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被引量:528
1
作者 朱强 俞孔坚 李迪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406-2412,共7页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3种类型。生态廊道设计包括的关键问题有廊道数目、本底、宽度、联接度、构成要素、关键点(区)等。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廊道的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的讲,生态廊道的宽度由保护目标、植被情况、廊道功能、周围土地利用,廊道长度等多个因素决定。合适的廊道宽度应该根据对廊道主要生态过程的研究来确定。从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出发,分别从生物保护廊道和河流廊道两方面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得出两种类型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值范围。最后提出确定宽度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 生态廊道 宽度 河流廊道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04
2
作者 彭建 赵会娟 +1 位作者 刘焱序 吴健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9,共13页
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生态灾难,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福祉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沟通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 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生态灾难,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福祉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沟通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目前被视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在系统梳理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控制线等概念内涵异同的基础上,从热点区域、生态源地指标筛选、生态阻力面设置与修正、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阐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近今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同时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点方向,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阈值设定、有效性评价、多尺度关联和生态过程耦合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阻力面 研究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73
3
作者 彭建 李慧蕾 +2 位作者 刘焱序 胡熠娜 杨旸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1-710,共10页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向"生态标杆"的新区建设理念,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是保障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本文基于雄县、荣城、安新三县生态本...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向"生态标杆"的新区建设理念,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是保障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本文基于雄县、荣城、安新三县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并定量评估粮食供给、产水、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近水游憩5种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源地;利用VIIRS/DNB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最后基于现状生态安全格局,探讨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目标下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雄安三县生态源地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1.88%,包含14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在白洋淀周边;生态廊道总长度107.21 km,分4大组团呈环状分布;现有生态源地辐射面积占到全区的70.6%,在雄县县城周边新建辐射面积为227 km^2的生态源地可满足全区85%的源地辐射面积规模要求。本文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提供空间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系统服务 雄安新区
原文传递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广州市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135
4
作者 杨志广 蒋志云 +5 位作者 郭程轩 杨晓晶 许晓君 李潇 胡中民 周厚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67-3376,共10页
构建生态网络对改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景观连通性较好的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广州市生态廊道网络,... 构建生态网络对改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景观连通性较好的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广州市生态廊道网络,通过重力模型和连通性指数定量分析生态网络结构,最后提出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广州市共有10块核心区可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18条,一般廊道有27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5个生态源地和13条规划廊道,其结构指数有所改善;林地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景观,重要廊道的适宜宽度为60~100 m,规划廊道的适宜宽度为30~60 m.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阻力面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格局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23
5
作者 蒙吉军 王雅 +2 位作者 王晓东 周朕 孙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2-1061,共10页
贵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重要性、景观连通性和生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源地识别,根据土地覆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 贵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重要性、景观连通性和生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源地识别,根据土地覆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贵阳市域和市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贵阳市最重要和重要生态斑块总面积5 393.4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生态用地斑块的景观连通度总体较高,其中园地最好,林地最差;生态需求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周边。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18.56%,集中分布于北部及西南部红枫湖、百花湖等区域;(2)贵阳市生态廊道总长为933.58 km,其中关键廊道长287.6 km,沿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现状廊道遍布市域,主要为河流水系;潜在廊道和关键廊道98%都为林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地丘陵区;(3)市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百花湖、红枫湖、香纸沟、相思河等风景区,花溪湿地和南明河作为市区关键廊道纵贯南北。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并重、区县间统一规划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贵阳市
原文传递
基于MCR模型的大别山核心区生态安全格局异质性及优化 被引量:121
6
作者 黄木易 岳文泽 +1 位作者 冯少茹 蔡接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1-784,共14页
