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7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15
1
作者 丁永建 叶佰生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3-199,共7页
过去 40 a中,我国西北内陆流域山区气候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文章主要对祁连山中部的黑河和讨赖河流域山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气候变化特点讨论了气候要素与年径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山区径流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敏感的反... 过去 40 a中,我国西北内陆流域山区气候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文章主要对祁连山中部的黑河和讨赖河流域山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气候变化特点讨论了气候要素与年径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山区径流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敏感的反应.不同流域、径流对不同气候要素具有不同的依赖性,这主要与冰川、积雪和冻土等寒区水文要素的分布和规模有关.黑河流域径流呈增加之势,主要与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而讨赖河径流则表现为减少的趋势,主要由气温的上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 气候变化影响 祁连山 寒区
下载PDF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22
2
作者 王涛 高峰 +4 位作者 王宝 王鹏龙 王勤花 宋华龙 尹常亮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4,共6页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高度关注的重点,如何确保该区域水源安全、生态稳定理所当然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与修复状况的深入分析,指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高度关注的重点,如何确保该区域水源安全、生态稳定理所当然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与修复状况的深入分析,指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综合生态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研究、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为甘肃省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生态红线 生态补偿 国家公园 生态保护与修复
下载PDF
北祁连山小柳沟钨矿床中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13
3
作者 毛景文 张作衡 +3 位作者 张招崇 杨建民 王志良 杜安道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2-417,共6页
小柳沟是中国在北方最新探明的一个大型钨矿床,本文概要地介绍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试辉钼矿,获得等时线年龄462±13 Ma(2σ),模式年龄436~496 Ma。还证明了成矿发生于板块碰撞期前,成矿物质... 小柳沟是中国在北方最新探明的一个大型钨矿床,本文概要地介绍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试辉钼矿,获得等时线年龄462±13 Ma(2σ),模式年龄436~496 Ma。还证明了成矿发生于板块碰撞期前,成矿物质主要为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床 成矿环境 甘肃 辉钼矿 鳞-锇年龄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97
4
作者 刘时银 沈永平 +1 位作者 孙文新 李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3,共7页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 1990年的冰川变化 ,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 195 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 16 9% ,冰川储量减少了 14 1% ;195 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 ,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 1990年的冰川变化 ,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 195 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 16 9% ,冰川储量减少了 14 1% ;195 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 ,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量减小量占 195 6年时相应量的 10 .3%和 9.3% .分析认为冰川退缩主要与 195 6— 196 6年时段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关 ,而且该流域区对应于 195 6— 196 6年间强负物质平衡的冰川退缩可能出现于 196 0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中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冰川变化 遥感分析 小冰期 地形图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9
5
作者 张强 张杰 +1 位作者 孙国武 狄潇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3-643,共11页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受西风带、偏南季风(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在祁连山西北部大气水汽主要受西风带气流控制,在祁连山中南部偏南季风占主导地位;在祁连山的东北部则是东亚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祁连山大气水汽、降水和降水转化率与海拔高度和坡向以及环流影响区的关系均十分密切。一般,迎风坡上大气水汽含量在3500—4500 m海拔高度会出现一个峰值;而在背风坡上除东亚季风影响区外大气水汽含量只出现随海拔高度单调递减趋势,基本上不出现任何峰值。背风坡大气水汽含量总体上要比迎风坡少得多,最多大约能少4.49 kg/m2。无论是大气水汽含量、地面降水还是降水转化率均在东亚季风影响区最大;东亚季风影响区大气水汽含量在迎风坡上的峰值要更强,出现的海拔高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祁连山区 空中水汽 云迹风 大气环流影响系统.
