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被引量:98
1
作者 王保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22-1126,共5页
根据 1997~ 1999年黄海和东海 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 ,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 .结果表明 ,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 .分析表明 ,这些营养盐主要来... 根据 1997~ 1999年黄海和东海 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 ,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 .结果表明 ,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 .分析表明 ,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 .此外 ,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 ,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 .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 ,结果表明 ,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 ,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 ,N/P比值很高 (>30 ) ,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 ,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 ,而不是受氮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营养盐限制 黄海 东海 长江口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水质评价 被引量:113
2
作者 刘潇 薛莹 +2 位作者 纪毓鹏 徐宾铎 任一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87-3192,共6页
于2013年6、7、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盐度、营养盐、COD及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该海域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4项调查指标... 于2013年6、7、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盐度、营养盐、COD及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该海域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4项调查指标转换提取为4种主成分,共解释了67.31%的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氮营养盐、盐度、Si O32--Si和砷.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2013年10月、7月、6月水质污染状况依次降低;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以黄河入海口为中心,向邻近海域递减,河口附近及南部水域污染较严重的格局.黄河径流污染物是主要污染源,应加强黄河口及其上游的水环境保护,从而改善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改进植被指数的黄河口区盐渍土盐分遥感反演 被引量:71
3
作者 陈红艳 赵庚星 +2 位作者 陈敬春 王瑞燕 高明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114,114+113,共8页
快速获取土壤盐分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信息是盐渍土治理、利用的客观需求。该文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以垦利县为例,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在传统植被指数的基础上引入短波红外波段进行扩展,提出了改进植被指数;然后基... 快速获取土壤盐分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信息是盐渍土治理、利用的客观需求。该文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以垦利县为例,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在传统植被指数的基础上引入短波红外波段进行扩展,提出了改进植被指数;然后基于改进前后对应的植被指数,分别采用多元逐步回归(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BP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构建土壤盐分含量的遥感反演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对比和优选;最后基于最佳模型进行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反演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传统植被指数,扩展后植被指数可增强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大幅降低指数间的多重共线性;采用上述3种方法建模,改进后模型的精度比改进前都有提高,验证集决定系数R2提高0.04~0.10,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0.13~0.73,相对分析误差RPD提高0.25~0.34,改进后模型RPD均大于2.0,普遍达到性能良好;对比3种建模方法,SVM建模精度最高,BPNN模型次之,MLR分析精度最低,最佳模型为基于改进植被指数的土壤盐分含量支持向量机反演模型,建模集R2和RMSE为0.75、3.48,验证集R2、RMSE和RPD为0.78、3.02和2.56,模型较为准确、可靠;基于该模型反演的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整体较高,盐渍化程度空间分布表现为自西南部农业生产区至东北沿海区域逐渐加重,与实地调查一致。研究表明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引入第7波段对植被指数进行改进,从而构建土壤盐分含量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遥感 支持向量机 植被指数 反演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被引量:64
4
作者 常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6,共8页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 ,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 ,通过GIS叠加分析 ,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 ,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统计资料 ,探讨了黄河口海岸线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时空特征 来水来沙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及其对河口海岸造陆的影响 被引量:65
5
