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H的甘蔗与蔗茅属间杂交F_1后代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先宏 杨清辉 +2 位作者 李富生 何丽莲 何顺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5-1091,共7页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spp.)与蔗茅(Erianthus fulvus)杂交F1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差异。【方法】以甘蔗与蔗茅间杂交所获得的16份F1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单色及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在G...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spp.)与蔗茅(Erianthus fulvus)杂交F1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差异。【方法】以甘蔗与蔗茅间杂交所获得的16份F1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单色及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在GISH的基础上对3份材料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GISH的研究结果表明,子代材料中具有7—10条不等的父本染色体;由于母本遗传物质对父本遗传物质的排斥作用引起的染色体消减及片段化导致父本染色体在子代中有断裂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间期核中亲本染色质以分散的方式单独分布;3份材料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的公式分别为2n=92=80m(4SAT)+12sm、2n=88=82m+6sm及2n=88=78m(2SAT)+10sm,核型分类为2C、2C和2B。【结论】甘蔗×蔗茅杂种F1的染色体组成为n+n及2n+n,它们的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茅 F1子代 基因组原位杂交 核型
下载PDF
甘蔗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电子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静平 苏亚春 +3 位作者 游倩 阙友雄 许莉萍 陈如凯 《生物信息学》 2012年第3期199-207,共9页
以高粱β-1,3-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 gene)cDNA序列为探针,搜索甘蔗EST数据库,而后通过电子克隆技术,拼接获得甘蔗β-1,3-葡聚糖酶基因ScBG。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卷曲螺... 以高粱β-1,3-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 gene)cDNA序列为探针,搜索甘蔗EST数据库,而后通过电子克隆技术,拼接获得甘蔗β-1,3-葡聚糖酶基因ScBG。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卷曲螺旋、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功能域及高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ScBG基因全长1270bp,包含一个长达1011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4.8KD,理论等电点为4.98。该蛋白质很可能是胞外定位的诱导物释放型酸性葡聚糖酶,是一种稳定的分泌蛋白,且可信度达最高等级1。该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第17家族,含有N端信号肽,在第7~29位氨基酸处含有跨膜信号区,在第31~321位氨基酸处含有糖苷水解酶17家族结构域,含2个主要的功能结构域。10个物种ScBG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甘蔗ScBG基因编码蛋白与高粱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最高,达79.82%。以上研究结果为ScBG基因下一步的分子克隆、功能鉴定和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β-1 3-葡聚糖酶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4个甘蔗主栽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硕 樊仙 +5 位作者 李如丹 邓军 刀静梅 全怡吉 杨绍林 张跃彬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12-1823,共12页
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甘蔗伸长期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4个栽培推广面积较大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浇水对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和... 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甘蔗伸长期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4个栽培推广面积较大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浇水对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和轻度干旱(50%~60%)、中度干旱(40%~50%)和重度干旱(30%~40%)3个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甘蔗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植株受损状况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和GR活性显著提高(P<0.05,下同);AsA、GSH含量随着干旱时间显著上升;除‘云蔗08-1609’的GSSG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的GSSG含量不断上升;‘云蔗08-1609’的GSH/GSSG值不断上升,‘新台糖22号’不断下降,‘粤糖93-159’和‘桂糖42号’表现出先升后降;干旱胁迫造成4个品种的MDA和质膜透性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降低;除‘桂糖42号’的AB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干旱胁迫下ABA含量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综上表明:干旱胁迫造成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及GR、ABA、AsA、GSH、GSSG含量显著上升。MDA和质膜透性提高,绿叶率和叶片相对含水率下降。本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甘蔗干旱胁迫下的响应规律各不相同,‘云蔗08-1609’在干旱胁迫下ABA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含量最高,SOD、CAT、POD和GR活性在干旱初期响应最快,质膜透性最小。‘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在AsA-GSH循环中具有较高的AsA、GSH、GSSG含量。‘粤糖93-159’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及较低的MD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ASA-GSH循环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云南甘蔗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吴海兰 王先宏 +1 位作者 何丽莲 李富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1,共8页
本研究采用12对引物对14个云南主栽品种及其5个原始亲本材料进行SSR多态性分析,明确了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①扩增的条带总数为242条,其中多态性带为237条,多态率为97.93%,说明供试材料在遗传上存在较大差异;②供试材料间的遗... 本研究采用12对引物对14个云南主栽品种及其5个原始亲本材料进行SSR多态性分析,明确了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①扩增的条带总数为242条,其中多态性带为237条,多态率为97.93%,说明供试材料在遗传上存在较大差异;②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5—0.86,其中4个云蔗品种与原始亲本中的大茎野生种、春尼、印度割手密1号的遗传距离较远,而与黑车里本、印度割手密2的遗传距离较近;③聚类结果显示,19个供试材料划可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包括大茎野生种、新台糖10、桂糖11;第二大类包括黑车里本、4个新台糖、3个粤糖、4个云蔗、1个闽糖;第三大类仅包括春尼;第四大类则包括2个印度割手密。而第二大类又可分出两个亚类,其中一个亚类包括黑车里本、4个云蔗,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另一个亚类包括3个粤糖、新台糖16、闽糖69—421,而在3个粤糖品种中,粤糖93—159和粤糖00—236又聚在了一个亚类,这与系谱记录中显示二者是姊妹系的血缘关系相吻合。在今后甘蔗选育过程中,应加重大茎野生种的利用,减轻热带种黑车里本的利用,提高云南甘蔗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SSR标记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EMS诱变甘蔗愈伤组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何慧怡 樊丽娜 +4 位作者 齐永文 劳方业 陈勇生 黄忠兴 胡斐 《甘蔗糖业》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探索EMS对甘蔗愈伤组织进行化学诱变的合适浓度和时间组合,以ROC22和粤糖93-159甘蔗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8、24、40μmol/L)、不同时间(2、4、6 h)诱变处理对愈伤组织的每克鲜重相对增重量和相对分化率的影响。并通过分... 为了探索EMS对甘蔗愈伤组织进行化学诱变的合适浓度和时间组合,以ROC22和粤糖93-159甘蔗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8、24、40μmol/L)、不同时间(2、4、6 h)诱变处理对愈伤组织的每克鲜重相对增重量和相对分化率的影响。并通过分化试验选择适合诱变后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结果表明,适合诱变处理后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2 mg/L KT+2 mg/L NAA+3.0%蔗糖(W/V)+0.8%琼脂(W/V)。适合EMS诱变甘蔗的处理为:24μmol/L诱变处理2 h或8μmol/L诱变处理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化学诱变 甲基磺酸乙酯 愈伤组织