下载PDF
河西内陆干旱区主要河流出山径流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5
6
作者 蓝永超 康尔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根据相关水文气象台站的降水、气温和径流观测资料 ,分析了以黑河、昌马河、西营河等河流为代表的河西内陆区出山径流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研究表明 ,河西内陆干旱区诸河流出山口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地理位置和河流补给来源的影响 ,而年... 根据相关水文气象台站的降水、气温和径流观测资料 ,分析了以黑河、昌马河、西营河等河流为代表的河西内陆区出山径流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研究表明 ,河西内陆干旱区诸河流出山口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地理位置和河流补给来源的影响 ,而年际变幅则受山区降水量年际变幅的影响十分明显 .总体上讲 ,本区出山径流变化相对稳定 .区内梨园河以西河流水量处于上升阶段 ,梨园河以东的河流则处于下降的阶段 ;以黑河干流莺落峡水文站年径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出山口径流目前正处于 1 990年开始的枯水段的上升段 .预计今后若干年内 ,河西内陆干旱区东段河流出山口径流的变化以偏枯为主 ,中段、西段河流出山口径流变化以平水或平水偏丰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干旱区 祁连山区 出山口径流 河流 径流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山体垂直带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6
7
作者 张鹏 张涛 陈年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8-524,共7页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600~3600m)阴、阳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海拔、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坡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101.2和6.6g·kg-1)显著高于阳坡(61.3和5.9g·...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600~3600m)阴、阳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海拔、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坡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101.2和6.6g·kg-1)显著高于阳坡(61.3和5.9g·kg-1),且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山灌丛草甸>青海云杉林>高山草甸>祁连圆柏林;全氮含量为: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和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整个垂直带土壤碳氮比在6.7~23.3,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第1主成分,土壤碳氮比是第2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71%,说明气候因子对有机碳和全氮在垂直带上的空间分布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海拔梯度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被引量:86
8
作者 孙美平 刘时银 +2 位作者 姚晓军 郭万钦 许君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02-1414,共13页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②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③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④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⑤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编目 冰储量 气候变化 祁连山
原文传递
祁连山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79
9
作者 祝有海 刘亚玲 张永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3,共6页
祁连山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0×104km2,年平均地表地温为-1.5~-2.4℃,冻土层厚度为50~139m。区内侏罗纪小型含煤盆地广布,产有丰富的煤层气。南祁连盆地是一潜在的油气盆地,存在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下二叠统草地沟组、中三叠统大加连... 祁连山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0×104km2,年平均地表地温为-1.5~-2.4℃,冻土层厚度为50~139m。区内侏罗纪小型含煤盆地广布,产有丰富的煤层气。南祁连盆地是一潜在的油气盆地,存在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下二叠统草地沟组、中三叠统大加连组、上三叠统尕勒得寺组4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油生气潜力。在木里煤田33号钻孔的冻土层内发现有连续逸出的高含量烃类气体,井口点燃即可燃烧,简易采气分析结果表明甲烷含量高达38.07%~75.9%。根据该钻孔的气体组分、年平均地表地温、冻土层厚度、地温梯度等数据分析,这里基本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显示水合物稳定带的顶界和底界埋深分别为171m和574m,稳定带厚度为40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冻土 气体漏泄 水合物稳定带 祁连山
下载PDF
近50年来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0
10
作者 尹宪志 张强 +3 位作者 徐启运 薛万孝 郭慧 史志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90,共6页
根据祁连山区海拔2800 m以上的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50年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突变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以前增温缓慢,以后增温明显加快。冬季变暖的趋势远大于夏季,... 根据祁连山区海拔2800 m以上的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50年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突变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以前增温缓慢,以后增温明显加快。冬季变暖的趋势远大于夏季,夜间升温幅度远大于白天,祁连山区气温以东西两段增温幅度最大;祁连山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少雨年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多雨年在近20年,春季和夏季有明显上升趋势,祁连山西段降水量增加幅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候变化 降水量
下载PDF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57
11
