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被引量:44
1
作者 陈思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6,共12页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骆驼祥子》 市民文学 民间视角 启蒙悲剧
下载PDF
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82,共9页
在思考男性婚姻问题时,老舍在理性层面上认可无知无识的传统女性;但在深层爱情体验层面上他又深入抒写男性在传统婚姻中的无爱的痛苦。在思考男性如何对待女性世界的问题时,老舍一方面同情女性受男权伤害的生命苦难,并从善意的男性立场... 在思考男性婚姻问题时,老舍在理性层面上认可无知无识的传统女性;但在深层爱情体验层面上他又深入抒写男性在传统婚姻中的无爱的痛苦。在思考男性如何对待女性世界的问题时,老舍一方面同情女性受男权伤害的生命苦难,并从善意的男性立场出发,充分抒写男性庇护美好女性的深情厚谊;但另一方面,他又从男性自我防御的立场出发,表达对女性主体性的恐惧与厌憎。老舍的性别意识,呈现出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相交织、男权立场与合理的男性立场相渗透的复杂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小说 性别意识
原文传递
经典文本的异境旅行——《骆驼祥子》在美国(1945-1946) 被引量:16
3
作者 孟庆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1,共6页
1945年《骆驼祥子》英译本在美国出版,使老舍成为少数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美国各大报刊对《骆驼祥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小说的艺术成就、悲剧内涵、批判主题、语言技巧等进行了准确而深入的评论。对于老舍本人,美国文坛也... 1945年《骆驼祥子》英译本在美国出版,使老舍成为少数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美国各大报刊对《骆驼祥子》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小说的艺术成就、悲剧内涵、批判主题、语言技巧等进行了准确而深入的评论。对于老舍本人,美国文坛也作了具有针对性的介绍。通过这些评论,老舍及其笔下的人物不仅颠覆了美国大众文化对华人的固有偏见,而且他们还以其坚韧、真诚、耐劳的民族精神,成为战后中国新形象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骆驼祥子》 翻译 文学批评 美国
下载PDF
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曼 李永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6,共9页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由与国内研究不谋而合,到"反动",再到互动互补的过程。作者还对伊文金改写《骆驼祥子》和《离婚》,老舍几次改写《骆驼祥子》等现象给出了个人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美国 译介 海外研究
下载PDF
《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玉石 张菊玲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2-90,共9页
老舍从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产生了描写北京下层旗人生活命运的悲剧意识与创作冲动。这是老舍心中被压抑的“满族情结”。《正红旗下》这部酝酿了近三十年的家传性质的小说 ,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和人民抗争为大背景 ,展开了国难、家殇... 老舍从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产生了描写北京下层旗人生活命运的悲剧意识与创作冲动。这是老舍心中被压抑的“满族情结”。《正红旗下》这部酝酿了近三十年的家传性质的小说 ,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和人民抗争为大背景 ,展开了国难、家殇和民族衰落的三重悲剧。在对于满族由兴到衰的生动描写中 ,凝聚了一个满族作家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 ,以现代性眼光审视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情结 悲剧意识 自省
原文传递
论旗人作家老舍 被引量:8
6
作者 关纪新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9,共12页
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他的作品体现着满族文学的特质,在艺术风格中体现出京城满族文学“北京话”、“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多才多艺”的独特风采。他心中扭结着扯不开的“民族文化情结”,以自己独特的既充满规箴又不失严肃的笔... 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他的作品体现着满族文学的特质,在艺术风格中体现出京城满族文学“北京话”、“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多才多艺”的独特风采。他心中扭结着扯不开的“民族文化情结”,以自己独特的既充满规箴又不失严肃的笔触,坚持不懈地去捕捉、解剖与针砭东方“老民族”的文化旧习和心理症结,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极其深刻又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启示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人 老舍 文学创作 风格
下载PDF
老舍与北京 被引量:8
7
作者 关纪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3,共5页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清初满族悉数入关,北京成了旗族长达二百多年的聚居地。老舍这位满族出身的文学家,有着深深的恋京情结,因为他的人文根须和艺术基石,都深埋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满族 北京
下载PDF
“武”的退隐和“侠”的张扬:论老舍与侠文化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学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37,共5页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侠文化 现代化 国民性
下载PDF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国民政府抗战 被引量:6
9
作者 史承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7,共7页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四世同堂》 蒋介石 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
下载PDF
“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老舍对满汉双重文化的深刻思索 被引量:7
10
作者 崔明芬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8-81,共4页
可以说 ,“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 ;亦点示出老舍在 2 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 ;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 ,老舍... 可以说 ,“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 ;亦点示出老舍在 2 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 ;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 ,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 ,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 ;但 ,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 ,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 :感情投向 ,素材选取 ,人物塑造 ,思索焦点等。可以说 ,老舍文学中 ,写得最美 ,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穷人 头朝下 满族文化
下载PDF
埃达·浦爱德(Ida Pruitt)与老舍《四世同堂》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 被引量:6
11
作者 魏韶华 刘洪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64-68,共5页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于1951年以theYellowStorm(《黄色风暴》)为名由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翻译过程极为独特,即它并不是由译者单独在原作基础上逐句翻译完成的,而是先由小说原作者进行删节,然后再口授给看不懂而能听得懂中文...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于1951年以theYellowStorm(《黄色风暴》)为名由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翻译过程极为独特,即它并不是由译者单独在原作基础上逐句翻译完成的,而是先由小说原作者进行删节,然后再口授给看不懂而能听得懂中文的浦爱德并由浦爱德用打字机录于纸面,在小说出版之前又由出版社再次进行了删节。英译的成功不仅是老舍本人艺术实力的见证,同时也暗含了浦爱德对"母国"的深深执念和独特感受,是译介史上的一个独特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爱德 老舍 《四世同堂》 《黄色风暴》 文化身份 语言风格
下载PDF