下载PDF
The role of green manure nitrogen use by corn and sugarcane crops in Brazil 被引量:3
6
作者 Edmilson José Ambrosano Heitor Cantarella +4 位作者 Gláucia Maria Bovi Ambrosano Fábio Luis Ferreira Dias Fabrício Rossi Paulo Cesar Ocheuze Trivelin Takashi Muraoka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12期89-108,共20页
Three assays were developed from April 3, 1995 to October 10, 2005. The work with corn was conducted in a greenhouse, using velvet bean (Mucuna aterrima) and sunn hemp (Crotalaria juncea) as green manure with 15N labe... Three assays were developed from April 3, 1995 to October 10, 2005. The work with corn was conducted in a greenhouse, using velvet bean (Mucuna aterrima) and sunn hemp (Crotalaria juncea) as green manure with 15N labeling of either shoots or roots, in two soils with contrasting textural classes. The mineralization of N from legume plants incorporated into the two soils was investigated too. This work included two green manures: velvet bean and sunn hemp, and the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residues. Nitrogen from the velvet bean accounted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soil inorganic N;shoots wer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N accumulated. Common bean residues caused immobilization of inorganic N. The leguminous species added were intensively and promptly mineralized, preserving the soil native nitrogen. One hundred days after emergence of the corn, velvet bean provided higher accumulation of nitrogen in the soil, higher absorption by corn plants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aerial part. The green manure decomposition was more intense in the medium textured soil. In this soil, highest nitrogen losses were also observed. The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was cultivated for five years in the field and was harvested three times;15N recovery was evaluated in the first two harvests. The combin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and green manure resulted in higher sugarcane yields than either N source applied separately;however, in the second cutting the yields were higher where sunn hemp was used than in plots with ammonium sulfate. The recovery of N by the first two consecutive harvests accounted for 19% to 21% of the N applied as sunn hemp and 46% to 49% of the N applied as ammonium sulfate. Very little inorganic N was present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with both N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harum spp.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15N Isotope Technique N-MINERALIZATION Mineral Nitrogen
下载PDF
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遗传差异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纯佳 覃伟 +3 位作者 徐超华 刘洪博 毛钧 陆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88-2299,共12页
【目的】探明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遗传变异特征,筛选优良基因型,并为甘蔗高光效育种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于大伸长期对50份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顶端全展叶6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 【目的】探明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遗传变异特征,筛选优良基因型,并为甘蔗高光效育种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于大伸长期对50份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顶端全展叶6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行测定,包括净光速率(A)、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固有水分利用效率(WUEintr)、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nst)。通过方差分析、广义遗传力计算、相关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明确气体交换参数变异特征,并通过聚类和判别分析筛选优异基因型。【结果】所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在参试基因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程度依次为gs>A>E>Ci>WUEintr>WUEinst。各项参数广义遗传力较高,除WUEinst为58.8%外,其余参数均达70%以上。除WUEinst与E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气体交换参数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气孔导度同其他参数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相关,体现了其对气体交换的重要调控作用。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两项公因子,可分别解释为"碳同化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二者在基因型间的变化彼此独立,表明兼具高碳同化性能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材料的筛选是可能的。通过聚类分析最终筛选出B4362、B51-410、US67-22、BH10-12、C323-87、Co685等6个碳同化能力突出、且同时具有极佳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异基因型。【结论】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中蕴含丰富的气体交换参数变异,遗传差异是该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鉴定筛选到6份兼具高碳同化性能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异材料,为甘蔗高光效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种质资源和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国外引进栽培品种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遗传差异 聚类筛选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甘蔗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评价(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Amin NIKPAY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5-790,共6页
