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 被引量:524
1
作者 赵文华 张坚 +7 位作者 由悦 满青青 李红 王春荣 翟屹 李莹 金水高 杨晓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掌握我国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流行情况及其差异.方法调查时间为2002年8至12月.采用酶法对49 252名调查对象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测定.结... 目的掌握我国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流行情况及其差异.方法调查时间为2002年8至12月.采用酶法对49 252名调查对象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测定.结果按年龄和地区调整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17.0%、22.9%和23.4%;男性为22.2%,女性为15.9 %;城市为21.0%,农村为17.7%.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9%,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为3.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7.4%.结论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以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主;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相近,城乡差别不大.作好人群早期综合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高脂血症 流行病学研究 血脂异常 18岁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人群 流行特点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原文传递
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研究 被引量:170
2
作者 倪鸿昌 李俊 +2 位作者 金涌 臧红梅 彭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3-706,共4页
目的 建立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0 )和模型组 (n =2 0 )。对照组喂普通饲料 ,模型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脂肪乳剂灌胃 (10ml·kg-1)。动态观察一般情况和血清TG、TC、... 目的 建立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0 )和模型组 (n =2 0 )。对照组喂普通饲料 ,模型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脂肪乳剂灌胃 (10ml·kg-1)。动态观察一般情况和血清TG、TC、ALT、AST、MDA、SOD和肝脏TG、TC、MDA、SOD的变化 ,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1wk后 ,模型组血清TG和TC明显高于正常组 ,形成了高脂血症模型。 2wk后 ,随机处死模型中的 10只 ,与正常组相比 ,发现血清TG、TC、ALT和肝脏MDA均明显升高 ,而肝脏SOD则明显降低 ,病理显示有 2只轻度脂肪变性。在第 3wk处死剩余动物 ,发现肝指数、血清脂质、ALT、AST、MDA和肝脏TG、MDA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而SOD则明显降低 ;光镜下所见模型组均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并有炎症病灶。结论 通过 1wk脂肪乳剂的喂养 ,形成了高脂血症模型 ;继续给予脂肪乳剂 ,2wk后形成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和危险分层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176
3
作者 武阳丰 赵冬 +8 位作者 周北凡 王薇 李贤 刘静 李莹 孙佳艺 赵连成 吴兆苏 诸骏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8-433,共6页
目的为配合制订《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疾病和危险因素特点的血脂异常诊断界值和以血脂异常为基础的危险分层方案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方法汇总"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 目的为配合制订《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疾病和危险因素特点的血脂异常诊断界值和以血脂异常为基础的危险分层方案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方法汇总"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和"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资料(基线入组共计40719人,年龄35~64岁,男女约各半,随访总计345 140.5人年),用统一的分析方案分析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ICVD,包括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相对危险的估计采用多元 Cox 比例风险模型,并控制其他危险因素。采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组合时一个50岁的人今后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用于确定危险分层方案。结果两队列均呈现如下规律:(1)TC 和 LDL-C 水平与 ICVD 发病危险的关系是连续性的,并无明显的拐点;(2)LDL-C<3.37 mmo]/L(130 mg/dl)与 TC<5.18 mmol/L(200 mg/dl)的发病率(绝对危险)基本接近,而 LDL-C<4.14 mmol/L(160 mg/dl)与 TC<6.22 mmol/L(240 mg/dl)的发病率基本接近;(3)TC<5.18 mmol/L(200 mg/dl)时的绝对危险略高于理想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的绝对危险,TC≥6.22 mmol/L(240 mg/dl)时的绝对危险略低于高血压1级的绝对危险;(4)随着HDL-C 水平的降低,ICVD 发病危险增加;(5)TG 与 ICVD 发病危险间未见显著关联;(6)在任一 TC水平,仅合并高血压时 ICVD 发病的绝对危险已高于合并3个其他危险因素时 ICVD 发病的绝对危险。结论我国人群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可准确定为:TC<5.18 mmol/L(200 mg/dl)或 LDL-C<3.37mmol/L(130 mg/dl)为合适范围,TC 5.18~6.19 mmol/L(200~239 mg/dl)或 LDL-C 3.37~4.12mmol/L(130~159 mg/dl)为边缘升高,TC≥6.22 mmol/L(240 mg/dl)或 LDL-C≥4.14 mmol/L(160mg/dl)为升高。HDL-C<1.04 mmol/L(40 mg/dl)为减低,1.04~1.53 mmoL/L(40~59 mg/dl)为正常,≥1.55 mmol/L(60 mg/dl)为理想水平。此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危险性评估 心肌缺血 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现状 被引量:170
4
作者 胡大一 王家宏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共3页
目前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控制率及达标率仍较低,尤其是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还不足。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应积极提高规范调脂能力,重视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制定合理、有效、安全... 目前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控制率及达标率仍较低,尤其是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还不足。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应积极提高规范调脂能力,重视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制定合理、有效、安全的防治策略,提高达标率,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 心脑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我国血脂异常治疗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145
