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VIBRANT动态增强在鉴别乳腺腺病与乳腺癌中的价值 被引量:49
1
作者 张丽 韩立新 +3 位作者 曹惠霞 杜渭清 陈耿 王俊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乳腺容积成像(VIBRANT)在鉴别乳腺腺病与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乳腺外科触诊可疑乳腺肿物、乳腺钼靶或乳腺B超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乳腺MRI检查。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乳腺容积成像(VIBRANT)在鉴别乳腺腺病与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乳腺外科触诊可疑乳腺肿物、乳腺钼靶或乳腺B超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乳腺MRI检查。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91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年龄20~78岁,平均(44.49±10.80)岁。其中乳腺腺病患者48例,乳腺癌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变的MR多期动态增强及DWI表现,评价指标包括:强化形态、内部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乳腺腺病的MRI形态学表现与乳腺癌存在重叠。按照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提出的针对乳腺MR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所发现的乳腺病灶进行分析,将病灶分为点状病灶、肿块及非肿块样强化病灶3大类。乳腺腺病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共24例,非肿块样强化21例,点状强化3例;乳腺癌MRI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共31例,非肿块样强化病变12例。乳腺腺病组平均ADC值为(1.38±0.29)×10^(-3)mm^2/s,乳腺癌组平均ADC值为(1.09±0.31)×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6,P=0.002)。结论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表现与乳腺癌存在重叠,易误诊,DWI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尤其对于MRI增强表现为肿块样强化的腺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腺病 乳腺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原文传递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肖安岭 王海涛 +2 位作者 张芃芃 李金军 余永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4期1526-1529,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入院诊断的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5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入院诊断的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5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先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绘制病灶部位时间-信号曲线,然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b值=800时计算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记录并统计单一增强扫描与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的灵敏性、特异度、准确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及价值。结果 57例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其中原发性肝癌4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6例,肝囊肿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DC值低于肝血管瘤及肝囊肿(P<0.05);肝血管瘤ADC值低于肝囊肿(P<0.05);DCE-MRI联合DWI诊断最终确诊57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DCE-MRI最终确诊55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49%;DCE-MRI联合D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CE-MRI(P<0.05)。结论将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效能 时间-信号曲线
下载PDF
小肝癌的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勇 陈建宇 +3 位作者 梁碧玲 许晓茅 江容坚 钟镜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的信号特点,结合病理,总结小肝癌的MR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且行Gd-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SHCC共40例45... 目的观察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的信号特点,结合病理,总结小肝癌的MR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且行Gd-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SHCC共40例45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的方式和时间、有无包膜等,并绘制病灶和周围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SHCC在T1W以低信号为主(35/45),T2W高信号为主(42/45),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四种:速升速降型、缓升型、持续强化型和无明显强化型,代表了不同的供血方式。62.2%(28/45)病灶可见包膜,3个病灶压脂后信号减低,3个病灶可见镶嵌征。结论SHCC的血供方式有四种,分别为:动脉、门脉血供均减少;动脉供血增多,门脉减少;门脉供血增多;动脉和门脉血供均增多。其中动脉供血型小肝癌占多数71.1%。其它典型征象包括压脂信号减低、包膜征及镶嵌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下载PDF
定量DCE-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窦瑞雪 杨丽 +1 位作者 黄宁 时高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592-598,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的相关性。材料...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67例乳腺病变患者行T1-DCE-MRI扫描,总扫描时相70次,第1时相17.3 s,以后单时相扫描时间4.58 s,总时间约5 min 33 s。测量如下参数: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检查后1周内均经手术取得病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两两比较正常组、良性组及恶性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良、恶性组间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恶性组MVD、VEGF表达与定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012±0.003)min-1、(0.439±0.083)min-1、(0.045±0.013);良性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049±0.007)min-1、(0.588±0.073)min-1、(0.107±0.022);恶性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187±0.045)min-1、(1.205±0.517)min-1、(0.133±0.049)。Kep、Ktrans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41);Kep、Ktrans在正常、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08)。