【目的】蛀茎夜蛾Sesamia spp.是伊朗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日本)甘蔗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茎秆,对茎秆产生为害,降低重量和含糖量并降低甘蔗汁品质。应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环境无不利... 【目的】蛀茎夜蛾Sesamia spp.是伊朗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日本)甘蔗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茎秆,对茎秆产生为害,降低重量和含糖量并降低甘蔗汁品质。应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环境无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价甘蔗商业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方法】在伊朗Ahwaz的Salman-Farsi Agro-industry Farms于2013-2014和2014-2015两个连续年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5次重复试验。应用了CP69-1062,CP48-103,CP57-614,CP73-21,SP70-1143,IRC99-01,IRC99-02和L62-96 8个品种。在收获前,随机取20株完整的甘蔗茎秆进行蛀茎夜蛾的为害评估。记录受害茎秆百分比、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percent of internodes bored,IB)、出口孔的数目、活的蛀茎夜蛾的数目、每品种每公顷面积中蛾的繁殖量(moth production per hectare of each variety,MP)。【结果】各测定参数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和蛾的繁殖指数判断,L62-96是最敏感的品种(2014年:14.58%IB,95 200 MP/ha;2015年:16.76%IB和111 300 MP/ha),其次是CP69-1062和CP48-103;CP57-614是这两年中抗性最强的品种(2014年:1.24%IB,8 400 MP/ha;2015年:1.02%IB,7 000 MP/ha)。【结论】建议限制敏感品种的栽培,并应用其他控制措施,结合品种抗性,以治理敏感品种中的蛀茎夜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蛀茎夜蛾 甘蔗 为害评估 品种抗性 果汁品质 害虫综合治理
下载PDF
基于主要表型性状的不同采集地斑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春芳 余兴华 +1 位作者 王先宏 杨清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8-1116,共9页
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6份斑茅种质资源的株高、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锤度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斑茅,6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4.6%~53.4%之间,其中株高和节... 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6份斑茅种质资源的株高、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锤度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斑茅,6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4.6%~53.4%之间,其中株高和节间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3.4%和37.7%;锤度和叶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9.1%和14.6%。株高、茎径、叶宽、叶长、节间长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与节间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18;锤度与株高、节间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2和-0.26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72.58%,其中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到51.21%,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1.37%。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不同的种质资源被分为8大类群,第Ⅴ和Ⅵ类群的种质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2个类群是优良的斑茅种质资源,可在甘蔗育种中加以挖掘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甘蔗ScPR10基因的克隆及其响应赤条病菌侵染的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娟 周敬如 +4 位作者 储娜 孙会东 黄美婷 傅华英 高三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4,共8页
PR10是一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PR),在植物生长发育、应激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甘蔗赤条病抗病品种新台糖22号和感病品种闽糖11-610叶片克隆获得ScPR10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 PR10是一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PR),在植物生长发育、应激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甘蔗赤条病抗病品种新台糖22号和感病品种闽糖11-610叶片克隆获得ScPR10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研究在接种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Aaa)之后这2个品种ScPR10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模式。序列分析显示,本研究克隆获得2个ScPR10基因,编码187个氨基酸,比其他植物PR10蛋白多了27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结构域P-loop和Bet v 1;与已报道的甘蔗、高粱和斑茅的PR10亲缘关系较近。在Aaa胁迫下,RT-qPCR分析表明抗病、感病品种ScPR1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尤其在接种24 h时,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7.2倍和39.7倍;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水平在抗病、感病品种上均显著提高,尤其在接种72 h时,表达量最高,log2 FC值为5.3~5.4。蛋白互作预测发现,ScPR10与植物PDR型ABCG转运蛋白(Cluster-13677.282407)、蛋白激酶(Cluster-13677.166559)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蛋白质组数据分析显示,在Aaa接种24 h时,抗病、感病品种ScPR10均为上调表达,log2FC值为1.65~1.69;与ScPR10互作的PDR型ABCG转运蛋白成员的表达量在抗病、感病品种上有不同程度提高;蛋白激酶表达量在感病品种上有显著提高,但是,在抗病品种上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ScPR10可能与PDR型ABCG转运蛋白正向协同参与甘蔗寄主应答Aaa病菌侵染的防御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10蛋白 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 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 甘蔗
下载PDF
拟南芥钾吸收调控基因AtCIPK23、AtCBL9和AtAKT1农杆菌介导共转化甘蔗 被引量:3
11
