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序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状况与效果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斌 要跟东 +1 位作者 张山 任洪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4期59-62,66,共5页
目的:研究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及与手术效果及预后关联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 目的:研究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及与手术效果及预后关联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180例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序贯手术治疗组(60例)与大骨瓣开颅组(12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值。结果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TCD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其波谱形态与临床症状及手术疗效有关。序贯手术治疗组术后第7、14天 Vm、PI值、病死率及疗效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手术疗效均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危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清除术 手术序贯治疗 经颅多普勒 手术效果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11
2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8-572,共5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评价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月经CDFI和ICD联合检测并经数...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评价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月经CDFI和ICD联合检测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1例,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侧与健侧椎动脉颅内、外段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椎动脉全程闭塞患者,CDH和TCD均未探及血流信号;颅内段闭塞患者,CDFI在颅外段可探及微弱血流信号;节段性闭塞患者,颅外或颅内段椎动脉可探及侧支循环建立后的血流信号。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颅外段患侧PSV较健侧显著降低[(27.39±12.44)cm/s对(62.61±13.22)cm/s,P=0.000);RI显著高于健侧(0.99±0.21对0.62±0.07,P=0.000)。椎动脉节段性闭塞且有侧支循环建立时,闭塞侧颅内段椎动脉PSV、EDV和PI均较健侧显著降低,PSV分别为(37.81±12,28)cm/s和(73,17±30.99)cm/s(P=0.000),EDV分别为(17.58±7.10)cm/s和(29.31±12.94)cm/s(P=0.000),P1分别为(0.84±0.22)和(1.01±0.18)(P:0.000)。对照DSA显示椎动脉闭塞的部位不同,CDFI与TCD检测的血流频谱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SV、EDV、RI和PI均是准确评价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DFI与TCD相结合,对于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流速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的评估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宇 赵新春 崔建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方法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方法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观察患者溶栓前、后TIB1分级变化情况,评价TIB1分级与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36例患者中,溶栓前TIBI分级0~1级21例(58.3%),2~3级15例(41.7%)。溶栓后次日TIBI分级0~1级7例(19.4%),2~3级14例(38.9%),4~5级15例(41.7%);溶栓总有效率为63.9%(23/36)。②溶栓前TIBI血流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9,P=0.000)。③溶栓后的TIBI血流分级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TIBI分级与MCA急性闭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效果,有助于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溶栓
下载PDF
老年后循环血流异常的多普勒超声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雄伟 张以善 +5 位作者 刘建红 靳志涛 李曼 王翠玉 金文静 王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29-831,共3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的类型、病变部位及产生原因。方法对375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老年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评估后循环...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的类型、病变部位及产生原因。方法对375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老年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结果375例患者共检测1875支后循环动脉,其中776支动脉血流异常:分别为狭窄血流(73支)、无血流(44支)、低流速低搏动(48支)、低流速高搏动(38支)、代偿血流(472支)和窃血频谱(101支)。狭窄血流和无血流均在病变部位直接检出,其他4种类型血流异常则是出现在病变部位近端或远端动脉的间接血流改变。结论采用TCD和CWD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可为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侧支循环 血流速度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肖国栋 曹勇军 +1 位作者 章春园 刘春风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1-685,共5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不稳定的脑缸管征象和神经科急症。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不仅为深入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成为短暂性脯缺血发作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卒中
原文传递
内皮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6
作者 沈伟 严洁 +1 位作者 范华燕 余绍祖 《郧阳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85-189,共5页
目的:了解内皮素(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产验使用和成年日本长耳大白兔21只,雌雄不限,体重在2.5~3.5kg。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0min,... 目的:了解内皮素(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产验使用和成年日本长耳大白兔21只,雌雄不限,体重在2.5~3.5kg。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0min,3d,5d三个实验组,每组7只,以术前做为对照组。采用枕大池穿剌取少量脑脊液后,一次注血法(0.5ml/kg)制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运用经颅多普勒技术(TCD)观察兔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在不同时间点再次穿剌枕大池取脑脊液,运用放射免疫技术定量测定脑脊液中ET浓度变化。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0min、3d、5dTCD检查显示,兔基底动脉处于痉挛状态。ET浓度在SAH后30min时无明显改变。第3、5d增高达术前2倍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T在急性CVS和迟发性CVS中的作用是不同的。ET并末参与急性CV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缩血管肽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缺血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53
7
