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H的甘蔗与蔗茅属间杂交F_1后代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先宏 杨清辉 +2 位作者 李富生 何丽莲 何顺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5-1091,共7页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spp.)与蔗茅(Erianthus fulvus)杂交F1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差异。【方法】以甘蔗与蔗茅间杂交所获得的16份F1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单色及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在G...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spp.)与蔗茅(Erianthus fulvus)杂交F1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及核型差异。【方法】以甘蔗与蔗茅间杂交所获得的16份F1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单色及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在GISH的基础上对3份材料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GISH的研究结果表明,子代材料中具有7—10条不等的父本染色体;由于母本遗传物质对父本遗传物质的排斥作用引起的染色体消减及片段化导致父本染色体在子代中有断裂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间期核中亲本染色质以分散的方式单独分布;3份材料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的公式分别为2n=92=80m(4SAT)+12sm、2n=88=82m+6sm及2n=88=78m(2SAT)+10sm,核型分类为2C、2C和2B。【结论】甘蔗×蔗茅杂种F1的染色体组成为n+n及2n+n,它们的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茅 f1子代 基因组原位杂交 核型
下载PDF
AFLP技术对梅花杂交种的快速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朝东 张俊卫 +1 位作者 熊彩凤 包满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45-47,共3页
应用银染法AFLP鉴定以父本‘多萼朱砂”与母本‘雪梅’杂交所得 12株F1 子代。以E AT +P AT选择性引物对扩增 ,父本 180bp的特异带在 12株F1 代中都呈阳性带 ;母本 170bp和 171bp两条特异带在 12株F1 代中也都呈阳性带 ,双亲基因组DNA中... 应用银染法AFLP鉴定以父本‘多萼朱砂”与母本‘雪梅’杂交所得 12株F1 子代。以E AT +P AT选择性引物对扩增 ,父本 180bp的特异带在 12株F1 代中都呈阳性带 ;母本 170bp和 171bp两条特异带在 12株F1 代中也都呈阳性带 ,双亲基因组DNA中这 3个特异位点在F1 子代中稳定遗传。结果表明 ,这 12株均为‘多萼朱砂’ב雪梅’的F1 子代 ,AFLP是适合梅花亲子鉴定的简便技术。AFLP对梅花杂交选育新品种的早期选择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梅花 杂交 f1子代 亲子鉴定
下载PDF
尾叶桉×巨桉F_1子代生长和材质性状遗传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鲍甫成 罗建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本文以尾叶桉×巨桉 (Eucalyptusurophylla×E .grandis)F1 子代林为材料 ,研究了主要生长和材质性状的变异规律 ,并对它们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尾叶桉×巨桉F1 子代 :(1)树高、胸径和绝干材重主要受到父本的... 本文以尾叶桉×巨桉 (Eucalyptusurophylla×E .grandis)F1 子代林为材料 ,研究了主要生长和材质性状的变异规律 ,并对它们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尾叶桉×巨桉F1 子代 :(1)树高、胸径和绝干材重主要受到父本的遗传控制 ;(2 )木材密度同时受到父本、母本和父母交互作用的不同程度遗传控制 ;(3)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受到很强的母本遗传作用 ,管孔弦径、木材胞壁率、木纤维比量和 1%NaOH抽提物含量受到很强的父本遗传作用 ,纤维长宽比仅受到一般程度的父本遗传作用 ,导管比量同时受到父本和母本很强的遗传作用 ;(4)纤维壁腔比主要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父本、母本和父母交互对其均无明显的遗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性状 材质性状 遗传变异 尾叶桉×巨桉 f1子代
下载PDF
五步蛇毒抗肿瘤组分X对小鼠生殖毒性及F1子代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逄朝霞 鲁文清 +1 位作者 翟瑞仁 郭廷凯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研究蛇毒的抗肿瘤组分X(FX)对小鼠的生殖毒性及F1子代的影响。方法选状态良好、发育正常的雄性小鼠120只,雌性120只,分别将雌雄小鼠进行随机分组,雄性4组,每组30只,雌性4组,每组30只。给药按照低剂量组为2.5mg/kg;中剂量组为5mg/kg... 目的研究蛇毒的抗肿瘤组分X(FX)对小鼠的生殖毒性及F1子代的影响。方法选状态良好、发育正常的雄性小鼠120只,雌性120只,分别将雌雄小鼠进行随机分组,雄性4组,每组30只,雌性4组,每组30只。给药按照低剂量组为2.5mg/kg;中剂量组为5mg/kg;高剂量组为10mg/kg;第4组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CK),观察对雄鼠、孕鼠一般生殖毒性、围产期生殖毒性的影响。结果低剂量FX对小鼠的一般生殖毒性和围产期生殖毒性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FX对小鼠的一般生殖毒性和围产期生殖毒性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果提示5mg/kg剂量用于临床可能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步蛇毒 抗肿瘤组分X 生殖毒性 f1子代
下载PDF
柿杂交F1代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