作者 张治昊 胡春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6-341,共6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海岸造陆与水沙过程变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陆域来水来沙是海岸造陆的基础,来水来沙越大,造陆面积越大,水沙过程变异后,由于水沙的急剧减少,黄河口海岸造陆速度减缓,典型岸段严...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海岸造陆与水沙过程变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陆域来水来沙是海岸造陆的基础,来水来沙越大,造陆面积越大,水沙过程变异后,由于水沙的急剧减少,黄河口海岸造陆速度减缓,典型岸段严重蚀退造陆面积也大幅减小;尾闾河道萎缩对海岸造陆影响较大,萎缩越严重,越不利于海岸的造陆发育。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黄河口海岸造陆水沙临界综合关系式,可供科学调控来水来沙实施黄河口海岸防护过程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沙过程变异 海岸造陆 演变 海岸蚀退 水沙调控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和评价 被引量:45
6
作者 王开荣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3,共5页
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期进入河口的水沙条件,然后从三个方面包括防洪形势、生态环境变化、岸线变迁等,对黄河调水调沙运用对河口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概括总结,文章最后指出: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最具生命力的举措和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其... 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期进入河口的水沙条件,然后从三个方面包括防洪形势、生态环境变化、岸线变迁等,对黄河调水调沙运用对河口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概括总结,文章最后指出: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最具生命力的举措和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应切实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调水调沙运用应注意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②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着力塑造相对有利的包括河床边界条件在内的其它相关条件;③应着力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科学决策调水调沙运用的时机和方式;④应科学对待调水调沙运用进入河口的泥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黄河河口 影响 评价
下载PDF
黄河口尾闾河道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 被引量:46
7
作者 胡春宏 张治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9-214,共6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尾闾河道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行河以来,尾闾河道平滩流量由1976年的6 000 m^3/s左右减少至21世纪初的3 000 m^3/s左右。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具有双重记...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尾闾河道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行河以来,尾闾河道平滩流量由1976年的6 000 m^3/s左右减少至21世纪初的3 000 m^3/s左右。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具有双重记忆效应,从短期而言,对近2年水沙过程记忆最强,从长期而言,对近6年水沙过程记忆深刻。黄河口来水量越大,汛期来沙系数越小,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就越大,反之,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就越小。尾闾河道平滩流量维持在4 000 m^3/s,黄河口年来水量必须大于223亿m^3,汛期来水量大于141亿m^3,汛期来沙系数控制在0.03左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需要连续运用且运行年限大于5-6年,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水量统一调度管理中应确定汛期利津站日均流量的最小值,以维持尾闾河道一定的平滩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沙过程 尾闾河道 平滩流量 响应关系 河口治理
下载PDF
基于PSR的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47
8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徐宾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3-952,共10页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从广义上定义河口区生态系统,将河口及毗邻的陆域、海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3个方面构建了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以研究区1991年数据和相关国家标准...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从广义上定义河口区生态系统,将河口及毗邻的陆域、海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3个方面构建了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以研究区1991年数据和相关国家标准为基准,2013年代表现况,利用综合指数法(CEI)评价了黄河河口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显示: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响应指数最高(0.9055),压力指数居中(0.8288),状态指数最低(0.6458),综合指数为0.7427。总体来看,与1991年相比,目前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仍处于"健康"状态,但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其中状态指数下降最为严重。从区域轻度开发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阶段,黄河河口区存在过度捕捞、湿地不合理开发、浅海养殖过度及污染物排放等一系列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问题,应进行区域的生态恢复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PSR模型 综合评价指数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被引量:32
9
作者 胡春宏 曹文洪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共8页
