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8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 被引量:480
1
作者 吴爱华 杨秋波 郝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61,共8页
强国崛起必需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养必需一流高等教育;历次工业革命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新工业革命为后发国家建设一流高等教育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进"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经... 强国崛起必需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养必需一流高等教育;历次工业革命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新工业革命为后发国家建设一流高等教育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进"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经济、应对未来战略竞争、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高等教育 创新 变革 新工业革命
原文传递
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 被引量:272
2
作者 叶民 孔寒冰 张炜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1,共8页
在由"新业态"牵引的新工科路径探索中,近期学者们已就其概念的衍生背景、实践意义和人才培养内涵等进行了多视角讨论,而对于新工科倡导推动的工科院校或专业创新路径,如专业设置、知识体系、课程模块与授课方法等尚需进一步... 在由"新业态"牵引的新工科路径探索中,近期学者们已就其概念的衍生背景、实践意义和人才培养内涵等进行了多视角讨论,而对于新工科倡导推动的工科院校或专业创新路径,如专业设置、知识体系、课程模块与授课方法等尚需进一步研讨。前期研究中,我们着重强调了基于"新业态"的"新工科"落地路径,讨论分析了关注新业态、重构新课程的政策建议,并简略提及CDIO转换平台在其间的价值和作用。本文结合学界前期对新工科的研究分析,通过关注我国院校当前对于新工科实现路径方面的新探索、新思考,尝试通过建构CDIO转换平台的方式,讨论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和工程教育过程中通过转换平台来实现新工科建设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CDIO 转换平台
原文传递
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 被引量:206
3
作者 吴岩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深刻变革,要精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内涵式发展。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思路、标准、路...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深刻变革,要精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内涵式发展。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工科应勇立潮头、赋能未来,做好理论先锋、标准先锋、方法先锋和实践先锋,在高等教育变革中起领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教育 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 被引量:204
4
作者 李正良 廖瑞金 董凌燕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4,51,共6页
专业建设是新工科与实践的关键问题。而对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和培养模式的认识,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源头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新工... 专业建设是新工科与实践的关键问题。而对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和培养模式的认识,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源头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为科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介绍了重庆大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前期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专业建设 新产业 新业态 新经济
原文传递
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 被引量:188
5
作者 刘吉臻 翟亚军 荀振芳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8,共8页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工科是概念和理念的共融、学科和专业的共通,新工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是...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工科是概念和理念的共融、学科和专业的共通,新工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也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引领作用发挥不强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突出优势、突出特色,与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一起,各安其位、各展所长,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 行业特色型大学
原文传递
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 被引量:137
6
作者 李德毅 马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2,共5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不但是工科门下新的一级学科,而且会向工科的所有学科和专业渗透,渗透也许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润物无声,这种无声的柔软同样可成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新工科建设应该与智能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不但是工科门下新的一级学科,而且会向工科的所有学科和专业渗透,渗透也许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润物无声,这种无声的柔软同样可成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新工科建设应该与智能一级学科的设置相呼应,新工科应该有新的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课程应成为理工科为主体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要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中国智能人才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实验平台、成果转化方法等,形成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学科与技术 新工科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原文传递
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31
7
作者 李丽娟 杨文斌 +1 位作者 肖明 章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通过实施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营造了创新思维的育人环境;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跨学科的变化和适应能力;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基... 通过实施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营造了创新思维的育人环境;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跨学科的变化和适应能力;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成效显著,培养了一批面向智能控制和制造、智能信息和人工智能、科技金融与大数据管理、印制电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新工科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多专业融合 新工科 培养模式改革
原文传递
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被引量:126
8
作者 施晓秋 徐嬴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39,56,共8页
如何实施有效的工程教育类专业建设,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出发,结合人才培养各要素环节的问题特性分析,以及对工程教育认证和产教融合作用的认识,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 如何实施有效的工程教育类专业建设,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出发,结合人才培养各要素环节的问题特性分析,以及对工程教育认证和产教融合作用的认识,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并给出了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实施案例,可为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类专业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与借鉴,对新工科专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教育认证 产教融合 共同驱动 新工科
原文传递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 被引量:124
9
作者 徐晓飞 沈毅 +2 位作者 钟诗胜 姜永远 张策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4,共7页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地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工科专业群,在工程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发展形成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构建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地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工科专业群,在工程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发展形成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构建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及生态环境,将产生首届新工科专业毕业生。本文呈现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着重阐述其中的"8Π模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通专结合、学院书院等8个方面对方案内容进行了深刻论述,并给出了哈工大新工科建设发展路线图及实践成效。该新工科方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解决途径,应对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新工科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哈尔工业大学
原文传递
“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12
10
作者 周珂 赵志毅 李虹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39,共7页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人才培养进程中,工程教育对国家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都普遍遇到了教育界与产业界运...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人才培养进程中,工程教育对国家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都普遍遇到了教育界与产业界运行模式差异较大,产教融合长效性不足;专业、课程之间个体壁垒严重,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工程教学内容无法代表当代技术水平,实践平台的超前性、先进性不足,尤其是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领域中,工程实践教学水平落后于学生、企业的需求等共性问题。本文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从"技术需求""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三个维度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开展以新技术为引导的个性化"菜单式"分层次工程教育平台;打破校企隔阂瓶颈,打造"开放、合作、协同、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工程能力的综合教育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能力培养 解决策略 学科交叉 产教融合 新工科
原文传递
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106
