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8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坑施工对运营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223
1
作者 高广运 高盟 +1 位作者 杨成斌 余志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3-459,共7页
以上海某邻近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工程监测数据基本吻合,邻近地铁隧道单侧基坑开挖可引起隧道结构的不对称变形。为保护邻近隧道,提出并... 以上海某邻近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工程监测数据基本吻合,邻近地铁隧道单侧基坑开挖可引起隧道结构的不对称变形。为保护邻近隧道,提出并采用了坑外二次加固的施工新工艺,首次指出地基加固体和地下结构物作为异质体对邻近基坑开挖产生的位移传递具有阻断作用。并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表明,对紧贴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土体进行二次加固及结构逆筑施工,可有效控制相邻隧道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开挖 二次加固 变形控制 屏障作用
下载PDF
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66
2
作者 康红普 张晓 +3 位作者 王东攀 田锦州 伊钟玉 蒋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4,共29页
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 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沿空留巷巷内基本支护、巷内加强支护、巷旁支护形式及支护性能;爆破与水力压裂围岩卸压机理及技术;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及沿空留巷安全技术。在沿空掘巷方面,论述沿空掘巷的类型及小煤柱尺寸设计方法,分析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特征、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介绍跨巷无煤柱开采的类型,分析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底板的垂直距离、工作面边界至巷道的水平距离等参数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论述在采空区布置巷道的方式:在采空区形成巷道和掘进巷道,分析采空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施工存在的难点。介绍陕西何家塔煤矿支卸组合泵充混凝土支柱沿空留巷、山西野川煤矿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2个应用实例,分析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后,提出无煤柱开采方法及围岩控制技术的改进意见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煤柱开采 沿空留巷 沿空掘巷 跨巷开采 围岩变形 围岩控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146
3
作者 李国良 朱永全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9,共6页
研究目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岭脊区段为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围岩破碎软弱,挤压大,变形显著。迫切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变形控制技术措施,确保工程安全。研究结果:通过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选... 研究目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岭脊区段为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围岩破碎软弱,挤压大,变形显著。迫切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变形控制技术措施,确保工程安全。研究结果:通过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预留合理变形量、多重支护、适当提高衬砌刚度的柔性结构设计,短台阶或超短台阶快开挖、快支护、快封闭和衬砌适时施作的施工技术,成功控制了隧道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高)地应力 大变形 控制
下载PDF
软土地区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20
4
作者 郑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I0003,共37页
基坑变形控制是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核心内容,不仅与自身工程安全密切相关,更涉及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地上、地下各类建(构)筑物越来越密集,基坑工程施工产生的变形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愈加成为基坑工程的焦点问题。首先,从基坑施... 基坑变形控制是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核心内容,不仅与自身工程安全密切相关,更涉及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地上、地下各类建(构)筑物越来越密集,基坑工程施工产生的变形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愈加成为基坑工程的焦点问题。首先,从基坑施工全过程控制的视角,分析了基坑施工全过程各阶段的变形特征、机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将基坑变形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控制划分为"基于基坑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和"基于邻近基坑保护对象的变形控制"两类方法。针对基于邻近基坑保护对象的变形控制,提出了不是基于对基坑支护体系,而是直接着眼于保护对象的变形主动控制理论,通过对关键区域土体的应力和变形的控制,实现对保护对象的测控一体化靶向控制。此外,提出了基坑无支撑支护理论并发展了一系列软弱土地区基坑绿色无支撑支护技术,实现了在较大的深度条件下也可进行坑无支撑支护设计。通过"基坑施工全过程控制""基坑变形主动控制理论""基坑无支撑支护控制体系"的变形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努力推动基坑工程变形控制向"高效、智能、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变形控制 全过程 无支撑支护 主动控制
