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果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4-97,共4页
网络文学要获得新的发展 ,首先应重视和强调它的主体性 ,在没有控制系统的全开放的情况下写作 ,如果停留于主观渲泄、自说自话 ,或把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割裂、对立起来 ,是不利于网络文学发展的 ;其次 ,寻找新形式是网络文学区别于... 网络文学要获得新的发展 ,首先应重视和强调它的主体性 ,在没有控制系统的全开放的情况下写作 ,如果停留于主观渲泄、自说自话 ,或把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割裂、对立起来 ,是不利于网络文学发展的 ;其次 ,寻找新形式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志于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应加强形式方面的探讨 ;另外 ,仅仅是“写”还不能产生文学 ,网络文学要成为文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样式 发展 诗性意识 网络文学 电子主体性 诗性 自律
下载PDF
论旗人作家老舍 被引量:8
2
作者 关纪新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9,共12页
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他的作品体现着满族文学的特质,在艺术风格中体现出京城满族文学“北京话”、“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多才多艺”的独特风采。他心中扭结着扯不开的“民族文化情结”,以自己独特的既充满规箴又不失严肃的笔... 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他的作品体现着满族文学的特质,在艺术风格中体现出京城满族文学“北京话”、“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多才多艺”的独特风采。他心中扭结着扯不开的“民族文化情结”,以自己独特的既充满规箴又不失严肃的笔触,坚持不懈地去捕捉、解剖与针砭东方“老民族”的文化旧习和心理症结,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极其深刻又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启示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人 老舍 文学创作 风格
下载PDF
浅析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费晓玉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音乐与文学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首先在文学领域内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个人感情的抒发,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民谣与民... 音乐与文学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首先在文学领域内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个人感情的抒发,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民谣与民间传说的兴趣等特点,无一不影响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并且在浪漫主义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和音乐风格中获得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音乐 艺术风格 音乐体裁 文学修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 被引量:8
4
作者 董乃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3-96,共14页
探索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及其与抒情传统的关系,不能不关注古代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对文学史的论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更是必须取资、必须认真钻研的重要对象。《文心雕龙》研究虽已汗牛充栋,却鲜见对刘勰文学叙事观点的发掘和... 探索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及其与抒情传统的关系,不能不关注古代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对文学史的论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更是必须取资、必须认真钻研的重要对象。《文心雕龙》研究虽已汗牛充栋,却鲜见对刘勰文学叙事观点的发掘和论析者。从叙述学角度看《文心雕龙》,其前半部即文体论对各种文体规范、代表作品和发展演变轨迹之描述评论,实包含着不少与叙事和叙事传统有关的内容,可以见出这位严格立足于文学史实际、力图对文学写作实践作出抽象概括的理论家对叙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其书后半部即所谓创作论论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却没有集中阐论叙事问题的篇章,其所论以传统诗文理论为主。这也并非偶然,实际上反映了截至南朝齐梁时代文人们的主流文学观,也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深厚和强大。《文心雕龙》所表述的文学叙事观虽然相当朦胧粗浅,但联系整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叙事文学和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则应该看到,以刘勰为代表的这种文学叙事观,不能不说是根深而流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 文体 叙事传统 抒情传统
下载PDF
论《青铜葵花》英译本中风格再造的缺失 被引量:8
5
作者 徐德荣 范雅雯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曹文轩的作品翻译意义重大,而其作品的翻译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问题重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风格再造的缺失问题。曹文轩作品的儿童视角、苦难意识和忧郁审美共同构成了曹文轩作品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作者...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曹文轩的作品翻译意义重大,而其作品的翻译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问题重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风格再造的缺失问题。曹文轩作品的儿童视角、苦难意识和忧郁审美共同构成了曹文轩作品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作者思维、情感和审美倾向的特质。在译作之中,由于句式的擅自改变、选词的不当以及重要文字信息的不当省略,使得原文的风格未能得到忠实再现。因此我们提出,译者需要把握曹文轩作品的儿童视角、苦难与温情兼具的情感及风景描写的诗化语表达等特质,在翻译中通过恰当的语言手段选择再现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区别性特质,最终实现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翻译 风格再造 曹文轩
下载PDF
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春旻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73-77,共5页