以大别山核心区精准扶贫对象岳西县为研究单元,选择10个生态阻力因子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 以大别山核心区精准扶贫对象岳西县为研究单元,选择10个生态阻力因子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和重力模型对生态安全进行诊断和潜在生态廊道识别提取。研究表明:(1)岳西县生态安全较高及高等级区域占县域总面积37.79%,而较低及低等级区域占51.89%,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特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偏低。(2)ESDA分析显示,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374,LISA图显示岳西县生态安全等级主要以高高(HH)、低低(LL)两种聚集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明显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生境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及大型风景区斑块为生态源,生成累积耗费阻力面,基于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源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路径,提取潜在生态廊道90条,生态节点103个,利用重力模型识别出21条重要潜在生态廊道,其中,一级和二级潜在生态廊道分别为13条和8条。(3)结合岳西县旅游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环三带"生态网络框架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对策,该模式可作为岳西县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空间异质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廊道 大别山区岳西县
原文传递
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 被引量:119
7
作者 彭建 郭小楠 +1 位作者 胡熠娜 刘焱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27-635,共9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尤其对于灾害频发、生态脆弱的滇中地区,其能够有效规避自然灾害、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本文以玉溪市为例,...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作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尤其对于灾害频发、生态脆弱的滇中地区,其能够有效规避自然灾害、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本文以玉溪市为例,针对区域生态环境基底特征,选取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自然生境重要性,综合考虑单一类型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多功能性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地质灾害敏感性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阻力面,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玉溪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玉溪市生态源地斑块数量为81个,占玉溪市土地总面积的38.4%,与各级自然保护区重合率达75.2%,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的山林地和东部的湖泊湿地区域;玉溪市生态廊道总长度1642.04 km,呈"一横三纵"的空间分布格局,沿河谷、断陷盆地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延伸.本文针对滇中山地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频发特征,构建山地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区域山地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够提供决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地质灾害敏感性 生态重要性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原文传递
整合电路理论的生态廊道及其重要性识别 被引量:96
8
作者 宋利利 秦明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344-3352,共9页
景观连接度被认为是影响诸多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最小成本路径识别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异质性景观中的功能连接,已被广泛应用到景观的功能连接评价与生态廊道模拟的研究中.基于电路理论的连接度模型用电阻代替... 景观连接度被认为是影响诸多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最小成本路径识别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异质性景观中的功能连接,已被广泛应用到景观的功能连接评价与生态廊道模拟的研究中.基于电路理论的连接度模型用电阻代替了图论中的边、用电阻距离代替成本距离,来衡量异质性景观的功能连接.本文以SIMMAP 2.0软件生成的模拟景观为对象,借助于Linkage Mapper工具和Circuitscape软件,探讨如何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基于电路理论的连接度模型相结合来识别生态廊道及其景观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在应用中各有优势,互为补充.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栖息地之间的最小成本廊道,基于电路理论的连接度模型通过电流密度的计算可以有效识别对景观连接性有重要影响的景观要素和"夹点"地区,并且"夹点"的位置不受廊道宽度的影响,在廊道重要性识别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该方法可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生态廊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连接度 最小成本路径 电路理论 夹点 生态廊道
原文传递
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64
9
作者 李洪远 《中国园林》 2000年第6期19-22,共4页
对生态园林这一个全新的、模糊的概念,结合欧洲、日本等国发展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例,探讨了生态园林概念的狭义性与广义性 (区域性 )。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做了探讨,提出了发展天津特色生态园林的目... 对生态园林这一个全新的、模糊的概念,结合欧洲、日本等国发展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例,探讨了生态园林概念的狭义性与广义性 (区域性 )。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做了探讨,提出了发展天津特色生态园林的目标和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生物多样性 湿地 生态回廊 区域性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秦岭(陕西段)山地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72
10
作者 陈南南 康帅直 +3 位作者 赵永华 周煜杰 闫瑾 卢雅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5-1553,共9页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破坏了生境斑块的连通性,而在应对此环境变化中,从斑块层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秦岭(陕西段)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秦岭生态网...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破坏了生境斑块的连通性,而在应对此环境变化中,从斑块层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秦岭(陕西段)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秦岭生态网络;基于重力模型对生态网络内部斑块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并分析了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景观构成。结果表明:秦岭(陕西段)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45条潜在生态廊道和38个脚踏石构成,生态源地总面积29686.15 km2;网络闭合度(0.11)、线点率(1.18)、网络连接度(0.42)、成本比(0.99)综合表明,网络结构中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连通性较好,而源地间的连通程度低,构建网络的成本较高;重要生态廊道主要由林地、草地、耕地等景观类型构成,其中,林地面积最大,为571.00 km2,约占廊道总面积的89.2%,景观结构良好;在生态网络中应加强保护生态源地,优先建立并保护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重要廊道 景观连通性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供需视角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71
11