下载PDF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及其控制技术 被引量:113
5
作者 关宝树 《隧道建设》 2011年第1期1-17,共17页
根据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控制隧道开挖后变形的基本对策,包括:1)控制先行位移的技术——超前支护;2)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技术——掌子面补强;3)控制脚部下沉的技术——脚部补强;4)加强初期支护的... 根据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尤其是日本控制隧道开挖后变形的基本对策,包括:1)控制先行位移的技术——超前支护;2)控制掌子面挤出位移的技术——掌子面补强;3)控制脚部下沉的技术——脚部补强;4)加强初期支护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围岩 隧道 变形 变形控制 先行位移 挤出位移 容许变形值 超前支护 掌子面补强 脚部补强 初期支护
下载PDF
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90
6
作者 靖洪文 宋宏伟 郭志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0-564,共5页
通过对软岩巷道工程特征的研究,提出用定量指标——稳定的围岩松动圈厚度值Lp(Lp≥150 cm )来判定“软岩巷道工程”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围岩松动圈碎胀、水胀及复合等变形机理,提出对大松动圈碎胀变形Ⅳ,Ⅴ类... 通过对软岩巷道工程特征的研究,提出用定量指标——稳定的围岩松动圈厚度值Lp(Lp≥150 cm )来判定“软岩巷道工程”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围岩松动圈碎胀、水胀及复合等变形机理,提出对大松动圈碎胀变形Ⅳ,Ⅴ类软岩采用锚喷网支护,Ⅵ类软岩采用联合支护,对水胀变形软岩首先采用综合防治水措施的新思路,并被大量的工程证明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松动圈 控制技术 变形机理 巷道支护
下载PDF
解释政策变通:运动式治理中的条块关系 被引量:103
7
作者 刘骥 熊彩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112,187,共25页
在压力型体制下,上级下达的过严指标常常导致下级的密集政策变通。论文集中关注政策变通的发生机制,强调运动式治理中一项政策往往会从日常工作变成政治任务,从而引发条块关系工作模式的转换,最终导致密集的政策变通。以计生政策为例,... 在压力型体制下,上级下达的过严指标常常导致下级的密集政策变通。论文集中关注政策变通的发生机制,强调运动式治理中一项政策往往会从日常工作变成政治任务,从而引发条块关系工作模式的转换,最终导致密集的政策变通。以计生政策为例,在常态治理的年份,省级领导受到的政治激励较弱,计生工作常常是"条条求着块块做",各级计生委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配合其工作,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发生明显的政策变通;而在中央发起运动式治理的年份,计生工作变成政治任务,省级领导受到的政治激励较强,就容易形成"块块带着条条做"的模式,从而引发密集的政策变通。对1983年与1991年两个关键运动式治理年份的初步验证表明,省级领导受到的政治激励越强,省以下执行环节中的政策变通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变通 政治激励 运动式治理 条块关系 计划生育
下载PDF
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被引量:99
8
作者 李廷春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7,共9页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出口段穿越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通过分析,认为高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是大变形的主要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通...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出口段穿越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通过分析,认为高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是大变形的主要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提高支护体系刚度、合理预留变形量,以及采用长锚杆、多重支护和超短台阶法等常规措施控制了围岩变形;基于对围岩动态演化机制的认识,提出了高地应力隧道超前导洞法应力控制释放技术,开展了大型工程试验。阶段性试验成果表明,采用超前导洞有效地降低了正洞施工时的变形速率,对上中台阶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对应力控制释放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望探索出安全、高效的高地应力软岩施工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羽山隧道 薄层碳质板岩 高地应力 超前导洞 应力释放 变形控制
下载PDF
铁路轨道刚度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87
9
作者 赵国堂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对轨道合理刚度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轨道容许变形量与轨道部件容许应力相互平衡关系以及维修工作量与行车舒适性相互制约关系。给出三种确定轨道整体刚度的方法,钢轨允许应力法、轨道允许变形法和临界速度法。论述部件刚度合理匹配关系。... 对轨道合理刚度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轨道容许变形量与轨道部件容许应力相互平衡关系以及维修工作量与行车舒适性相互制约关系。给出三种确定轨道整体刚度的方法,钢轨允许应力法、轨道允许变形法和临界速度法。论述部件刚度合理匹配关系。从安全和控制维修的角度,提出基于合理变形确定轨道部件刚度的方法,即变形分配法。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对高速铁路轨道刚度问题进行探讨,建议采用轨道允许变形法和变形分配法确定高速铁路轨道整体刚度和部件刚度。给出我国高速铁路在车辆轮载作用下轨道刚度的建议值,轨道整体刚度100kN·mm-1、钢轨支座刚度37kN·mm-1、轨下垫板和道床刚度74kN·m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轨道刚度 允许应力法 允许变形法 临界速度法 变形分配法
