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9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6
1
作者 李超 李渊 +4 位作者 李芷茹 余娅 刘颖 彭晓梅 李兰 《中国康复》 2019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高风险组(n=92)和PFD组(n=94);3个研究组根据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PFD的发生及改善、盆底肌肉的肌力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分娩后PF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及PF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及PFD组治疗后盆底肌肉的肌力及PF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较,高风险组和PFD组明显高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与PFD组比较,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例明显提高(P<0.05);3组分娩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是否延长、产后是否发生尿潴留是PFD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而分娩镇痛与PFD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对阴道分娩存在PFD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康复治疗,可预防阴道分娩后PFD的发生,是PF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肉训练 电刺激治疗 盆底康复
下载PDF
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电刺激对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38
2
作者 刘鹏 孙红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盆底肌力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产科成功分娩的1 05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划分成剖宫产组461例和顺产组595例...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盆底肌力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产科成功分娩的1 056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划分成剖宫产组461例和顺产组595例,在产后6周时使用徒手法联合盆底电诊断行盆底功能测评,同时详细记录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对比两组间产后盆底功能变化,同时将经过盆底功能检测筛选出的盆底功能异常的124例初产妇作为分析病例,分为盆底肌电治疗组63例(盆底肌电刺激)和对照组61例(自行缩提肛康复治疗),疗程1个月,对比组间盆底肌力、肌电压、阴道压力变化。结果剖宫产和顺产均能够引发盆底肌力异常和阴道压力异常,两组间在Ⅰ类肌力异常率、Ⅱ类肌力异常率、盆底肌疲劳度异常、阴道压力异常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Ⅰ类肌力平均、Ⅱ类肌力平均、平均肌电压、阴道压力明显优于治疗前,且盆底肌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和顺产对于盆底功能损伤程度相仿,早期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顺产 盆底功能 盆底肌电刺激 盆底康复治疗
下载PDF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 第一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意义及基本原则 被引量:121
3
作者 马乐 刘娟 +3 位作者 李环 李丹彦 葛环 张洁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4-321,共8页
朱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妇科盆底学组组长,中国解剖学会干细胞转化医学分会妇科学组组长,妇科内镜学组成员。卫生部中青年突出... 朱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妇科盆底学组组长,中国解剖学会干细胞转化医学分会妇科学组组长,妇科内镜学组成员。卫生部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二审专家,中央保健特聘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康复 产后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三部分——产后盆底康复措施及实施方案 被引量:86
4
作者 李环 龙腾飞 +4 位作者 李丹彦 葛环 刘娟 张洁 马乐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2-529,共8页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一、二部分分别见本刊2015年第4、5期[1-2])1产后盆底康复适应证、禁忌证及康复要点1.1盆底康复治疗适应证(1)为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产后妇女的常规性盆底康复,特别是妊娠及分娩过程对盆底组织有明...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一、二部分分别见本刊2015年第4、5期[1-2])1产后盆底康复适应证、禁忌证及康复要点1.1盆底康复治疗适应证(1)为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产后妇女的常规性盆底康复,特别是妊娠及分娩过程对盆底组织有明显损伤的产妇。(2)妊娠期及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有关症状。(3)产后存在生殖道脱垂、膨出等临床体征。(4)产后出现如慢性疼痛等与盆底功能相关的异常[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底康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原文传递
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5
5
作者 杜玉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2期2452-2455,共4页
目的研究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在产后5周复诊的产妇,包括42例剖宫产,34例阴道分娩。对两组产妇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性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 目的研究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在产后5周复诊的产妇,包括42例剖宫产,34例阴道分娩。对两组产妇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性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剖宫产组的I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及II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和阴道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剖宫产产妇的静息压[(48.21±4.55)cmH2O]明显高于阴道产组[(37.54±3.12)cmH2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的盆底收缩压[(48.78±4.21)cmH2O]和阴道产组[(47.97±4.18)cmH2O]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剖宫产组在治疗后的性欲程度、性高潮状况、阴道润滑状况、性满意度及性功能总分较阴道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产后采取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产妇在产后的盆底肌功能及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 康复治疗 康复效果 性功能
原文传递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初产妇和经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9
6
作者 蔡文智 张焱 +2 位作者 陈玲 陈晓敏 胡英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的表面肌电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压力性尿失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SA9800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的表面肌电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压力性尿失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SA9800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初产妇和经产妇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客观评估,运用国际尿失禁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hinese,ICIQ-SF-Chinese),以及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主观评估。结果:盆底肌表面肌电变化:初产妇组治疗后前静息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初产妇组和经产妇组的快肌测试阶段表面肌电最大值、慢肌测试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以及耐力评估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和后静息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初产妇组经产妇组疗效观察:初产妇组快肌测试阶段的表面肌电最大值、慢肌测试阶段的表面肌电平均值以及耐力评估阶段的表面肌电平均值变化比经产妇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ICIQ-SFChinese评分均有显著性变化,且初产妇组的评分差高于经产妇组;初产妇组自觉症状好转率为91.96%,经产妇组自觉好转率为83.9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治疗初产妇和经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两者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均升高。初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快,治疗效果优于经产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盆底康复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5
7
作者 杨俊玲 谢丽 张培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6-437,共2页
目的探讨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62例足月初产头住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进行10周以上的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62例足月初产头住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进行10周以上的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随访,评价Kegel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6例产妇(84.4%)可坚持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其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后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方法简单,产妇的依从性好,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产后尿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底 康复护理 尿失禁 产后期