5
作者 寇文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了解高脂血症患者经过 3个月以上恒定治疗后 ,各项血脂的变化及其达到规定目标水平的情况。方法 从北京、广州及上海 17家医院 10 0 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病历中收集所需信息数据 ,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平均值为... 目的 了解高脂血症患者经过 3个月以上恒定治疗后 ,各项血脂的变化及其达到规定目标水平的情况。方法 从北京、广州及上海 17家医院 10 0 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病历中收集所需信息数据 ,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平均值为总胆固醇 6 5 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 10mmol/L ,甘油三酯 2 89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 2 7mmol/L ,治疗后分别为 5 5 6、3 40、2 11和 1 32mmol/L ,前三者有显著降低。按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目标 ,达到目标水平的百分率分别为总胆固醇 2 7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1 6 % ,甘油三酯 42 9% ,三项全部达标者仅10 1%。所用调脂药物中他汀类占 5 9 0 % ,贝特类 2 3 7% ,中成药 11 4%。结论 目前在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中 ,血脂水平大多数未达到要求的目标 ,今后应给予足够剂量的已证明有效的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 治疗 调查
原文传递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141
6
作者 孙诚谊 潘耀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349,共7页
高脂血症(HL)是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之一.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通常见于Ⅰ型、Ⅴ型或Ⅳ型HL患者.而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高水平甘油三酯(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FFA)对胰腺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其引起的胰腺微循环障碍,并且随着血液中TG水平... 高脂血症(HL)是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之一.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通常见于Ⅰ型、Ⅴ型或Ⅳ型HL患者.而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高水平甘油三酯(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FFA)对胰腺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其引起的胰腺微循环障碍,并且随着血液中TG水平的升高,HL性AP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会升高.但部分HL性AP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可正常或稍增高.目前,HL性AP的诊断主要依靠AP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液中TG水平,治疗上通常以降低血液中TG水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 甘油三酯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研究 被引量:107
7
作者 王琦 叶加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2-54,共3页
检测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非痰湿型体质和正常人三组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指标,结果表明痰湿体质组高于正常组(P<0.05),痰湿体质组与非痰湿体质组比较,全血粘度的低切率值和红细胞电泳时间高于非痰湿体质组(P<0.05... 检测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非痰湿型体质和正常人三组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指标,结果表明痰湿体质组高于正常组(P<0.05),痰湿体质组与非痰湿体质组比较,全血粘度的低切率值和红细胞电泳时间高于非痰湿体质组(P<0.05)及流态异常增多(P<0;01);管拌周围渗出增多(P<0。05),甲皱微循环研究提示痰湿体质者存在微循环障碍,与非痰湿体质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佐证了“痰可挟瘀”、“痰可致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人 痰湿型体质 血液流变学 甲皱微循环
下载PDF
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 被引量:126
8
作者 Th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for the Second Multi-center Survey o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in China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0-427,共8页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的最新现状,指导临床血脂异常防治实践。方法在全国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地县级医院中,查阅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间开始服调脂药物,且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维持≥2个月的2237名患者病例资料,依据美国2004年...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的最新现状,指导临床血脂异常防治实践。方法在全国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地县级医院中,查阅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间开始服调脂药物,且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维持≥2个月的2237名患者病例资料,依据美国2004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BⅢ)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计算血脂控制达标率。结果 (1)在符合任一血脂防治建议/指南的药物起始治疗标准的2094例患者中,80%来自省部级医院,60%为60岁以上,57%有胆固醇升高,15%无血脂异常,68%合并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75%合并高血压,80%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84%使用他汀类药物,83%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饮食治疗。