口述实录文学是 2 0世纪后半叶诞生于世界文坛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近十几年来 ,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表现为 :作者放弃了讲述的权力 ,成为受话人 ,却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作者地位 ;“小人... 口述实录文学是 2 0世纪后半叶诞生于世界文坛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近十几年来 ,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表现为 :作者放弃了讲述的权力 ,成为受话人 ,却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作者地位 ;“小人物”担当主角 ,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集束式结构 ;采用直接个体对应式话语 ,真实、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实录文学 文体特性 叙事方式 集束式结构
下载PDF
笑的意味与当代文学 被引量:7
7
作者 劳马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19,共4页
笑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世界文学的一大传统。文学意义上的笑不仅代表着一种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它更是一种世界观。文学离不开笑。对于文学而言,笑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与深刻性。能否自觉地运用笑这一载体,是一个民族或国... 笑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世界文学的一大传统。文学意义上的笑不仅代表着一种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它更是一种世界观。文学离不开笑。对于文学而言,笑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与深刻性。能否自觉地运用笑这一载体,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自觉而自由地展示笑,它与世界文学的距离将会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艺术风格 喜剧精神
原文传递
眷顾与批判:民俗叙事的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民俗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嘉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5,共5页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淀的滞重和国民精神的愚弱,对民俗多取"批判"姿态;二是引入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审察民俗,多自然平和的鉴赏趣味,寄托着对"乡村家园"的眷恋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民俗叙事 “眷顾”型 “批判”型
下载PDF
论“文体”涵义的四个层次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77-81,共5页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了文学类别、文本体裁、篇章体制和文学风貌等范畴。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四个范畴中,前三者是一个逐级层降的等级关系:文类是文体的宏观范畴,体裁相对于文类来讲是文体的微观范畴,但是相对于篇体来讲又是文体的宏观范畴。"风格"则是前三者在不同层级的审美精神体现,而"类→体→篇"和它们各自的风格都是文体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文体学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类别 文本体裁 篇章体制 文学风貌
下载PDF
格调说的文化底蕴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剑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1-84,共4页
格调说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意蕴 ,其表现主要有三 :1.诗乐同源的传统文化意识。诗乐本同源 ,因此人们常利用这两种姊妹艺术的血缘关系 ,探讨共同的艺术规律 ,互相借鉴 ,要求诗歌具有音乐性。 2 .汉宋调和的学术特质。清代汉学日兴 ,... 格调说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意蕴 ,其表现主要有三 :1.诗乐同源的传统文化意识。诗乐本同源 ,因此人们常利用这两种姊妹艺术的血缘关系 ,探讨共同的艺术规律 ,互相借鉴 ,要求诗歌具有音乐性。 2 .汉宋调和的学术特质。清代汉学日兴 ,与宋学分庭抗礼 ,展开门户之争。然二者皆宗孔孟 ,终又彼此妥协、调和。沈德潜受其影响 ,诗论既继承汉儒衣钵 ,又受到宋明理学浸润。3.趋雅归正的审美趣尚。满清统治者以编修图书笼络士人 ,又倡导雅正 ,所以文学领域普遍形成了趋雅归正的美学风尚。沈德潜的格调说从三方面体现了这一美学要求 :首先是诗人的雅正 ,要求诗人有学问有修养 ;其次是表现手法的雅正 ,表达方式要委婉平和 ;再次是诗歌体格声调的雅正 ,各种艺术形式因素要处理得均衡、和谐 ,体现中正和平之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 沈德潜 文化底蕴 诗歌理论 诗歌 文化意识 美学趣向
下载PDF
《经典常谈》的“浅”与“深”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孟琪 张瑞君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全书由浅入深,语言凝练、浅近、活泼,譬喻生动形象,体现出朱自清深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精准把握,对于当下古代文学研究有着重...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全书由浅入深,语言凝练、浅近、活泼,譬喻生动形象,体现出朱自清深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精准把握,对于当下古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常谈》 古代文学 研究方法 叙述风格 语言艺术
下载PDF
论北朝社会对入北南朝士人文学的改造
12
作者 周建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60,共6页
南北朝时,北朝社会独特的政治氛围、地理风物是北方文学生成的重要因素。只要进入北朝社会,无论怎样的文学都会被改造,南朝入北的士人文学就是这样。南朝士人的文学只有经过北朝社会的洗礼,才能更臻完善。
关键词 南北朝 文学风格 南朝 士人文学 社会 文学研究 庚倍 宫体诗
下载PDF
语言新变与儿童诗文体现代化的生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翔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93-101,共9页
语言新变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语言工具的变革上,而且还借助这种工具革新衍生了思想本体的革故鼎新,从而锚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的学科属性。在中国文学传统转换的语境中,儿童诗从儿歌、童谣的口承文学体系中... 语言新变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语言工具的变革上,而且还借助这种工具革新衍生了思想本体的革故鼎新,从而锚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的学科属性。在中国文学传统转换的语境中,儿童诗从儿歌、童谣的口承文学体系中脱颖而出,开启了以“儿童”之“文”与“诗歌”之“体”的文体自觉。儿童诗的文体现代化根植于儿童文学现代发生的语境中,体现了语言现代化与思想现代化的融合。语言与思想的双向发力,使得儿童诗文体兼具“文之体”与“文与体”的双重特性,从而规避了儿童诗“不可能”的理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新变 儿童诗 文体现代化 文之体 文与体
下载PDF
论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 被引量:4
14
作者 蒲向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6-102,108,共8页
