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长江流域梅雨水汽输送结构特征。(4)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基本型态为中国东部呈"南涝北旱趋势",西北区域呈现出"西部转湿趋势"。但基于近10年青藏高原春季视热源出现"降后回升"趋势,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格局已出现转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调制作用 季风雨带 水汽传输 视热源
下载PDF
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 被引量:53
7
作者 周晓霞 丁一汇 王盘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5-357,共13页
利用1951~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汛期水汽输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发现不同水汽通道对华北降水的影响区域不同。华北的水汽输送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华北多雨年和少雨年的水汽通量分布有明显... 利用1951~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汛期水汽输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发现不同水汽通道对华北降水的影响区域不同。华北的水汽输送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华北多雨年和少雨年的水汽通量分布有明显差异。EOF分析表明,在华北汛期多雨年,上述水汽通道有向华北地区的正异常水汽输送。华北汛期水汽主要来自亚洲季风水汽输送,其次是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它们与降水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期以后,季风的水汽输送显著减弱,西风带水汽输送的重要性相对增大,华北降水在1980年代初的突变与季风水汽输送1970年代中期的突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汛期 水汽输送 亚洲季风 西风带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52
8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1 位作者 高阳华 李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2-943,共12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东部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个:第1条主要来自青藏高原转向孟加拉湾经缅甸和云南进入西...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东部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个:第1条主要来自青藏高原转向孟加拉湾经缅甸和云南进入西南地区东部,第2条水汽经由孟加拉湾南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继续向东输送至中南半岛及南海,与南海越水道气流所携带的水汽汇合后转向至西南地区东部,而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偏南水汽对向西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也有影响。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相联系的水汽通道中,印度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强,太平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弱。在印度季风区,偏北的高原南侧水汽通道(经向)强度远小于偏南的印度洋水汽通道。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是纬向输送大于经向输送。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纬向通道的强度变化关系密切,而与经向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当印度季风区南支水汽输送偏弱时,印度季风区北支(高原南侧)和东亚季风区向西的水汽输送偏强,使得以纬向输送为主的印度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加大,而以经向输送为主的东亚季风区纬向水汽输送加大,从而使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带偏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可能出现洪涝,反之则可能出现干旱。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有弱的净流出,是一个弱的水汽源区,南边界流入水汽量最多,于旱年整个区域水汽流出较常年明显,而洪涝年则有弱的净流入。夏季水汽通道水汽输送强弱变化与同期500hPa高度场和SST场的分布形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水汽输送 水汽通道
下载PDF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胡萝卜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传递 被引量:45
9
作者 徐建国 徐刚 +3 位作者 张绪坤 顾震 张森旺 李华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1-276,F0003,共7页
为可视化果蔬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传递现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了圆柱状胡萝卜40、70℃热风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传递过程,获得了物料收缩状态下水分廓线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干燥过程中,... 为可视化果蔬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传递现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了圆柱状胡萝卜40、70℃热风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传递过程,获得了物料收缩状态下水分廓线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干燥过程中,胡萝卜样品的水分廓线沿径向、轴向同时向中心不规则收缩,其内部的水分传递是一个多维、非稳态传递过程,并具有non-Fickian传递特征;干燥初始,水分梯度在物料表面迅速形成。随着干燥的进行,物料干基含水率低于7.33kg/kg时,其湿区直径收缩比率大于实测直径收缩比率,表面成为"干区",干湿界面退缩到物料内部。圆柱状胡萝卜的热风干燥过程可以用Henderson-Pabis模型进行描述,所建水分传递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70℃干燥试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7.69%,出现在干燥最后阶段,其他时刻相对误差低于4%;物料中心层水分传递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40℃干燥试验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干燥工艺的选择以及物料收缩状态下水分传递过程的理论模拟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水分 干燥 水分廓线 水分传递 收缩
下载PDF
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 被引量:30
10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宋艳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2,共8页