下载PDF
控制深基坑变形的支撑轴力伺服系统 被引量:92
10
作者 贾坚 谢小林 +1 位作者 罗发扬 翟杰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89-1594,共6页
结合上海"大上海会德丰广场"深大基坑工程实例,提出了控制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卸荷变形的分区卸荷技术对策,根据工程需要,在紧邻运营地铁区间隧道的北区基坑中,研发并首次应用了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钢支撑轴力... 结合上海"大上海会德丰广场"深大基坑工程实例,提出了控制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卸荷变形的分区卸荷技术对策,根据工程需要,在紧邻运营地铁区间隧道的北区基坑中,研发并首次应用了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可以将北坑开挖的围护结构变形及地铁隧道变形控制在设定目标内,使隧道的水平位移在4 mm以内,隧道附加沉降在2 mm以内,邻地铁侧围护地连墙变形在13.5 mm以内,从而保护紧邻的运营地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变形 分区卸荷 支撑轴力 伺服控制
下载PDF
基坑开挖对下卧运营地铁既有箱体影响的实测及分析 被引量:89
11
作者 郑刚 刘庆晨 +1 位作者 邓旭 张立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9-1116,1140,共9页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上跨于已运营天津地铁1号线区间既有箱体,其上跨段隧道底板距既有箱体顶板仅0.3 m,需对其可能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设计中对运营线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基加固、分段开挖、及时堆载回压等...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上跨于已运营天津地铁1号线区间既有箱体,其上跨段隧道底板距既有箱体顶板仅0.3 m,需对其可能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设计中对运营线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基加固、分段开挖、及时堆载回压等施工方案及措施。通过对西青道下沉隧道下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抗浮桩、三轴水泥搅拌桩施工和基坑开挖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施工阶段的地铁箱体及轨道变形规律及特点。实测结果表明,在邻近既有地铁隧道处施工钻孔灌注桩可引起既有隧道下沉,基坑开挖可引起既有隧道上浮。分块开挖、分段压载并结合信息化施工可有效控制因开挖卸荷引起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隧道箱体之间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营地铁线路 基坑开挖 地基加固 堆载回压 变形控制
下载PDF
薄壁腹板加工变形规律及其变形控制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68
12
作者 武凯 何宁 +1 位作者 廖文和 赵威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70-674,共5页
针对薄壁结构框体零件切削加工中腹板变形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建立薄壁腹板铣削加工受力模型、有限元变形分析模型 ,结合切削试验 ,得到了薄壁腹板加工变形的基本规律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变形控制工艺措施。结果表明 ,薄壁腹板加... 针对薄壁结构框体零件切削加工中腹板变形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建立薄壁腹板铣削加工受力模型、有限元变形分析模型 ,结合切削试验 ,得到了薄壁腹板加工变形的基本规律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变形控制工艺措施。结果表明 ,薄壁腹板加工变形模式与腹板结构尺寸、走刀路径、切削用量等因素的组合有关 ;大切深法以及分步环切法可以充分利用薄壁零件自身刚性 ,减小加工变形 ,提高加工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腹板 切削加工 变形 控制
下载PDF
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过程控制原理与实践 被引量:82
13
作者 许兴亮 张农 +1 位作者 徐基根 魏学松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由于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变性,使得该类巷道的开挖与支护极为困难.基于该类巷道变形的动态阶段性特点,针对性地提出该类软岩巷道支护的过程监控分步支护的过程控制方法,即开巷初期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 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由于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变性,使得该类巷道的开挖与支护极为困难.基于该类巷道变形的动态阶段性特点,针对性地提出该类软岩巷道支护的过程监控分步支护的过程控制方法,即开巷初期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适时采取围岩注浆加固,“保护与强化”围岩力学性能,提高围岩完整性;最后关键部位加强支护.借助于新型化学注浆材料,成功控制了纵跨十多岩层的朱仙庄矿25回风上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破碎软岩 动态变形 过程监控 动态控制
下载PDF
浅埋大断面软岩隧道施工影响下建筑物安全性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6
14
作者 张顶立 李鹏飞 +1 位作者 侯艳娟 骆建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2,共8页