作者 张豆 渠丽萍 张桀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525-7537,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人类福祉的基本途径之一。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区,通过生境质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区域生态源地,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辨别高生态需求区的基础上,运用...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人类福祉的基本途径之一。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区,通过生境质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区域生态源地,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辨别高生态需求区的基础上,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源地与高需求地之间的生态廊道,以构建并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生态源地总面积64911km2,占全区的32.51%,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中;区域中高与较高生态需求斑块总面积占全区46.60%,主要位于上海市和江苏省;区域生态廊道总长度11188.85km,源间廊道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和区域南部,需求廊道主要位于区域东中北部。研究首次将生态需求评价纳入生态廊道建设框架,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结果可为生态空间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供需 生态廊道 MSPA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57
12
作者 肖化顺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城市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论述城市生态廊道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目标;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成功案例,指出生态廊道的... 城市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论述城市生态廊道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目标;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成功案例,指出生态廊道的宽度、生态廊道连接度和生态廊道的变化程度是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生态廊道 规划设计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9
13
作者 丁宏伟 张荷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1-697,共7页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由1955年的62.413×108m3减少到1999年的55.514×108m3,减少了6.899×108m3。由此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逐年扩大、进入下游的地表水不断减少、水质恶化等水文地质问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演变并趋于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 河西走廊 地下水利用 地下水均衡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广东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61
14
作者 王浩 马星 杜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05-1715,共11页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是区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互惠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广东省为例,通过重要性-敏感性的生态评估方法...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是区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互惠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广东省为例,通过重要性-敏感性的生态评估方法识别广东省重要的生态源地,使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对生态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管控提出策略。结果表明:(1)重要的生态源地面积为54636.77 km^(2),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25.04%;(2)研究所识别的生态源地与广东省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重合程度较高,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源地的基础上共选出87处重要生态源地;(3)广东省生态廊道的总长度为7400 km,廊道周边的主要以林地为主;(4)广东省的生态空间主要以环珠三角生态屏障和外围生态屏障为主,其中环珠三角生态屏障的面积、生态重要性略高于北部生态屏障。所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为广东省的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完整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重要性 生态廊道 广东省
下载PDF
东部发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59
15
作者 王玉莹 金晓斌 +3 位作者 沈春竹 鲍桂叶 刘晶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98-2310,共1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发达区面临水土流失、生态廊道阻断、栖息地破碎化等生态问题。识别重要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分别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水资源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发达区面临水土流失、生态廊道阻断、栖息地破碎化等生态问题。识别重要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分别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水资源安全和土壤保持3项指标进行生态用地识别,结合GIS技术进行生态用地评价,以高等级生态用地作为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缓冲区和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生态安全格局由源地、廊道和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内高等级(非常重要)生态用地面积比例为22.97%;将面积大于10 km^2的高等级生态用地提取为源地,生态源地的面积比例为19.17%。(2)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确定了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其中生态缓冲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52%,潜在生态廊道的主要景观构成为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别占廊道总面积的31.82%、19.06%和17.27%。(3)通过叠加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图层,识别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冲突区域,总面积为603.84 km^2,占源地与缓冲区面积总和的4.38%,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和太湖周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苏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昌黎县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55
16
作者 汤峰 张蓬涛 +4 位作者 张贵军 赵丽 郑宇 魏明欢 简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75-2684,共10页
