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1
作者 李昂 葛颂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1-71,共11页
保护遗传学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研究手段 ,以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为核心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 ,遗传学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保护遗传学的发展历史、研... 保护遗传学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研究手段 ,以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为核心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 ,遗传学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保护遗传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向和涉及的概念 ,着重介绍了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所取得的一些进展 ,包括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和保护单元的确定、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和群体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群体遗传结构与保护策略的制定以及植物遗传资源的鉴定和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并强调保护遗传学研究是未来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一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遗传学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分子粪便学及其应用——可靠性、局限性和展望 被引量:56
2
作者 魏辅文 饶刚 +2 位作者 李明 方盛国 冯祚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3-152,160,共11页
由于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生存状况相当脆弱 ,已不允许进行破坏性的取样活动 ,因而长期以来 ,对这些动物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现状的研究一直都很薄弱。而近年来以分子粪便学为基础的粪便取样分析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传... 由于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生存状况相当脆弱 ,已不允许进行破坏性的取样活动 ,因而长期以来 ,对这些动物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现状的研究一直都很薄弱。而近年来以分子粪便学为基础的粪便取样分析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传统的粪便分析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在不干扰野生动物正常活动的情况下 ,可对这些物种进行物种识别、性别确定、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行为生态学、系统地理学、食性及疾病、巢域及分布区范围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虽然分子粪便学由于粪便样品质量问题而具有一定的局限 ,从而导致其研究结果曾受到怀疑 ,但是该方法在近 10年的发展应用中 ,其局限性已逐渐被克服而日趋完善 ,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因此 ,今后该研究方法在珍稀濒危动物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越来越多的有关珍稀濒危动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将采用该方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粪便学 濒危动物 保护遗传学 非损伤取样法 保护生物学
下载PDF
非损伤性取样法在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明 魏辅文 +2 位作者 饶刚 方盛国 冯祚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8-342,共5页
通过对非损伤性取样法的种类以及毛发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口腔脱落细胞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馆藏标本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粪便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和其它样品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的介绍 ,就非损伤取样法在保护遗传... 通过对非损伤性取样法的种类以及毛发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口腔脱落细胞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馆藏标本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粪便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和其它样品的非损伤性取样分析方法的介绍 ,就非损伤取样法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优点、局限性和应用前景作了介绍、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损伤取样法 保护遗传学 应用 野生动物
下载PDF
陈旧皮张中DNA提取的新方法 被引量:38
4
作者 饶刚 李明 +3 位作者 牛屹东 王静 魏辅文 方盛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57,共5页
对传统的馆藏陈旧皮张标本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 ,所提DNA分子量可达 1kb ,而且具有样品用量少 (约 0 0 1g)、消化时间短 (约 1 4h)和操作步骤简单等优点。利用所提DNA ,对小熊猫等珍稀动物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序列的部分片... 对传统的馆藏陈旧皮张标本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 ,所提DNA分子量可达 1kb ,而且具有样品用量少 (约 0 0 1g)、消化时间短 (约 1 4h)和操作步骤简单等优点。利用所提DNA ,对小熊猫等珍稀动物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序列的部分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 ,证实所提DNA合格而无污染 ,完全可以用于珍稀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皮张标本 DNA 保护遗传学 提取方法 动物标本
下载PDF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两种兰科植物的群体遗传结构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昂 罗毅波 葛颂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9-257,共9页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 4个天然群体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两种兰科植物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来自 12个 (硬叶兜兰 )和 16...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 4个天然群体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两种兰科植物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来自 12个 (硬叶兜兰 )和 16个 (独花兰 )RAPD引物所提供的多态位点 ,计算出每个群体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I值。结果表明 ,在 2个硬叶兜兰群体中 ,遗传变异在短距离 (3~ 4m)内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在较大的距离内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其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而对独花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则显示 ,其遗传变异在参与计算的 2个群体内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造成上述两种兰科植物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性的原因可能与其不同的繁殖方式有关。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物种的进化历程和濒危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分析 兰科植物 群体遗传结构 RAPD 保护遗传学 硬叶兜兰 独花兰
下载PDF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技术及其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晏鹏 吴孝兵 +1 位作者 史燕 张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61-464,共4页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标记 ,具有只需极少量样品即可进行PCR扩增等优点 ,使之极其适合于保护遗传学研究 .阐释了微卫星的结构、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原理 ,简要论述了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其应用 。
关键词 微卫星DNA 多态性 保护遗传
下载PDF
水杉孑遗居群AFLP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作洲 龚俊杰 +1 位作者 王瑛 黄宏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5-275,共11页
