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2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 被引量:311
1
作者 刘慧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0-718,共9页
在分析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熵指数、塞尔指数和艾克森指数等不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之后,通过计算不同测度方法所描述的1980~2002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 在分析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熵指数、塞尔指数和艾克森指数等不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之后,通过计算不同测度方法所描述的1980~2002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较一致的,但对较短时段存在差别;对不同测度指数的进一步分解,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区域差异分析中的优势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测度方法 评价
下载PDF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被引量:240
2
作者 倪九派 李萍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209,共8页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耕地整理潜力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耕地整理投入产出率和林地比重提高率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同时未利用土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在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未利用地空间规模指数、废弃土地复垦新增园林地系数和空间规模指数也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主城区及其周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 区域规划 环境评价 潜力评价 AHP 熵权法 重庆市
下载PDF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35
3
作者 李彤玥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5,共11页
本文以"resilient""resilience""city""urban"作为四个关键词进行组合,运用web of science搜索平台(包括SCI、SSCI等引文数据库),对2000—2015年在国际主要杂志,如《城市》《景观与城市规划》... 本文以"resilient""resilience""city""urban"作为四个关键词进行组合,运用web of science搜索平台(包括SCI、SSCI等引文数据库),对2000—2015年在国际主要杂志,如《城市》《景观与城市规划》《环境与城市化》等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加上相关经典著作、会议报告等,共收集约120份文献资料,基于此详细分析了韧性城市理论演变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韧性的概念最早出现自1970年代的生态学,经历了从"平衡性"到"适应性"的演变,目前主要应用于灾害和气候变化、城市和区域经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城市恐怖袭击韧性、空间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韧性城市演化机理、韧性城市评价、韧性城市规划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适应 灾害 气候变化 区域经济 机理 评价 城市规划
原文传递
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 被引量:201
4
作者 高培毅 林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82-886,共5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动态CT灌注成像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作了CT灌注成像和局部脑血流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volume ,rCBV)、平均通过时间 (me...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动态CT灌注成像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作了CT灌注成像和局部脑血流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egionalcerebralbloodvolume ,rC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比值 (病侧 /健侧 )测量。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 ,包括Ⅰ1期 :TTP延长 ,MTT、rCBF和rCBV正常 ;Ⅰ2 期 :TTP和MTT延长 ,rCBF正常 ,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 ;Ⅱ1期 :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 ,r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 ;Ⅱ2 期 :TTP、MTT延长 ,rCBF和rCBV下降。结果 Ⅰ1期 4例 ,CT灌注成像见脑局部TTP延长 ,MTT、rCBF和rCBV正常。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 1 0 0、1 0 0、1 0 0和 1 30。Ⅰ2 期 13例 ,表现为脑局部TTP和MTT延长 ,rCBF和rCBV正常 (8/ 13)或rCBV轻度增高 (5 / 13)。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 1 0 0、1 0 3、1 38和 1 30。Ⅱ1期 8例 ,CT灌注成像见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 ,rCBV正常 (3/ 8)或轻度下降 (5 / 8)。rCBF、rCBV、M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 0 5 6、0 94、1 4 9和 1 4 7。Ⅱ2 期 4例 ,表现为脑局部区域TTP、MTT延长 ,rCBF和rCBV下降。rCBF、rCBV、MTT和TTP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局部低灌注 CT灌注成像 分期 梗死前期 脑局部缺血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被引量:191
5
作者 王兵 任晓旭 胡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3,共9页
根据全国第7次(2005—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路(CFERN)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应用由国家林业局2008年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2009年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 根据全国第7次(2005—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路(CFERN)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应用由国家林业局2008年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2009年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01万亿元.a-1;各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现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空间格局分布特点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四川和云南)和东北地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以及南部地区(广东、广西和福建),我国北方地区总价值普遍低于南方地区,东部地区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单位面积价值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海南、广东和广西),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和中部地区(天津、北京和河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评估 区域评价 中国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 被引量:158