根据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期间GAME/HUBEX一天4次同化资料,着重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水汽条件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期间GAME/HUBEX一天4次同化资料,着重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水汽条件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发生了较大变化。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季风爆发后,水汽主要来自热带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降水过程与水汽辐合的极大值密切相关,而主要水汽辐合带位置的移动及强度的变化则和南海夏季风相联系。随着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加强,南海地区的水汽辐合带相应地建立和加强,并伴有降水发生。季风爆发后南海地区大气的可降水量较季风爆发前显著增加。季风爆发前大气的水汽汇中心主要出现在中南半岛及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从孟加拉湾到南海水汽输送加强,南海大部、孟加拉湾北部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均转为水汽汇区,从而对南海、日本及其以南的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水汽输送 水汽通量散度
下载PDF
东移西南低涡空间结构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39
11
作者 潘旸 李建 宇如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70,共11页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 对1991~2004年夏季(6~8月)西南四川盆地的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分析了移出型和停滞型两类西南低涡生成初期的合成环流场,总结出影响低涡东移的三维环流结构的气候学特征: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造成中高层气温偏低,位势高度降低,伴随冷偏差中心南侧20°N~30°N由对流层顶至850hPa都出现偏强西风,最大的西风偏差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上空200hPa。一方面,高层风速差异的纬向梯度加强了长江中游地区的高空辐散,在西南低涡东部形成有利于降水和气旋性环流发展的动力抬升机制。另一方面,对流层低层的西风偏差在青藏高原南麓至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形成一条异常的水汽输送带,加强了低涡南侧的偏西风水汽输送作用,为低涡东部的降水潜热反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西南低涡在这样有利的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下更容易移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合成分析 环流背景 三维结构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1
12
作者 谢安 宋焱云 +1 位作者 毛江玉 叶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通过分析 NCEP/NCAR 1973~1998年(共26年)4~8月的再分析比湿场和风场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夏季,东亚上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这是夏季风环流系统演变的结果。盂加拉湾... 通过分析 NCEP/NCAR 1973~1998年(共26年)4~8月的再分析比湿场和风场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夏季,东亚上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这是夏季风环流系统演变的结果。盂加拉湾南部地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南海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地,来自上游盂加拉湾南部地区的水汽输送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经向水汽输送主要有利于20~30°N之间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从总的收支看.南海地区是一个水汽汇区。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的水汽输送通道存在明显差别。在爆发偏早年,从赤道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输送通道建立早且继持时间长.4~5月南海易成为水汽辐合区;在偏晚年,南海地区水汽则是辐散的,不利于形成季风性降水。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与长江中下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水汽输送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常越 何金海 +1 位作者 刘芸芸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早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华南旱涝年 华南前汛期 水汽来源
下载PDF
郑州“7·20”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及主要成因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任宏昌 张恒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为研究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的精细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实况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7·20”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极强、短时雨量极强、... 为研究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的精细化特征及其成因,基于实况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7·20”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极强、短时雨量极强、降水极端性突出的特征;200 hPa存在异常偏强且稳定的高空槽及高空冷涡,使暴雨区上空高层具备强的辐散条件;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向暴雨区持续输送了大量水汽;郑州上空回波发展旺盛,且有对流性回波不断汇聚,呈现明显的“列车效应”;在地形作用下,郑州具备比周边更强烈的低层辐合及上升运动条件,对降水量的增幅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低空极为有利的环流配置、极强的水汽条件,以及地形的增幅作用共同导致了此次致洪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洪涝灾害 水气输送 列车效应 地形影响 郑州“7·20”暴雨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差异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杨柳 赵俊虎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95,共15页
利用1951~2015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观测资料,及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四类雨型(北方型、中间型、长江型和华南型)的划分结果,分析了东亚水汽输送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比较了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收支特... 