白马藏族文学是白马语口头语言的艺术,其流传形式主要是散说体和韵说体分合并存。就地域情况看,又存在不平衡,在川甘两省三县其流传形式并不一致。在绵阳市平武地区散、韵结合,以韵体为主;在阿坝州九寨沟地区以韵为主,兼有散文;在陇南... 白马藏族文学是白马语口头语言的艺术,其流传形式主要是散说体和韵说体分合并存。就地域情况看,又存在不平衡,在川甘两省三县其流传形式并不一致。在绵阳市平武地区散、韵结合,以韵体为主;在阿坝州九寨沟地区以韵为主,兼有散文;在陇南市文县地区以散文为主,兼有韵文。究其原因,系其演进、发展和积淀过程中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差异所决定。探讨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可获得华夏初民们在传承集体无意识的文学流变中所蕴含智慧的佐证和参照,因此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口传文学 流传形式 散说体 韵说体
下载PDF
胡适的新文学文体接触进化论——胡适的国别文学接触进化论之二 被引量:4
15
作者 庄森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07-517,560,共11页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他提出:不同国家间存在不同的文学,国家间的文学没有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就...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他提出:不同国家间存在不同的文学,国家间的文学没有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就会停止不前;国家间文学只有不断冲撞融合,才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的进化、发展。胡适认为,中国文学的各式体裁中,戏剧最受束缚,进化成程最差。中国戏剧只有与外国戏剧不断接触、冲撞、融合,才能促进中国戏剧的文体演变,催生中国现代戏剧;其次,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相接触",促进中国小说的文体演变,指明了新文学小说演进的路径;再次,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接触",推动中国诗歌的"诗体大解放",完成诗歌体式的跳跃式演进,创造出白话新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发展 国别文学 文学接触 文体进化
下载PDF
论吴宓《文学与人生》及其他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耀宗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2-45,共4页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文学与人生》 新人文主义 比较文学 述学文体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对服饰设计的启示与影响
17
作者 吴园园 《纺织报告》 2024年第7期75-77,共3页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瑰宝,承载着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色彩、材质及纹样等元素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窥见古代风华的窗口,也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灵感。文章分析了...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瑰宝,承载着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色彩、材质及纹样等元素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窥见古代风华的窗口,也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灵感。文章分析了古代文学中的服饰文化,着重探讨了古代文学中提及的服饰元素对于展现社会政治意义、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先秦两汉、唐代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探讨了色彩、纹样的特点与规律,以架起古代服饰与现代服装之间的桥梁,从古代服饰智慧中汲取营养,进而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指引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服饰设计 色彩 样式
下载PDF
唐本《伤寒论》新考
18
作者 李文飞 郑丰杰 +3 位作者 孟庆鸿 李楠 陈泽霖 曾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01-4304,共4页
目前学界将宋校本《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视作唐本《伤寒论》,认为其系孙思邈所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伤寒论》的面貌。文章通过考察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千金翼方》的方法与内容、主校者孙奇的知识背景及其整理张仲景三书的理念... 目前学界将宋校本《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视作唐本《伤寒论》,认为其系孙思邈所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伤寒论》的面貌。文章通过考察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千金翼方》的方法与内容、主校者孙奇的知识背景及其整理张仲景三书的理念原则及方法程式,结合孙思邈编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体例及张仲景在唐代的学术地位,提出唐本《伤寒论》经孙奇校改,已非原著旧貌。提示既往对于唐本《伤寒论》的断代,以及基于此所提出的版本特点与文献价值,均应予以重新审视;对于宋以前《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情况,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本《伤寒论》 《千金翼方》 孙奇 版本 文献 体例 特点
原文传递
论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江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8-93,共6页
网络文学发源于网络社交活动,并以网上的社交化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网络社交活动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语言风格、题材内容及艺术手法,同时,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也大都以网络社交的方式完成。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既有利于... 网络文学发源于网络社交活动,并以网上的社交化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网络社交活动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语言风格、题材内容及艺术手法,同时,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也大都以网络社交的方式完成。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既有利于其形成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社交化 起源 传播 内容 风格 批评
下载PDF
明代洪武年间翰林院作家的文风研究
20
作者 郑礼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明代从太祖开始,大力强调儒家理学,使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强化。儒学对明初翰林院作家的文风起到规约作用。洪武初,翰林院的作家基本上是征召来的前元儒士;中后期才开始通过科举逐渐培养了一批翰林作家。明代初期... 明代从太祖开始,大力强调儒家理学,使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强化。儒学对明初翰林院作家的文风起到规约作用。洪武初,翰林院的作家基本上是征召来的前元儒士;中后期才开始通过科举逐渐培养了一批翰林作家。明代初期的翰林院的组建和作家的创作为明代台阁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臣 德行 文学 台阁体 明代洪武年间 文风 翰林院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