6
作者 任志远 李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3-511,共9页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覆盖度差异,并结合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区域蒸散模式,测评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99.6×108 元/a;植被保持土壤经济价值为22.64×108元/a;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2.66×108 元/a;植被固定CO2价值为352.24×108元/a;释放O2价值为374.19×108 元/a;陕南秦巴山区植被有机物生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定CO2和释放O2 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968.33×108 元/a。其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占29.35%,亚热带竹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山麓果树生态服务价值比重均在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植被 生态功能 价值测评 GIS 陕南秦巴山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159
7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关小克 郭力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296,共7页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村土地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生态 生态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区 平谷区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 被引量:107
8
作者 石培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1,共7页
在实践中 ,旅游对就业的贡献已经日益显现 ,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普遍关注 ;但在研究方面 ,旅游就业却是一个基础十分薄弱的新课题 ,很难找到比较成型和系统的研究文献 ,旅游就业的具体界定。
关键词 旅游业 中国 就业结构 就业岗位 旅游市场 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 服务业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被引量:82
9
作者 许月卿 贾秀丽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0-603,628,共5页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经济区位熵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空间格局上,经济发达区由过去的东北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1970—1980年代区域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区、经济发展区、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而到1990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 测度与评价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81
10
作者 张群远 孔繁玲 +2 位作者 廖琴 杨付新 王磊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6,共6页
从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区域试验的试验评价和品种评价的体系,并 对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作了概述和比较,指出了其中尚待解决的难点,同时论述了区域试验中应 注意的问题。表1,参29。
关键词 作物 品种区域试验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GIS及气候-土壤-地形因子的浙江省茶树栽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8
11
作者 金志凤 黄敬峰 +3 位作者 李波 罗列万 姚益平 李仁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36,I0005,共7页
进行茶树栽培精细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可为浙江省茶叶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根据茶叶产量与气象、地形、土壤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茶树栽培综合区划指标为4个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极端最低气温≤-13℃出... 进行茶树栽培精细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可为浙江省茶叶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根据茶叶产量与气象、地形、土壤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茶树栽培综合区划指标为4个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极端最低气温≤-13℃出现的频率和4-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2个土壤因子(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和3个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应用混合插值法(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细网格推算;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了茶树栽培的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计算了综合评估指数的分布规律,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屏蔽不宜栽培区域,将浙江省茶树栽培区域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完成茶树专题综合区划图。结果表明,浙江省适宜茶树栽培的地域面积约占46.40%,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为600~900m的半高山地区;较适宜区占44.94%,多分布在6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或介于900~1200m的山区;不适宜区占8.66%,为1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结合茶叶生产现状,对浙江省茶树栽培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评述,为浙江茶叶生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区域规划 模型 空间插值 适宜性评价 茶树 浙江省
下载PDF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 被引量:72
12
作者 包国宪 曹西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9,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分四个阶段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为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分四个阶段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为四种模式:甘肃模式、青岛模式、思明模式和珠海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本质、特点、适用条件、发展与完善等进行了初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绩效评价 甘肃模式 青岛模式 思明模式 珠海模式
下载PDF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2
13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下载PDF
作物区试中品种产量性状评价的秩次分析法 被引量:78
14
作者 金文林 白琼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32-638,共7页
根据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作物区试中品种产量等性状评价的秩次分析法,介绍了评价品种表现的平均数分级值H_1、秩次值H_2及环境区分指数Y_M等3个统计数、以及品种间秩次平均数显著性差异的多重比较方法.
