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性能定形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被引量:23
1
作者 仵斯 李廷贤 +2 位作者 闫霆 代彦军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127-5134,共8页
对现有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采用'熔融吸附-模压成型'的方法,以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为多孔基体,制备了16种不同参数的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微观形貌表征、热物性测... 对现有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采用'熔融吸附-模压成型'的方法,以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为多孔基体,制备了16种不同参数的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微观形貌表征、热物性测试、热稳定性研究及热性能分析。相关研究表明:SEM微观形貌显示样品内部出现致密的石墨片层结构,SA均匀分布在石墨片层中,且压块密度越大,片层结构形态越规则;DSC测试结果显示样品几乎没有过冷度,EG的加入与压块处理对SA本身的相变潜热和相变温度几乎没有影响;Hot Disk测试结果显示EG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样品的轴向和径向热导率,随着EG含量的增加,径向热导率高达23.77 W·m-1·K-1,发现两个方向上热导率的差异随压块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相差5.4倍;储/放热循环实验发现压块密度越大、EG含量越低的样品,SA越容易发生泄漏;通过成型密度及质量配比的优化可实现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调控,发现EG质量分数为25%、密度为950 kg·m-3的样品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与传统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成型方法相比,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复合相变材料的综合热性能,与纯相变材料相比其热导率可提高130倍以上,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硬脂酸 定形 相变 复合材料 制备 热物性 热稳定性
下载PDF
膨胀石墨/五水硫代硫酸钠相变储能复合材料热性能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海丽 季旭 +3 位作者 冷从斌 李明 刘佳星 许强强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41-2951,共11页
五水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5H_2O)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储能密度等,但Na_2S_2O_3·5H_2O存在过冷和相分离,性能较不稳定。添加成核剂K_2SO_4、CaSO_4·2H_2O、Na_4P_2O_7·10H_2O和强化传热材料膨胀石墨(... 五水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5H_2O)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储能密度等,但Na_2S_2O_3·5H_2O存在过冷和相分离,性能较不稳定。添加成核剂K_2SO_4、CaSO_4·2H_2O、Na_4P_2O_7·10H_2O和强化传热材料膨胀石墨(EG)进行改性,制备得到性能稳定的EG/Na_2S_2O_3·5H_2O相变储能复合材料。测试结果显示:K_2SO_4对Na_2S_2O_3·5H_2O的成核性较差,CaSO_4·2H_2O、Na_4P_2O_7·10H_2O均有较好的成核作用,可明显降低Na_2S_2O_3·5H_2O过冷度,但CaSO_4·2H_2O体系不稳定,添加3.0%质量分数的Na_4P_2O_7·10H_2O可使Na_2S_2O_3·5H_2O过冷度降低至1℃以内,0.5%~2.0%质量分数的EG可使其过冷度降低至2℃左右,7.0%质量分数的EG可完全消除体系的相分离。复合相变材料的较优组成为7.0%的EG、3.0%的Na_4P_2O_7·10H_2O和90.0%的Na_2S_2O_3·5H_2O。此时,EG/Na_4P_2O_7·10H_2O/Na_2S_2O_3·5H_2O复合材料相变潜热为192.5kJ·kg^(-1),相变时无液态泄露,无相分离,储热时间比纯物质缩短22.3%,放热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热复合材料 五水硫代硫酸钠 膨胀石墨 热性能 过冷度 相分离
原文传递
烧结-热等静压法制取WC-Co系硬质合金 被引量:13
3
作者 贾佐诚 强劲熙 陈飞雄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6-39,共4页
用真空烧结、后续热等静压 (HIP)和烧结 -热等静压方法制取 WC- Co系列硬质合金。通过对这 3种工艺制取的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比较 ,证明了烧结 -热等静压工艺的优越性。此外还分析了烧结
关键词 WC-Co系硬质合金 真空烧结 烧结-热等静压 抗弯强度 石墨相
下载PDF
石蜡和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丁鹏 黄斯铭 +3 位作者 钱佳佳 王倩 饶汗 谌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2,81,共5页
