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6
1
作者 何昭霞 李灵 陈杰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1504-1506,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分别进行末梢血、静脉血采集,比较两种采集标本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静脉血及末梢血血常规检...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分别进行末梢血、静脉血采集,比较两种采集标本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静脉血及末梢血血常规检查结果除MCH一项外,末梢血RBC、Hb、Hct、MCV、MCHC、PLT水平均低于静脉血,WBC水平高于静脉血,统计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试验结果比较中末梢血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采血检验结果较稳定,且数值较末梢血准确,血常规检查时应使用静脉采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下载PDF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被引量:66
2
作者 常永超 刘好 +2 位作者 刘治平 孙润利 张红星 《洛阳医专学报》 200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 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 同时采集 116例住院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 ,用EDTA -K2 抗凝 ,用CELL DYN170 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 ,所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和相差分析 ,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 目的 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 同时采集 116例住院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 ,用EDTA -K2 抗凝 ,用CELL DYN170 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 ,所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和相差分析 ,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另外选择 12例患者抽静脉血 46份 ,9例患者采末梢血 33份 ,每例患者在两周内均采 3~ 5份 ,对得到的静脉血和末梢血 8种参数结果的变异系数 (CV值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其结果差异。结果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 ,两组WBC、RBC、HGB、MCH、MCHC、PLT的均有明显差异 ;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 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 ,最好用EDTA -K2 抗凝的静脉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王述莲 呼建民 +1 位作者 何光伦 王成彬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5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及不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肝癌...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5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及不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肝癌患者血清血常规指标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患者CA19-9、AFP、WBC和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低、肿瘤直径≥5cm、有远处转移的肝癌患者CA19-9和AFP水平较高,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5cm的肝癌患者WBC水平较高,肿瘤直径≥5cm、有远处转移的肝癌患者NLR水平较高,而不同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的肝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别;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59.43%,特异性为69.82%,明显高于上述指标单项检测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肝癌 血常规 粒/淋比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血常规联合hs-CRP、免疫学指标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9
4
作者 闫学平 郝秀丽 +3 位作者 孙婷 齐如艳 李绍刚 赵秋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8期1502-150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常规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学指标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8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体类型分为病毒组87例、细菌组64例、支原体组3... 目的:探讨血常规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学指标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8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体类型分为病毒组87例、细菌组64例、支原体组34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和比较四组的白细胞计数(WBC)、血清hs-CRP和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细菌组的hs-CRP水平和WBC高于其它三组(P<0.05),病毒组和支原体组的hs-CRP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病毒组的WBC低于且支原体组的WBC高于健康组(P<0.05),病毒组的WBC低于支原体组(P<0.05);病毒组、细菌组和支原体组的CD4^+和CD4^+/CD8^+低于且CD8^+高于健康组(P<0.05),但病毒组、细菌组和支原体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hs-CRP和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各单项检测(P<0.05),WBC、hs-CRP和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两两联合检测(P<0.05),且准确度略高于两两联合检测,WBC、hs-CRP和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低于hs-CRP和T淋巴细胞单项检测(P<0.05),且略低于WBC单项检测。结论:WBC和hs-CRP有利于鉴别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失调,而在WBC和hs-CRP检测的基础上联合免疫学指标有利于提高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血常规 HS-CRP 免疫学指标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3
5
作者 韩临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1期349-350,共2页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531例,其中401例行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报警提示,130例无报警提示,同时对标本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RBC、WBC、PLT...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531例,其中401例行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报警提示,130例无报警提示,同时对标本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RBC、WBC、PLT、HB、MCV镜检阳性率均较高,而报警提示标本中镜检阳性率为69.08%,无报警提示标本白细胞分类镜检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符合性均较高(P>0.05),嗜碱性粒细胞符合性较低(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能够获得较高的阳性率,对细胞异常阳性结果检出具有较高的效果,适合临床检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 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
下载PDF
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42
6
作者 黄利军 方佳峰 +2 位作者 吴珏堃 周雪玲 卫洪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1-1426,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纳入标准:(1)经组织病理确诊为腺癌的结直肠癌患者;(2)至少...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纳入标准:(1)经组织病理确诊为腺癌的结直肠癌患者;(2)至少经手术切除原发病灶;(3)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4)无临床感染表现;并排除合并肠穿孔或肠梗阻、患血液系统疾病或合并其他部位原发肿瘤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外周血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以及淋巴细胞数目等资料。CEA≥5μg/L定义为CEA阳性,CA199≥35U/L定义为CA199阳性,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结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大于其对应截断值定义为阳性。用ROC曲线寻找NLR、MLR、PLR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时),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312例患者,其中男性192例,女性120例,中位年龄61(15~85)岁。截至2018年3月11日,中位随访65(2~96)月,失访30例,随访率90.4%,死亡116例,病死率37.2%。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CEA、CA199、NLR(>2.32)、MLR(>0.24)及PLR(>164.1)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均P<0.01)。两两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指标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双阴性时预后最好,单阳性时次之,双阳性时预后最差(均P<0.01)。Cox回归结果提示:CEA(HR=1.702,95%CI:1.148~2.522,P<0.01)、CA199与MLR并联检测(HR=2.292,95%CI:1.426~3.683,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可为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标志物 血常规 预后