作者 范炳华 吴良浩 +2 位作者 张杰 胡军飞 吴玲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6支椎动脉 ,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 111支 ,检出率为 88 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骨质增生压迫 ,椎动脉走行异常 ,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 ,骨质畸形压迫 ,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 :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闭塞不显示 ,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 ;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 ,椎动脉走行异常 ,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形态学 血流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三种检测方法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真 李广庆 +5 位作者 华扬 陈革 高谦 杨远滨 周景升 王茂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原因导致脑积水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2个月至2年对分流管检测。结果 9例被判断分流管堵塞的患者,再次手术中与术前检查结果一致。再通术后,5例患者康复水平较前明显提高。 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即可判断分流管是否通畅,连续CT、MRI检查可进一步帮助判断分流管的分流状况,脑室分流管造影可最后确定堵塞部位,因而能早期诊断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 分流管堵塞 多普勒超声 CT检查 MRI检查 重度脑外伤 脑室-腹膜分流术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孔渝菡 秦新月 王永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血压病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参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筛选2025人分为高血压病组892例,对照组1133例,其中高血压组按是否合并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再分为3个亚组。对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血压病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参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筛选2025人分为高血压病组892例,对照组1133例,其中高血压组按是否合并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再分为3个亚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病史、内外科、抽血等检查及颈部TCD检测,分析高血压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和合并不同代谢紊乱的收缩期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5个指标。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基底动脉Vs、Vm、Vd显著降低(P<0.01),大脑中动脉Vd降低表现(P<0.05),各期RI和PI值较正常组均有升高(P<0.01)。(2)高血压合并糖代谢紊乱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最明显,Vm、Vd、RI、PI与其余各组均有差异。合并高脂血症组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不明显。(3)青年高血压病患者TCD异常率为34.5%,以脑血管痉挛为主(69.2%);老年高血压病患者TCD异常率79.0%,以动脉硬化为主(51.3%)。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可引起脑血管多种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基底动脉较为敏感,监测指标中以RI和PI最为敏感。TCD能较好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病变严重程度,其结果受年龄、血糖及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经颅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脑卒中
下载PDF
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韩佳霖 惠品晶 +4 位作者 郑园园 张白 胡春洪 刘一之 方琪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4-660,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TCD和(或)TCCS诊断为单侧CMCAO并经数字减...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TCD和(或)TCCS诊断为单侧CMCAO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54例,记录患者DSA上软脑膜侧支(LMA)分级。TCD和(或)TCCS检测并记录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流速(MV),并计算其患侧(i)与健侧(c)MV比值(MV_(iACA)/MV_(cACA)、MVi PCA/MV_(cPCA))。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LMA分级的相关性。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无症状组(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9例)和脑梗死(CI)组(27例),比较3组患者ACA及PCA血流参数差异及相对CT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 MV_(iACA)、MV_(iACA)/MV_(cACA)与LMA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r=0.568,P=0.000;r=0.757,P=0.000);MV_(iPCA)、MV_(iPCA)/MV_(cPCA)与LMA分级均呈正相关(r=0.383,P=0.004;r=0.624,P=0.000)。无症状组、TIA组患者MV_(iACA)、MV_(iPCA)、MV_(iACA)/MV_(cACA)、MV_(iPCA)/MV_(cPCA)均高于脑梗死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症状组、TIA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均低于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和(或)TCCS上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DSA上LMA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与CT灌注成像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指导单侧CMCAO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梗死 大脑中动脉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眼底动脉硬化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对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的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兰 胡应龙 +1 位作者 钟妙红 于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33例常规体格检查提示眼底动脉硬化患者(A组),根据有或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者,分为A1组(307例)和A2组(126例),将同期204例无眼底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史者...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33例常规体格检查提示眼底动脉硬化患者(A组),根据有或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者,分为A1组(307例)和A2组(126例),将同期204例无眼底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史者作为对照组(B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血流频谱特征,比较两组对象血流频谱Ⅰ型(正常血流频谱)、Ⅱ型(高阻力型)、Ⅲ型(一般硬化型)、Ⅳ型(血管狭窄型,狭窄率>50%)的检出率,分析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与眼底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Ⅰ型血流频谱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35.1%与66.6%(P<O.001),而Ⅱ型、Ⅲ型、Ⅳ型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33.7%和10.80%、31.2%和22.5%、22.6%和10.8%(每组P<0.001)。A组患者中A1组血流动力学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A2组,分别为68.7%和55.6%(P<0.001)。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r=0.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与眼底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相关(r=0.763、r=0.874、r=0.565)。无眼底动脉硬化改变者中有33.3e%存在颅内动脉硬化。而眼底动脉硬化患者中有35.1%,TCD提示为正常血流频谱。 结论 眼底动脉硬化与颅内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动脉硬化 早期诊断 颅内动脉硬化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微栓子监测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葳 要雅君 +6 位作者 邢海英 彭清 舒俊龙 门茜 刘冉 许珂 黄一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88-492,共5页