作者 樊丽娜 曾巧英 +6 位作者 何慧怡 李昱 罗青文 劳方业 邓海华 李奇伟 齐永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1-366,共6页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拟南芥调控钾离子吸收的三个重要基因At AKT1、At CBL9和At CIPK23共转化到甘蔗品种粤糖00-236中,以期提高甘蔗耐低钾能力。PCR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36份携带At CBL9、At CIPK23和At AKT1三个基因的转基因无性...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拟南芥调控钾离子吸收的三个重要基因At AKT1、At CBL9和At CIPK23共转化到甘蔗品种粤糖00-236中,以期提高甘蔗耐低钾能力。PCR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36份携带At CBL9、At CIPK23和At AKT1三个基因的转基因无性系;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外源At CBL9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2~5个;在钾离子浓度为200μmol/L的营养液中进行低钾胁迫试验,转基因品系的根系和地上部的平均钾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7%和23%,叶片平均相对电导率比对照低6%,说明超表达At CIPK23、At CBL9和At AKT1显著提高了甘蔗耐低钾胁迫能力,降低了因低钾胁迫造成的质膜伤害,是创制耐低钾甘蔗种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耐低钾 转基因 At CIPK23-At CBL9-At AKT1 农杆菌介导
原文传递
Decision Trees as a Tool to Select Sugarcane Families
12
作者 Luiz A. Peternelli Diego P. Bernardes +2 位作者 Bruno P. Brasileiro Marcio H.P. Barbosa Raphael H. T. Silv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8年第2期216-230,共15页
New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in the sugarcane selection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genetic gains in breeding programs. Conventional selection strategies have the disadvantage of requiring the weighing of all the plants in... New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in the sugarcane selection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genetic gains in breeding programs. Conventional selection strategies have the disadvantage of requiring the weighing of all the plants in a plot or a sample of stalks and the counting of the number of stalks in all the experimental plots, which cannot always be performed because more than 200,000 genotypes routinely comprise the first test phase (T1) of most sugarcane breeding programs. One way to circumvent this problem is to use decision trees to rank the yield components (the stalk height, the stalk diameter and the number of stalks) and to subsequently use this categorization to select the best families for a specific trai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ategoriza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us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 algorithm as a family selection strategy by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CART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that require the weighing of stalks, such as the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 with sequential (BLUPS) or individual simulated (BLUPIS) procedures. Data from five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May 2007 in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ere analyzed. Each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five blocks, 22 families and two controls (commercial varieties). CART effectively defined the classes of the yield components and selected the best families with an accuracy of 74% compared to BLUPS and BLUPIS. Families with at least 11 stalks per linear meter of furrow resulted in productivities that were above the average productivity of the commercial varietie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are, therefore, recommended for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stical LEARNING Plant BREEDING saccharum spp. Synthetic Data Supervised LEARNING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Pre-Broken Sugar Cane Submitted to Treatments with Fertilizer and Vegetable Regulators
13
作者 Tiago Gazola Mário Luiz Cipola Filho Paulo Otávio Risso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年第10期1240-1249,共10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budded sugarcane seedlings from buds submitted to treatments with fertilizer and plant regulator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ompletely randomi...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budded sugarcane seedlings from buds submitted to treatments with fertilizer and plant regulator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ith six replicates. The treatments of the yolk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1% of volume with the following products: Witness—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gems;Kinetin 0.009% + Gibberellic acid 0.005% + 4-Indole-3-butyric acid 0.005% (Stimulate&#174;);Seaweed Extract (Ascophyllum nodosum) and Potassium Hydroxide—3.5% K2O (ExpertGrow&#174;) and ethephon 72% (Ethrel&#174;) + pH Reducer (Kill&#174;). The percentage of shoot buds, number of tillers, number of leaves, leaf area, stem diameter, shoot dry mass, root and total were evaluated. The control, as well as Stimulate&#174;and Ethrel&#174;provided higher sprouting percentages. Ethrel&#174;was the product that promot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tillers and leaves. The leaf area did not change due to the use of the products or not. The dry mass of both shoot, root and total leav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weight changes among the evaluated treatm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ExpertGrow&#174;is not recommended for treatment of pre-sprouted sugarcane seedlings because it provided fewer shoots at 28 days after planting of the yolk and that Ethrel&#174;is recommended because it provided a larger number of the buds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OPHYLLUM nodosum Pre-Budded Seedlings Plant REGULATORS saccharum spp.