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水杉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孑遗居群AFLP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水杉孑遗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 6对AFLP选择性引物扩增的 46个多态性位点 ,选择了其表型频率... 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水杉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孑遗居群AFLP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水杉孑遗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 6对AFLP选择性引物扩增的 46个多态性位点 ,选择了其表型频率在 2 5 %~ 75 %的 2 7个AFLP标记 ,运用等样本频率方法和等地理距离间隔方法分别对 3 9株和 3 7株原生母树进行了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值计算。结果表明 :水杉孑遗居群缺乏空间结构 ,绝大多数AFLP位点变异为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 ,但也有少数位点存在显著性随机相关 ,在 4~ 8km地理距离间隔显示负相关 ,说明该间隔可能是水杉孑遗居群的部分基因交流的有效屏障。水杉原生母树分布存在 12~ 2 8km的明显距离间隔空挡 ,说明人类从迁入该区域起就影响着水杉孑遗居群的原始生境 ,导致其生境片断化、景观破碎 ,进而形成岛屿状分布格局 ,并引起了水杉残留居群的随机遗传漂变。根据本研究结果 ,结合水杉孑遗居群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分析探讨了水杉孑遗居群濒危的机理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保护遗传学 孑遗植物 遗传结构 水杉 遗传变异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8
作者 雒林通 万红玲 +1 位作者 兰小平 李三相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0-103,共4页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对中国大鲵遗传背景缺乏了解,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濒危问题...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对中国大鲵遗传背景缺乏了解,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濒危问题。目前,中国大鲵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区系分类、生态、形态、解剖、繁殖、胚胎发育、起源演化等宏观方面,而遗传学、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微观方面的研究较少。结合现有资料将目前大鲵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资源现状 遗传多样性 保护遗传学
下载PDF
试论地方猪品种的现代保种方法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宁迎 周仲儿 《家畜生态》 2001年第4期53-55,59,共4页
本文讨论了以群体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的现行地方猪品种的保种方法 ,指出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 ,同时也分析了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分子遗传标记辅助保种法的可行性 ,说明该方法可以弥补现行地方猪品种保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
关键词 地方猪品种 保种方法 群体遗传学 分子遗传标记
下载PDF
濒危植物望天树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巧明 何田华 +1 位作者 许再富 曹坤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19-820,共2页
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濒危植物望天树 (Parashoreachinensis)目前仅局限分布于热带亚洲北部边缘 ,目前已受到特别的保护 ,但有关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很少。在本研究中 ,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望天树 7个天然居群进行... 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濒危植物望天树 (Parashoreachinensis)目前仅局限分布于热带亚洲北部边缘 ,目前已受到特别的保护 ,但有关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很少。在本研究中 ,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望天树 7个天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望天树 7个天然居群 (194个个体 )用 2 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扩增 ,4 8 2 2 %的RAPD位点为多态位点 ,平均每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为 2 0 84 %。居群内的平均基因多样度为 0 7870 (用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来测量 ) ,整个物种的基因多样度为 1 4 10 0 ,居群内的基因多样度为 5 5 82 % ,居群间的基因多样度为 4 4 18%。GST平均值为 0 4 448。AMOVA分析表明 37 6 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地区间 ,11 4 0 %存在于地区内的居群间 ,而 5 0 93%则存在于居群内。结果揭示了望天树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很强的地区居群分化 ,这可能是由于望天树在其进化历史上 ,居群不断的减小及再扩张所引起的居群瓶颈所造成的。相关分析没有检测到居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大小的正相关 ,而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空间距离检测到了显著的正相关。所得结果对该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望天树 遗传多样性 居群 遗传结构 RAPD 物种保护
下载PDF
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明 魏辅文 +3 位作者 谢菁 方盛国 张志和 冯祚建 《四川动物》 CSCD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防止物种灭绝是保护生物学的两个主要目的。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相互渗透 ,孕育和产生了一全新的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是保护生物... 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防止物种灭绝是保护生物学的两个主要目的。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相互渗透 ,孕育和产生了一全新的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是保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 ,主要研究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目前保护遗传学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 ,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为此 ,本文就保护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研究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介绍 ,以推动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保护遗传学 分子标记 野生动物
下载PDF
保育遗传学与植物遗传资源的保育策略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宏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46-358,共13页
关键词 保育遗传学 植物遗传资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片断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许凤华 康明 +1 位作者 黄宏文 江明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7-164,共8页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rui var.pubipetiolata)现存于浙江和安徽的4个片断化居群中的89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木本濒危植物...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rui var.pubipetiolata)现存于浙江和安徽的4个片断化居群中的89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木本濒危植物相比,毛柄小勾儿茶具有与它们相当的遗传多样性,8对选择扩增引物共扩增出122条清晰的条带,居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Pp=26.4%,其中马家河居群最高(29.5%)而湍口居群最低(23.8%),居群的平均基因多样度为Hep=0.1628(0.1405-0.1724);而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Ps=36.9%,Hes0=0.2024。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1939,表明居群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进一步利用AMOVA软件对遗传变异进行等级剖分发现.24.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地理宗间(浙江地理宗和安徽地理宗),14.7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0.42%存在于居群内。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片断化和居群减小导致了毛柄小勾儿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和遗传分化,并对毛柄小勾儿茶的生存造成潜在威胁。