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入点,Ktrans、Kep的敏感性分别为86.8%、67.9%。Ktrans、Kep特异性分别为89.5%、94.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0.819。30例乳腺癌患者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183±0.031)min-1、(1.192±0.063)min-1、(0.127±0.031),MVD计数为(34.96±9.86),VEGF积分为(5±1)分,均与Ktrans、Kep、Ve呈正相关(P<0.05)。Kep、Ktrans与VEGF相关性最强(r=0.759,r=0.771),与MVD相关性较强(r=0.613,r=0.607)。结论定量参数Ktrans、Kep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且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乳腺癌Kt r a ns、Ke p与VEGF、MVD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及手术方式选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金玲 林吉征 +2 位作者 苏晓 曲雪廷 张亮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及手术方式选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肠镜病理确诊的154例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肿瘤TN分期,根据术前分期结果拟定手...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及手术方式选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肠镜病理确诊的154例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肿瘤TN分期,根据术前分期结果拟定手术方式,比较术前拟定手术方式与最终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154例直肠癌患者中,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MRI表现T分期准确性为87.7%,N分期准确性为38.9%。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符合率为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一致性很强(Kappa值=0.873)。117例中高位直肠癌拟定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方式的符合率为98.2%,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一致性很强(Kappa值=0.915)。37例低位直肠癌拟定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6.5%,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一致性较强(Kappa值=0.643)。结论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与病理诊断相接近,拟定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方式一致性高,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肿瘤分期 动态增强 手术方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乔德育 张润秋 +5 位作者 郑路 李灵 姚艳 张雪松 游玉峰 李洪强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第12期56-58,共3页
目的:研究肝脏占位性病变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观察DWI... 目的:研究肝脏占位性病变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观察DWI联合动态增强对不同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海绵状血管瘤ADC值明显大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AD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肝脏占位病变在SER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SI、MSD、PEI以及PV均明显大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P<0.05。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以及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率上明显高于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率,均P<0.05。结论:MRI 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率较高,有效辨别良恶性病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肝脏占位性病变 诊断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7
作者 沈玉英 蔡庆 +4 位作者 许传虓 顾培华 徐建良 黄振健 施增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78-1681,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女性患者,包括乳腺恶性病变44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髓样癌6例,导管原位癌4例);良性病变36例(纤维腺瘤20例,炎性病变5例,小叶增生11例)。所有患者行快速...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女性患者,包括乳腺恶性病变44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髓样癌6例,导管原位癌4例);良性病变36例(纤维腺瘤20例,炎性病变5例,小叶增生11例)。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横断位T1WI加频谱特异式脂肪抑制(SPIR)、常规横断位T2W加SPIR扫描技术,均行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31、20.2、51.6,P<0.001)。病灶形态特征诊断的敏感性68.2%(30/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2.5%(58/80);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72.7%(32/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5%(60/80);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诊断的敏感性86.4%(38/44),特异性88.9%(32/36),准确性87.5%(70/80);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诊断标准的敏感性95.4%(42/44),特异性94.4%(34/36),准确性95%(76/80)。结论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一定作用,三者结合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娟 张家雄 周守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9例行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AS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骶髂关节DWI及DCE-MR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ROI)的ADC值、K^(trans)...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9例行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AS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骶髂关节DWI及DCE-MR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ROI)的ADC值、K^(trans)、K_(ep)、V_e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评分、CRP、ADC值、K^(trans)、K_(ep)、V_e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BASDAI评分、CRP与ADC值、K^(trans)、K_(ep)、V_e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BASDAI评分、CRP、ADC值、K^(trans)、K_(ep)、V_e值分别为(7.04±1.84)、(43.43±4.46)mg/L、(1.16±0.17)×10^(-3) mm^2/s、(0.77±0.17)/min、(1.13±0.16)/min、(0.50±0.12)和(3.29±1.50)、(22.12±3.63)mg/L、(0.80±0.14)×10^(-3) mm^2/s、(0.23±0.10)/min、(0.59±0.10)/min、(0.36±0.18)。