目的研究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微栓子监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头MRI、TCD... 目的研究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微栓子监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头MRI、TCD微栓子监测,总结分析其特点。结果共收集22例患者。均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起病,包括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偏盲、皮质盲。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如下:系统性恶性肿瘤1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重度,HCY>50μmol/L)5例,肾病综合征2例,抗磷脂综合征2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18例在卒中发病后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才被首次确诊。DWI示多发急性梗死灶,不符合单一动脉供血区,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病灶累及大脑半球脑叶皮层/皮层下22例,深部12例,小脑10例,脑干2例。22例行微栓子监测者10例阳性。结论对于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要注意筛查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高凝状态和微栓塞可能都参与其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栓塞 高凝性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3 位作者 任士卿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皮质下梗死 粥样硬化 狭窄 发病机制 大脑中动脉 多发性脑梗死
下载PDF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栓子信号的超声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春梅 吴长君 +5 位作者 郑森 邱前义 曲松滨 解洪荣 陈桂英 李国霖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微栓子信号(ME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狭窄≥50%)22例,分别于入选当日、7d及6个月时对狭窄颈动脉同侧大脑中动脉行1h的TCD微栓子监测...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微栓子信号(ME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狭窄≥50%)22例,分别于入选当日、7d及6个月时对狭窄颈动脉同侧大脑中动脉行1h的TCD微栓子监测,录制多普勒音频信号,分析栓子的出现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及斑块特征的关系。分析栓子与将来发生同侧颈动脉区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关系。结果 22例患者中12例(54.5%)探测到MES,66次TCD监测中23次(34.8%)探测到MES。基线时狭窄50%~69%组和狭窄≥70%组的M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9),至6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狭窄≥70%组较50%~69%组MES阳性发生率高(75.0%/16.7%)。MES阳性组与MES阴性组在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阳性组斑块多为不规则(75.0%)、非均质(66.7%)。随访中MES阳性组有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TCD监测微栓子信号不能预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6个月内发生TIA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MES的发生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形态及结构有关,狭窄越重,MES的发生率越高,形态不规则及非均质斑块更易于发生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意外 颅内栓塞
原文传递
颈动脉支架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超早期改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国勇 薛盼 +1 位作者 吴雪梅 孙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超早期改变。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其中12例因颞窗透声不佳排除,剩余73例行TCD监测,采用TCD检测术前、术后1 h、术后6 h...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超早期改变。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其中12例因颞窗透声不佳排除,剩余73例行TCD监测,采用TCD检测术前、术后1 h、术后6 h患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流速峰值(PSV)、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52.47±12.85)mmHg,术后1 h平均收缩压(127.86±16.48)mmHg(P<0.01),术后6 h平均收缩压(126.75±14.31)mmHg(P<0.01)。术前患侧MCA-PSV为(70.25±19.87)cm/s,术后1 h MCA-PSV为(84.81±17.88)cm/s(P<0.001),增幅为24.95%;术后6 h MCA-PVS为(83.58±17.26)cm/s(P<0.01),增幅为23.17%。术前患侧MCA-PI为(0.836±0.158),术后1 h MCA-PI为(0.933±0.178)(P<0.01),平均增幅为12.14%;术后6 h MCA-PI为(0.921±0.164)(P<0.01),平均增幅为10.88%。结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 h、术后6 h术侧MCA-PSV、MCA-PI就明显增高,而术后1 h与术后6 h对比无明显差异。狭窄程度>90%者术后1 h MCA-PSV增幅明显升高,可能会增加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下载PDF
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钟经馨 陈俊 +2 位作者 陈向燕 莫秀云 张珏堃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1-666,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 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记录脑白质病变程度、梗死灶数目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采用t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血流参数;绘制脑血管搏动指数(PI)诊断症状性SV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1级为主,分别34.6%(28/81)及35.8%(29/81),3级、4级均分别占14.8%(12/81);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为最少,占15.7%(31/198),1级、2级、3级分别占29.8%(59/198)、29.3%(58/198)、25.3%(50/198)。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者比例多于症状性SVD组患者,而脑白质疏松程度2级、3级者比例少于症状性SVD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01;χ~2=6.423,P=0.040;χ2=8.265,P=0.005)。症状性SVD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低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23.6±7.3)cm/s vs(27.8±7.0)cm/s,(31.9±10.3)cm/s vs(35.3±9.3)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P <0.001;t=2.500,P=0.013),而2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性SVD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PI指数均高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0.99±0.17 vs 0.93±0.14,1.03±0.18 vs 0.96±0.15,0.98±0.17 vs 0.92±0.14,1.10±0.18 vs 1.04±0.23,1.09±0.21 vs 1.00±0.