黄河口以水少沙多、流路多变、不断淤积大量新生土地(湿地)而著称于世。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理论探讨、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河口潮汐特性、潮流特性,海洋动力的输沙能... 黄河口以水少沙多、流路多变、不断淤积大量新生土地(湿地)而著称于世。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理论探讨、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河口潮汐特性、潮流特性,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河口泥沙的输移与扩散,河口的淤积延伸、蚀退与造陆,河口拦门沙的形成过程与演变特性,河口流路演变及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河口异重流的形成与发展,河口三角洲湿地的发展等。通过与世界其它主要河口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口———这个独具特色的河口的认识。研究成果为黄河口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 海洋动力 拦门沙 湿地 泥沙输移 河口演变
下载PDF
黄河口附近海区水文要素基本特征 被引量:38
10
作者 李泽刚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20-28,共9页
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 ,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口附近海区的温度、盐度、密度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探讨了该海区的水流动力结构。阐明了渤海中部区高盐水团较稳定 ,沿岸冲淡水堆积 ,其中莱州湾是常年堆积最多的海区 ,等密度线南下倾斜 ,有利于... 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 ,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口附近海区的温度、盐度、密度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探讨了该海区的水流动力结构。阐明了渤海中部区高盐水团较稳定 ,沿岸冲淡水堆积 ,其中莱州湾是常年堆积最多的海区 ,等密度线南下倾斜 ,有利于黄河入海水偏东扩散。发现在莱州湾口一线有盐度低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密度 冲淡水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盐特征及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被引量:38
11
作者 张继民 刘霜 +1 位作者 张琦 刘一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2,共8页
根据2005年5月、8月2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33个站点(38°02′00″~37°20′00″N,119°03′24″~119°31′00″E)的海水化学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的活性硅酸盐(SiO3-Si)、活性磷酸盐(PO4-P)和无机氮(DIN)等营养要... 根据2005年5月、8月2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33个站点(38°02′00″~37°20′00″N,119°03′24″~119°31′00″E)的海水化学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的活性硅酸盐(SiO3-Si)、活性磷酸盐(PO4-P)和无机氮(DIN)等营养要素的特征及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营养盐的高浓度区域分布在黄河口南部海域,8月SiO3-Si和PO4-P的浓度高于5月,而DIN的浓度则相反。表层海水SiO3-Si和DIN的浓度与表层海水盐度都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DIN与COD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黄河口附近海域DIN∶P值5月为136,8月为54.3,为磷限制性营养状态。黄河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I)的平均值大于1,黄河口南部海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COD和DIN是造成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营养盐 富营养化
下载PDF
黄河河口演变(Ⅰ)——(一)河口水文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庞家珍 姜明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3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利用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完整实测资料,研究了河口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自50年代至90年代呈明显递减。对黄河口的水文特征:水情、沙情、断流、离子流量、滨海潮汐、潮流、余流、温、盐度分布、风暴潮、拦门沙与盐水楔等作出定性和... 本文利用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完整实测资料,研究了河口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自50年代至90年代呈明显递减。对黄河口的水文特征:水情、沙情、断流、离子流量、滨海潮汐、潮流、余流、温、盐度分布、风暴潮、拦门沙与盐水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论述。对断流的危害、成因及缓解对策作出分析。河口淤积、延伸、改道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也作出时空上的定量分析。对1855年以来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作出了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口 演变 水文特征 径流 泥沙 海岸线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13
作者 刘淑民 姚庆祯 +4 位作者 刘月良 单凯 张晓晓 陈洪涛 于志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5-1631,共7页
在黄河口湿地的枯水期(2009年4月)和丰水期(2009年6月)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Cu、Pb、Zn、Cr、Cd、As、Hg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u、Pb、Zn、Cr、Cd、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1±5.2),(53.8±7.6),(78.4±1... 在黄河口湿地的枯水期(2009年4月)和丰水期(2009年6月)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Cu、Pb、Zn、Cr、Cd、As、Hg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u、Pb、Zn、Cr、Cd、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1±5.2),(53.8±7.6),(78.4±13.2),(60.5±8.9),(0.250±0.099),(7.7±2.7),(0.055±0.039)μg/g.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处于国内河口湿地中等水平,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河口湿地的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影响了枯水期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Cu、Zn在枯水期以及As、Hg在丰水期与细粒径颗粒物显著正相关,<16μm的细颗粒物能吸持较多的重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湿地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下载PDF
