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 |
陈果安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01 |
14
|
|
2
|
论旗人作家老舍 |
关纪新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5 |
8
|
|
3
|
浅析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
费晓玉
|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4
|
|
4
|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 |
董乃斌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5
|
论《青铜葵花》英译本中风格再造的缺失 |
徐德荣
范雅雯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8 |
8
|
|
6
|
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 |
孙春旻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5
|
|
7
|
笑的意味与当代文学 |
劳马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8
|
眷顾与批判:民俗叙事的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民俗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
王嘉良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9
|
论“文体”涵义的四个层次 |
杨旭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3
|
|
10
|
格调说的文化底蕴 |
李剑波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11
|
《经典常谈》的“浅”与“深” |
韩孟琪
张瑞君
|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1
|
|
12
|
论北朝社会对入北南朝士人文学的改造 |
周建江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3
|
语言新变与儿童诗文体现代化的生成 |
吴翔宇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3 |
3
|
|
14
|
论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 |
蒲向明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15
|
胡适的新文学文体接触进化论——胡适的国别文学接触进化论之二 |
庄森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16
|
论吴宓《文学与人生》及其他 |
张耀宗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7
|
中国古代文学对服饰设计的启示与影响 |
吴园园
|
《纺织报告》
|
2024 |
0 |
|
18
|
唐本《伤寒论》新考 |
李文飞
郑丰杰
孟庆鸿
李楠
陈泽霖
曾凤
|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论网络文学的“社交化”特征 |
王江红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4
|
|
20
|
明代洪武年间翰林院作家的文风研究 |
郑礼炬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