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nt food sources and stone tools' function at the site of Shunshanji based on starch grain analysis 被引量:9
1
作者 YANG YuZhang LI WeiYa +6 位作者 YAO Ling CHENG ZhiJie LUO WuHong ZHANG JuZhong LIN LiuGen GAN HuiYuan YAN L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74-1582,共9页
The upper-middle Huai River valley(HRV)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in the middle of eastern China.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ast populations in the upper HRV obtained plant food through gathering an... The upper-middle Huai River valley(HRV)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in the middle of eastern China.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ast populations in the upper HRV obtained plant food through gathering and cultivation of both rice and millet during the middle Neolithic. However, for the middle HRV it is not very clear what methods were used by humans to obtain plant food in that time. In this paper, starch grai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17 stone tools and 29 cauldron pottery sherds unearthed at Shunshanji(8.5–7.0 kyr BP), which is known as the earliest Neolithic site in the middle HRV excavated so far. Here, ancient starches from Coix lacryma-jobi, Triticeae, Oryza sativa,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and one unidentified specie were recovered.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mited knowledge of food strategies as observed in the middle HRV. It demonstrates that both gathering and cultivation of rice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ddle-Neolithic. Among the identified species, Coix lacryma-jobi appears to have been the main plant food at Shunshanji. Moreover, it is clear that Oryza sativa was not consumed as much as other plant species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starch grains. Starch grains were also found on the used surfaces of grinding stone implements as well as pestles, which means that these stone tools were used for food processing. In addition, axes from Shunshanji may also have been used for food processing as well as wood working because starches were also found on the edge of axes. Information abou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and tool use at Shunshanji will also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the utilization of plant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HRV during the early-middle Neolithic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nshanji Starch grain analysis Utilization of plant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unction of stone tools
原文传递
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小雷 张伟 何钰婧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7,共8页
为进一步探索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重点区域的调查。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别是于庄、唐圩、张集遗址。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 为进一步探索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重点区域的调查。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别是于庄、唐圩、张集遗址。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000年;唐圩、张集遗址与蚌埠双墩遗存较类似,距今约7300—6700年。这三处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县 新石器时代中期 顺山集文化 双墩文化
原文传递
论顺山集文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留根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81,共17页
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表现出一种异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可命名为"顺山集文化"。与后李文化、贾湖一期文化、彭头山文化进行比较,考察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也反映... 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表现出一种异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可命名为"顺山集文化"。与后李文化、贾湖一期文化、彭头山文化进行比较,考察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也反映出这类遗存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可以明显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第一、二期遗存 顺山集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原文传递
泗洪顺山集二期聚落环境与生业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文婉 林留根 +1 位作者 甘恢元 靳桂云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共12页
顺山集遗址目前发掘所获以第二期遗存最丰富,本文通过对壕沟内来自二期的一组沉积物进行植硅体分析并获得对顺山集二期聚落环境与生业的初步认识。分析结果显示二期早段以示冷型植硅体为优势,晚段示暖型植硅体数量迅速增加,植硅体组合... 顺山集遗址目前发掘所获以第二期遗存最丰富,本文通过对壕沟内来自二期的一组沉积物进行植硅体分析并获得对顺山集二期聚落环境与生业的初步认识。分析结果显示二期早段以示冷型植硅体为优势,晚段示暖型植硅体数量迅速增加,植硅体组合与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聚落二期期间暖湿—冷干—回暖的气候波动。来自稻壳的双峰乳突型植硅体较丰富,而稻叶扇型和哑铃型植硅体数量极少,可能与稻资源来源和利用方式有关。水稻植硅体组合表明聚落二期对稻资源的利用并非持续扩大的线性发展,期间伴随着气候转暖而减少。二期聚落居民生业经济中稻的比重不高,但其定居生活状态说明他们有多种生计策略。稻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可能是先民依据环境、社会、文化等变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也可能受到人群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植硅体 稻遗存 环境 生业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13
5
作者 林留根 甘恢元 +1 位作者 闫龙 江枫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14,共12页