该文还就保育策略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柄小勾儿茶 生境片断化 AFLP 保育遗传 濒危物种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ervation Genetics of Three Endangered Orchid Species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昂 罗毅波 +1 位作者 熊治廷 葛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2期250-252,共3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 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TangetWang)、麻栗坡兜兰 (P .malipoenseS .C .ChenetTsi)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 12个RAPD...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 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 (PaphiopedilummicranthumTangetWang)、麻栗坡兜兰 (P .malipoenseS .C .ChenetTsi)和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 12个RAPD引物在 2种兜兰中共扩增出 131条带。对 4个硬叶兜兰群体的检测表明其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 (PPB)为 71.6 % ,Nei的基因多样度 (h)为 0 .2 171,Shannon多样性指数 (I)为 0 .330 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PPB =45 .2 % ,h =0 .145 7,I =0 .2 2 0 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在总遗传变异中 ,群体间遗传变异占 2 0 .31% ,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在物种水平上 ,麻栗坡兜兰的PPB为 49.5 % ,h为 0 .1174,I为0 .176 4,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对 11个独花兰群体采用 16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 119条带。物种水平PPB =76 .5 % ,h =0 .1941,I=0 .30 5 8;在群体水平上 ,上述 3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 37.2 %、0 .1197和 0 .1810 ,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 45 .2 7% ,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导致 3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片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PHIOPEDILUM Changnienia amoena RAPDS conservation genetics
下载PDF
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魏辅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5-269,共15页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0-2015年间,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主要类群(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和鲸类)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涉及进化保护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生理学、保护遗传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和保护政策建议与实践...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0-2015年间,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主要类群(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和鲸类)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涉及进化保护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生理学、保护遗传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和保护政策建议与实践等诸多领域。我国科学家在以大熊猫和金丝猴为代表的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中成绩显著。多项研究表明,大熊猫并非是一个已走到"进化尽头"的物种,仍具进化潜力。虽然大熊猫仍然面临栖息地破碎等环境问题,总的来看其种群数量在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在逐渐扩大,已走出困境并脱离"濒危"的状态,可考虑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的保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的范例。根据国内研究进展和国际发展动态,该文还对未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定点监测与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宏微观研究手段的结合从机制上揭示科学问题,加强动物对食物、高原极端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的揭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为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保护生物学 生态学 行为学 遗传学 基因组学
下载PDF
Los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Domesticated Panax notoginseng F H Chen as Evidenced by ITS Sequence and AFLP Polymorphism: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P. stipuleanatus H T Tsai et K M Feng 被引量:15
16
作者 Shi-LiangZHOU Gao-MingXIONG +1 位作者 Zhong-YiLI JunW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anax notoginseng F H Chen, a domesticated species, and P. stipuleanatus H T Tsai et K M Feng, an endangered wild species in southeastern Yunnan and adjac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anax notoginseng F H Chen, a domesticated species, and P. stipuleanatus H T Tsai et K M Feng, an endangered wild species in southeastern Yunnan and adjacent areas in Vietnam, using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an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Twenty-four accessions from three plantations of P. notoginseng and 51 samples from eight populations of P. stipuleanatus were assayed. A total of 694 bp of partial sequences of 18S, ITS 1, 5.8S, ITS2, and partial sequences of 26S were obtained. No sequence variation was detected within P. notoginseng and nine sites (1.30%) were variable in P. stipuleanatus. Two-thirds of the variable sites were found between Langqiao and other populations. In P. notoginseng, four pairs of AFLP primer combinations generated 312 bands, of which 240 (76.9%) were polymorphic and 60.15% of the polymorphisms were harbored within plantations. Approximately 41.0% and 66.9% of bands were polymorphic in population D7 and 5589, respectively. In P.stipuleanatus, the same four primer combinations produced 346 bands, of which 334 (96.5%) were polymorphic and approximately 62.14% of polymorphisms were maintained within populations. Considerable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 ranged from 50.2% to 84.9% and the average over populations was 70.9%. Cluster analysis did not show correlation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distinctive leaf morphology of P. stipuleanatus (i.e. one form with bipinnatifid leaflets and the other with undivided leaflets). Because over 40% of genetic variations were maintained among populations and because of the very restricted distribution of P. stipuleanatus, all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his species should be conserved in situ. Considering tha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P. notoginseng within and among plantations, we suggest establishing a genetic resource conservation garden or reintroducing P. notoginseng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RALIACEAE conservation genetic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Panax notoginseng F H Chen P.stipuleanatus H T Tsaiet KM Feng.