下载PDF
蔗茅EfNAC44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豪 曹哲群 +8 位作者 徐荣 孟玉 肖芙荣 吴清莲 沈先岳 曾丹 钱禛锋 何丽莲 李富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50-2556,共7页
为了克隆蔗茅EfNAC44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方法相结合首次从蔗茅野生种无性系‘蔗茅99-3’中克隆到一个受低温胁迫响应的NAC家族基因,命名为EfNAC44 (GenBank登录号:MH709118.1)... 为了克隆蔗茅EfNAC44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方法相结合首次从蔗茅野生种无性系‘蔗茅99-3’中克隆到一个受低温胁迫响应的NAC家族基因,命名为EfNAC44 (GenBank登录号:MH709118.1),该基因包含一个591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6个氨基酸。利用ClustalX软件将EfNAC44编码蛋白与其他物种NAC蛋白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其与高粱(XP002465328.1)同源性最高达80%。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蔗茅苗期能够对低温胁迫响应,低温胁迫时的相对表达量上调达到20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挖掘利用蔗茅耐寒相关基因以及研究甘蔗抗逆性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茅 甘蔗 NAC基因 耐寒 基因克隆
原文传递
甘蔗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杨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8-232,共5页
在甘蔗幼苗中,各个器官的丙氨酸含量都比较高,但在完全展开叶的叶片和叶鞘中丝氨酸含量更高;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分布为完全展开叶叶片》完全展开叶叶鞘,苗根>心叶、幼茎,在伸长盛期和工艺成熟前期9个甘蔗基因型+1叶均以丙氨酸占优势。... 在甘蔗幼苗中,各个器官的丙氨酸含量都比较高,但在完全展开叶的叶片和叶鞘中丝氨酸含量更高;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分布为完全展开叶叶片》完全展开叶叶鞘,苗根>心叶、幼茎,在伸长盛期和工艺成熟前期9个甘蔗基因型+1叶均以丙氨酸占优势。不同基因型的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工艺成熟前期,早熟基因型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比较低。伸长盛期与工艺成熟前期游离氨基酸总量之比值也与不同基因型的熟性密切相关,中晚熟品种的明显较低.早熟品种的较高,三个细茎早熟原种材料的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游离氨基酸 器官分布
下载PDF
甘蔗SPSⅢ基因启动子5’侧翼缺失的GUS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积森 郑月霞 +5 位作者 方静平 高玉娜 郭春芳 叶冰莹 陈由强 陈如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蔗糖磷酸合成酶是调节植物蔗糖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根据该段序列上预测的顺式作用元件将SPSⅢ5'侧翼序列不同长度的片段与GUS基因融合,成功构建了3个缺失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的甘蔗SPSⅢ启动子活性区域鉴定提供基础。
关键词 甘蔗 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Ⅲ 5′端缺失表达载体 GUS基因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甘蔗PPR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7
作者 邹程 商贺阳 +3 位作者 袁渊 段真珍 张木清 姚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43-1753,共11页
本研究基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侵染甘蔗(Saccharum spp.)健康幼嫩叶部转录组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甘蔗基因组中鉴定了196个甘蔗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sugarcan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ScPPR)家... 本研究基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侵染甘蔗(Saccharum spp.)健康幼嫩叶部转录组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甘蔗基因组中鉴定了196个甘蔗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sugarcan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ScPPR)家族基因,并对该家族成员蛋白的基本理化信息、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和转录组表达量等进行分析和RT-qPCR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中包含有196个ScPPR基因家族成员,其编码蛋白质含有52~129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897~144174 