石蜡作为相变材料的不足之处在于石蜡的导热系数低.为了改善石蜡的导热系数,实验利用导热系数较大的石墨和具有较高储热能力的石蜡制备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分析了储热、放热过程中,石墨对石蜡传热特性及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的掺入... 石蜡作为相变材料的不足之处在于石蜡的导热系数低.为了改善石蜡的导热系数,实验利用导热系数较大的石墨和具有较高储热能力的石蜡制备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分析了储热、放热过程中,石墨对石蜡传热特性及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的掺入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导热速率,减小了传热的波动性;复合材料的相变时间明显提前,固液相界面的移动加快,相变时间范围明显缩短,而相变温度区间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石墨 传热 相变 导热性能
下载PDF
癸酸-月桂酸/膨胀石墨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烽 王晓燕 程立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80-183,共4页
以癸酸-月桂酸低共熔物为相变材料,多孔石墨为基体,利用多孔石墨的吸附特性,制备出癸酸-月桂酸/膨胀石墨定形相变储能材料。采用DSC、ESEM、融化凝固过程分析对定形相变储能材料进行了结构和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癸酸-月桂酸被有效地... 以癸酸-月桂酸低共熔物为相变材料,多孔石墨为基体,利用多孔石墨的吸附特性,制备出癸酸-月桂酸/膨胀石墨定形相变储能材料。采用DSC、ESEM、融化凝固过程分析对定形相变储能材料进行了结构和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癸酸-月桂酸被有效地包封在多孔石墨孔内,并且在定形相变材料中占80.47%(质量比);定形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9.50℃,相变焓为93.18J/g;与癸酸-月桂酸相比,定形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酸 月桂酸 膨胀石墨 相变
下载PDF
隐晶质石墨提纯工艺中硅的焙烧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清岑 刘建平 肖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研究了隐晶质石墨的提纯工艺中焙烧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及矿样原始尺寸对焙烧过程中脱硅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是最难脱除的杂质,其主要赋存物相为高岭石、石英和云母;采用碱焙烧法以及氢氟酸法相结合的工艺可... 研究了隐晶质石墨的提纯工艺中焙烧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及矿样原始尺寸对焙烧过程中脱硅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是最难脱除的杂质,其主要赋存物相为高岭石、石英和云母;采用碱焙烧法以及氢氟酸法相结合的工艺可以使脱硅率达到80%以上;采用酸浸加压等强化措施后,最终得到的石墨纯度可达99.56%;碱焙烧过程的活化能为40.694 kJ/mol;降低了原矿平均粒度,提高了焙烧温度;添加矿化剂有助于提高脱硅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晶质石墨 脱硅作用 物相分析 动力学
下载PDF
80~#石蜡/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特性表征与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尹少武 李鸿坤 +2 位作者 王立 童莉葛 刘传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94-1500,共7页
以80~#石蜡为相变材料,利用不同粒径膨胀石墨的多孔隙结构,以多层吸附、模压法压制方式制备了80~#石蜡/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循环融冻实验分析了80~#石蜡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滴定滤纸渗漏实验确定了不同组分复合相变材料... 以80~#石蜡为相变材料,利用不同粒径膨胀石墨的多孔隙结构,以多层吸附、模压法压制方式制备了80~#石蜡/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循环融冻实验分析了80~#石蜡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滴定滤纸渗漏实验确定了不同组分复合相变材料的渗漏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等仪器对所制备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多孔基吸附结构、热导率、渗漏率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膨胀石墨的添加质量分数达到整体组分的8%时,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80.86℃(吸热)和76.08℃(放热),相变潜热为130.12kJ/kg,且渗漏率小于0.3%。制备的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具有形状稳定、渗漏率低、蓄热密度高的特点,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膨胀石墨 相变 吸附 载体
下载PDF
利用石墨尾矿制备陶瓷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程飞飞 于阳辉 张韬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64,共3页
以石墨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瓷砖。结果表明,在m (石墨尾矿)∶m(高岭土)∶m(长石)=55∶25∶20,煅烧条件为1 120℃、90min时,制备的陶瓷砖吸水率为0.26%、抗折强度为73.55 MPa,满足GB/T 4100-2015《陶瓷砖》中瓷质砖相关要求。机理分析表... 以石墨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瓷砖。结果表明,在m (石墨尾矿)∶m(高岭土)∶m(长石)=55∶25∶20,煅烧条件为1 120℃、90min时,制备的陶瓷砖吸水率为0.26%、抗折强度为73.55 MPa,满足GB/T 4100-2015《陶瓷砖》中瓷质砖相关要求。机理分析表明,煅烧后陶瓷砖中产生大量的玻璃相,形成了钙长石和莫来石等新晶相,同时未熔化的石英组成了陶瓷砖的骨架结构,赋予了陶瓷砖良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尾矿 陶瓷砖 抗折强度 晶相