作者 张琦 蒲婷婷 +4 位作者 王艺儒 韩卫娟 索玉静 白玉娥 傅建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48,共9页
【目的】研究柿杂交F1代果实重要表型性状和品质指标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利用杂交育种进行柿果实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6份‘富有’ב赤柿’杂交F1代单株为材料,对其4个表型指标以及8个果实品质成分指标进行测定... 【目的】研究柿杂交F1代果实重要表型性状和品质指标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利用杂交育种进行柿果实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6份‘富有’ב赤柿’杂交F1代单株为材料,对其4个表型指标以及8个果实品质成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遗传变异多样性,并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柿F1代单株之间的离散性。【结果】1)柿杂交F1代果实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80%~165.97%,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可溶性单宁变异系数最大,为165.97%;果实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10.80%。2)12个性状产生的66对相关性中分别有9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和9对达到显著水平(P <0.05),不溶性单宁与总单宁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总单宁与总酚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12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缩减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42%;聚类分析将F1代的36份单株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特征。4)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筛选出ZJ346、ZJ49、ZJ40等用于不同途径的优良单株。【结论】柿杂交F1代果实12个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对于表型性状的小幅度变异,作为果实品质重要指标的内含物含量变异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子代 表型性状 品质指标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壬基酚对大鼠F1子代脑基因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南楠 詹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0,72,共3页
目的:研究壬基酚通过妊娠期暴露是否会影响F1子代的脑发育。方法:对SD孕鼠染毒NP,从妊娠第7天开始持续到产后第二天,分别提取NP组和对照组F1代2d龄大鼠的脑组织mRNA,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脑基因的表达。用Q-PCR法验证F1雄性子代大脑泛素... 目的:研究壬基酚通过妊娠期暴露是否会影响F1子代的脑发育。方法:对SD孕鼠染毒NP,从妊娠第7天开始持续到产后第二天,分别提取NP组和对照组F1代2d龄大鼠的脑组织mRNA,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脑基因的表达。用Q-PCR法验证F1雄性子代大脑泛素特异性蛋白酶8、ATP结合盒转运子和内磺肽蛋白这三个下调基因的表达,然后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1子代大脑泛素特异性蛋白酶8的蛋白表达。结果:ATP结合盒转运子(ATP-binding cassette,ABCA)、内璜肽蛋白(Endosulfine alph,Ensa)、泛素特异性蛋白酶8(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8,USP8/UBPy)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结论:NP可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信号转导功能,并提示可以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脂质和能量代谢及一系列正常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大鼠f1子代 基因表达 蛋白表达
下载PDF
萨罗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正反杂交子代间的分子遗传学差异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学军 李爱景 +1 位作者 王阅文 高丽霞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7-780,共4页
用耐盐能力强的萨罗罗非鱼和生长性能优的尼罗罗非鱼进行人工正反杂交,对两者正反交F1代微卫星分子遗传学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两亲本及其正反杂交子代间都有特异的微卫星分子标记。(2)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大都是尼萨罗非鱼>... 用耐盐能力强的萨罗罗非鱼和生长性能优的尼罗罗非鱼进行人工正反杂交,对两者正反交F1代微卫星分子遗传学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两亲本及其正反杂交子代间都有特异的微卫星分子标记。(2)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大都是尼萨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尼罗非鱼>萨罗罗非鱼。(3)群体内平均遗传相似指数为:萨罗罗非鱼>萨尼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萨罗非鱼。(4)萨罗罗非鱼对杂交子代的影响要远大于尼罗罗非鱼;正交子代尼萨罗非鱼可能在生产上更有利用价值和具有更高的选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f1杂交子代 微卫星标记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定脱锻炼期间欧美杨×大青杨F_1子代抗寒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洁 张钢 +1 位作者 李金花 张振英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0,共7页