治疗前的BASDAI评分、CRP、ADC值、K^(trans)、K_(ep)、V_e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29、27.611、10.465、19.146、16.592、3.596,P值均<0.05)。BASDAI评分与ADC值、K^(trans)、K_(ep)、V_e值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519、0.631、0.692、0.317,P值均<0.05);CRP与ADC值、K^(trans)、K_(ep)、V_e值亦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663、0.836、0.874、0.441,P值均<0.05)。结论:DWI及DCE-MRI定量参数能有效评估AS骶髂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治疗效果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联合DWI序列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肿瘤组织变化应用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唐竹晓 徐丽娜 +2 位作者 孙召龙 陈雯 李瑞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3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MRI成像动态增强联合DWI序列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肿瘤组织变化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NAC前行MRI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56例患者治疗前后肿瘤AD... 目的分析MRI成像动态增强联合DWI序列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中肿瘤组织变化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NAC前行MRI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56例患者治疗前后肿瘤ADC值、前后、左右、上下直径、总体积进行分析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类型变化。结果NAC治疗后前后、左右、上下直径以及肿瘤总体积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但治疗前后ADC值有所上升,但无明显差异(P>0.05);56例患者NAC治疗前多以TIC曲线以Ⅱ型(12例)、Ⅲ型(44例)为主,治疗后Ⅰ型11例,Ⅱ型14例,Ⅲ型31例,Ⅰ型较之前明显增多,Ⅲ型减少(P<0.05)。结论MRI成像动态增强联合DWI序列检查可直观反映出肿瘤NAC治疗后肿瘤形态学改变及TIC曲线变化,在NAC治疗中肿瘤组织变化应用可行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DWI序列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磁共振常规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恩善 李瑞雄 +2 位作者 杨维珍 谭璨 王盛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7月本院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磁共振(MRI)常规平扫和动态增强(DCE)检查;研究组...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7月本院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磁共振(MRI)常规平扫和动态增强(DCE)检查;研究组,在常规平扫基础上,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 50例患者,11例Ⅰa期,9例患者Ⅰb期,16例Ⅱ期,10例Ⅲ期,4例Ⅳ期。研究组子宫内膜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1.6%、84.6%、88.0%,对照组分别为76.9%、58.3%、68.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中,以磁共振常规平扫为基础,联合DWI和DCE检查,诊断准确率高,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3.0T MR动态增强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受侵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丽娟 苗华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比较3.0 T 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MRI扫描包括:T2WI、DWI(b值为0,1000 s/mm2)... 目的比较3.0 T 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MRI扫描包括:T2WI、DWI(b值为0,1000 s/mm2)及DCE-MRI。评估不同成像方法的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诊断实验方法计算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肌层浸润的准确性。而不同成像方法判断肌层浸润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T2WI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73.7%,DCE-MRI联合T2WI为84.2%,DWI联合T2WI为91.2%。DWI联合T2WI诊断肌层浸润的准确性要高于DCE-MRI联合T2WI和单独T2WI,其中DWI联合T2WI与单独T2WI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DWI评估肌层浸润时不受混杂因素的影响(P值均>0.05),而肿瘤浸润宫角是DCE-MRI诊断错误的唯一影响因素(P=0.007<0.05)。结论 DWI在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时具有与DCE-MRI相当的准确性,应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常规检查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分期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原文传递
卵巢肿瘤良恶性的MRI动态增强鉴别诊断探讨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彪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4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卵巢肿瘤的实质成分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标准包括强化均匀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共2型)、第一分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等。所有病例经手术切除后,对MRI-ROI区...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卵巢肿瘤的实质成分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标准包括强化均匀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共2型)、第一分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等。所有病例经手术切除后,对MRI-ROI区作病理切片,区分病变的良恶性。试用动态增强扫描特征来预测病理良恶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8例良性肿瘤:45例均匀强化,13例不均匀强化。47例恶性肿瘤:8例均匀强化,39例环形或不均匀强化。Ⅰ型曲线共51例,恶性肿瘤47例,良性肿瘤6例;Ⅱ型曲线共54例,恶性肿瘤2例,良性肿瘤52例。良、恶性肿瘤第一分钟强化率分别为(74.32±28.88)%和(152.22±22.56)%,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72.83±70.29)s和(71.48±13.15)s。良恶性肿瘤在曲线类型、第一分钟强化率和强化峰值时间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卵巢肿瘤病理微血管计数良性23例为18.6±6.78及恶性20例为23.91±9.23,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MR有助于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诊断