下载PDF
碳水混合物冲击压缩特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福生 洪德贵 周雪芬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6-192,共7页
采用固 液双相混合模型和分子流体的微扰变分统计理论 ,分别计算了石墨 水体系 (ρ0=1.2 33g/cm3)和金刚石 水体系 (ρ0 =1.2 38g/cm3)的冲击压缩特性。结果表明 :(1)在不发生石墨→金刚石相变和化学反应的低压区域 (p <2 0GPa) ,... 采用固 液双相混合模型和分子流体的微扰变分统计理论 ,分别计算了石墨 水体系 (ρ0=1.2 33g/cm3)和金刚石 水体系 (ρ0 =1.2 38g/cm3)的冲击压缩特性。结果表明 :(1)在不发生石墨→金刚石相变和化学反应的低压区域 (p <2 0GPa) ,这两种混合体系的冲击压缩曲线的差别并不明显 ;(2 )在发生石墨→金刚石相变的高压区域 (p >2 0GPa) ,这两种混合体系的冲击压缩曲线显著不同 ,且石墨 水体系更易压缩 ;(3)在 4 5~ 60GPa强冲击压力范围内 ,冲击波诱发的化学反应也不会显著影响这两种体系冲击压缩曲线的走势。上述结论与文献 (高压物理学报 ,1999,13(2 ) :87 92 )发表的实验结果相矛盾。进一步分析了引起理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混合物 流体微扰变分统计理论 冲击压缩曲线 混合法则 炸药 爆轰产物
下载PDF
利用石墨尾矿研制陶瓷仿古砖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建锋 金昊 +3 位作者 徐晓虹 张乾坤 周士翔 朱光意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60-1767,共8页
分析了石墨尾矿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然后以石墨尾矿、高岭土、页岩、钾长石、钠长石等为原料,设计并制备了陶瓷仿古砖,研究了石墨尾矿添加量对仿古砖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尾矿的添加量可达70%(质量... 分析了石墨尾矿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然后以石墨尾矿、高岭土、页岩、钾长石、钠长石等为原料,设计并制备了陶瓷仿古砖,研究了石墨尾矿添加量对仿古砖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尾矿的添加量可达70%(质量分数),经1 100℃烧成的样品综合性能最优,抗折强度达90.47 MPa、吸水率为0.18%、气孔率0.44%、体积密度2.47 g/cm^3、烧成收缩6.69%,样品的相组成为钙长石、石英、透辉石和赤铁矿,以石墨尾矿为主要原料可制备满足《陶瓷砖》GB/T 4100-2015的陶瓷仿古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尾矿 陶瓷仿古砖 相组成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十八烷-棕榈酸/膨胀石墨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烽 李艳 +1 位作者 程立媛 陈明辉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9,共4页
以十八烷和棕榈酸的低共熔物作相变材料,膨胀石墨为基体,采用真空浸渗方法,制备出十八烷-棕榈酸/膨胀石墨相变储能材料。由于膨胀石墨的多孔结构,其毛细作用力和表面张力使得相变材料在发生固液相变的过程中,失去了流动性。采用DSC,ESE... 以十八烷和棕榈酸的低共熔物作相变材料,膨胀石墨为基体,采用真空浸渗方法,制备出十八烷-棕榈酸/膨胀石墨相变储能材料。由于膨胀石墨的多孔结构,其毛细作用力和表面张力使得相变材料在发生固液相变的过程中,失去了流动性。采用DSC,ESEM、熔化凝固过程分析对相变储能材料进行了结构和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癸酸-月桂酸被有效地包封在多孔石墨孔内,膨胀石墨作为基体材料,较大的提高了相变材料的导热率,同时该储能材料还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可被应用于储能和热能回收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烷 棕榈酸 膨胀石墨 相变
下载PDF
CDs/ZnO/g-C3N4三元组分协同作用促进光催化降解染料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洁 田景芝 +3 位作者 郝欣 荆涛 郑永杰 曹向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39-1445,共7页
以尿素、醋酸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浸渍-热聚合法分别制备了ZnO/g-C3N4和CDs/ZnO/g-C3N4复合材料,考察了2种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效率。利用XRD、TEM、XPS、UV-Vis DRS、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石... 以尿素、醋酸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浸渍-热聚合法分别制备了ZnO/g-C3N4和CDs/ZnO/g-C3N4复合材料,考察了2种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效率。利用XRD、TEM、XPS、UV-Vis DRS、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石墨相氮化碳(g-C3N4)呈片状,ZnO呈棒状,碳点(CDs)平均直径约为10 nm,呈单分散排布,分散性较好;且CDs/ZnO/g-C3N4仍保持石墨相g-C3N4的晶型结构,三元组分相互协同作用使CDs/ZnO/g-C3N4在可见光下,光照时间为210 min,对质量浓度为8 mg/L的RhB溶液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降解罗丹明B的效果优于单体g-C3N4、ZnO及ZnO/g-C3N4,降解率可达到7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热聚合法 CDs/ZnO/g-C3N4 降解率 催化 石墨相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Ni-P/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 被引量:8