顺山集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大型环壕聚落以及墓葬、房址、灰坑、灰沟、灶类遗迹和大面积红烧土堆积等,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遗物,该遗址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分为三期。这批材料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该时期环壕聚落考古的空白,... 顺山集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大型环壕聚落以及墓葬、房址、灰坑、灰沟、灶类遗迹和大面积红烧土堆积等,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遗物,该遗址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分为三期。这批材料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该时期环壕聚落考古的空白,为研究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谱系和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泗洪 顺山集 新石器时代 环壕聚落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9
6
作者 戴向明 庄丽娜 +9 位作者 于慧楠 路昊 孙延利 吕健 石应城 范健全 姜淼 方丹 邱振威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7,I0001,共9页
201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韩井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此次发掘解剖了环壕的北段,在残丘壕沟内发现了3个布满陶片、兽骨、烧土的活动面和1条用烧土颗粒铺垫的小... 201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韩井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此次发掘解剖了环壕的北段,在残丘壕沟内发现了3个布满陶片、兽骨、烧土的活动面和1条用烧土颗粒铺垫的小路,收获了大量的陶、石、骨角器和动物骨骼。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壕沟内的主体堆积是在顺山集文化第三期形成。此次发掘,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与淮河流域文化交流,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洪 韩井遗址 环壕 顺山集文化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5-2016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9
7
作者 庄丽娜 于慧楠 +8 位作者 邱振威 闫龙 刘锁财 潘明月 宁振南 姜淼 方丹 马功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9,I0002,共13页
2015年3月和2016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韩井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勘探和发掘。通过发掘揭示出顺山集文化一期、二期的遗存,发现了顺山集一期由洼地和多条水沟组成的水稻田等遗迹,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水稻田的发现,很可... 2015年3月和2016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韩井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勘探和发掘。通过发掘揭示出顺山集文化一期、二期的遗存,发现了顺山集一期由洼地和多条水沟组成的水稻田等遗迹,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水稻田的发现,很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为研究顺山集文化的聚落形态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中国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洪 韩井遗址 顺山集文化 水稻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文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朱雪菲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81,共13页
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与跨湖桥义化存在相似性。重新梳理跨湖桥、下孙两个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将跨湖桥文化重新分为三期,为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相对年代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可提出&q... 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与跨湖桥义化存在相似性。重新梳理跨湖桥、下孙两个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将跨湖桥文化重新分为三期,为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相对年代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可提出"顺山集三期类型"的命名,并对其性质和成因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第三期遗存 “顺山集三期类型” 跨湖桥文化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雪南遗址植物资源与环境景观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邱振威 庄丽娜 林留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41,共18页
江苏泗洪雪南遗址是顺山集文化的又一处环壕聚落,其发现与发掘为探究顺山集文化环境景观与植物资源提供了新材料,尤其是弥补了古环境分析的缺环。孢粉和植硅体记录显示,顺山集文化时期,遗址周边常绿-落叶阔叶林趋于减少,以禾本科为代表... 江苏泗洪雪南遗址是顺山集文化的又一处环壕聚落,其发现与发掘为探究顺山集文化环境景观与植物资源提供了新材料,尤其是弥补了古环境分析的缺环。孢粉和植硅体记录显示,顺山集文化时期,遗址周边常绿-落叶阔叶林趋于减少,以禾本科为代表的陆生草本植物发育,水域面积扩大、水体活动加强,气候总体暖湿且有波动,呈现适宜稻作农业发展的湿地景观。结合出土的大植物遗存和动物遗存分析,雪南遗址兼营采食或管理野生植物资源、水稻生产、渔猎与驯养家畜,反映了顺山集文化生业经济模式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南遗址 顺山集文化 稻作农业 环境景观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2年试掘简报 被引量:5
10
作者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9 位作者 泗洪县博物馆 林留根 何汉生 陈长荣 江枫 马功 王宜京 杨亚宁 王克飞 唐静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4,2,129,共12页
2012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韩井遗址试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期遗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石器,另有较多用骨、牙、角制成的工具。本次考古发现的成果丰富了顺山集文化... 2012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韩井遗址试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期遗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石器,另有较多用骨、牙、角制成的工具。本次考古发现的成果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洪 韩井遗址 顺山集文化
原文传递
江苏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出土陶片的制陶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雅琼 薛玲玲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75,141-142,共11页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第一期文化遗存 第二期文化遗存 制陶工艺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雪南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庄丽娜 邱振威(绘图/摄影) +3 位作者 黄英(绘图) 慕占雄(摄影) 林留根 于慧楠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23,共18页