下载PDF
LAVA动态增强序列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陈维娟 赵建农 +3 位作者 郭大静 谢微波 邢海芳 宁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LAVA)增强扫描序列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临床疑似或钼靶提示为乳腺肿瘤的病人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8例采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其余20例采用FAME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比分...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LAVA)增强扫描序列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临床疑似或钼靶提示为乳腺肿瘤的病人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8例采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其余20例采用FAME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比分析两种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及其对病灶的显示,并采用4分法评分。结果4分法原则评分,LAVA组:4分13例(72.2%),3分4例(22.2%),2分1例(5.6%),无1分病例;FAME组:4分3例(15%),3分11例(55%)2分5例(25%),1分1例(5%)。肿瘤血管显示情况。LAVA组: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动脉分支、异常增粗段及引流静脉清晰显示且走行连续,管径小于2 mm的血管得以显示;FAME组:肿瘤供血动脉异常增粗段及引流静脉显示,管径小于2 mm的血管显示困难,且走行连续性较差。结论LAVA动态增强序列图像质量优于FAME序列,能更清楚地显示乳腺肿瘤的形态、边缘、内部强化特点及其供血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磁共振平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三者联合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志国 肖彬 +1 位作者 鲁金飞 李小依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4期347-348,共2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平扫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妇科住院部所纳入宫颈癌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单一磁共振平... 目的:分析磁共振平扫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妇科住院部所纳入宫颈癌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单一磁共振平扫、磁共振平扫结合DWI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分期诊断。以病理分期为观察指标,对比行单一磁共振平扫、磁共振平扫结合DWI成像以及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符合性差异。结果:术前常规磁共振平扫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66.67%,磁共振平扫结合DWI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宫颈癌侵犯程度评价的准确性,通过合理的临床分期为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平扫 DWI成像 动态增强 分期诊断
下载PDF
乳腺癌DCE-MRI量化参数与组织病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罗红兵 王闽 +4 位作者 周鹏 青浩渺 庞华容 许国辉 任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2-95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特定药物动力学模型所获得的量化参数与乳腺癌组织病理相关性。方法搜集61例乳腺癌患者DCE-MRI资料,通过后处理软件生成如下量化参数,定量参数: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浆...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特定药物动力学模型所获得的量化参数与乳腺癌组织病理相关性。方法搜集61例乳腺癌患者DCE-MRI资料,通过后处理软件生成如下量化参数,定量参数: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浆分数(V_p);半定量参数:(1)增强扫描病灶达峰时间(TTP);(2)增强扫描病灶内对比剂最大浓度值(MAX Conc);(3)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下面积(AUC);(4)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最大斜率值(MAX Slope)。所有患者MRI检查后1周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两两比较导管内癌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及特殊类型癌组间各量化参数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低组织学分级组(包括Ⅰ级和Ⅱ级)和高组织学分级组(Ⅲ级)、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各量化参数的差异。结果 61例乳腺癌分为导管内癌组8例,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48例,特殊类型癌组5例。导管内癌组量化参数值K^(trans) Max=0.651(0.209 min^(-1))、K_(ep) Max=0.865(0.198)min^(-1)、K_(ep) Mean=0.270(0.021)min^(-1)明显小于特殊类型癌组量化参数值K^(trans) Max=1.390(0.846)min^(-1)、K_(ep)Max=2.169(1.122)min^(-1)、K_(ep)Mean=0.512(0.449 min^(-1)),P值分别为0.025、0.020、0.038。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量化参数Ktrans Max=0.740(0.078)min^(-1)、K_(ep)Mean=0.235(0.023)min^(-1)及MAX Conc Max=0.188(0.013)小于特殊类型癌组间量化参数K^(trans) Max=1.390(0.846)min^(-1)、K_(ep) Mean=0.512(0.449)min~(^(-1))及MAX Conc Max=0.385(0.238),P值分别为0.043、0.025、0.036。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根据组织学分级,分为低组织学分级组(包括Ⅰ级和Ⅱ级)34例,高组织学分级组(Ⅲ级)12例。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37例,有淋巴结转移组24例,结果显示较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间各量化参数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病理
原文传递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联合DWI、血清CEA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全国彪 潘桂海 +2 位作者 周伟文 温志玲 陈俏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7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联合DWI、血清CEA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乳腺癌作为观察组及57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1.5T磁共振...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联合DWI、血清CEA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乳腺癌作为观察组及57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1.5T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扫描,分析患者动态增强曲线及DWI图像,并检测血清中CEA,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各指标分析价值。结果观察组时间-强度曲线以Ⅲ型为主,对照组以Ⅰ型为主,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时间-强化曲线诊断的阳性共75例,DWI扫描诊断的阳性共75例,CEA检测诊断的阳性共78例,平行联合诊断的阳性共87例,系列联合诊断的阳性共63例;系列联合诊断的特异度为95.24%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及平行联合诊断(P<0.05),采用平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100%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及系列诊断(P<0.05),且系列联合诊断的准确率90.48%及曲线下面积0.951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及平行诊断(P<0.05)。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联合DWI、血清CEA对乳腺癌进行诊断时,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 动态增强曲线 DWI CEA 乳腺癌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判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7