13
作者 魏来 黄玉安 +5 位作者 张积桥 张世远 唐涛 徐铮 沈俭一 黄润生 《磁性材料及器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6,共5页
用化学镀方法将镍磷合金负载在膨胀石墨(EG)表面上从而制备了Ni-P/EG复合电磁屏蔽材料。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这种用化学镀制备的镍磷镀层紧密地附着在膨胀石墨基体上。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制备态镍磷镀层呈非晶态,经500℃热处理晶化后镀层... 用化学镀方法将镍磷合金负载在膨胀石墨(EG)表面上从而制备了Ni-P/EG复合电磁屏蔽材料。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这种用化学镀制备的镍磷镀层紧密地附着在膨胀石墨基体上。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制备态镍磷镀层呈非晶态,经500℃热处理晶化后镀层呈多相结构。磁测量结果证实非晶镀层饱和磁化强度较低,热处理晶化后饱和磁化强度增大、矫顽力较小,呈软磁性。当晶化后的镍磷/膨胀石墨复合材料面密度为0.96 kg/m2时,按SJ20524-95标准测得的电磁屏蔽效能在300 kHz~1.5 GHz范围内达到54~7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磷合金 膨胀石墨 形貌 相结构 磁性能 电磁屏蔽
下载PDF
高炉炉缸凝铁层物相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焦克新 张建良 +3 位作者 刘征建 刘彦祥 梁利生 贾国栋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8-845,共8页
在高炉炉缸破损调研的基础上对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热面凝铁层进行取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相分析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凝铁层的物相组成,并运用Thermol-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结合TCFE8数据库对铁水中石墨碳的析出温度及析出相分数进行了计算... 在高炉炉缸破损调研的基础上对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热面凝铁层进行取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相分析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凝铁层的物相组成,并运用Thermol-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结合TCFE8数据库对铁水中石墨碳的析出温度及析出相分数进行了计算,最后揭示了炉缸凝铁层物相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高炉炉缸凝铁层主要由Fe相和石墨碳相交替分布组成,铁水成分对石墨碳析出温度影响较大,石墨碳析出温度远高于铁水凝固温度,铁水中C、Si元素含量对石墨碳析出相分数影响较大,而石墨碳析出相可增大铁水黏度11.9%.凝铁层中石墨碳的析出主要是由于Fe-耐火材料界面温度低于石墨碳析出温度,使得铁水中C不断向耐火材料热面迁移,进而形成Fe-C交替的分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缸 凝铁层 石墨碳 析出相
原文传递
膨胀石墨基定型相变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孟然 王攀 +2 位作者 李建立 姜璐 王洋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10,共5页
综述了膨胀石墨基定型相变材料微观形貌、相变特性、热导率和热循环稳定性的表征方法,及这些性能相互之间、与膨胀石墨含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膨胀石墨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当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 综述了膨胀石墨基定型相变材料微观形貌、相变特性、热导率和热循环稳定性的表征方法,及这些性能相互之间、与膨胀石墨含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膨胀石墨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当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特征无明显变化,相变潜热近似线性减小,热导率近似线性增大;相变温度和热循环稳定性受膨胀石墨含量的影响很小;膨胀石墨基定型相变材料经压制成型后,热导率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相变 定型相变材料
下载PDF
石墨对β-SiAlON-SiC材料抗熔碱侵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会彦 张新华 +3 位作者 黄一飞 王文武 吴吉光 许海洋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1-475,共5页