kDa,理论等电点范围为4.70~10.54;对ScPPR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成员定位于叶绿体和细胞核中;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ScPPR基因家族分为GroupⅠ和GroupⅡ;对甘蔗转录组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ScPPR2、ScPPR48、ScPPR54、ScPPR58、ScPPR151、ScPPR165、ScPPR168、ScPPR184的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利用RT-qPCR实验进行验证,其中ScPPR2、ScPPR54、ScPPR135、ScPPR165在SCMV侵染甘蔗叶片后高表达,而ScPPR23、ScPPR48、ScPPR57表达显著下调,由此推测上述基因在甘蔗抵御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研究结果对ScPPR家族的后续研究及单个PPR基因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PPR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甘蔗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与生长和工艺成熟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77
18
作者 李杨瑞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3-18,共6页
甘蔗幼苗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主要分布在叶片中。甘蔗+1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分蘖初期有一高峰,随后剧降,在旺盛伸长的时期几乎不表现,11月份后随着气温下降,生长减慢,酶活性重新出现高峰。这时蔗茎大量积累糖分,进入工艺成熟期。在早熟... 甘蔗幼苗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主要分布在叶片中。甘蔗+1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分蘖初期有一高峰,随后剧降,在旺盛伸长的时期几乎不表现,11月份后随着气温下降,生长减慢,酶活性重新出现高峰。这时蔗茎大量积累糖分,进入工艺成熟期。在早熟品种和中国原种中,植株矮小的基因型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在工艺成熟期,早熟品种的酶活性也较中晚熟品种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过氧化物酶 生长 工艺成熟 分布 基因型差异
下载PDF
甘蔗抗旱性生理生化鉴定指标 被引量:45
19
作者 高三基 罗俊 +2 位作者 张华 陈如凯 林彦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利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蔗叶片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代谢、活性氧代谢、光合参数及蔗茎产量性状等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甘蔗叶片的MDA含量和PMP明显提高,而RWC、SOD活性、Chl含量、Fv/Fm、Fv/Fo... 利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蔗叶片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代谢、活性氧代谢、光合参数及蔗茎产量性状等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甘蔗叶片的MDA含量和PMP明显提高,而RWC、SOD活性、Chl含量、Fv/Fm、Fv/Fo、△Fv/Ft、△Fv/Fo和蔗茎单茎重(SSW)8个抗旱性指标均显著降低.SSW与其它9个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PMP>SOD活性>MDA含量>RWC>Fv/Fo>Fv/Fm>Chl含量>ΔFv/Fo>ΔFv/Ft,其中,SSW与ΔFv/Fo和ΔFv/Ft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因子分析将10个甘蔗抗旱性指标用4个公共因子表示,累加方差贡献率达到92·08%.因子l主要是反映光合作用特性指标对甘蔗品种抗旱性起支配作用,因子2主要是反映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活性氧代谢指标对甘蔗品种抗旱性起支配作用,因子3和因子4分别只有SSW和Chl含量有较大载荷.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与SSW关联密切程度依次为Fv/Fm>PMP>Fv/Fo>RWC>MDA含量>SOD活性>ΔF/F>Chl含量>Δ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抗旱性 水分胁迫 因子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甘蔗经济性状的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高三基 陈如凯 +3 位作者 张华 徐良年 邓祖湖 罗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对14个甘蔗品种2次新植和1次宿根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个甘蔗经济性状用4个主因子表示,累加方差贡献率达到91.08%.第1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是折光锤度、转光度、蔗汁蔗糖分和甘蔗蔗糖分等糖分因子;... 对14个甘蔗品种2次新植和1次宿根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个甘蔗经济性状用4个主因子表示,累加方差贡献率达到91.08%.第1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是折光锤度、转光度、蔗汁蔗糖分和甘蔗蔗糖分等糖分因子;第2主因子载荷值较大的性状有甘蔗茎径、单茎重和公顷蔗茎产量指标等产量因子;第3主因子只有公顷有效茎数起主导作用;第4主因子起支配作用是重力纯度和视纯度等衡量甘蔗成熟度的因子.第1主因子与第4主因子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与第2主因子有较大的负相关性.根据品种斜交因子得分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把14个甘蔗品种分为4类,第1类又分为3个亚类,不同类型品种具有不同的产量和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