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滩海区第三系湖相混积岩的成因与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71
1
作者 马艳萍 刘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7-613,共7页
大港滩海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分布的混积岩主要为陆源碎屑质—碳酸盐混积岩 ,其次为碳酸盐质—陆源碎屑混积岩和含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其中白水头地区的混积岩发育于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之中 ,为相缘渐变... 大港滩海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下部分布的混积岩主要为陆源碎屑质—碳酸盐混积岩 ,其次为碳酸盐质—陆源碎屑混积岩和含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其中白水头地区的混积岩发育于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之中 ,为相缘渐变混合沉积的产物 ;而马东—马东东地区的混积岩发育于重力流沉积体系之中 ,为浊流沉积的产物。本区混积岩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孔隙流体的化学性质经历了由碱性到酸性 ,最后又回到碱性的变化历程。其中海绿石、微晶方解石、部分石英溶蚀和连生方解石为碱性流体条件下的共生组合 ;次生加大石英、油气侵位、溶蚀溶解、高岭石为酸性条件下的共生组合 ;伊利石、绿泥石、钠长石化、孔隙充填方解石和白云石为碱性流体条件下的共生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混积岩 成岩作用 流体演化 碎屑颗粒
下载PDF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发育对T_1f 鲕粒岩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63
2
作者 杨雨 文应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30-32,共3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飞仙关期可划分为海槽、陆棚、台地 3个基本的沉积相带。开江—梁平海槽的发育对鲕粒岩的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随着台地的不断增生 ,海槽萎缩消亡 ,鲕粒岩分布在纵横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鲕粒岩分布区不断向海槽迁移 ...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飞仙关期可划分为海槽、陆棚、台地 3个基本的沉积相带。开江—梁平海槽的发育对鲕粒岩的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随着台地的不断增生 ,海槽萎缩消亡 ,鲕粒岩分布在纵横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鲕粒岩分布区不断向海槽迁移 ,发育层位从台地向海槽亦逐渐抬升。研究表明 ,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分布有铁山—梁平、铁山坡—开县两个鲕粒岩发育厚区 ,鲕粒岩累计厚度大 ,横向分布较稳定 ,是寻找鲕滩气藏的有利地区 ,目前在铁山坡—开县地区已展示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勘探的大场面。海槽内部的宣汉、开江一带无鲕粒岩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开江-梁平 海槽 飞仙关组 鲕粒岩
下载PDF
鄂西难选铁矿的选矿与药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祥辉 罗仁美 +3 位作者 刘靖 罗艾萍 林苑 黄俊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29,共2页
以RA-31作捕收剂,DA-18作絮凝剂,采用磁选-絮凝脱泥-反浮选流程对鄂西铁矿进行了闭路试验研究,获得铁精矿铁品位为56.29%,回收率为59.21%,含磷量为0.109%。这是目前国内(不采用还原焙烧提铁和浸出法除磷)选别该类矿石所能达到的较好选... 以RA-31作捕收剂,DA-18作絮凝剂,采用磁选-絮凝脱泥-反浮选流程对鄂西铁矿进行了闭路试验研究,获得铁精矿铁品位为56.29%,回收率为59.21%,含磷量为0.109%。这是目前国内(不采用还原焙烧提铁和浸出法除磷)选别该类矿石所能达到的较好选别指标。RD-31捕收剂和DA-18絮凝剂的研制成功使铁精矿降磷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 难选铁矿 鲕状矿 高磷铁矿 提铁降磷 浮选药剂
下载PDF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鲕状矿石中鲕粒的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亚男 张莹华 +6 位作者 吴慧 丁晓英 凌文黎 雷志远 翁申富 马倩 杜远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70,共9页
铝土矿矿床中普遍含有不同比例的鲕状矿石,但目前对这些鲕粒的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相互关系的了解相对有限。对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矿床中典型鲕状矿石中鲕粒进行了微区原位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EPM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 铝土矿矿床中普遍含有不同比例的鲕状矿石,但目前对这些鲕粒的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相互关系的了解相对有限。对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矿床中典型鲕状矿石中鲕粒进行了微区原位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EPM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并与共存基质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鲕粒的形成时间晚于基质,地表化学风化作用本身并不能导致铝土矿的形成;鲕粒的形成发生于强氧化和高酸度的环境,其成因被解释为在海进过程中在地层中一定的深度条件下形成了以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矿物,随后的海退作用过程导致硫化物蚀变并形成强酸环境,使得成矿元素Al相对于杂质元素(Si、Fe)发生相对富集,且该过程具有多期次振荡重复的特点。铝土矿形成是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周期性海进-海退循环与长期的大陆古隆起区平坦海岸地形相互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 铝土矿 鲕粒 微区原位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意义