(2)依据美国2004年 NCEP ATPⅢ最新报告,总达标率为34%,低危组、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85%、78%、61%、3 1%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 P<0.001);依据我国新的《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总达标率为50%,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91%、77%、49%和38%,组间差异及趋势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联合用药者达标率为51%,单用他汀类35%,贝特类23%,烟酸类24%,其他类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对1808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剂量(高剂量比低剂量,OR=1.72,95%CI:1.15~2.58)、危险分层(极高危比低危,OR=0.02,95%CI:0.01~0.03)、基线 LDL-C[每升高0.259 mmol/L(10 mg/dl),OR=0.83,95%CI:0.80~0.86]和性别(女性比男性,OR=0.77,95%CI:0.60~0.99)等是影响达标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我国目前调脂药物的应用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调脂治疗的目的已不单纯是为了降低胆固醇。临床血脂控制状况与各防治指南要求相距仍甚远,特别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要进一步改善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降血脂药 疾病影响因素调查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22
9
作者 钟幼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93-1594,1596,共3页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5mg组、10mg组和20mg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于每晚餐后顿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可定),剂量分别为5mg、10mg...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5mg组、10mg组和20mg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于每晚餐后顿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可定),剂量分别为5mg、10mg和20mg,疗程均为16周。16周后观察3组患者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各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但20mg组的TC、TG、LDL-C水平降低较其他两组明显(P<0.05)。5mg组中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恶化1例;10mg组中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恶化1例;20mg组中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恶化0例,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522,P<0.05)。瑞舒伐他汀钙20mg组的疗效优于10mg组和5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g组、10mg组、20mg组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60.0%(24/40)、70.0%(28/40)和87.5%(35/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高脂血症 瑞舒伐他汀钙 安全性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06
10
作者 刘建勋 尚晓泓 +2 位作者 王刚 张树才 高学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425-428,共4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实验动物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结扎犬冠状动脉形成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以及氯仿导致小鼠心律失常和食饵性高脂大鼠等实验动物模型,...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实验动物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结扎犬冠状动脉形成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以及氯仿导致小鼠心律失常和食饵性高脂大鼠等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消化道给药对其防治作用。结果:通心给胶囊具有明显减轻由心外膜电图标测的心肌缺血程度(∑-ST)及心肌缺血范围(N-ST),减小经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所显示的梗塞区,能够保护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冠脉痉挛性心肌缺血,显著抑制氯仿引起的小鼠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程度,同时对心律失常及高脂血症的发生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胶囊 心肌缺血 高脂血症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黄芪当归合剂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脂蛋白脂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91
11
作者 李宁军 李惊子 +3 位作者 辛岗 许远 洪健美 王海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合剂(合剂)调节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机理。方法:在肾病综合征(NS)高脂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观察合剂对血清白蛋白、血脂及脂质降解的两个关键酶脂蛋白脂酶(LPL)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合剂(合剂)调节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机理。方法:在肾病综合征(NS)高脂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观察合剂对血清白蛋白、血脂及脂质降解的两个关键酶脂蛋白脂酶(LPL)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的影响。结果:NS大鼠出现明显低白蛋白、高脂血症,同时LPL活性降低,LCAT活性相对不足;在NS大鼠应用合剂治疗后,不仅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血脂明显下降,LPL及LCAT活性亦明显增加;高胆固醇血症时LPL及LCAT活性无明显改变,合剂对其活性亦无影响。结论:NS大鼠LPL活性降低,LCAT活性相对不足是其高脂血症发生机理之一。合剂通过增加LPL和LCAT活性,促进循环中含载脂蛋白B(ap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当归合剂 肾病综合征 脂蛋白脂酶 治疗
下载PDF
银杏叶制剂对冠心病、血脂过多、血液粘度和氧自由基的影响 被引量:98
12
作者 王锡田 杨学义 +3 位作者 吴楚绶 陈明 黄洪章 金凡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银杏叶制剂每次2片(40mg/片),tid,po,疗程1mo,治疗冠心病284例,男性153例,女性13例,年龄60.2±s1.4a,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1%,显效率为62.2%。缺血性心电图的总好转率为7... 银杏叶制剂每次2片(40mg/片),tid,po,疗程1mo,治疗冠心病284例,男性153例,女性13例,年龄60.2±s1.4a,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1%,显效率为62.2%。缺血性心电图的总好转率为77.6%,明显降低TG和TC,提高HDL-ch水平,与治疗前比,P均<0.01,并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LPO和提高SOD活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制剂 血液粘度 冠心病 超氧化物歧化酶