原文传递
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840-842,共3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和15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测结果,同时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和15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测结果,同时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15.8±2.1)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4.8±1.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1.4±10.4%)、单核细胞比率(5.5±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率(23.7±3.2%)明显低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敏感度(95.0%)显著高于白细胞计数检测的敏感度(75.7%,χ2=20.831,P<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咳嗽、咳痰、气喘、肺部罗音缓解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能够较白细胞计数更为准确地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且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具有良好相关性,是理想的辅助检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肺炎支原体感染 超敏C反应蛋白 血常规
下载PDF
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常规检测在诊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3
8
作者 熊辉 孙彦 袁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8期1089-1091,1096,共4页
目的探究血红蛋白(Hb)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常规检测在诊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200例作为缺铁性贫血组,选取同期该院建档并确诊的地中海贫血育... 目的探究血红蛋白(Hb)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常规检测在诊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200例作为缺铁性贫血组,选取同期该院建档并确诊的地中海贫血育龄期夫妇200例作为地中海贫血组;对两组患者进行Hb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常规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红细胞体积(MCV)、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脆性的差异;统计地中海贫血组中Hb电泳。统计3种检测方法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地中海贫血的诊断效能。结果与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相比,地中海贫血组患者的MCV及MCH显著降低(P<0.05),但Hb、MCHC及RDW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铁性贫血组相比,地中海贫血组患者红细胞脆性显著降低(t=54.370,P=0.000);β-地中海贫血患者HbA2的水平显著高于α-地中海贫血患者(t=16.110,P=0.000);MCV、MCH、红细胞脆性及Hb电泳4项联合检测对地中海贫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达到97.81%、72.48%、97.00%、96.96%及97.06%,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地中海贫血患者的MCV、MCH水平显著降低,红细胞脆性显著降低,MCV、MCH、红细胞脆性及Hb电泳4项联合检测对地中海贫血诊断的临床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电泳 红细胞脆性 血常规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临床诊断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鉴别急诊血流感染细菌类型中的价值 被引量:33
9
作者 刘妍 崔北辰 +2 位作者 皮春梅 王聪 赵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3-586,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运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对鉴别急诊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为血流感染,血培养阳性,并同时检测PCT、CRP、血常规等指标的102例... 目的探讨急诊科运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对鉴别急诊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为血流感染,血培养阳性,并同时检测PCT、CRP、血常规等指标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CT、CRP、WBC在革兰阴性菌(G^-)组、革兰阳性菌(G^+)组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以上指标对不同菌种的鉴别价值。结果运用ROC曲线分析,PCT水平4.28 ng/mL时,鉴别G^-菌和G^+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86%、75.9%和52.6%。 CRP水平96.5 mg/L时,鉴别G^-菌和G^+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86%、88.9%和39.4%。WBC鉴别G^-菌和G^+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较低为0.445,对两者的鉴别价值较小。三项联合鉴别G^-菌和G^+菌的AUC为0.770。结论 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中,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G^+菌所致血流感染(P<0.05),血清PCT水平对鉴别G^-菌和G^+菌所致急诊血流感染具有预测价值。可在急诊血流感染早期为急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 血常规 革兰阴性(G^-)菌 血流感染
下载PDF
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33
10
作者 朱艳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7期69-71,共3页
目的分析及探索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接收的患病毒性肝炎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到本科室接收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及生化检验检测。结果... 目的分析及探索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接收的患病毒性肝炎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到本科室接收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及生化检验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WBC、PLT、中性粒细胞、A/G、ALB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TBIL、ALT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将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结果作为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 生化检验 诊断
下载PDF
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1
作者 朱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5期617-618,共2页
目的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120例参加体检人员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两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 目的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120例参加体检人员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两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 血常规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2