下载PDF
宣龙铁矿铁质鲕粒的显微结构及成因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东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77,T002,共8页
宣龙铁矿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的核心和微层状外壳组成.核心的组分主要是石英砂粒、赤铁矿内碎屑和凝块以及粒状菱铁矿等.外壳的纹层分别由显微结构不同的板状、片状、均匀和不均匀粒状泥晶赤铁矿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其中板伏、片状... 宣龙铁矿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的核心和微层状外壳组成.核心的组分主要是石英砂粒、赤铁矿内碎屑和凝块以及粒状菱铁矿等.外壳的纹层分别由显微结构不同的板状、片状、均匀和不均匀粒状泥晶赤铁矿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其中板伏、片状、均匀粒状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是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在核心表层逐层沉积结果;不等粒状赤铁矿微层则是鲕粒滚动中对铁质颗粒粘附而成.菌藻类生长繁殖改变沉积环境的物化性质,对铁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鲕粒 显微结构 核心 铁矿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8
6
作者 Peiyuan CHEN Xiucheng TAN +4 位作者 Huiting YANG Ming TANG Yiwei JIANG Xiuju JIN Yang Y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6-39,共14页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at the well-known Puguang gasfield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produces a representa- tive oolitic reservoir, which has been the biggest marinesourced ...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at the well-known Puguang gasfield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produces a representa- tive oolitic reservoir, which has been the biggest marinesourced gasfield so far in China (discovered in 2003 with proven gas reserves greater than 350× 10^8 m3). This study combines core, thin s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C, O, and Sr isotop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reservoir.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platform margin oolitic dolomit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rocks. Porosity is dominated by intergranular and intragranular solution, and moldic pore. The dolom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veraging at approximately 9% and 29.7 mD, respectively. ^87Sr/^86Sr (0.707536-0.707934) and δ^13CpDB (1.8 ‰--3.5 ‰) isotopic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is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d seawater by evaporation, and 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oolitic dolomite formation is seepage reflux at an early stage of eodiagenesis. Both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e.g., dolomitization and dissolution) hav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rocks to different degrees. Dolomite formation may have little contribution, karst may have ha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and burial dissolution-TSR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may not impact widely.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dissolution by meteoric or mixed waters at the early stage of eogenesis are the main influences. This study may assis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activities in the Puguang area and in other areas withdolomitic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olite shoal reservoir CARBONATE diagenesis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张夏组的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吕钊炜 张宁 夏文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52,共6页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的张夏-崮山剖面为华北地区张夏组的正层型剖面,其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成熟。