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P=0.008;t=-2.616,P=0.003;t=-2.724,P=0.007;t=-3.323,P=0.025;t=-2.896,P=0.004)。ROC曲线显示,PI为1.05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37.9%,特异度为78.7%,曲线下面积为0.590;PI为1.10时,PI诊断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小血管病变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医学成像技术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浩甲 廖宏森 +5 位作者 杜佳月 陈宇辰 徐晓敏 斯妍娜 鲍红光 鞠学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10-1213,共4页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AE患者常出现精神状态及意识水平改变。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SAE患者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0%。近年来,多种医学成像技术为早期识别SAE提供了无创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了...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AE患者常出现精神状态及意识水平改变。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SAE患者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0%。近年来,多种医学成像技术为早期识别SAE提供了无创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了解SAE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针对SAE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近红外光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SAE提出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广东佛山社区人群大脑中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海威 付贤 +2 位作者 彭丹心 谭双全 黄家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3期3079-3081,共3页
目的探讨广东佛山社区无症状人群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危险因素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社区人群脑卒中的预防提供流行病学上的帮助。方法2002年整群随机抽取2500名社区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人体测量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浆... 目的探讨广东佛山社区无症状人群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危险因素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社区人群脑卒中的预防提供流行病学上的帮助。方法2002年整群随机抽取2500名社区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人体测量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各项指标的数据收集,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观察对象1068例。4年后对观察对象复查相同指标,存留有效样本844例。依据大脑中动脉 TCD 检查的结果将其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使用 SPSS13.0对各项指标进行处理。结果2002年和2006年社区无症状人群大脑中动脉患病率分别为2.73%、4.62%。2002年非狭窄组2006年狭窄患病牢为1.9%。对2002年数据的 Logistic 同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史,高 Hcy 血症为大脑中动脉的危险因素;4年后的数据显示,糖尿病史、高 Hcy、高血压史和冠心病史是大脑中动脉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亦可能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存在影响。纵向动态分析证实,冠心病、糖尿病史和体重指数等因素的动态变化也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均 P<0.05)。结论社区无症状人群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和高Hcy 血症是其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肥胖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无症状人群
原文传递
输出生理参数反馈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敏 周满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8-772,共5页
标准化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已被证明能够改善心脏骤停(CA)患者的最终结局,但新的证据显示,在CPR时如果将患者个体化的输出指标反过来用以指导CPR操作,则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探讨CPR期间对生理学输出指标的监测,包括侵入性血... 标准化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已被证明能够改善心脏骤停(CA)患者的最终结局,但新的证据显示,在CPR时如果将患者个体化的输出指标反过来用以指导CPR操作,则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探讨CPR期间对生理学输出指标的监测,包括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监测、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测定、床旁超声检查等的意义,并将生理监测用于滴定性指导CPR操作,影响CPR结局,以期能够帮助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CA期间输出指标监测对CPR本身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CA患者的最终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心脏骤停(CA) 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 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 床旁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经颅彩色多普勒(TCD/TCCD)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下载PDF
TIA患者CDFI与TCD检查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宏杰 王默力 冯瑞晶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年第8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管病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7例TIA患者双功能彩色血流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erebral doppler,TCD)结果及...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管病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7例TIA患者双功能彩色血流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erebral doppler,TCD)结果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TIA患者内膜增厚发生率60.2%,斑块发生率54.1%,以多发斑块(39.1%)和稳定斑块(45.4%)为主,不稳定斑块仅30.4%。血管狭窄发生率47.8%,以多发狭窄(33.8%)和中重度狭窄(30.9%)为主。闭塞发生少(占13.5%)。>60岁组内膜增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60岁组,P<0.05。有血管狭窄组比无血管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低,血尿酸及收缩压均高,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动脉硬化表现极为普遍,且随着年龄有增加趋势,血管狭窄与收缩压、血尿酸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综合CDFI和TCD有利于血管病变初筛,尽早合理调控血压、血尿酸、血脂防治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双功能彩色血流影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