原文传递
观光木片断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霞 王静 +1 位作者 蒋敬虎 康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6-684,共9页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有居群较小、间断分布的特点。为探讨生境片断化对观光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的影响,我们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广东南昆山的观光木片断化居群的61个成株和15个家系共780...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有居群较小、间断分布的特点。为探讨生境片断化对观光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的影响,我们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广东南昆山的观光木片断化居群的61个成株和15个家系共780个种子进行了基因分型,调查了5个空间隔离的斑块中观光木的两代遗传多样性以及各个层次(居群、斑块及个体)的交配系统参数。结果显示:片断化生境中观光木成株遗传多样性水平适中(HE=0.522),种子遗传多样性比成株稍低(HE=0.499),但没有显著的差异,近交系数在种子中也没有显著的升高,暗示生境片断化并没有侵蚀观光木的遗传多样性;多位点交配系统分析(MLTR)结果表明,该片断化生境中观光木为高度异交树种(tm=1.000),只有较少的双亲近交(biparental inbreeding)和相关性交配(correlated mating)事件发生,但有效花粉供体(effective pollen donor)数目较少(Nep为3.7-5.4);5个斑块间异交率差异不明显,但小的斑块有效花粉供体相对较多;另外,观光木个体之间的异交率存在明显差异,少数个体存在自交现象。这些结果为濒危物种观光木的长期保护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oongiodendron odorum 生境片断化 多位点交配系统分析 保育遗传学 微卫星
原文传递
准噶尔无叶豆片断化居群的遗传变异及克隆多样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陆雪莹 张道远 马文宝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2-291,共10页
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既能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靠根茎进行无性克隆繁殖,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古尔班... 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既能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靠根茎进行无性克隆繁殖,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及边缘的7个准噶尔无叶豆自然居群共1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和克隆多样性分析。8个引物共扩增出84个位点,其中77个为多态性位点,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1.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为0.3192,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540;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58.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为0.2248,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270。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78。AMOVA分析表明,有31.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表明居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克隆多样性分析表明,居群水平上,居群G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9400和0.9885;居群E最低,分别为0.8457和0.9021。物种水平上,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858,均匀度指数为0.9673。本研究结果表明,和其他荒漠植物相比,准噶尔无叶豆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克隆多样性,这主要与该物种兼性生殖的繁育方式及多克隆起源有关;而居群间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则主要由于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片断化和居群减小而导致的基因交流障碍所致。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将为分析准噶尔无叶豆致濒原因及进化潜力提供重要资料,对该物种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emosparton songoricum 生境片断化 ISSR 遗传变异 克隆多样性 保育遗传学
下载PDF
华南梅花鹿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4
19
作者 章叔岩 郭瑞 +2 位作者 刘伟 翁东明 程樟峰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4,共5页
概述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在分布现状、栖息地状况、种群数量结构、采食习性、社会行为学、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保护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认为未来华南梅花鹿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范围及其... 概述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在分布现状、栖息地状况、种群数量结构、采食习性、社会行为学、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保护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认为未来华南梅花鹿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范围及其种群数量结构、栖息地生境的评估、行为学研究和种群活动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分布 栖息地 生态学 保护遗传学
下载PDF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辅文 马天笑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1-580,共10页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物种和种群能否长期生存。保护遗传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探明种群遗传变异和物种濒危的遗传学机制。近4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兽类保护遗传学在遗传多样性和近交水平评估、景观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为濒危兽类带来的威胁依然存在,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濒危物种和种群遗传适应与濒危机制,从而实现对濒危兽类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遗传学 濒危兽类 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 遗传多样性 景观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