从碳酸盐岩微相的角度,对其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作了进一步研究。在张夏-崮山地区的张夏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了6种微...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的张夏-崮山剖面为华北地区张夏组的正层型剖面,其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成熟。从碳酸盐岩微相的角度,对其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作了进一步研究。在张夏-崮山地区的张夏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了6种微相类型:异地生物碎屑泥粒灰岩、附枝藻黏结灰岩、具再搬运鲕粒的粒泥-泥粒灰岩、含介壳及完整底栖化石的泥粒-粒泥灰岩、放射状鲕粒泥粒-粒泥灰岩和同心圆状鲕粒颗粒灰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叠覆及野外露头观察指示了5种沉积相带,自下而上分别为:局限台地鲕粒滩相、开阔台地海相、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台地边缘藻礁相及台地边缘滩前斜坡相,表明山东省长清县张夏组为典型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寒武统 张夏组 鲕粒 碳酸盐岩微相
下载PDF
微生物成因鲕粒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飞 易楚恒 +5 位作者 李红 王夏 李杨凡 李怡霖 曾伟 王曾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9-334,共16页
鲕粒岩在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海洋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然而学术界对于鲕粒成因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鲕粒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诱导矿化证据的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无机成因”观点正不断受到挑战。本论文从历史和当前视角... 鲕粒岩在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海洋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然而学术界对于鲕粒成因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鲕粒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诱导矿化证据的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无机成因”观点正不断受到挑战。本论文从历史和当前视角,回顾了从“藻类参与”到“细菌参与”,以及现在“有机矿化过程”在微生物成因鲕粒研究方面的历程,对鲕粒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着重介绍了鲕粒形成的各类生物—化学模型。但是这些模型能否解决所有鲕粒的成因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工作的检验。考虑到现阶段关于鲕粒成因的认识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争议,研究某些特定类型鲕粒的形成机制可为探究鲕粒成因之谜提供一个突破口,而具有条带状纹层结构的Kalkowsky型鲕粒则最有可能存在微生物参与。这是由于Kalkowsky型鲕粒一般以贫有机质和富有机质纹层的交替出现为特征,这与Robert Burne所述的“规则纹层状叠层石”或Robert Riding所述的“混合结构叠层石”特征非常相近,可能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的成因。富含有机质的纹层状(或带状)鲕粒虽然在现代巴哈马碳酸盐沉积环境中很少见,但在其他地区和地史记录中较为常见,通过对这种与叠层石特征非常相似的鲕粒进行研究可为了解这类鲕粒纹层形成的有机矿化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岩 蓝细菌 硫酸盐还原菌 无定形碳酸钙 有机矿化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
下载PDF
鲕粒、豆粒磷块岩的显微结构和生成特点 被引量:6
9
作者 赵东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6-75,共10页
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和早寒武世渔户村组、辛集组磷矿中有各种鮞粒、豆粒磷块岩。豆粒、鮞粒内核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有来自陆地的各种岩石砂屑、细砾,也有盆内沉积物破碎成的各种内碎屑。鮞粒、豆粒的壳层是同心纹层状磷灰石,它是内核在富... 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和早寒武世渔户村组、辛集组磷矿中有各种鮞粒、豆粒磷块岩。豆粒、鮞粒内核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有来自陆地的各种岩石砂屑、细砾,也有盆内沉积物破碎成的各种内碎屑。鮞粒、豆粒的壳层是同心纹层状磷灰石,它是内核在富磷海水扰动中逐层淀积而成。大部分豆粒、鮞粒在滨海高能浅水中与陆源砂、砾和岔内碎屑沉积在一起,少量鮞粒则沉积在滨外深水低能环境巾。豆粒、鮞粒和碎屑等沉积后又被不同物质胶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豆粒 磷块岩 显微结构
下载PDF
贵州沫阳剖面二叠纪末浅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飞 吴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9-688,共10页