利用电导(EL)法和电阻抗图谱(EIS)法对脱锻炼期间欧美杨‘107杨’(Populus×canadensis Moench cv.‘Neva’)×大青杨(P.ussuriensis Kom.)F1子代进行抗寒性测定,试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测定抗寒性结果的相关性,以确定EIS法快速... 利用电导(EL)法和电阻抗图谱(EIS)法对脱锻炼期间欧美杨‘107杨’(Populus×canadensis Moench cv.‘Neva’)×大青杨(P.ussuriensis Kom.)F1子代进行抗寒性测定,试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测定抗寒性结果的相关性,以确定EIS法快速测定‘107杨’×大青杨F1子代抗寒性的最佳参数。以8个杂种子代和母本‘107杨’3年生为试材,进行了电阻抗图谱法和电导法分析,结果表明:脱锻炼期间,各子代抗寒性均逐渐降低,依次为NK36>NK41>NK61>NK57>NK42>NK60>NK58>NK56,均高于‘107杨’,EIS参数弛豫时间[EIS(τ)法]和EL法的抗寒性测定结果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R2=0.965),但EIS法测定的抗寒性低于EL法,且未经冷冻处理样本的胞外电阻率(re)和弛豫时间(τ)与经冷冻处理EL测定的抗寒性有较高的相关性,R2分别为0.817和0.8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大青杨f_1子代 脱锻炼 抗寒性 胞外电阻率(re) 弛豫时间(τ)
原文传递
回交育种法要点及其在西瓜上的应用
9
作者 张存松 《种子科技》 2003年第3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回交育种法 西瓜 应用 亲本选择 亲本选配 f1回交子代处理 回交次数 种植规模 自交 比较鉴定
下载PDF
杜仲F_(1)代叶表型变异分析及单株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庆军 孟益德 +6 位作者 刘辰露 杜庆鑫 杜红岩 杜兰英 黄海燕 李相军 王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9,共12页
通过离散描述、相关性分析、t检验及杂种优势等方法对“华仲8号”(♀)和“华仲12号”(♂)的109个杂交F_(1)代的17个叶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叶表型性状连年稳定的F_(1)单株。结果表明:连续3年(2017—2019年... 通过离散描述、相关性分析、t检验及杂种优势等方法对“华仲8号”(♀)和“华仲12号”(♂)的109个杂交F_(1)代的17个叶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叶表型性状连年稳定的F_(1)单株。结果表明:连续3年(2017—2019年)的杜仲F_(1)代叶片表型性状变异范围为1.55%~48.20%,叶片活性成分变异系数相对叶片形态变异系数较高、杜仲叶片活性成分具有更丰富的变异。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车叶草甘和绿原酸至少有1 a中2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剩余12个叶形态性状中,叶面积、叶形指数和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红色成分、蓝色成分、绿色成分和叶绿素参考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中叶绿素参考值、叶片红色成分和绿色成分相关性均为极显著负相关。杜仲F_(1)代叶片部分性状之间相互制约,部分性状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关系,但是整体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较为复杂。最终获得叶表型连年稳定单株29个,其中最为稳定的为H8−8、H8−63和H8−66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f_(1)子代 叶表型 隶属函数
下载PDF
李果实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及QTL初步定位
11
作者 孙莉莉 彭丽娜 +1 位作者 牟蕴慧 叶万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39-45,共7页
【目的】以东北地区李(Prunus salicina L.)吉林6号和龙园秋李两个品种的F_(1)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总糖含量6个果实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方法】利用SPSS 23.0软件对6个... 【目的】以东北地区李(Prunus salicina L.)吉林6号和龙园秋李两个品种的F_(1)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总糖含量6个果实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方法】利用SPSS 23.0软件对6个果实性状进行表型和相关性分析;通过Map QTL 5.0软件对呈正态分布的果实性状进行QTL分析,根据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利用Map Chart 2.3软件对QTL连锁群进行绘图。【结果】李6个果实性状指标数据变异系数在6.09%~35.98%;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和果肉厚度表型数据均呈正态分布;单果质量与果实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9;果实横径与果实纵径、果肉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糖含量与其他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共定位到果实性状相关QTLs位点11个,其中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相关位点各4个,果肉厚度相关位点3个,各位点分布在连锁群LG2、LG3、LG8和LG15上,其中在LG2、LG3和LG15连锁群上均定位到3个果实性状的位点,LOD值介于2.46~3.58之间,可解释9.8%~14.4%的表型变异。【结论】东北地区李果实各性状指标存在相关性,QTL位点在连锁群上存在成簇现象,为寒地李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_(1)子代 果实横径 果实纵径 相关性 QTL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