2017年10月至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雪南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初步确认其为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本次解剖了环壕的局部,出土大量陶器、蚌器和少量石器、骨角器和动植物遗存。根据出土遗物和加... 2017年10月至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雪南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初步确认其为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本次解剖了环壕的局部,出土大量陶器、蚌器和少量石器、骨角器和动植物遗存。根据出土遗物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结果判断,壕沟的始建年代不晚于顺山集文化一期,至顺山集文化三期被废弃。出土了炭化水稻和驯化类型水稻小穗轴、水稻植硅体等,为顺山集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实践的有力证据。大量蚌壳和蚌刀的出土,有别于此前揭示的顺山集文化生业结构与手工业构成。此次发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的聚落形态与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洪 雪南遗址 顺山集文化 环壕
原文传递
安徽泗县于庄遗址顺山集文化时期稻作农业与植被景观初探
13
作者 邱振威 张小雷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近年来,顺山集文化多处环壕聚落开展了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针对生业经济与地方性植被景观的分析与重建,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对顺山集文化不同地貌类型和聚落形态的相应比较。本文立足一处经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小型聚落,... 近年来,顺山集文化多处环壕聚落开展了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针对生业经济与地方性植被景观的分析与重建,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对顺山集文化不同地貌类型和聚落形态的相应比较。本文立足一处经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小型聚落,继续探索人为堆积的取样方法,开展微体植物遗存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稻作农业和植被景观,为认识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提供对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文化 植硅体 孢粉 稻作农业 植被景观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武宏 张居中 +3 位作者 杨玉璋 尹承龙 林留根 甘恢元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284,共12页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中下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本文对遗址三个不同文化时期连续剖面土壤堆积物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先民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一直延续到遗址三期(7500...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中下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本文对遗址三个不同文化时期连续剖面土壤堆积物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先民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一直延续到遗址三期(7500 BP)。植硅体组合分析结果表明,顺山集遗址所处时期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存在气候波动,从一期至三期大体上经历了温暖—偏凉—回暖的过程,可能对应了全新世高温期到来之前的气候转暖。从顺山集遗址水稻遗存的连续发现以及水稻驯化水平不断提高来看,气候变冷并未抑制当地稻作农业的发展,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了其发展与扩散。本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中东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组合 稻作农业 古环境 人类适应 顺山集遗址
原文传递
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燕生东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70,共10页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文化 大伊山类型 文化特征 渊源
原文传递
Diets, eco-environment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recorded in the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ammal tooth enamel from the Shunshanji site,Sihong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
16
作者 TIAN XiaoSi ZHU Cheng +1 位作者 SHUI Tao HUANG Yun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1期3788-3795,共8页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tooth enamel of mammals,including deer,wild pigs,buffaloes and domesticated pigs from the Shunshanji site,Sihong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were analyzed to recons...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tooth enamel of mammals,including deer,wild pigs,buffaloes and domesticated pigs from the Shunshanji site,Sihong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we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mammals’ecoenvironments and diets,and to evaluat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study area.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buck samples revealed that the deer ate completely C3 plants and the environments they inhabited were relatively open and that wild pigs ate primarily C3 plants.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body sources of these two mammals were different,i.e.the deer and pigs lived in different niches within a relatively similar ecosystem.Modern domesticated pigs were isotopically more positive than the ancient wild pigs in carbon 13C values,suggesting the former ingested more C3 plants relative to the latter.Although the 18O data showed modern domesticated and ancient pigs had similar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s,their water sources were different.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patterns of premolar microsampl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buffaloes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s ingested by the ancient buffalo varied with seasonal shifts,but plants ingested by the modern buffalo were relatively constant.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modern buffalo was more open,warmer and drier than eco-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buffalo,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the deforestation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Ancient and modern seasonal changes were clearly recorded in the isotopic patterns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mplitude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eco-environments were simi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氧同位素组成 生态环境 哺乳动物 季节变化 泗洪县 江苏省 饮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