处于大贵州滩南缘的罗甸沫阳剖面在晚二叠世时发育典型的浅水相沉积组构,包括长兴期生物礁、生物灭绝事件界面附近的不连续面以及可能的古岩溶堆积物。其中长兴组为典型的钙质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包括古石孔藻、Tubiphytes和纤维海绵,... 处于大贵州滩南缘的罗甸沫阳剖面在晚二叠世时发育典型的浅水相沉积组构,包括长兴期生物礁、生物灭绝事件界面附近的不连续面以及可能的古岩溶堆积物。其中长兴组为典型的钙质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包括古石孔藻、Tubiphytes和纤维海绵,同时大量的栉壳状胶结物填充礁体孔隙并具有世代性。在沫阳剖面的不连续面,可识别标志包括缝合线和侵蚀面两种,分布于上二叠统顶部泥粒岩—颗粒岩(类、海绵、钙藻以及Tubiphytes为主)与鲕粒灰岩之间。在部分露头上还可见一类特殊的角砾岩:角砾类型既包括生屑团块和泥晶团块,还包括硅质岩碎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且磨圆很差。大量含巨鲕的鲕粒灰岩直接上覆于角砾岩,以及角砾岩顶部的裂隙之中。除此之外,包括垮塌角砾岩和洞穴堆积物等特征的发现,都指示了沫阳剖面在当时岩溶发育。这类沉积物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晚二叠世时,沫阳地区持续发育的生物礁形成了突出的古地貌单元,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晚二叠世沉积物发生暴露。在大气淡水—渗流成岩作用影响下,暴露地表的突出地形上岩溶作用发育;非突出地形受风化剥蚀及随后海侵过程的双重影响,与上覆地层之间显示侵蚀面或缝合线接触的特征。从野外露头情况来看,沫阳剖面并没有像其他浅水台地一样在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发育微生物岩,而是直接出露一套含核形石和巨鲕的鲕粒灰岩。以鲕粒灰岩为主的"灾难沉积物"紧邻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的情况在华南比较少见,这对于进一步了解生物灭绝事件起因以及当时特殊的海洋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长兴期 侵蚀面 古岩溶 鲕粒岩
下载PDF
Subaqueous early eruptive phase of the late Aptian Rajmahal volcanism,India:Evidence from volcaniclastic rocks,bentonite,black shales,and oolite 被引量:3
11
作者 Naresh C.Ghose Nilanjan Chatterjee Brian F.Windley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809-822,共14页
The late Aptian(118-115 Ma)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of the Rajmahal Volcanic Province(RVP) are part of the Kerguelen Large Igneous Province,and constitute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Gondwana Supergroup on the eas... The late Aptian(118-115 Ma)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of the Rajmahal Volcanic Province(RVP) are part of the Kerguelen Large Igneous Province,and constitute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Gondwana Supergroup on the eastern Indian shield margin.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Rajmahal volcanic succession contains thin layers of plant fossil-rich inter-trappean sedimentary rocks with pyroclasts,bentonite,grey and black shale/mudstone and oolite,whereas the upper two-thirds consist of sub-aerial fine-grained aphyric basalts with no inter-trappean material.At the eastern margin and the north-central sector of the RVP,the volcanics in the lower part include rhyolites and dacites overlain by enstatite-bearing basalts and enstatite-andesites.The pyroclastic rocks are largely felsic in composition,and comprise ignimbrite as well as coarse-grained tuff with lithic clasts,and tuff breccia with bombs,lapilli and ash that indicate explosive eruption of viscous rhyolitic magma.The rhyolites/dacites(〉68 wt.%) are separated from the andesites(〈 60 wt.%) by a gap in silica content indicating their formation through upper crustal anatexis with only heat supplied by the basaltic magma.On the other hand,partially melted siltstone xenoliths in enstatite-bearing basalts suggest that the enstatite-andesites originated through mixing of the upper crust with basaltic magma,crystallizing orthopyroxene at a pressure-temperature of ~3 kb/1150℃.In contrast,the northwestern sector of the RVP is devoid of felsic-intermediate rocks,and the volcaniclastic rocks are predominantly mafic(basaltic) in composition.Here,the presence of fine-grained tuffs,tuff breccia containing sideromelane shards and quenched texture,welded tuff breccia,peperite,shale/mudstone and oolite substantiates a subaqueous environment.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we conclude that the early phase of Rajmahal volcanism occurred under predominantly subaqueous conditions.The presence of grey and black shale/mudstone in the lower one-third of the succession acr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jmahal basalt Andesite Rhyolite Pyroclast Black shale oolite