生态廊道的作用在于提供生物迁徙的路径、促进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廊道的构建能够减轻因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景观破碎化带来的危害,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昌黎县为研究区,以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采用... 生态廊道的作用在于提供生物迁徙的路径、促进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廊道的构建能够减轻因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景观破碎化带来的危害,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昌黎县为研究区,以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的综合结果确定生态源地,然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根据重力模型对关键廊道进行识别,最终得到研究区包括4条重要廊道和2条一般廊道在内的生态廊道体系,旨在促进昌黎县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科学实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一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较差,两者均呈现出四周高于中间的特点.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碣石山风景区、东部滨海国有林场和西部水源保护地这3个区域,与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2011—2030年)确定的自然保护区高度吻合.研究区生态廊道总长112.66 km,其中,重要廊道47.61 km,一般廊道65.05 km,廊道的最佳宽度范围为30~60 m,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大致构成了一个环形闭合区域,能够有效促进生物物种的迁徙和物质能量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MCR模型 昌黎县
原文传递
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廊道重要性评价探索--以深圳为例 被引量:52
17
作者 邓金杰 陈柳新 +1 位作者 杨成韫 徐志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3-582,共10页
在高度城市化背景下,开展生态廊道重要性评价研究,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高度城市化但同时物种多样性较高的深圳作为研究区,构建基于主导功能分类的生态廊道重要性评价方法,为生态廊道精细化管理和布局优化提供科学... 在高度城市化背景下,开展生态廊道重要性评价研究,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高度城市化但同时物种多样性较高的深圳作为研究区,构建基于主导功能分类的生态廊道重要性评价方法,为生态廊道精细化管理和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通过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识别的源间连接廊道大部分与已规划廊道重合,但仍有少部分未被覆盖,应将其规划为生态廊道并严格管控。(2)各相邻城市组团间均有大型生态斑块或组团隔离廊道予以隔离,应控制组团隔离廊道内部建设用地规模。(3)根据重要性评价,8条生态廊道被纳入一级生态廊道,12条被纳入二级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基本兼具生物和景观连通、组团隔离两种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且自身情况较好,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及阻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一级管制区进行严格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城市化 生态廊道 重要性
原文传递
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 被引量:51
18
作者 俞孔坚 李迪华 李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共9页
从理论和现实背景出发,提出对京杭大运河价值的初步认识:京杭大运河具有四大基本价值:(1)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2)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具有输水、航运和灌溉等现实功能的价值;(3)作... 从理论和现实背景出发,提出对京杭大运河价值的初步认识:京杭大运河具有四大基本价值:(1)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2)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具有输水、航运和灌溉等现实功能的价值;(3)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4)运河还具有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强调只有用完全的价值观充分认识运河廊道,并处理好现实的功能需要与这些价值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保护和利用好运河遗产及其相关资源,使之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建设遗产廊道的方式、结合南水北调和东部生态安全格局及中国南北生态休闲廊道的建设,将保护与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战略。当务之急是:(1)应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运河的整体保护规划;(2)展开资源摸底,全面掌握大运河遗产廊道资源情况;(3)制定整体性的管理和发展战略;(4)以申报世界遗产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立大运河区域间协作机制。任何单一的价值观(如从单一的输水功能考虑)和单一的工程措施,都将给中国大地上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文化遗产 生态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 遗产廊道 遗产运河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9
作者 杨凯 曹银贵 +3 位作者 冯喆 耿冰瑾 冯漪 王舒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5-565,共11页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连接破碎生境,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进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格局要素规划与设计-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与修正-廊道提取-格...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连接破碎生境,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进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格局要素规划与设计-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与修正-廊道提取-格局优化与有效性评价-研究成果应用”为逻辑线,系统梳理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各重要环节,整理和分析当前各环节研究要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识别应采取直接识别与间接识别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实践中管理监督的需求;(2)目前阻力面构建方式主要有基于土地覆被/土地类型打分赋值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赋值2种,分别存在主观性较强和适用性较差的缺陷,应完善相关指标体系,提高生态阻力面赋值科学性;(3)生态网络相较于生态保护红线更加强调景观连通性,可以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4)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适用性较强和兼容性较好的优势,但未来仍需加强多路径分析和生态节点的研究,更加注重研究对象空间尺度的差异性,提高模型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的唐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51
20
作者 郝月 张娜 +3 位作者 杜亚娟 王熠辉 郑艳东 张长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的重点及热点,其识别与构建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确定生态源地;然后选取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的重点及热点,其识别与构建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确定生态源地;然后选取土地利用类型、生境质量指数、植被覆盖度、距水域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等阻力因子构建阻力表面,并采用阻力阈值法进行生态安全分区;最后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判定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唐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唐县生态源地占总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斑块面积较大的林地和水域中,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的西大洋水库也位于生态源地范围内;根据耗费阻力突变点,将研究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各区占地百分比分别为18.9%、43.6%、27.6%和9.9%;唐县潜在生态廊道总长度为333.52 km,优化后生态廊道总长度为263.91 km,有助于各种生态交流.研究结果对唐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唐县土地规划布局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境质量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唐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