原文传递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二部分:康复评估——病史收集、盆底组织损伤及盆底功能评估 被引量:65
8
作者 刘娟 葛环 +3 位作者 李环 李丹彦 张洁 马乐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6-432,共7页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一部分见本刊2015年第4期[1])1康复评估康复评估不是寻找疾病的病因和诊断,而是客观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分、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为制订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对每一个患者来说,康...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第一部分见本刊2015年第4期[1])1康复评估康复评估不是寻找疾病的病因和诊断,而是客观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分、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为制订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对每一个患者来说,康复评估至少应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各进行1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或修改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理想的康复评估"三化":专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底康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原文传递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 被引量:59
9
作者 刘颖琳 陈少青 王雅贤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76-579,共4页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康复治疗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7
10
作者 肖兰凤 孟海霞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分析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妇85例... 目的分析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妇8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个性化产后健康指导。结果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提高产后产妇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且降低其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应提倡产后行盆底康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表面肌电 盆底康复 阴道分娩 剖宫产
原文传递
孕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59
11
作者 王红燕 冯素文 +3 位作者 谢臻蔚 朱秀芳 朱浩琴 王澜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1-805,共5页
目的构建孕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临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提供系统化管理途径。方法盆底功能管理平台包括操作平台及系统管理平台两部分。操作平台包括:(1)孕产妇版APP,向孕产妇提供健康教育、预约、随访等服务;(2)医生... 目的构建孕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临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提供系统化管理途径。方法盆底功能管理平台包括操作平台及系统管理平台两部分。操作平台包括:(1)孕产妇版APP,向孕产妇提供健康教育、预约、随访等服务;(2)医生版APP,向医生提供医患互动及培训等服务;(3)临床工作平台,具有临床业务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平台的功能包括账号管理、数据管理等。抽取2017年3月—5月的平台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平台共注册医护人员19名,孕产妇6243例,完成问卷3967份,健康资讯阅读量为6412例次,与平台使用前相比,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评估参与率(χ~2=397.95,P<0.001)、盆底康复设备使用率(χ~2=1 305.79,P<0.001)提高,康复治疗中断率(χ~2=57.57,P<0.001)降低,孕产妇对平台及护理服务的总体评价为(4.47±0.61)分。结论孕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了科学、系统化的孕产妇管理策略,提高了产妇盆底功能评估的参与率及盆底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并为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盆底疾病 康复护理 信息化 平台
原文传递
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对孕产妇盆底肌力、尿失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8
12
作者 陈晓欢 林润 +3 位作者 金调芬 石红 陈璐 朱玲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113-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对孕产妇盆底肌力、尿失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8例孕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在孕期及产后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和指导,观察两组产妇产... [目的]探讨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对孕产妇盆底肌力、尿失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8例孕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在孕期及产后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和指导,观察两组产妇产后42d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尿失禁发生率及盆底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测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肌力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及总肌电值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漏尿次数和漏尿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盆底康复管理能有效提高孕产妇的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康复管理 孕妇 产妇 盆底肌力 尿失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 被引量:51
13
作者 马喆 李环 +2 位作者 张薇颖 吴瑞芳 肖爱民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评估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回我院门诊进行产后访视,手法检测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按照... 目的评估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回我院门诊进行产后访视,手法检测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按照产后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不同时间将观察组(125例)分为3组:A组(39例),产后42~56d;B组(48例),产后57~70d;C组(38例),产后71~91d10对照组(D组,49例):产后6~8周,只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知识的宣教。观察组各组的产妇治疗前进行盆腹动力学及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检测,按照肌力等异常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复测治疗前所检测指标。对照组产妇于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回院进行同样的盆底指标检测。结果各个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检测数据与治疗前相比较,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和静态张力都有显著提高,最大肌电位数值增加,肌肉疲劳度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组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6个月相比较,组间各项检测数据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盆底个体化康复治疗,均可以显著提高盆底肌力及明显改善盆底功能。临床上根据实际情况在产后早期的不同时机都可以积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机 盆底康复治疗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9
14
作者 程凤英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7期1153-1155,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联合锻炼在改善盆底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对于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等护理干预治疗的63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未实施护理干预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的63例患...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联合锻炼在改善盆底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对于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等护理干预治疗的63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未实施护理干预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改善及盆底肌力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63例患者中盆腔脏器脱垂治愈及有效改善共55例,总有效率87.3%,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治愈及有效改善共26例,总有效率41.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63例患者中盆底肌力治愈恢复及有效改善共54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盆底肌力治愈恢复及有效改善共42例,总有效率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积极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等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恢复盆底功能,改善盆腔器官脱垂,达到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盆底康复 盆腔器官脱垂