从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男权意识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惜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老舍小说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传统女性,二是知识女性,三是悍妇。和同期作家相比,老舍的女性意识更具有传统性。他欣赏恪守妇道、聪明贤惠、任劳任怨的古典女性,对现代女性则不感兴趣,对所谓时髦张狂女性更是深恶... 老舍小说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传统女性,二是知识女性,三是悍妇。和同期作家相比,老舍的女性意识更具有传统性。他欣赏恪守妇道、聪明贤惠、任劳任怨的古典女性,对现代女性则不感兴趣,对所谓时髦张狂女性更是深恶痛绝,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小说研究 女性形象 男权意识
下载PDF
京味文化的一面镜子——对老舍《茶馆》的一种文化解读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黎明 胡艳玲 《洛阳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85-87,共3页
《茶馆》因其“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的描绘而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气息。由《茶馆》我们可以透视出京味文化重“礼性” ,讲“秩序” ,讲体面 ,求“排场” ,以及追求闲适生活方式的多重特征。京味文化的变动则隐... 《茶馆》因其“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的描绘而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气息。由《茶馆》我们可以透视出京味文化重“礼性” ,讲“秩序” ,讲体面 ,求“排场” ,以及追求闲适生活方式的多重特征。京味文化的变动则隐喻了一个主题 :腐朽“吃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茶馆》 京味文化 生活方式 当代话剧 市井生活 民俗风情 礼性文化 秩序文化
下载PDF
塑造“地道的中国人”——论《四世同堂》人物形象及老舍的小说美学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钧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36,共27页
一个语象在一个作者的作品中再三重复,即会渐渐累积起象征意义,不再是无情之物,而成为凝结着作者深度经验与情绪细节的主题语象,也成为打开作者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四世同堂》在塑造人物时用了十余处"地道北平人"、"... 一个语象在一个作者的作品中再三重复,即会渐渐累积起象征意义,不再是无情之物,而成为凝结着作者深度经验与情绪细节的主题语象,也成为打开作者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四世同堂》在塑造人物时用了十余处"地道北平人"、"地道的中国人"、"地道的中国读书人"、"地道中国式的‘辩证法’"以及"地道的汉奸胎子"等语象,既用于正面人物塑造,也用于汉奸走狗刻画,因而"地道的中国人"就有了复调多义。分析《四世同堂》"塑造了怎样的‘地道的中国人’"、"为何塑造这些人物"、"如何塑造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与局限"等问题,不仅能够更好地确立《四世同堂》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更能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小说美学的建构提供经典的个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四世同堂》 地道的中国人 新古典主义小说
下载PDF
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舒乙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4-25,28,共3页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他在作协分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期间所做的两次重要报告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其基本精神和组织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满族 少数民族文学
下载PDF
京海派市民小说的文化形态差异论——老舍、苏青小说创作对比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启莹 张艳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9,共8页
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同样可以看成启蒙文本,前... 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同样可以看成启蒙文本,前者钟情于家族没落与历史感的营造,内隐的是社会救赎理想;后者执著于个性解放和爱欲自由,关注的是个人救赎可能;同样书写市民人生,前者呈现的是男性视野中的被动生存图景,后者表现的是女性世界里的自觉生存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苏青 京派 海派 市民小说 文化形态 差异
下载PDF
老舍与“京味儿”文学的未来生长空间 被引量:5
17
作者 路文彬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 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时代趋同力量的渗透,"京味儿"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现实在场必将濒临终结的命运,所有那些试图突破"京味儿"的时限而将其永恒化的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变味儿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京味儿” “平民说”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论老舍的旧体诗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友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94,共6页
 老舍有明确而独到的诗学理念,他对旧诗的态度是平允的。他的抗战诗歌是血性文字,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映了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鲜活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化特点和他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他1949...  老舍有明确而独到的诗学理念,他对旧诗的态度是平允的。他的抗战诗歌是血性文字,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映了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鲜活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化特点和他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他1949年以后的诗作则存在政治化、口号化的弊端。温和的幽默是他旧诗的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旧诗 创作主张 思想价值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老舍与满族文学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春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19,共5页
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必然地存在于他自觉与不自觉的意识活动之中,并在其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本文从满族作家的角度对老舍的创作作一些探索。老舍是具有丰富深厚的满民族情感的满族伟大作家,他出身满族,自幼深受满族... 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必然地存在于他自觉与不自觉的意识活动之中,并在其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本文从满族作家的角度对老舍的创作作一些探索。老舍是具有丰富深厚的满民族情感的满族伟大作家,他出身满族,自幼深受满族文化的滋养,逐渐养成满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在老舍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或隐或显地体现着满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及审美特征,文学语言具有满语性特征,表现在吸纳了满文词儿的"京腔"的幽默上,含有满族审美心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满族文学 作冢 创作 语言
下载PDF
从《四世同堂》看传统文化的二重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立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1-14,共4页
通过对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分析 ,探讨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作家老舍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理性审视 ,即探寻“国民性”的本源———封建政治 ,挖掘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源泉———久远的文化传统 ,指... 通过对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分析 ,探讨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作家老舍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理性审视 ,即探寻“国民性”的本源———封建政治 ,挖掘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源泉———久远的文化传统 ,指出其创作主旨在于增强民族自强信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传统文化 《四世同堂》 小说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