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在大跨、浅埋及复杂地质等工程条件下穿越地表密集的建筑物群,受隧道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多达90余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新建隧道结构的安全,同时还要保证地表既有结构的安全,而后者显得更加重要。隧道施工面临... 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在大跨、浅埋及复杂地质等工程条件下穿越地表密集的建筑物群,受隧道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多达90余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新建隧道结构的安全,同时还要保证地表既有结构的安全,而后者显得更加重要。隧道施工面临着全风化花岗岩遇水软化、隧道结构整体沉降、地层大变形、建筑物差异沉降及裂缝控制等诸多难题。在对该工程特点和控制方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为保证控制方案的可靠性,对拟拆迁的104#和105#楼房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施工过程的注浆抬升和变形监测结果,论述地层沉降、建筑物沉降及裂缝产生、发展随隧道开挖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优化洞内施工与地面注浆抬升建筑物相结合方案,控制围岩大变形和有效保护建筑物的工程措施。试验数据表明,将核心控制指标—建筑物差异沉降量控制在20 mm以内可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地表注浆与洞内注浆相结合可实现对建筑物的抬升,并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并控制裂缝的发展。研究结果为机场路隧道后续穿越重点建筑物的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浅埋大跨隧道 变形机制 建筑物沉降 差异沉降 工程控制
下载PDF
软硬不均地层复合盾构的研究及掘进技术 被引量:78
15
作者 谭忠盛 洪开荣 +1 位作者 万姜林 王梦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3945-3952,共8页
针对广州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三元里区间的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施工,提出复合盾构的设计思想,并对复合盾构的功能及技术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刀盘、刀具与地质的适应性。研究复合盾构掘进模式的原理、掘进参数及模式之间的转换技术,解决了... 针对广州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三元里区间的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施工,提出复合盾构的设计思想,并对复合盾构的功能及技术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刀盘、刀具与地质的适应性。研究复合盾构掘进模式的原理、掘进参数及模式之间的转换技术,解决了软硬不均地层的掘进难、效率低、成本高、地层变形不易控制等技术难题。为了有效地控制掘进方向和盾构姿态,分析盾构掘进方向偏差的原因,研究相应的控制方法,达到了防止管片裂损和控制错台的目的。为防止黏性地层掘进的“泥饼”现象及富水地层掘进的“喷涌”现象的发生,研究相应的渣土改良技术。通过盾尾环形间隙同步注浆技术的研究及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并加强施工监测,及时变更掘进参数,控制地层的变形,确保京广铁路正常运营及临近建构筑物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硬不均地层 复合盾构 模式转换 渣土改良 同步注浆 变形控制
下载PDF
新建地铁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技术分析 被引量:77
16
作者 万良勇 宋战平 +1 位作者 曲建生 宋云财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76,183,共10页
新建地铁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车站结构的施工将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影响既有地铁正常运营。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10号线双井站为工程背景,针对地铁区间隧道"零距离"穿越既有车站全断面开挖、... 新建地铁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车站结构的施工将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影响既有地铁正常运营。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10号线双井站为工程背景,针对地铁区间隧道"零距离"穿越既有车站全断面开挖、台阶法开挖及CRD法开挖引起的既有车站主体结构、既有10号线轨道及区间隧道支护结构等的变形和受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开挖方案引起的既有车站结构及轨道的变形特性;以既有线轨道的变形量为控制标准,结合施工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受力变化,确定了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车站的施工开挖方案;同时对采用CRD法施工时的不同加固措施对既有车站及轨道变形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施工中地层加固范围及加固长度等注浆加固参数。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并实施的区间隧道交叉中隔壁法(CRD)开挖方案以及在左右线隧道间的夹土层、隧道掌子面地层及隧道左右外轮廓3 m内地层进行加固的施工技术方案保证了既有线轨道变形速率不大于0.04 mm/d和既有车站主体结构累计变形量小于10 mm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零距离”下穿 变形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 被引量:76
17