原文传递
连翘苷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6
13
作者 赵咏梅 李发荣 +2 位作者 杨建雄 梁俊 张利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用高脂饲料造成营养性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连翘苷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与高脂血症模型组相比较,连翘苷给药组动物的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 用高脂饲料造成营养性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连翘苷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与高脂血症模型组相比较,连翘苷给药组动物的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有所上升,血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苷 高脂血症 抗氧化作用 降血脂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姜黄素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浆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1
14
作者 沃兴德 崔小强 唐利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3-226,共4页
为了探讨姜黄素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酶学机理 ,用高脂膳食喂饲Wistar大鼠 4周 ,造成食饵性高脂血症 ,然后用高、低两种剂量的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血脂康、非诺贝特进行实验性治疗。给药 3周后处死动物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和肝脏... 为了探讨姜黄素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酶学机理 ,用高脂膳食喂饲Wistar大鼠 4周 ,造成食饵性高脂血症 ,然后用高、低两种剂量的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血脂康、非诺贝特进行实验性治疗。给药 3周后处死动物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同时测定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肝素化血浆总脂解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结果发现 ,高、低剂量姜黄素、非诺贝特和血脂康均能使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 ,降甘油三酯作用高剂量姜黄素和非诺贝特最优 ,降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低剂量姜黄素和血脂康最优 ,高剂量姜黄素和非诺贝特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同时能降低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低剂量姜黄素能显著提高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 ,降低血浆游离胆固醇含量 ,高、低剂量姜黄素和非诺贝特能提高血浆总脂解酶和脂蛋白脂酶活性 ,高剂量姜黄素还能显著提高肝脂酶活性。结果提示 ,姜黄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肝脏和血清脂质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血浆脂蛋白代谢相关酶 活性 食饵性高脂血症 大鼠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脂蛋白脂酶 肝脂酶
下载PDF
蓝莓花色苷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97
15
作者 李颖畅 孟宪军 +1 位作者 孙靖靖 于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4-48,共5页
研究蓝莓花色苷(anthocyanins from blueberry fruits,ABBF)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高脂组,低、中、高剂量蓝莓花色苷组,测定其血脂水平及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 研究蓝莓花色苷(anthocyanins from blueberry fruits,ABBF)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高脂组,低、中、高剂量蓝莓花色苷组,测定其血脂水平及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摄入蓝莓花色苷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较高脂组显著降低,而血清和肝脏T-AOC、SOD和GSH-Px活性明显增强,MDA的生成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花色苷 高脂血症 降血脂 抗氧化
下载PDF
缺血性心血管病:一个反映血脂异常潜在危险的新指标 被引量:97
16
作者 武阳丰 周北凡 +4 位作者 李莹 李贤 赵连成 杨军 张林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 提出一个能够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用于评价血脂异常潜在威胁的新指标。方法 资料包括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1991~ 2 0 0 0年心血管病发病监测资料和该项目在“六五”和“八五”期间建立的 2个队列... 目的 提出一个能够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用于评价血脂异常潜在威胁的新指标。方法 资料包括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1991~ 2 0 0 0年心血管病发病监测资料和该项目在“六五”和“八五”期间建立的 2个队列随访资料以及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分析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随基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变化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提出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计 ,统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结果  (1)监测资料和队列随访资料均证实我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 2倍 ,二者的联合终点事件约占所有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 6 5 %。 (2 )在3个现有的大样本长期观察的队列人群中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3)除“八五”队列男性外 ,所有队列在相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高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如 ,当TC≥ 6 2 4mmol L (1mmol L =38 6 7mg dl)时 ,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仅约为 (110~ 130 ) 10万 ,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36 0~ 5 5 0 ) 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血管病 血脂 危险性评估 心血管疾病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17
