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被引量:83
1
作者 郭华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6,共10页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学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主张的诉求及其所带来的种种难题与困境。本文提出,要想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学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主张的诉求及其所带来的种种难题与困境。本文提出,要想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理性化 科学化
下载PDF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文阁 于召平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25-31,共7页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生成性思维 日常生活 生活世界观
下载PDF
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心境的跨越 被引量:46
3
作者 龙江智 卢昌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1,共7页
借用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两个概念,本文对旅游体验发生的特殊情境进行探讨,旨在建立一个解释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文章认为旅游世界的生成,并非它的物质性,而在于主体视角的转换。正因旅游者使用另一种视角看待他者的"生活世界&quo... 借用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两个概念,本文对旅游体验发生的特殊情境进行探讨,旨在建立一个解释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文章认为旅游世界的生成,并非它的物质性,而在于主体视角的转换。正因旅游者使用另一种视角看待他者的"生活世界",所以他者眼中的"生活世界"才得以获取"旅游世界"的地位。这种视角的转换本质上是心境的转换,从而使得旅游者进入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旅游世界为心境的转换提供了外部空间和条件,从而取得了特殊生存空间的地位。因此,旅游世界独特之处不在于其客观的构成要素,而在于旅游者主观的心境,即旅游者处于一种"心游状态"。正是这种心游状态,使得旅游世界呈现出情感主导、回归本我、自成目标等不同于生活世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旅游世界 心境 旅游体验 心游状态
下载PDF
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 被引量:28
4
作者 谭斌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41,共10页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泛展开,“学生的需要”这个口号被用来作为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本文就此概念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指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并不能简化为其主观的“我想要”;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泛展开,“学生的需要”这个口号被用来作为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本文就此概念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指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并不能简化为其主观的“我想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时代中国教育理论对“学生需要”的建构过程和建构逻辑。最后,本文将“学生的需要”与“生活世界”、“学生的经验”等概念作了必要的区分,并简要梳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的需要 生活世界 学生的经验 教育人文主义者
下载PDF
回归生活世界与构建文化哲学——论世纪之交哲学理性的位移和发展趋向 被引量:22
5
作者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5-12,共8页
随着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具体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世俗化和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 随着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具体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世俗化和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应用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外在审视或外在规范的方式,一是文化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内在启蒙或内在教化的方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深刻。中国文化哲学的建构途径是促使对人的形而上的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的统一、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理性 位移 世俗化 文化哲学 应用哲学
下载PDF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3
6
作者 姚华松 黄耿志 薛德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5,共7页
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 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地理学 社会与文化转向 生活世界
原文传递
民俗与生活世界 被引量:31
7
作者 户晓辉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53-60,共8页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这一概念给当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重要革新作用。本文在胡塞尔的意义上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非现成的、非物的、纯粹主(直)观的意义世界,认为民俗学真正惟一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间文学 生活世界 主观构造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儿童生活世界的含义及认识路径 被引量:28
8
作者 李旭 李静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3-90,共8页
文章基于现象学视域,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简要分析,提出儿童生活世界主题,并阐释了儿童生活世界的两层含义: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即"儿童如是";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即"儿童为何如是"。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有效... 文章基于现象学视域,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简要分析,提出儿童生活世界主题,并阐释了儿童生活世界的两层含义: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即"儿童如是";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即"儿童为何如是"。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有效描述"儿童如是"及深度诠释"儿童为何如是"的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路径:一是以"面向儿童本身"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原则;二是以儿童"是其所是"的显现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切入点;三是以"聆听儿童"以把握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回溯求证"以探明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生活世界 儿童生活世界 含义 认识路径
原文传递
剖面的视野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澍 《时代建筑》 2010年第2期80-87,共8页
文章作者认为剖面与充满丰富细节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关联,并由此展开对其设计作品的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 剖面 生活世界 视野
下载PDF
旅游本质的探讨——回顾、共识与展望 被引量:23
10
作者 邓勇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回答"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很难形成普适而统一的旅游本质论。目前,关于旅游本质的结论众多,这源于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特点以及研究者思辨能力不同。文章对现有旅游本质结论进行了回顾,认为哲学分析是旅游本质...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回答"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很难形成普适而统一的旅游本质论。目前,关于旅游本质的结论众多,这源于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特点以及研究者思辨能力不同。文章对现有旅游本质结论进行了回顾,认为哲学分析是旅游本质研究的主要角度。在西方哲学的视野下,旅游本质的研究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理论,主要聚焦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基于现象学领域,主要围绕胡塞尔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现象学进行讨论,两个典型的研究结论分别为"体验"与"人诗意地栖居"。在现象学领域内,文章提出了生活世界是旅游本质研究视角的观点。同时,基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提出了旅游本质研究的4个展望,认为旅游本质应该区分旅游者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旅游本质应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旅游本质研究应该注重哲学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旅游本质研究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思维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的本质 旅游的定义 哲学分析 生活世界 旅游学科
下载PDF
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爱华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乡愁文化进一步被激活,推动着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的发展。当下乡愁文化的凸显,不是偶然现象,折射出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景下现代人的心灵迷失和精神失落。这就要求回归"人"本身,关注普通大众...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乡愁文化进一步被激活,推动着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的发展。当下乡愁文化的凸显,不是偶然现象,折射出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景下现代人的心灵迷失和精神失落。这就要求回归"人"本身,关注普通大众,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俗文化的旨趣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民俗文化保护,积极融入人性维度,观照现代人的生活世界,是安放"乡愁"、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城镇化 民俗文化 生活世界 路径