作者 张梅 何志军 +2 位作者 张民庆 肖广智 任诚敏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2,69,共11页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中常常发生大变形地质灾害,给工程的安全施工和建设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文章依托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进行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分级,制定了初期支护破坏准则,同时建立了地应力合理释放与有效约束之间的平...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中常常发生大变形地质灾害,给工程的安全施工和建设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文章依托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进行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分级,制定了初期支护破坏准则,同时建立了地应力合理释放与有效约束之间的平衡。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设计与施工中,通过采取预留变形量、合理的初期支护、可靠的开挖工法、关键部位锚注加强、动态支护补强等5项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变形的发生,达到了初期支护不破坏、不拆换的目的,保证了工程的安全快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软岩隧道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基坑开挖引起下方隧道的变形控制 被引量:75
18
作者 李志高 刘国彬 +1 位作者 曾远 吴小将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430-433,共4页
在上海东方路下立交工程中,进行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期间,严格控制地铁隧道由于上方基坑开挖卸载引起的变形量,保证下方地铁二号线的正常运营,施工难度极大。作者从施工工艺上分析了开挖卸载对下卧隧道的影响,提出了减小隧道变形的施工控... 在上海东方路下立交工程中,进行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期间,严格控制地铁隧道由于上方基坑开挖卸载引起的变形量,保证下方地铁二号线的正常运营,施工难度极大。作者从施工工艺上分析了开挖卸载对下卧隧道的影响,提出了减小隧道变形的施工控制措施,采用了考虑时空效应的施工方法进行开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卸荷 隧道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公路膨胀土路基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 被引量:74
19
作者 郑健龙 张锐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给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对膨胀土路基变形计算、压实控制和刚度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对3种膨胀土进行了一维有荷膨胀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和膨胀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提出了膨胀土湿胀变形数学模型和膨胀土路基变形计... 为了给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对膨胀土路基变形计算、压实控制和刚度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对3种膨胀土进行了一维有荷膨胀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和膨胀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提出了膨胀土湿胀变形数学模型和膨胀土路基变形计算方法;针对常规压实控制方法对膨胀土路基的不适用性提出了以最大承载力为目标的膨胀土路基压实控制方法;以双层弹性体系和弹性半空间弯沉等效为原则,提出了膨胀土路基刚度补偿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湿胀变形数学模型能较好反映膨胀变形极限性质和湿胀变形规律;加州承载比随初始含水率变化曲线峰值所对应的含水率接近膨胀土天然含水率与路基平衡含水率,以此作为膨胀土路基压实控制含水率能有效控制路基工后湿胀变形,并保持足够路基承载力;通过在膨胀土路基顶部加铺一定厚度的非膨胀性填料可使其满足路面对路基的刚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路基 膨胀试验 变形控制 膨胀土
原文传递
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控制 被引量:71
20
作者 陈孟乔 杨广武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9,共7页
以机场线东直门站上跨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东直门站站后折返线工程为背景,研究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时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及技术。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加固。根据检测评估、模拟计算和安全检算等结果制... 以机场线东直门站上跨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东直门站站后折返线工程为背景,研究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时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及技术。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加固。根据检测评估、模拟计算和安全检算等结果制定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标准,并将沉降控制值按关键施工工序进行分解。施工过程中,采用加垫方法和PLC液压同步控制顶升技术等主动控制沉降。监测数据表明:隧道结构与轨道结构保持密贴;线路的轨距、水平、变形缝开合度均未超出控制值;开挖中导洞阶段及盖挖法施作下穿结构边墙和底板阶段既有地铁结构沉降占总沉降的50%左右,是施工控制的关键阶段;变形缝差异沉降超出控制值,是施工控制的重点位置;变形缝附近沉降、差异沉降等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是监控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车站 穿越施工 变形控制 顶升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