下载PDF
Giant Induan oolite:A case study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Day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Hubei Province,South China 被引量:3
12
作者 Mingxiang Mei Jinhan Gao 《Geoscience Frontiers》 CAS 2012年第6期843-851,共9页
Most Phanerozoic oolites are marked by ooids with a diameter less than 2 mm. Observations on a Neoproterozoic oolite have resulted in a change of concept. The term "pisolite" that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oolites w... Most Phanerozoic oolites are marked by ooids with a diameter less than 2 mm. Observations on a Neoproterozoic oolite have resulted in a change of concept. The term "pisolite" that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oolites with a grain size of more than 2 ram, is now restricted to those coated carbonate grains formed by meteoritic freshwater diagenesis; oolites with a grain size of more than 2 mm are now defined as "giant". Particular unusual giant oolites within a set of oolitic-bank limestones with thicknesses of more than 40 m in the top part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 Daye (Ruiping) Formation at the Lichuan sec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bei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represent an important sedimentological phenomenon in both the specific geological period and the geological setting that is related to the end-Permian biological mass extinction. Like the giant oolit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that represent deposits where oolites formed in a vast low-angle carbonate ramp at that special geological period, the Triassic Daye Formation at the study section are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provide a comparative example to help understand the evolving carbonate world reflected by oolites, the origin of which is still uncertain, and they give insight into the sedimentation pattern of the desolate sea floor,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Permian into th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sedimentology oolite diversity TRIASSIC Induan Hubei Province South China
下载PDF
大港滩海区沙一段下部混积岩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士明 刘立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5期20-22,共3页
大港滩海区下第三系沙一段下部混积岩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成岩序列以碳酸盐矿物—次生加大石英—富镁碳酸盐矿物为主干共生序列;孔隙流体的化学性质经历了由碱性到酸性,最后又回到碱性的变化历程。... 大港滩海区下第三系沙一段下部混积岩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成岩序列以碳酸盐矿物—次生加大石英—富镁碳酸盐矿物为主干共生序列;孔隙流体的化学性质经历了由碱性到酸性,最后又回到碱性的变化历程。成岩相分为微晶方解石胶结成岩相、连生方解石胶结成岩相、复合胶结成岩相、高岭石充填成岩相和粉晶白云石胶结成岩相5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混积岩 鲕粒 成岩作用 流体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微观组构与微生物造岩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静 张宝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7-1411,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发育了大规模以叠层石、凝块石和鲕粒为主要组成的碳酸盐岩。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对其微观组构进行观察分析,均发现了大量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组构。叠层石具有鲜明的纹层状结构,是微生物...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发育了大规模以叠层石、凝块石和鲕粒为主要组成的碳酸盐岩。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对其微观组构进行观察分析,均发现了大量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组构。