作者 杨国靖 肖笃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69-272,共4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 1∶10 0 0 0 0地形图 ,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 ,并同植被图叠加 ,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 ,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研究区...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 1∶10 0 0 0 0地形图 ,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 ,并同植被图叠加 ,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 ,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研究区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 .草地是面积最大、连结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 ;青海云杉林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 ,平均斑块面积小而距离近 ,最易因受到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 ;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 .杨桦阔叶林各斑块相隔距离大而分散 ,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很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景观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祁连山 西水自然保护站
下载PDF
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49
12
作者 张学龙 车克钧 +2 位作者 王金叶 闫文德 张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对祁连山寺大隆林区云杉林、圆柏林、灌丛林、放牧草地等4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的长期定位研究,揭示出生长季节内各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土壤水分的年变幅以云杉林为最小,各类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 通过对祁连山寺大隆林区云杉林、圆柏林、灌丛林、放牧草地等4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的长期定位研究,揭示出生长季节内各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土壤水分的年变幅以云杉林为最小,各类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均分为3个作用层。土壤0cm~80cm年平均持水量、多年平均持水量以灌丛林最高,分别为228mm、391.92mm,云杉林、圆柏林、放牧草地依次递减。雨季土壤水分的消退以表层最快,向下呈递减趋势,而且因土壤类型不同差异较大;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认为云杉林土壤水分供应状况最好。雨季是本区最佳的造林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水源林 土壤 水分动态 林区 定位研究
下载PDF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近280a来祁连山东部地区的春季降水 被引量:60
13
作者 勾晓华 陈发虎 +1 位作者 王亚军 邵雪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2-296,共5页
利用采自祁连山东部的祁连圆柏样芯样本 ,建立标准化年表 ,并将标准年表的树轮指数与附近的乌鞘岭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年轮指数与 3~ 4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2 5 .利用标准化年表与 3~ 4月降... 利用采自祁连山东部的祁连圆柏样芯样本 ,建立标准化年表 ,并将标准年表的树轮指数与附近的乌鞘岭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年轮指数与 3~ 4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2 5 .利用标准化年表与 3~ 4月降水的线性回归方程重建了研究区近 2 80a来的 3~ 4月降水 ,统计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可靠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树木年轮 降水重建 春季 标准化年表 温度 线性回归方程
下载PDF
基于SPOT NDVI的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6
14
作者 戴声佩 张勃 +3 位作者 王海军 王亚敏 李丹 王兴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5-1080,共6页
基于RS、GIS技术和SPOT VGT-NDVI数据,运用累积平均法、均值法、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用Hurst指数动态预测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祁连山草... 基于RS、GIS技术和SPOT VGT-NDVI数据,运用累积平均法、均值法、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用Hurst指数动态预测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y和生长期NDVIg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为69776 km2和15928 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冷龙岭、宗务隆山、青海南山、镜铁山、拉脊山、乌鞘岭、大通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等地区未来草地植被覆盖有改善的趋势;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大通山以及湟水、石羊河等河流河谷地区未来草地植被覆盖有退化的趋势。沙漠草地、高寒草甸草地未来有改善的趋势;而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未来则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NDVI 草地 时空变化 HURST指数 祁连山
原文传递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late Cenozoic Laojunmiao anticline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uplift 被引量:65
15
作者 FANG Xiaomin1,2, ZHAO Zhijun3,2, LI Jijun2, YAN Maodu2, PAN Baotian2, SONG Chunhui2 & DAI Shuang2 1.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3. College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1040-1051,共12页
Cenozoic sediments in the foreland basin--Jiuquan Basin in west Hexi Corridor recorded tectonic uplift informatio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High resolution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Laojunmiao (LJM) section across t... Cenozoic sediments in the foreland basin--Jiuquan Basin in west Hexi Corridor recorded tectonic uplift informatio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High resolution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Laojunmiao (LJM) section across the central LJM anticline in the southern Jiuquan Basin reveals ages of the Getanggou Member, Niugetao Member in the Shulehe Formation, the Yumen Conglomerate, Jiuquan Conglomerate and Gobi Formation at >13-8.3 Ma, 8.3-4.9 Ma, 3.66-0.93 Ma, 0.84-0.14 Ma and 0.14-0 Ma, respectively. Sedimentary evolution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Qilian Mountains should begin to rise gradually since ~8-6.6 Ma, accompani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changing from lacustrine mudstones-sandstones to alluvial conglomerates. Rapid uplif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began at ~3.66 Ma,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stepwise or intermittent intensive uplifts at about <1.8-1.23 Ma, 0.93-0.84 Ma and 0.14 Ma, which finally resulted in the present high Qili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 mountains Qinghai-Tibetan Plateau Jiuquan Basin magneto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近10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64