作者 吴丹霞 姚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98例急诊发热患者,采血测定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同时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测明确诊断,比较各指标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98例急诊发热患者,采血测定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同时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测明确诊断,比较各指标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PCT、CRP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细菌感染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均P<0.01)。PCT诊断发热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性达91.30%,特异性82.76%,均高于其他指标。结论 PCT检测有助于鉴别急诊发热患者的细菌感染,且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常规 发热 感染 急诊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和血常规水平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2
13
作者 蒋永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和血常规水平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59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5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64例,重度子痫前期组40例,比较并分析三组患者的尿蛋白阳性率、BUN和Cr含量,...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和血常规水平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59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5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64例,重度子痫前期组40例,比较并分析三组患者的尿蛋白阳性率、BUN和Cr含量,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包括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外周血红细胞(RBC)、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包括早产,低体重儿,子痫,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结果:三组之间尿蛋白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尿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BUN和Cr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0.05)。三组之间PLT、HCT和RB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PLT和RBC水平显著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FIB和PT显著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0.05)。三组之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和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蛋白和血常规水平的分析,以便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尿蛋白 血常规 妊娠结局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苜蓿皂苷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彦华 王成章 +3 位作者 高永革 严学兵 史莹华 何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22,共8页
研究了苜蓿皂苷对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根据品种、胎次、日龄、体重尽量一致的原则,选择健康无病体重9.2妇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8头(阉公猪和小母猪各半),试验采用4处理3重复单... 研究了苜蓿皂苷对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根据品种、胎次、日龄、体重尽量一致的原则,选择健康无病体重9.2妇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8头(阉公猪和小母猪各半),试验采用4处理3重复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对照组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试验Ⅰ组)、0.50%(试验Ⅱ组)和1.00%(试验Ⅲ组)的苜蓿皂苷。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苜蓿皂苷,提高了仔猪的日增重(0.25%的皂苷添加量效果最佳),降低了料重比(0.50%的皂苷添加量效果最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仔猪的腹泻;2)苜蓿皂苷提高了粗脂肪、粗灰分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对粗蛋白质消化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3)苜蓿皂苷提高了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其中红细胞数量试验ⅡⅢ组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数量试验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皂苷添加量的增加不断提高,葡萄糖含量与之相反,但二者4个处理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碱性磷酸酶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尿素氮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苜蓿皂苷有利于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其最佳添加量在0.25%~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皂苷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血常规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血压、脉搏、血沉、血常规等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26
15
作者 吴伟仙 李素珍 +1 位作者 梁军兵 吴晓宇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观察坐、卧姿对骨科常测指标血压(BP)、脉搏(P)、血沉(ESR)、血常规(BRt)等4类9项监测值的影响。方法组织100例志愿者经同体配对设计,对同体坐、卧两种姿态同一部位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ESR、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目的观察坐、卧姿对骨科常测指标血压(BP)、脉搏(P)、血沉(ESR)、血常规(BRt)等4类9项监测值的影响。方法组织100例志愿者经同体配对设计,对同体坐、卧两种姿态同一部位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ESR、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9项指标进行监测,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坐、卧两种体位9项监测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从卧姿到坐姿,SBP、DBP平均升高5.22%,P升高6.45%,BRt5项指标平均升高9.82%,而ESR却相反,下降18.41%,9项指标两种姿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位改变对BP、P、ESR、BRt等测量结果有显著影响,坐位时BP、P随血液浓度升高而增加,与RBC、HB、HCT等呈正相关,平均r=0.782,与ESR呈负相关,平均r=-0.701。护理人员在观察患者BP、P变化和进行血液采集时,需保持同一体位,以减少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住 血压 脉搏 血沉 血常规
原文传递
妊娠贫血患者不同孕期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蒋永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研究妊娠期贫血患者在不同孕期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选取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98例,其中孕早期22例,孕中期80例,孕晚期96例。对不同孕期患者的贫血类型进行分析,贫血类型包括小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和其他贫血。对妊娠贫血... 目的:研究妊娠期贫血患者在不同孕期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选取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98例,其中孕早期22例,孕中期80例,孕晚期96例。对不同孕期患者的贫血类型进行分析,贫血类型包括小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和其他贫血。对妊娠贫血患者不同孕期的血常规变化进行分析。对贫血患者不同孕期不同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发生率进行分析。对妊娠贫血患者不同孕期的凝血功能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孕期小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类型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贫血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和孕中期主要以小细胞贫血为主,孕晚期以大细胞贫血为主。不同孕期贫血患者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外周血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孕中期贫血患者的HCT、Hb、RBC和MCHC水平显著低于孕早期(P<0.05),孕晚期贫血患者的HCT、Hb、RBC、和MCHC均显著低于孕早期和孕中期(P<0.05)。不同孕期贫血患者轻度贫血和中度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均为轻度贫血,孕中期和孕晚期轻度贫血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不同孕期的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贫血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贫血患者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孕早期(P<0.05)。孕晚期贫血患者的APTT、PT和TT显著低于孕早期和孕中期(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P<0.05)。结论:针对妊娠贫血患者,应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连续检测,以有利于调整营养方案,防止贫血及其他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贫血 血常规 凝血功能 小细胞贫血 大细胞贫血