叠层石具有鲜明的纹层状结构,是微生物通过其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及其中包含的机械性圈捕和生物诱导矿化机制与相应沉积环境中的碳酸钙沉积物交替发育、共同构建的产物。凝块石由不同级别的凝块结构构成。凝块体的发育可能主要由带有大量碳酸钙微粒的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在三维空间发生的降解、收缩及破裂所导致。鲕粒中圈层的发育机制与叠层石中纹层的发育机制相似。有核心鲕粒中的暗色核心可能由实心的微生物群落球体构成。空心鲕粒的发育可能与由微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气泡所形成的碳酸钙包壳有关。独特的显微组构表明研究区三类碳酸盐岩的发育均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是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的结合。蓝细菌等微生物在中元古代适宜其发育的古气候、古海洋、古构造等背景下、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出于对不同水动力条件的适应、以最适合其生存的方式生长,并通过特定的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机制参与造岩作用,从而导致了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大规模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凝块石 鲕粒 微生物 中元古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桂西南晚泥盆世锰矿床锰质豆鲕粒类型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友寅 《南方国土资源》 1989年第3期63-70,96,共9页
桂西南锰矿赋存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中段,产锰矿三层,大多由锰质豆鲕粒组成。笔者研究了下雷锰矿床的锰质豆鲕粒,按其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份划分为16种类型,并据①其沉积环境属断陷深水台沟相;②富集于几个矿段;③其碳酸锰矿物δC^(13... 桂西南锰矿赋存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中段,产锰矿三层,大多由锰质豆鲕粒组成。笔者研究了下雷锰矿床的锰质豆鲕粒,按其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份划分为16种类型,并据①其沉积环境属断陷深水台沟相;②富集于几个矿段;③其碳酸锰矿物δC^(13)值为-6.23~-7.78‰,说明碳源于深部岩浆;④豆鲕粒由菱锰矿,蔷薇辉石、黑云母、锰铁叶蛇纹石、绿泥石、柘榴石等热液矿物组成。因此认为,锰质豆鲕粒形成于海底热气液喷溢口及其附近热水流动带,而低温滞水带不易形成豆鲕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晚泥盆世 锰质豆鲕粒 热液成因
下载PDF
柴西地区新生界湖相碳酸盐颗粒结构多样性及成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建功 张永庶 +5 位作者 孙秀建 李翔 高妍芳 龙国徽 白亚东 吴颜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4-1152,共19页
为明确湖相碳酸盐颗粒多样性及成因机理,利用大量露头、岩芯、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柴西地区新生界碳酸盐颗粒的沉积特征研究,根据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划分颗粒类型,分析颗粒多样性成因机制及差异分布.通过研究下干柴组上段(E^(2)_(3)... 为明确湖相碳酸盐颗粒多样性及成因机理,利用大量露头、岩芯、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柴西地区新生界碳酸盐颗粒的沉积特征研究,根据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划分颗粒类型,分析颗粒多样性成因机制及差异分布.通过研究下干柴组上段(E^(2)_(3))—下油砂山组(N^(1)_(2))的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咸化湖泊边缘与浅水区有利于碳酸盐岩颗粒的形成,其成因主要与蓝细菌等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颗粒广泛发育,镶嵌于泥晶灰岩中,可以形成颗粒碳酸盐岩(颗粒体积分数为25%~50%),以及泥粒灰岩(颗粒体积分数为10%~25%)与粒泥灰岩(颗粒体积分数小于10%);也可以在微生物席中发育,构成微生物岩的结构组分.根据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识别出卵球粒、聚合粒、胞鞘粒、鲕粒、核形石、皮质醇等6种颗粒类型.颗粒碳酸盐岩通常与微生物岩互层分布、形成特定岩相组合,不同沉积环境及不同层系差异分布.下干柴沟组上段(E^(2)_(3))分布局限,单层厚度较大、主要分布50~300 cm,最大10 m.上干柴沟组(N_(1))零星分布,规模最小,单层厚度以20~30 cm为主.油砂山组(N^(1)_(2)—N^(2)_(2))微生物岩与颗粒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纵向叠加连片,单层厚度分布30~200 cm,最大5 m.碳酸盐岩颗粒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但结构与形态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主要包括微生物类型与生态习性、沉积环境与水动能、以及生物化学与及物理作用的影响.球形蓝细菌主导控制卵球粒与聚合粒的形成,丝状蓝细菌主导控制胞鞘粒的形成,鲕粒与核形石的形成与丝状蓝细菌增生密切相关,其内核质点的形成与球形蓝细菌相关.皮质醇由小型微生物群落控制形成,内核由球形蓝细菌、藻球及微生物群落演化形成,而外壳则由丝状蓝细菌控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微生物岩 颗粒碳酸盐岩 卵球粒 鲕粒 核形石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黔北沉积型铝土矿鲕粒成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滔 闫俊 张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602,共1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手标本观察、岩石光面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XRD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务正道)铝土矿中的鲕粒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铝土矿含矿岩系中鲕粒按成分可分为铝土质鲕粒、绿泥石鲕粒、硬...