利用1951~2015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观测资料,及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四类雨型(北方型、中间型、长江型和华南型)的划分结果,分析了东亚水汽输送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比较了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收支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夏季影响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以下6条:印度洋通道,表征印度季风区偏南的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侧通道,表征印度季风区偏北的西风水汽输送;太平洋通道,表征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带来的西太平洋的水汽;西风带通道,表征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孟加拉湾通道,表征来自孟加拉湾向北的水汽输送;南海通道,表征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在中南半岛转向及来自南海的水汽;与中国东部不同地区降水异常相联系的水汽通道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同一条水汽通道在夏季不同阶段与降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2)四类雨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华北盛夏降水主要受亚洲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其次是西风带水汽输送,北方型年二者往往偏强,尤其是季风水汽输送增加一倍以上,贡献也明显增加,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季风水汽输送显著减弱,西风带水汽输送的重要性相对增大;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主要受太平洋通道水汽输送异常的主导,其次是高原南侧通道水汽输送,二者偏强并在淮河流域辐合时,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形成中间型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受太平洋通道水汽输送异常的主导,长江型年,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加强,并与北方冷空气异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区域为正的水汽净收支;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则受印度洋通道、太平洋通道及南海通道的共同影响,当三条通道异常偏强,水汽与北方冷空气在华南地区辐合,形成华南型年。本研究所得结论加深了我们对四类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季风区 夏季雨型 水汽输送
下载PDF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PM2.5 during the Red-Alert Heavy Pollution Episodes in Beijing in December 2016 被引量:28
16
作者 junting zhong xiaoye zhang +12 位作者 yaqiang wang junying sun yangmei zhang jizhi wang kaiyan tan xiaojing shen haochi che lu zhang zhouxiang zhang xuefei qi huarong zhao sanxue ren yang li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809-819,共11页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urban mass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smaller than 2.5 μm in diameter (PM2.5), ground meteorological data, vertical measurements of winds,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urban mass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smaller than 2.5 μm in diameter (PM2.5), ground meteorological data, vertical measurements of winds,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H), and ECMWF reanalysis data,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the boundary layer (BL) during the heavy aerosol pollution episodes (HPEs) that occurred in winter 2016 in the urban Beijing area were analyzed. The HPEs ar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under prevailing southerly winds, known as the transport stage (TS), and the PM2.5 explosive growth and pollution accumulation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a temperature inversion with low winds and high RH in the lower BL, known as the cumulative stage (CS). During the TS, a surface high lies south of Beijing, and pollutants are transported northwards. During the CS, a stable BL form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weak winds, temperature inversion, and moisture accumulation. Stable atmospheric stratifica- tion featured with light/calm winds and accumulated moisture (RH 〉 80%) below 250 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version, which is strengthened by the considerable decrease i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 ur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erosols and radiation after the aerosol pollution occur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LAM (Parameter Linking Aerosol Pollution an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dex is found, which is linearly re- lated to PM mass change. During the first 10 h of the CS, the more stable BL contributes approximately 84% of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PM2.5 mass. Additional accumulated near-surface moisture caused by the ground temperature de- crease, weak turbulent diffusion, low BL height, and inhibited vertical mixing of water vapor is conducive to the sec- ondary aerosol formation through chemical reactions, including liquid phase and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which fur- ther increases the PM2.5 concentration levels. 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growth of PM2.5 pollutant transport anomalous temperature inversion moisture accumula-tion light or calm winds
原文传递