原文传递
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骁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50,共9页
Erick Cohen的旅游体验现象学研究没有为现象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后续学者的工作也同样不能令人满意。文章从胡塞尔的体验学说开始,延伸到现象学运动中其他重要人物对这一学说的发展,最后尝试勾勒出现象学体验学说对... Erick Cohen的旅游体验现象学研究没有为现象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后续学者的工作也同样不能令人满意。文章从胡塞尔的体验学说开始,延伸到现象学运动中其他重要人物对这一学说的发展,最后尝试勾勒出现象学体验学说对旅游体验研究的3个方面启示:(1)形成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即以焦点-边缘的视域结构为基础的生活世界;(2)推出一些新的研究命题,如对于旅游的意义的研究;(3)引入或创立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多模态方法和富文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胡塞尔 体验 旅游 生活世界
下载PDF
让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一个翻译研究的现象学批评 被引量:16
13
作者 侯向群 吕俊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0,共6页
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出三种对待译学研究的不同态度:自然态度、科学态度和哲学态度。而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的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译学研究属于科学主义的态度,而解构主义的译学研究属... 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出三种对待译学研究的不同态度:自然态度、科学态度和哲学态度。而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的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译学研究属于科学主义的态度,而解构主义的译学研究属于哲学态度,它们均不是从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来看待翻译问题的。而翻译活动是生活世界中一种现实性活动,对它的研究也应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以自然的态度看待它。作者还指出,引导译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应是实践哲学,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译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批评研究 现象学 生活世界
原文传递
旅游体验研究的再思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23,共12页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观赏者出现的旅游者,在旅游及游戏的三元结构(游戏者-游戏-观赏者)中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以上观念的提出为旅游体验阐释框架的建构提供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体验 生活世界 艺术经验 游戏
下载PDF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量:6
15
作者 庞立生 王艳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6,共6页
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实现着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在这种变革中,现代哲学在哲学观层面上展示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理论视界,并表达出现代人要求全面占有自身本质和拥有完整生活的生存论渴望。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所实... 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实现着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在这种变革中,现代哲学在哲学观层面上展示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理论视界,并表达出现代人要求全面占有自身本质和拥有完整生活的生存论渴望。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所实现的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对于我们理解各种各样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哲学 生活世界 哲学变革
下载PDF
法治的生活之维——走向“生活世界”的中国法治导论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龙 罗丽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6,共10页
从生活的维度研究法治是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法治实践探索和反思的结果。中国法治实践正在描绘的一幅可能的法治图景是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到法治理念的凝练再到法治文化的型塑。文化其实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文化的建设因此... 从生活的维度研究法治是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法治实践探索和反思的结果。中国法治实践正在描绘的一幅可能的法治图景是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到法治理念的凝练再到法治文化的型塑。文化其实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文化的建设因此也是法治的生活关怀。对"生活"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西方哲学界,胡塞尔、列斐伏尔、哈贝马斯等现当代哲学家的重要理论中都彰显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题。"生活"给法治提供了新的范畴体系、理解框架和理论背景。法治以生活为立场是对法治上层建筑立场的补充和完善,其拓展了法治理论,回应了法治实践,也为中国法治走向"生活世界"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生活 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后现代知识观与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拓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国庆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2-24,共3页
后现代知识观以存在论哲学作为立论的逻辑前提,认为知识扎根于人的生活世界,知识的终极目的是对现象世界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的探寻。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变,要求语文教育正视学科特点,树立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念,通过不同课程类... 后现代知识观以存在论哲学作为立论的逻辑前提,认为知识扎根于人的生活世界,知识的终极目的是对现象世界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的探寻。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变,要求语文教育正视学科特点,树立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念,通过不同课程类型的建构,寻求语文教育生活化拓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知识观 语文教育 生活世界
下载PDF
“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悦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5,共7页
"生活美学"在中国本土的建构,一方面力图摆脱"实践美学"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后实践美学"或者"生命美学",它力求回归到现实生活来重构美学。同时,生活美学并不等同于欧美的"日常... "生活美学"在中国本土的建构,一方面力图摆脱"实践美学"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后实践美学"或者"生命美学",它力求回归到现实生活来重构美学。同时,生活美学并不等同于欧美的"日常生活美学",而是一种介于"日常性"与"非日常性"之间的美学新构。从思想源泉上看,生活美学主要来源于晚期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原始儒道两家的思想,儒家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这种回归生活的思想取向,在分析哲学、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三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杜威与海德格尔那里是共通的。这种新美学的拓展还要被纳入现代语言哲学视野来加以审视,从而提出一种生活美学的"语用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生活世界 儒家生活美学 语用学
原文传递
乡村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基于冀南沙村中风病人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郇建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7,共9页
以中风病人为例考察乡村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病首先导致了身体状况的恶化,随后引发了经济负担的加剧、自我认同的丧失和社会交往的减少,进而破坏了身体、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意味着病人生活世界的破坏。在... 以中风病人为例考察乡村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病首先导致了身体状况的恶化,随后引发了经济负担的加剧、自我认同的丧失和社会交往的减少,进而破坏了身体、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意味着病人生活世界的破坏。在考察慢性病的破坏性后果时,作者不仅强调慢性病发生影响的微观机制,还特别关注地方场景和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人 患病经历 生活世界
原文传递
高校德育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中建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德育的生存与发展根植于生活。传统高校道德德育存在分割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错误倾向。高校道德教育建设新视域旨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这是高校德育走出瓶颈的根本途径,是当代德育发展的历史趋势;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体现对大学生的信... 德育的生存与发展根植于生活。传统高校道德德育存在分割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错误倾向。高校道德教育建设新视域旨在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这是高校德育走出瓶颈的根本途径,是当代德育发展的历史趋势;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体现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及生命教育的价值要旨;实现教为本到育为本的转变、德育客体到德育主体的转变、德育理论到德育生活的转变,是高校德育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德育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