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手标本观察、岩石光面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XRD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务正道)铝土矿中的鲕粒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铝土矿含矿岩系中鲕粒按成分可分为铝土质鲕粒、绿泥石鲕粒、硬水铝石鲕粒、赤铁矿鲕粒、黄铁矿鲕粒;铝土矿中的粗碎屑颗粒为盆地内部形成的内碎屑,泥质粗碎屑颗粒并不反映高能环境,铝土矿中的硬水铝石为常温常压条件下形成;除部分赤铁矿鲕粒外,大部分铝土矿中的鲕粒为低能条件下或淋滤过程中在孔隙中原位形成,绿泥石与硬水铝石交替凝聚形成核心和同心层;持续的淋滤作用会破坏鲕状构造,鲕状矿石向碎屑状或半土状矿石转变,使铝土矿品质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成因 铝土矿 黔北地区
下载PDF
美国迈阿密地区更新世鲕粒滩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18
作者 刘旺威 高志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569-3575,共7页
通过对迈阿密鲕粒滩与现代鲕粒滩的类比,将高分辨率的卫星激光雷达绘图与露头信息结合起来,可视化了迈阿密鲕粒滩的整体形态以及其中的沉积特征,潮汐通道的分布直接影响鲕粒滩的形态,迈阿密鲕粒滩的形成与潮汐作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 通过对迈阿密鲕粒滩与现代鲕粒滩的类比,将高分辨率的卫星激光雷达绘图与露头信息结合起来,可视化了迈阿密鲕粒滩的整体形态以及其中的沉积特征,潮汐通道的分布直接影响鲕粒滩的形态,迈阿密鲕粒滩的形成与潮汐作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迈阿密鲕粒滩中的沉积相主要发育交错层理的鲕粒相和生物潜穴型泥质鲕粒灰岩相,其中可见羽状交错层理以及大量的生物遗迹化石,证实迈阿密鲕粒滩的形成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迈阿密鲕粒滩经历了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胶结作用会破坏其孔渗性,而在溶蚀作用的影响下会增加其孔渗性。在对迈阿密鲕粒滩中的典型露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进一步确认了迈阿密鲕粒滩是受到潮汐作用而形成的现代鲕粒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迈阿密 鲕粒滩 卫星激光雷达 潮汐通道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f Concavo-Convex Contacts between Oolites and Quartz Grains in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Rocks in Huanghua Basin, China
19
作者 Ma Yanping Liu Li 《Global Geology》 200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Concavo-convex contacrs between oolites and quartz grains are observed in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rocks of the lower part of nu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 beach area, Dagang. Thin sections observation shows th... Concavo-convex contacrs between oolites and quartz grains are observed in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rocks of the lower part of nu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 beach area, Dagang. Thin sections observation shows that oolite is convex in quartz grain, and oolite is complet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it is pressure dissolution under alkaline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avo-convex contact Shahejie oolite Quartz Pressure dissolution Alkaline fluid
下载PDF
显生宙罕见的巨鲕及其鲕粒形态多样性的意义:以湖北利川下三叠统大冶组为例 被引量:36
20
作者 梅冥相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8,共16页
上扬子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地层,从西向东由滨岸相砂泥岩(飞仙关组)到台地碳酸盐岩(大冶组),代表了一个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之后、三叠纪早期缓坡型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制于三叠纪早期的两个海侵—海退旋回... 上扬子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地层,从西向东由滨岸相砂泥岩(飞仙关组)到台地碳酸盐岩(大冶组),代表了一个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之后、三叠纪早期缓坡型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制于三叠纪早期的两个海侵—海退旋回,早三叠世印度期大冶组中的鲕粒滩相灰岩经历了自西向东的进积作用。上述沉积作用过程的结果,在湖北利川的三叠系大冶组顶部发育厚层块状鲕粒滩相灰岩;该鲕粒灰岩,较大的粒径以及多样的宏观形态,成为一个窥视鲕粒成因的典型地点。这些主要由碳酸盐泥晶粘聚而成的粒径多超过2 mm的鲕粒,包括同心鲕粒、椭圆鲕粒、复合鲕粒、不规则鲕粒、核心不太清楚的鲕粒等多种类型。这些粒径超过2 mm的巨鲕,不但代表了显生宙较为罕见的沉积学现象,而且有可能代表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荒凉海底环境的沉积响应,为进一步了解成因还未完全明了的鲕粒所代表的碳酸盐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鲕粒多样性 大冶组 三叠系 湖北利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