16
作者 武正丽 贾文雄 +1 位作者 刘亚荣 张禹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7,共8页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增加面积为79 149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东部植被覆盖减少,减少面积为22 865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和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1月的气温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MODIS NDVI 气候因子 祁连山
原文传递
2000-2012年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62
17
作者 武正丽 贾文雄 +3 位作者 赵珍 张禹舜 刘亚荣 陈京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41-1252,共12页
研究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对这一地区土地利用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利用2000-201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相应的气候资料,通过对逐像元信息... 研究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对这一地区土地利用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利用2000-201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相应的气候资料,通过对逐像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运用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2年不同季节祁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植被改善最为明显,秋季次之;植被覆盖变化在不同季节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季节植被与气温、降水的时滞效应不尽相同;祁连山春季大部分地区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夏季ND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秋、冬季NDVI与降水、气温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MODIS 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祁连山中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7
18
作者 吴建国 韩梅 +2 位作者 苌伟 艾丽 常学向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39-46,共8页
分析了温湿度变化对祁连山海拔3500。3600,3700和3800m处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土壤氮矿化量极差计,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影响最大,土层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影响较小;以土壤氮矿化比例极差计,温度和海拔影响最大... 分析了温湿度变化对祁连山海拔3500。3600,3700和3800m处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土壤氮矿化量极差计,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影响最大,土层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影响较小;以土壤氮矿化比例极差计,温度和海拔影响最大,湿度其次,土层影响较小。温度对土壤氮的矿化影响显著(P〈0.05)。35℃下土壤氮矿化量最高,25℃下显著比5℃下高(P〈0.05);不同温度下土壤氮矿化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为20%和40%下土壤氮矿化量较高,60%和80%下较低(P〈0.05),不同湿度下土壤氮矿化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海拔3800m处土壤氮矿化比例最低。以土壤氮矿化速率计,5℃升高到15℃,Q10较高,15℃升高到25℃及25℃升高到35℃,Q10接近;以土壤氮矿化比例计,5℃升高到15℃,Q10较低,15℃升高到25℃以及25℃升高到35℃,Q10都接近2。结果说明在20%~80%土壤湿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将使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土壤氮矿化 高寒草甸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垂直带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19
作者 胡启武 欧阳华 刘贤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1,共8页
对祁连山北坡垂直带山地草原、森林、高山灌丛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山地草原〈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且海拔3100m以上土壤碳、氮含量显著高于3100m以... 对祁连山北坡垂直带山地草原、森林、高山灌丛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山地草原〈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且海拔3100m以上土壤碳、氮含量显著高于3100m以下土壤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大多表现为0~10cm含量高于10cm以下各层次的含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3,0.874,n=117,P=0.001),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883,-0.869,n=10,P=0.001),表明了气候因子对有机碳和全氮在垂直带上的空间分布起决定作用。整个垂直带土壤碳氮比在7.8~24.7间,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作为祁连山北坡垂直带乔木林主体部分,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土壤碳密度为18.13kg/m^2,与一般常绿针叶林土壤碳密度相当,但远小于针叶林中的云冷杉林土壤碳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垂直带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 被引量:37
20
作者 陈昌毓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计算,得出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为285-770mm,是其年降水量的1.3-18.5倍。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计算,得出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为285-770mm,是其年降水量的1.3-18.5倍。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和农田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00-500mm和450-650mm。据此,计算出基本能保持各县市自然生态平衡的适宜绿洲面积为2.92-17.26×10 ̄4ha,全走廊适宜绿洲面积达117.24×10 ̄4ha,比现有绿洲面积可扩大6.61×10 ̄4ha;各县市适宜农田面积为1.43-8.28×10 ̄4ha,全走廊适宜农田面积达57.98×10 ̄4ha,比现有农田面积可扩大9.32×10 ̄4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绿洲 径流量 水资源 农田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