黄河口尾闾河道横断面形态调整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36
14
作者 胡春宏 张治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1年第4期543-553,共11页
为治理尾闾河道萎缩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变化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断... 为治理尾闾河道萎缩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变化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断面形态变的宽浅;2002年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尾闾河道萎缩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增大,平滩宽深比减小,断面形态朝着窄深方向调整.通过引入水沙过程参数,建立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量、来沙系数和来水过程等参数的单因素响应关系以及多因素综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尾闾河道满足一定输水输沙规模的断面形态所对应的水沙过程临界指标,如当黄河口汛期来水量大于141.2×108m3、汛期来沙系数小于0.03、汛期来水过程参数大于2.3时,利津断面平滩流量可达4000m3/s,相应的平滩面积为1648m2、平滩宽深比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沙过程 尾闾河道 横断面形态 响应关系 临界指标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土壤磷素动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5
15
作者 罗先香 敦萌 闫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160,共7页
以黄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10月、2009年5月和8月、2010年8月4次野外调查所获取的样品进行室内分析,研究土壤磷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及微生物对磷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种植区表层土壤全磷(TP)、有效... 以黄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10月、2009年5月和8月、2010年8月4次野外调查所获取的样品进行室内分析,研究土壤磷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及微生物对磷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种植区表层土壤全磷(TP)、有效磷(Olsen-P)含量均高于自然湿地的。自然湿地土壤全磷水平和垂直分异均较小,变幅分别为429.19~693.30mg/kg,408.55~663.03mg/kg;有效磷含量水平和垂直分异均较大,变幅分别为0.27~13.48mg/kg,0.08~9.57mg/kg,研究区有效磷含量处于四级及以下水平。土壤全磷水平和垂直方向季节动态变化幅度很小,变异系数分别为5.80%和1.15%;有效磷季节变化明显大于全磷的季节变化,变异系数分别为29.21%和31.09%。土壤磷素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分布和微生物的作用相吻合,土壤全磷含量与粘土和粉砂含量、全氮、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含量与土壤粘土和粉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全磷含量水平和季节变化较小,有效磷含量水平和季节变化明显;植被根际土全磷含量略高于非根际的,碱蓬有效磷的根际效应显著,根际土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的;植被对磷素的吸收累积量与根际土壤磷素含量呈弱的负相关关系;植被根际微生物活性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湿地 全磷 有效磷 动态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地理学特征与鱼类多样性(英文) 被引量:33
16
作者 陈大刚 沈谓铨 +3 位作者 刘群 焦燕 曾晓起 任一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6-52,共7页
以历史和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莱州湾及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育史,指出莱州湾是一个年轻的海湾,而黄河三角洲则是一个不稳定的河口三角洲。莱州湾地质构造复杂,东部为上升区,西部属沉陷区;黄河三角洲则属于淤泥岸坡,沉积... 以历史和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莱州湾及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育史,指出莱州湾是一个年轻的海湾,而黄河三角洲则是一个不稳定的河口三角洲。莱州湾地质构造复杂,东部为上升区,西部属沉陷区;黄河三角洲则属于淤泥岸坡,沉积物是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细化为特征。其水文特征因地处暖温带北缘,属季风气候区。在陆上气候、黄河冲淡水和黄海冷水团交互影响下,本水域形成温、盐季节变化显著,适时针环流、往复流性质的潮流及以 M2潮汐余流占主要地位的余流特征。出现的鱼类共有46科,96种,几乎覆盖黄渤海软骨和真骨鱼类的主要科、属及其习见种类,但无地方特有种。与黄渤海326种鱼类相比,仍属黄渤海生物区系的贫乏化表现。在适温类型上,仍以暖温种占优势,占63.54%,暖水、冷温种分别占20.04%和10.42%,无冷水种。其生态分布型,洄游性鱼类占优势,为 56.25%,定居型占36.46%,河口性鱼类仅占7.29%。认为现代莱州湾与黄河口水域的短暂发育史难以产生高丰度的物种多样性,同时,该水域的水文特征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还探讨了地质条件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分布关系和黄河径流锐减将危及鱼类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口 地理学 鱼类多样性
下载PDF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_2、CH_4和N_2O通量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王玲玲 孙志高 +3 位作者 牟晓杰 孙万龙 宋红丽 姜欢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61,共11页