关键词 区域试验 品种评价 秩次分析法 作物
下载PDF
地区竞争、支出责任下移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被引量:69
15
作者 冀云阳 付文林 束磊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47,共20页
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容易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本文通过一个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理论模型,分析了政府间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下移、竞争性地区的举债行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279个地级市数据进... 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容易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本文通过一个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理论模型,分析了政府间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下移、竞争性地区的举债行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279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是支出责任下移与标尺竞争机制共同驱动的结果;政府间支出责任下移造成的财政压力是地方政府被动负债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使其在举债融资行为上表现为明显的策略模仿;各地区在债务扩张的主因上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政府债务的增加主要是地区间竞争的结果。这意味着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应规范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更重要的是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违规举债的问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竞争 支出责任下移 地方政府债务 政绩考核
原文传递
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 被引量:61
16
作者 陈朝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2-77,共6页
本文应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11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各地区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及其数量关系.然后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偏离份额分析法 区域经济学 江苏
全文增补中
基于场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67
17
作者 金凤花 李全喜 孙磐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38-1143,共6页
基于场论和物流场论对区域物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物流场的性质,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状况、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流场势模型,根据30个省级区域2008年数据,从区域物流... 基于场论和物流场论对区域物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物流场的性质,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状况、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流场势模型,根据30个省级区域2008年数据,从区域物流因子、物流"势"、物流"位"、物流地位等角度综合分析各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提出区域物流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场论 评价 聚类分析 区域物流场势
原文传递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 被引量:61
18
作者 曹秀玲 张清军 +1 位作者 尚国琲 安石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18-323,共6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整理潜力评价分级是编制全省农居点整理规划,划定土地整理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该文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的用地现状,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偏大,人均... 农村居民点整理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整理潜力评价分级是编制全省农居点整理规划,划定土地整理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该文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的用地现状,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偏大,人均用地严重超标,是当前农居点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5个方面分析了农居点整理潜力的来源。接着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省域农居点整理潜力进行了评价分级。将河北省农居点整理潜力分为4级,并划分出了不同的分级区域,针对不同的分级区提出了不同的整理方向。整理潜力评价分级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省域农居点整理的不同特征和地区差异,对于当前的农居点整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土地整理 潜力 评价 河北省
下载PDF
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59
19
作者 王成新 刘洪颜 +1 位作者 史佳璐 刘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133,共6页
国内各类开发区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但在规划建设进程中粗放用地现象严重,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大省山东省为例,以山东省内被国家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16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四至... 国内各类开发区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但在规划建设进程中粗放用地现象严重,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大省山东省为例,以山东省内被国家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16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四至范围内的2011年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山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土地利用状况较好,但是工业用地率偏低且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土地利用强度较弱,容积率、建筑密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这也是山东省作为全国能耗第一大省,经济规模巨大但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全省164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可分为5类,73.2%的开发区属于中度集约和低度集约类,高度集约类的开发区仅占6.1%。这也说明山东的工业化仍然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开发区集约程度的地域差异发现,不同集约化水平的开发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集约程度最高的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离散;较高水平的开发区呈现团簇状分布;而中度集约化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欠集约化开发区散点布局于山东省的周边地带。如果把地级市全部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比较,则烟台、滨州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最高,菏泽和日照最低,而作为山东省中心城市的青岛和济南的开发区只处于中度集约化水平。分析可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尽管存在一定关联,但是并不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这也意味着国内开发区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集约用地 评价 山东省
下载PDF
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被引量:57
20
作者 陈展图 杨庆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6-136,共11页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休耕,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访谈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我国耕地休耕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完善我国休耕制度提供思路,为保障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研究认为,休耕是对我国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将促进我国耕地从掠夺型利用向保护型利用转变,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成为我国土地保护政策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探索实行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休耕制度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循,也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本文首先科学认识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外部环境:一是特定的背景条件,二是适应农地基本制度、农地利用基本特征的要求。进而构建我国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1)区域差异化的休耕模式设计;(2)休耕地的诊断与识别;(3)休耕规模的确定;(4)休耕地的时空优化配置;(5)休耕补助标准及补助方式;(6)休耕行为主体的响应及协调;(7)休耕地的管理和保护;(8)休耕的监测评估。休耕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完全新型的制度安排,涉及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须立足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审慎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制度 区域模式 时空配置 休耕地管护 监测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