台风韦森特对季风水汽流的“转运”效应及其对北京“7·21”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徐洪雄 徐祥德 +1 位作者 张胜军 付志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7-550,共14页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遭受了61年以来最大的暴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台风韦森特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水汽输送起到"枢纽"的作用,夏季季风通过台风韦森特在副高的影响下将水汽"转运&q...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遭受了61年以来最大的暴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台风韦森特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水汽输送起到"枢纽"的作用,夏季季风通过台风韦森特在副高的影响下将水汽"转运"至暴雨区。为了验证北京异常暴雨过程中台风韦森特的"转运"效应,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此次降水过程的强度、落区,且暴雨发生过程中的水汽输送亦能够较好的再现。通过设计剔除台风的敏感性试验发现,剔除台风韦森特之后降水强度仅为控制试验的50%。进一步分析表明低纬季风水汽气流通过处于东南沿海的台风韦森特向暴雨区域输送水汽,在此过程中西南气流直接向北京区域的水汽输送减少,而西南气流向台风的水汽输送增加,台风与东侧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偏南气流向暴雨区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强,从而印证了上述西南季风气流—台风涡旋—暴雨环流三个系统之间水汽的"转运"效应。以上结果表明远距离暴雨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反映了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且揭示出夏季季风水汽流对台风涡旋的水汽输送持续供应也可能是台风远距离异常暴雨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远距离 暴雨 水汽输送 季风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区退化坡地土壤裂缝形态发育的影响因子 被引量:28
18
作者 熊东红 杨丹 +3 位作者 李佳佳 苏正安 董一帆 翟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土壤开裂影响土体内水分散失、溶质运移及土体结构,是元谋干热河谷坡地退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及特征。该文通过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典型土壤裂缝样方的实地调查及数据的室内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壤理化属性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 土壤开裂影响土体内水分散失、溶质运移及土体结构,是元谋干热河谷坡地退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及特征。该文通过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典型土壤裂缝样方的实地调查及数据的室内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壤理化属性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裂缝发育程度与土壤黏粒含量、土壤胀缩度、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呈较弱的负相关;2)土壤裂缝发育程度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土壤结构性因子(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黏粒含量),其次为土壤胀缩度,然后是土壤有机质。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开裂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奠定基础,为制定开裂土体的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溶质运移 形态发育 影响因子 元谋干热河谷
下载PDF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 被引量:27
19
作者 姚素香 张耀存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以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63—2002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模拟,重点分析该耦合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以及降水模拟改进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对中国夏季雨带分布... 以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63—2002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模拟,重点分析该耦合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以及降水模拟改进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对中国夏季雨带分布的模拟明显优于控制试验(单独的大气模式),对长江流域以及华南降水的模拟性能改进尤为明显,同时耦合模式能够更为真实地刻画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雨带的移动。对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发现,耦合模式模拟的1963—2002年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变率与观测吻合,模拟的夏季长江流域降水与观测降水相关系数达到0.48,模拟的华南夏季降水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达到0.61,而控制试验结果与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对中国东部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近海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用给定海温驱动的大气模式,并不能正确模拟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海温的关系,而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长江流域与孟加拉湾、南海以及黑潮区海温的关系,与GISST(全球海冰和海表温度)和观测降水相关关系一致。对水汽输送通量的分析发现,控制试验模拟的水汽输送路径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相比差别较大,耦合模式模拟的来自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强度和路径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一致,提高了耦合模式对水汽输送的模拟能力,从而改善了模式对华南以及长江流域降水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降水 水汽输送 海温
下载PDF
用过程透雨量确定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黄菲 李栋梁 +2 位作者 汤绪 王式功 王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0-538,共9页
利用1951—2006年全国715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农作物生长角度为出发点,采用过程透雨量(20 mm)标准确定4—10月出现6次及6次以上过程透雨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区,以北边缘历年波动范围确定夏季风边缘带,根... 利用1951—2006年全国715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农作物生长角度为出发点,采用过程透雨量(20 mm)标准确定4—10月出现6次及6次以上过程透雨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区,以北边缘历年波动范围确定夏季风边缘带,根据连续透雨过程达到无旱标准来判断东亚夏季风的开始时间。主要分析了夏季风北边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夏季风边缘带的变化范围以及夏季风边缘的推进过程和北边缘变化机制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透雨标准较好地确定了边缘带位置,夏季风北边缘呈现向南偏移的趋势,边缘带范围有所扩大;北边缘变化与偏南风强弱和水汽输送联系紧密,并且对我国雨带的分布以及北方降水有一定影响,北边缘偏北,雨带偏北,则华北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透雨量 夏季风北边缘带 雨带类型 北界位置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