以SiC颗粒及细粉、Si粉、AlN粉、α-Al_(2)O_(3)微粉、鳞片石墨等为原料制备了β-SiAlON-SiC材料。研究了石墨(粒度为45和300μm,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3.0%、5.5%、7.5%、10.0%)对其抗熔碱侵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7.5%(w)粒度为300μ... 以SiC颗粒及细粉、Si粉、AlN粉、α-Al_(2)O_(3)微粉、鳞片石墨等为原料制备了β-SiAlON-SiC材料。研究了石墨(粒度为45和300μm,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3.0%、5.5%、7.5%、10.0%)对其抗熔碱侵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7.5%(w)粒度为300μm的石墨的β-SiAlON-SiC试样抗熔碱侵蚀性能最佳,熔碱侵蚀后质量变化率最低,常温抗折强度保持率和高温抗折强度保持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AlON-SiC材料 石墨 抗熔碱侵蚀性 物相组成 显微结构
下载PDF
含菱形相的天然石墨用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被引量:1
17
作者 时志强 王成扬 +1 位作者 樊丽萍 周小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利用天然石墨的XRD结晶参数计算了 5种天然石墨样品的菱形石墨含量,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天然石墨HT10在 1mol/LLiPF6 /EC+EMC(1∶1,体积比)和 1mol/LLiPF6 /EC+EMC+PC(3∶3∶4,体积比)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H... 利用天然石墨的XRD结晶参数计算了 5种天然石墨样品的菱形石墨含量,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天然石墨HT10在 1mol/LLiPF6 /EC+EMC(1∶1,体积比)和 1mol/LLiPF6 /EC+EMC+PC(3∶3∶4,体积比)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HT10在 2种电解液中均保持了较高的放电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且放电容量均在 330mAh/g以上,首次库仑效率均大于 8700.采用循环伏安和SEM分析了充放电过程中形成SEI膜的情况,良好的SEI膜保证了锂离子的通过而阻止溶剂的共嵌入;同时在 1mol/LLiPF6 /EC+EMC+PC(3∶3∶4,体积比)中石墨片层经多次充放电后剥离形成了疏松的多孔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石墨 菱形相 电解液 共嵌入 剥落
下载PDF
低功率密度激光合成金刚石的相变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雷贻文 孙景 +4 位作者 杜希文 孙荣禄 翟琪 胡圣亮 江雷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5-299,共5页
为了延长激光法合成纳米金刚石的有效作用时间从而提高合成效率,提出采用功率密度低、脉宽长的毫秒脉冲激光照射循环水介质中石墨颗粒合成纳米金刚石的新工艺。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含大量具有球... 为了延长激光法合成纳米金刚石的有效作用时间从而提高合成效率,提出采用功率密度低、脉宽长的毫秒脉冲激光照射循环水介质中石墨颗粒合成纳米金刚石的新工艺。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含大量具有球形单晶体结构或五重孪晶结构的金刚石颗粒(平均颗粒尺寸约为5 nm)。通过对纳米金刚石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以及理论计算测算出低功率密度(106W.cm-2)毫秒脉冲激光照射时石墨颗粒表面可达到最高温度5300 K,认为该功率密度毫秒脉冲激光照射石墨颗粒时,不能产生碳等离子体,只能使石墨颗粒熔融,得到液态碳。因此生成纳米金刚石的相变机制为:激光脉冲开始时,石墨颗粒吸收激光能量快速升温并达到熔融状态,激光脉冲过后,碳液滴迅速冷却,金刚石形核并长大得到纳米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材料合成 纳米金刚石 石墨 相变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Nickel (Ⅱ)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Cloud Point Extraction 被引量:3
19
作者 SHAH Syed Mazhar WANG Hao-nan SU Xing-gua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66-370,共5页
A new method based on the cloud point extraction(CPE) for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nickel(Ⅱ) and its subsequent determination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GFAAS) was proposed, 8-... A new method based on the cloud point extraction(CPE) for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nickel(Ⅱ) and its subsequent determination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GFAAS) was proposed, 8-hydroxyquinoline and Triton X-100 were used as the ligand and surfactant respectively. Nickel(Ⅱ) can form a hy-drophobic complex with 8-hydroxyquinoline, the complex can be extracted into the small volume surfactant rich phase at the cloud point temperature(CPT) for GFAAS determin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oud point extraction, such as pH, ligand concentration,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cubation time were optimiz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a detection limit of 12 ng/L and a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of 2.9% were obtained for Ni(Ⅱ) determination. The enrichment factor was found to be 25.