原文传递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7
15
作者 葛伟平 楚蔚昕 +2 位作者 刘红 马红梅 陈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9月因子宫非脱垂良性疾病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术后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 目的评价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9月因子宫非脱垂良性疾病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术后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治疗,B组做Kegel训练,C组无特殊处理。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评估术后5年阴道壁及穹隆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1 h尿垫试验检测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手检和机检评估术后盆底肌力变化,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和中国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评价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 A组术后盆底Ⅰ类肌(χ~2=4.882,P=0.027)和Ⅱ类肌(χ~2=4.882,P=0.027)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t=-0.727,P=0.471)和性生活质量(t=1.549,P=0.128)无下降;B组术后Ⅰ类肌肌力下降(χ~2=4.244,P=0.039),生活质量(t=-9.220,P=0.000)和性生活质量(t=5.108,P=0.000)下降,POP发生率[20%(10/50)]较A组[4%(2/50)]升高(χ~2=6.061,P=0.014);C组术后盆底Ⅰ类肌(χ~2=5.086,P=0.024)和Ⅱ类肌(χ~2=5.002,P=0.025)肌力均下降,生活质量(t=-13.472,P=0.000)和性生活质量(t=10.748,P=0.000)均明显下降,且POP和SUI的发生率较A组明显升高[POP 20%(10/50)vs.4%(2/50),χ~2=6.061,P=0.014;SUI 22%(11/50)vs.4%(2/50),χ~2=7.162,P=0.007]。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合理的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可以减少POP和SUI的发生,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盆底康复治疗 盆底肌力
下载PDF
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评估 被引量:44
16
作者 尹玲 曾碧涛 朱咏梅 《中国性科学》 2015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 目的:探讨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用阴道哑铃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治疗,两组的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的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Ⅴ级中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频、尿急症状等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治疗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
下载PDF
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 被引量:43
17
作者 张晓红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与此相关的性生活障碍,国内资料报道发病率可达25.8%~35.3%,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疾病[1]。虽然为中老年妇女发生的疾病,但妊娠及分娩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妊娠期间盆...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与此相关的性生活障碍,国内资料报道发病率可达25.8%~35.3%,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疾病[1]。虽然为中老年妇女发生的疾病,但妊娠及分娩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妊娠期间盆腹腔压力的升高、妊娠高激素水平对于盆底结缔组织及肌肉的影响、分娩过程中对于肛提肌、盆底筋膜、阴部神经的损伤均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相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娩 剖宫产 盆底功能 盆底康复
原文传递
达标理论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范国荣 薄海欣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6-510,共5页
目的评价达标理论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123例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实验组在带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达标理论的盆底康复应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护理,两组干预前... 目的评价达标理论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123例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实验组在带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达标理论的盆底康复应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护理,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训练目标均达标率、1h尿垫试验、患者整体印象改善度量表、尿失禁滲响问卷,对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目标达标率、盆底康复治疗有效率、盆底康复治疗满意率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盆底康复训练后,实验组居家康复训练目标的达标率、盆底康复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尿失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达标理论进行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提高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的主动性、盆底康复疗效、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标理论 产后 尿失禁 盆底疾病 康复护理 产科护理
原文传递
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及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1
19
作者 饶云霞 陈新生 《中国性科学》 2019年第7期109-112,共4页
目的研究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PFD)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148例PFD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48例PFD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研究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PFD)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148例PFD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48例PFD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和3个月盆底肌力、疲劳度、肌电值等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盆底肌肉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肉Ⅰ、Ⅱ类纤维疲劳度和肌电值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高潮、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性高潮、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两组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情况和夜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POP-Q分度、SUI发生率、夜尿次数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初产妇PFD,促进盆底肌力恢复,提高患者产后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哑铃 盆底肌肉 康复训练 盆底功能障碍 性功能
下载PDF
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2
20
作者 易念华 刘海意 +2 位作者 乔福元 张艳 吴兰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61-363,共3页
目的初步了解武汉市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状况及康复治疗在改善盆底肌力方面的效果。方法以80例产后42d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球囊法对盆底肌力进行评级后给予盆底康复治疗(电刺激+生物反馈+功能锻炼相结合)两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盆底肌电... 目的初步了解武汉市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状况及康复治疗在改善盆底肌力方面的效果。方法以80例产后42d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球囊法对盆底肌力进行评级后给予盆底康复治疗(电刺激+生物反馈+功能锻炼相结合)两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盆底肌电压值的变化。结果①所有受检初产妇在初次测定时,盆底肌力0~0+级者占73.75%(59/80),Ⅰ~Ⅰ+级者占25.00%(20/80),Ⅱ级者占1.25%(1/80),无1例肌力高于Ⅲ级。②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肌电压值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第一和第二疗程结束时,治疗初始肌力0~0+级组与Ⅰ~Ⅰ+级组相比,肌电压上升百分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障碍,应引起重视。早期行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产后 康复治疗 肌电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