作者 傅丽晖 张瑾 梁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5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3.0TMRI动态增强技术对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治疗前DAS28评分≥3.2分的中高度活动性的RA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行病变较重的单侧腕关节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及图像... 目的探讨3.0TMRI动态增强技术对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治疗前DAS28评分≥3.2分的中高度活动性的RA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行病变较重的单侧腕关节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分析,分别选取目标腕关节周围滑膜异常强化区域6个感兴趣区,自动生成时间-信号TIC曲线,描述曲线形态并计算第4个时相的早期强化率;计算并记录入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分值。将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分别与所测第4个时相的早期强化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及第4个时相的早期强化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患者MR腕关节动态增强滑膜感兴趣区TIC曲线为速升平台型或速升缓升型,治疗后曲线为缓升型或近似基线型。患者治疗前、后第4个时相的早期强化率分别为(136.4±5.6%,42.6±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为4.527);治疗前、后DAS28评分(5.36±0.67)分,(2.77±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为2.337)。治疗前后DAS28评分与治疗前、后第4个时相的早期强化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44和0.806;P值为0.01)。结论MR动态增强TIC曲线的形状、早期强化率对活动性RA患者治疗效果的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滑膜 生物制剂
下载PDF
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8
作者 孙文杰 王欣 +2 位作者 刘玲 杨立 崔春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定性及半定量参数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9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Ca)38例,前列腺增生(BPH)60例。观...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定性及半定量参数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9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Ca)38例,前列腺增生(BPH)60例。观察并分析各个病灶的影像学特点、绘制SI-T曲线并计算动态增强扫描半定量参数值及其诊断效能。结果双参数、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对诊断PCa的准确率分别为86.73%、95.92%,多参数成像优于双参数成像;PCa组SI-T曲线以速升缓降型为主,BPH组以持续缓升型及缓升平台型为主。两组患者的SI-T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BPH的半定量值中,除了SI_(ma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示:T_(max)对于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效能最佳(AUC=0.885)。结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前列腺疾病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下载PDF
利用高b值DWI和动态增强MRI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冰 陈冬冬 +2 位作者 黎良山 李斌 王省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高b值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I,DWI-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进行定量分析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含有实质成分的62例卵巢良恶... 目的探讨高b值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I,DWI-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进行定量分析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含有实质成分的62例卵巢良恶性肿瘤(良性13个、恶性49个)的DWI-MRI及DCE-MRI资料。评价标准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apparent diffusioncoeficient)值,最大斜率MS及强化百分比,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差异。结果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S及强化百分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DWI-MRI及DCE-MRI参数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定量分析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初探 被引量:17
20
作者 林梅 包强 +4 位作者 王尔祯 林孟光 严刚 池菊仙 金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7-280,共4页
目的对宫颈癌根治术前病例作矢状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癌21例,行常规MR及动态增强扫描,描绘病灶及周围组织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估动态增强对宫... 目的对宫颈癌根治术前病例作矢状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癌21例,行常规MR及动态增强扫描,描绘病灶及周围组织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估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的价值。结果对比剂注入16s后,20例病灶均有不均匀强化,16例(80%)强化病灶信号较子宫肌层和基质高,48s后,病灶信号较宫颈基质高,与宫颈基质之间仍有良好的对比,延时300s后,15例(75%)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比T2WI可更清楚显示病灶与阴道穹窿、宫颈管的关系,但与T2WI相比病灶范围“缩小”。宫颈癌MR平扫分期准确率为72.2%。平扫和动态增强MR综合分期准确率为88.9%。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好,对小宫颈癌检出更敏感,MR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对宫颈癌的定位、定性和分期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宫颈癌 动态增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