11
作者 王武东 李小文 夏建国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5,99,共5页
四次工业革命不断推动着工程教育的革新,为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的挑战,新工科范式应运而生。新工科范式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建设应遵循满足社会需求、立足分类自主发展、介入现代性的反思性、倡导"全人"教... 四次工业革命不断推动着工程教育的革新,为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的挑战,新工科范式应运而生。新工科范式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建设应遵循满足社会需求、立足分类自主发展、介入现代性的反思性、倡导"全人"教育理念、整合性重构知识体、构建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探索新工科教育范式、统筹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直面建设过程中理念认识不足、碎片化建设、产学合作不深入、可推广经验缺失等问题,并从战略布局、高等教育系统、工程教育实施等层面提出新工科建设未来走向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教育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
原文传递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 被引量:101
12
作者 孙振忠 黄辉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5,共6页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主导、政府导向、企业参与、协会桥梁,协同共建了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主导、政府导向、企业参与、协会桥梁,协同共建了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构建了面向产业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链需求设计和规划工程课程,打通了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现代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原文传递
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7
13
作者 裴钰鑫 汪惠芬 李强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68,98,共8页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跨学科实践项目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期望为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跨学科 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
原文传递
以新工科教育引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被引量:83
14
作者 李家俊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1,17,共7页
新工科教育是“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先驱性、引领性和支撑性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工科教育是“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先驱性、引领性和支撑性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支点。新工科教育的推进范式应由“轰轰烈烈”的理念倡导转向“扎扎实实”的实践落实,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在方法论意义上归结起来就是新工科教育再出发。新工科教育再出发要明晰其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支撑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要优化其体系设计和具体的治理路径,推进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与未来合作 教育强国 差异化梯度式 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新工科建设内涵解析及实践探索 被引量:83
15
作者 郑庆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0,共6页
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开展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三个面向是新工科建设的战略导向,由此延伸出新工科建设三个层次的内涵。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创办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专... 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开展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三个面向是新工科建设的战略导向,由此延伸出新工科建设三个层次的内涵。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创办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专业;二是通过理工结合、医工结合、文理渗透、管工贯通等,培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三是将互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传统专业,采取校企合作推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内涵发展 交叉融合 专业建设
原文传递
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76
16
作者 郝莉 冯晓云 +1 位作者 宋爱玲 李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40,共10页
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提出工程领域跨学科教育应具备的五个要素:具有现实关注超出单门学科范畴的复杂问题,以既有学科为基础和依托,整合多门学科解决问题的迭代过程,以通过设计实现解决方案提升学生能力素... 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提出工程领域跨学科教育应具备的五个要素:具有现实关注超出单门学科范畴的复杂问题,以既有学科为基础和依托,整合多门学科解决问题的迭代过程,以通过设计实现解决方案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目的,体现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五个要素与跨学科的教师、学生及环境一起构成跨学科的课堂。研究试图厘清关于跨学科教育的认识,结合三个案例分析了上述各要素如何在跨学科教育中发挥作用,并从教学设计、教师发展、课程计划等方面针对跨学科课程建设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跨学科 课程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
原文传递
新工科人才的新能力及其培养实践 被引量:72
17
作者 龙奋杰 邵芳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0,共6页
随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及全球化发展的深度融合,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工科建设不仅在于创办新专业、改造旧专业,更在于必须把培养人才的新能力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本文从经济社... 随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及全球化发展的深度融合,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工科建设不仅在于创办新专业、改造旧专业,更在于必须把培养人才的新能力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出发,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分析了新工科人才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建构了新工科人才新能力的内涵及表现,并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介绍了新工科人才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相关高等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人才 新能力 融合创新
原文传递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2
18
作者 周世杰 李玉柏 +3 位作者 李平 肖鸣宇 黄廷祝 曾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6,共6页
除了加快设置新兴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的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多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复... 除了加快设置新兴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的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多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为例,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面向"互联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整合工科、理科、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采用"2+2"和"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掌握扎实的"互联网+"核心知识,又敢于跨界融合并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精英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互联网+ 复合型精英人才
原文传递
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被引量:71
19
作者 项聪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6,共6页
传统工科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已成为工具理性思考的典型。新工科应该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由学生个体发展、工程本质属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新工科人才质量规格体现为... 传统工科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已成为工具理性思考的典型。新工科应该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由学生个体发展、工程本质属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新工科人才质量规格体现为"六个更加":更加具有家国情怀、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及交往能力、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加具备工程创造力、更加具备工程领导力、更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须回归"生活世界",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面向工程、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工程师 工程教育 新工科
原文传递
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 被引量:64
20
作者 仝月荣 陈江平 李翠超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1,122,共7页
面向新工科对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在保留并加强原有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改建"学生创新中心",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勤"劳"创"新"育人理念,着力打造"科技... 面向新工科对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在保留并加强原有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改建"学生创新中心",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勤"劳"创"新"育人理念,着力打造"科技领军人才的练武堂,工业界和大学的握手区"。探索改革实践育人新模式,构建"开放共享、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学创互促"的实践育人体系。目前,已建设系列产业前沿性应用驱动的专业开放实验室(Fab-Lab)和交叉学科创新平台,打造设备图书馆、正版软件中心、3D打印中心等服务中心,并提供自主实践环境和空间。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三年实践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实践教育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扩大了开放服务范围,在工程教育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国内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探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实践教育体系 开放共享 学科交叉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