作者 陈婧华 陈垦 王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478-2483,共6页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尤其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尤其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导致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一直为研究焦点.在众多学说中,"胰腺自身消化学说"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近年来关于"炎症介质学说"、"肠道细菌易位学说"、"细胞凋亡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等也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另外,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TG)血症与AP的关系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本文就AP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发病机制 炎症介质 高脂血症
下载PDF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在老年血脂异常人群中的现患率调查 被引量:74
18
作者 李小鹰 王洁 +2 位作者 王全义 刘德新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了解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在老年血脂异常人群中的现患率。方法 北京市万寿路地区老年居民 2 0 4 11位中 ,以家委会为单位 ,整群随机抽样抽得 2 12 4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以踝肱动脉压力指数(Ankle Armindex ,AAI)... 目的 了解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在老年血脂异常人群中的现患率。方法 北京市万寿路地区老年居民 2 0 4 11位中 ,以家委会为单位 ,整群随机抽样抽得 2 12 4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以踝肱动脉压力指数(Ankle Armindex ,AAI)≤ 0 .9为标准 ;对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 (NCEP)成人治疗第三次报告(ATPⅢ )提供的参考标准即满足下列 4条之一者为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甘油三酯 (TG)≥ 2 .2 6mmol L ,总胆固醇(TC)≥ 5 .72mmol 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3.6 4mmol 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1.0 4mmol L。结果 血脂异常患者为 10 71例 ,男 4 10例 ,女性 6 6 1例 ,年龄 6 0~ 92 (6 8.3± 5 .4 )岁 ,现患率为 5 0 .4 2 % ;其中PAOD 184例 ,现患率为17.18% ,男 6 0例 ,女 12 4例 ;PAOD在各类血脂异常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 :高TG血症 14 .12 % ;高LDL血症10 .10 % ;高TC血症 15 .94 % ;低HDL血症 19.6 5 % ;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 19.18% ;高血压患者 14 .98% ;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患者 19.4 76 % ;糖尿病患者 15 .38% ;高龄血脂异常患者 4 2 .86 %。结论 HDL降低是PAOD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各型血脂异常对PAOD现患率的影响没有差异 ;血脂异常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将明显增加PAOD的现患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现患调查
下载PDF
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2
19
作者 曾平 张毅 +4 位作者 李淑葵 杨宏云 王抒 朱雪峰 张铁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9-692,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全身肥胖和腹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MS)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调查法调查 4 95 0名年龄 6 0~ 92岁的老年人 ,并用趋势 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有关分析。根据亚洲人肥胖标准诊断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 目的 探讨老年人全身肥胖和腹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MS)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调查法调查 4 95 0名年龄 6 0~ 92岁的老年人 ,并用趋势 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有关分析。根据亚洲人肥胖标准诊断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HDL C在体内聚集数达 2个及以上被诊断为MS。 结果  (1)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随增龄而增多的趋势并不显著 (除男性腹部肥胖外 ,其余均为P >0 0 5 )。I度、II度全身肥胖者各有 80 2 %、97 2 %的老年人同时有腹部肥胖。 (2 )随年龄、体质指数 (BMI)和腹围 (WC)的增大 ,MS的现患率显著增高 (均为P <0 0 5 )。 75岁以上组与 6 0~ 6 4岁组比较 ,MS现患率增高接近 8 0 % ;与BMI <2 3 0kg/m2 人群相比 ,男性超重、I度肥胖、II度肥胖人群MS现患率分别高 14 4 %、2 9 1%、34 6 % ,女性分别高 10 0 %、2 3 1%、2 8 2 % ;腹部肥胖男性高 2 1 3% ,女性高 17 1%。调整糖尿病和高血压家族史后的标准OR值显示 ,3个变量对MS的作用强度依次男女均为BMI >WC >年龄。 (3)随两种肥胖类型的聚集并程度的加重 ,MS发生的危险性逐步增高。BMI≥ 2 5kg/m2 且腹部肥胖人群发生MS的危险性是BMI <2 3kg/m2 且无腹部肥胖人群的 4倍之多 ,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家族史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肥胖 代谢综合征 调查 分析
原文传递
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五种造模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82
20
作者 张东 武海军 +2 位作者 陈士萍 应康 杨玉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54-1256,共3页
目的选择理想的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方法参考文献选取5种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配方,并将其制成乳剂给大鼠灌胃,分别在d10、d20、d30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其中四种高... 目的选择理想的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方法参考文献选取5种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配方,并将其制成乳剂给大鼠灌胃,分别在d10、d20、d30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其中四种高脂配方均不同程度的使大鼠血清中脂代谢紊乱,形成高血脂动物模型。结论在猪油和胆固醇的基础上同时加入胆盐和丙基硫氧嘧啶可以形成理想的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大鼠 造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