下载PDF
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接近或超过治疗浓度范围上限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结果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曾艳 刘立丽 闫素英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3年第2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接近或超过治疗浓度范围上限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血液系统的状态,为安全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2012年10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测定丙戊酸钠血清浓度结果大于90μg·mL-1的癫...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接近或超过治疗浓度范围上限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血液系统的状态,为安全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2012年10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测定丙戊酸钠血清浓度结果大于90μg·mL-1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丙戊酸钠用法用量、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指标,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70名患者的丙戊酸钠血清浓度在90~160μg·mL-1;34.8%(24/69)的患者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高于正常范围;63.5%(33/52)的患者血常规指标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或计数、血小板计数(PLT)低于正常范围。结论:丙戊酸钠血清浓度为90~160μg·mL-1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肝功能、血常规指标的严重异常,丙戊酸钠血清浓度>100μg·mL-1是否应定为危急值还值得商榷,但应严密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中毒 血清浓度 肝功能 血常规
下载PDF
血常规、铁代谢检查在不同类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赵晓宁 胡玉芳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究血常规、铁代谢检查在不同类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的诊疗情况,根据其贫血类型的不同,又将其分为大细胞贫血(62例)及小细胞贫血组(26... 目的:探究血常规、铁代谢检查在不同类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的诊疗情况,根据其贫血类型的不同,又将其分为大细胞贫血(62例)及小细胞贫血组(26例)。选择同时期在我院就诊的45例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血常规及铁代谢检查,分析血常规、铁代谢检查在不同类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小细胞贫血发生的孕周显著的早于大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主要发生在孕晚期,而小细胞细胞贫血主要发生在孕早中期。两种贫血孕妇Hb明显低于对照组;RB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小细胞贫血孕妇MCV、MCH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大细胞贫血孕妇MCV、MCH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小细胞组妇MCV、MCH含量明显低于大细胞组。大、小细胞贫血孕妇SI、及S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T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小细胞贫血组SI、及SF水平显著低于大细胞孕妇。两种类型的贫血孕妇血红蛋白浓度(Hb)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红细胞的计数(RB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小细胞贫血孕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大细胞贫血孕妇MCV、MCH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且小细胞组妇MCV、MCH含量明显低于大细胞组。大、小细胞贫血孕妇血清铁(SI)、铁蛋白(SF)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而其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且小细胞贫血组SI、及SF水平显著低于大细胞孕妇。血常规和铁代谢联合检查诊断不同妊娠期贫血的效果显著优于二者单独检查。结论:血常规联合铁代谢检查在不同类型妊娠期贫血孕产妇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分析价值,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铁代谢 妊娠期 贫血
原文传递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6
19
作者 史亚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究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相关血常规检查及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选取55例作为观察组受试对象,并从同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中盲选出55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象... 目的探究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相关血常规检查及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选取55例作为观察组受试对象,并从同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中盲选出55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血常规与生化检验,比较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与各项生化指标的数值结果。结果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PLT)及白细胞计数(WBC)数值明显高于观察组,淋巴细胞数值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谷丙转氨酶(ALT)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肝功能白球比例(A/G)与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常规与生化检验,可有效掌握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细胞功能与生化指标,为预后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医学数据,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检查 生化检验
下载PDF
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博 陈莹莹 谭明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留取我院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53例为非重症,40例为重症)与52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行血常规分析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对比3组受试者血常规...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留取我院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53例为非重症,40例为重症)与52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行血常规分析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对比3组受试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中CD3^+、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与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建立CD3^+、CD4^+、CD8^+与淋巴细胞计数(L)间回归方程,对照组CD3^+=485.45L+313.48(F=59.68,P<0.01),CD4^+=192.57L+290.11(F=24.62,P<0.01),CD8^+=275.14L+18.04(F=23.46,P<0.01);非重症组CD3^+=564.15L+25.04(F=96.56,P<0.01),CD4^+=381.91L-37.45(F=68.60,P<0.01),CD8^+=165.61L+61.83(F=55.47,P<0.01);重症组CD3^+=565.44L+49.09(F=31.87,P<0.01),CD4^+=332.34L-17.37(F=43.64,P<0.01),CD8^+=223.46L+54.39(F=13.90,P<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通过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粗略估计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节约检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淋巴细胞计数 社区获得性肺炎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