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nickel(Ⅱ) in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samples and the recovery was in a range of 95%―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point extraction phase separation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Nickel(Ⅱ)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Hybrid Orga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Used for Solar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3
20
作者 WANG Zanshe LI Ran +2 位作者 HU Juntao HU Xianwei GU Zhaoli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86-491,共6页
The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in built environment has been limited due to its low heat flux, uneven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in day and night.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to... The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in built environment has been limited due to its low heat flux, uneven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in day and night.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to collect the fluctuant solar energy to form a stable energy source for the terminal equipment of the buildings. In this study, the hybrid orga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as prepared for the capillary radiant heating system which formed a cascade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Firstly, lauric acid and stearic acid were selected as the basic orga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the binary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 was complet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ep cooling curve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tests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mixed acid at the lowest eutectic point was 31.2℃ and the latent heat value was 264.3 kJ/kg when the mass mixing ratio was 70% for lauric acid and 30% for stearic acid. Secondly, the expanded graphite was used as an additive to enwrap the mixed acid and enhance the heat conductiv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mass proportion of expanded graphite in the mixed acid was 10%, the mixed acid could be completely enclosed by expanded graphite and the stability of melting and solidification was optimal. Additionally, th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hybrid phase change material was 31.5℃ and the latent heat value was 217.4 kJ/kg. The novel hybrid phase change material has a lower eutectic point and a higher latent heat of phase change, so it has a large application space and is quite suitable for the cascade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with capillary network heat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uric ACID stearic ACID expanded graph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 SOLAR ener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