2009年8月,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低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的CO2、CH4和N2O通量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日通量范围分别为-18.755~43.731,-0.070~0... 2009年8月,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低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的CO2、CH4和N2O通量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日通量范围分别为-18.755~43.731,-0.070~0.224和-0.002~0.008 mg/(m2.h),均值为11.630,0.079和0.005 mg/(m2.h),全天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30.780~25.734,-0.111~0.100和-0.004~0.006 mg/(m2.h),均值为4.570,0.011和0.002mg/(m2.h),全天亦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大气界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46.253~102.637,-0.211~0.048和-0.008~0.008 mg/(m2.h),均值为76.656,-0.038和-0.002 mg/(m2.h),全天表现为CO2的"源"、CH4和N2O的"汇"。本研究还发现,中潮滩的CO2通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低潮滩沉积物的CH4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而中潮滩的N2O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不同深度地温(5,10,20 cm)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沉积物基质和翅碱蓬群落是影响CO2、CH4和N2O通量特征的重要因素,而水分、盐分对于三者通量特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H4 N2O 潮滩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张龙军 张向上 +1 位作者 王晓亮 刘立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4-682,共9页
通过2004年4月,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4月4个航次,结合2003年8月对河道感潮带的连续同步观测,对低流量下黄河口有机碳的输运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黄河输入至河口的悬浮物中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约为0.51%,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 通过2004年4月,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4月4个航次,结合2003年8月对河道感潮带的连续同步观测,对低流量下黄河口有机碳的输运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黄河输入至河口的悬浮物中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约为0.51%,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几乎不受季节变化影响,由于大量POC含量低的陆源泥沙的稀释作用,浮游植物对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只有在悬浮物含量(TSS)<200 mg/L时才能显现出来;黄河口TSS超过455 mg/L时,有机碳入海以颗粒有机碳为主;反之,以溶解有机碳为主。黄河口悬浮物在低盐度区沉降作用前后的中值粒径降低,Φ>16μm的悬浮物的沉降作用比Φ<16μm的悬浮物更为剧烈,POC含量随悬浮物粒径的降低而升高,黄河携带的颗粒有机碳80%以上集中在Φ<16μm的TSS中;低流量下,黄河口最大混浊带对POC的过滤效率为65%,混浊带对POC的过滤效应能造成黄河口POC的有效通量被高估;由于受黄河口沉积物向水体解析DOC的影响,在盐度小于10时,DOC几乎不受海水稀释作用的影响,但在盐度大于10的区域DOC与盐度表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黄河口枯、丰水期淡水端溶解有机碳的有效浓度分别高于实测最高值20%和10%左右,从而造成黄河口DOC有效通量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最大混浊带 粒径
下载PDF
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磷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陈为峰 史衍玺 +1 位作者 田素锋 王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3,共5页
研究了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初步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含量比较低,磷含量相对丰富;全氮分布水平变异系数较大,全磷变异系数较小;除裸滩外,土壤中氮含量垂直变异规律比较明显,土壤磷含量... 研究了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初步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含量比较低,磷含量相对丰富;全氮分布水平变异系数较大,全磷变异系数较小;除裸滩外,土壤中氮含量垂直变异规律比较明显,土壤磷含量与土壤层次相关性普遍较差,只有滩涂碱蓬表现为异常。湿地土壤中氮磷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中氮磷含量水平尚不会对近海环境产生富营养污染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新生湿地 全氮 全磷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吴晓燕 刘汝海 +3 位作者 秦洁 孙培艳 高振会 贾永刚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69-74,共6页
在黄河口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铜、铅、锌、镉、铬、砷、汞浓度.结果表明,黄河口沉积物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由河到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水期和枯水期Cd、Cr、As呈显著相关(0.01水平)。重金属含量为平水... 在黄河口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铜、铅、锌、镉、铬、砷、汞浓度.结果表明,黄河口沉积物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由河到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水期和枯水期Cd、Cr、As呈显著相关(0.01水平)。重金属含量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水文特征严重影响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沉积物的粒度密切相关.粒度越小重金属含量越高,反映了河流沉积的特征。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较低。各项目基本上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沉积物 重金属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