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lip 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on the Qianning-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被引量:59
1
作者 周荣军 何玉林 +2 位作者 黄祖智 黎小刚 杨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0-261,共12页
The geometry of the Qianning-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quite complex, and it is composed of four secondary-faults, i.e., the Yalahe fault, Selaha-Kangding fault, Zeduotang fault and Moxi fault. ... The geometry of the Qianning-Kangd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quite complex, and it is composed of four secondary-faults, i.e., the Yalahe fault, Selaha-Kangding fault, Zeduotang fault and Moxi fault. On this segment, three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7.0 occurred in 1725, 1786 and 1955, respectively. Based on a study of fault landform and geochronology (14C and Thermoluminesense),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average horizontal slip rates during the late-Quaternary on all the secondary-faults of the Qianning-Kangding segment as follows: Yalahe fault: (2.0(0.2) mm/a; Selaha-Kangding fault: (5.5(0.6) mm/a; Zeduotang fault: (3.6(0.3) mm/a; Moxi fault: (9.9(0.6) mm/a. The result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rupture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coseismic-slip and paleo-earthquakes show that the strong-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are thousands of years on the Yalahe fault, and 230 to 350 years on the Selaha-Kangding and Zeduotang faults. In the next one hundred years, the recurrence of a strong-earthquake on these faults appears impossible. However, the strong-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on the Moxi fault is about 300 years. Up to now, it has been 214 years since the last earthquake (magnitude 7) occurred in 1786, therefore, this fault is now approaching the condition favorable for the next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速率 复发间隔 断错地貌 古地震 地震趋势 鲜水河断裂带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被引量:54
2
作者 郭长宝 杜宇本 +4 位作者 张永双 张广泽 姚鑫 王珂 刘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程度高,导致滑坡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约32.5%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km范围内,19.77%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1.0km内,15.2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1.0~1.5km内,滑坡的滑动方向多垂直于断裂走向;②八美“土石林”是在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碎裂岩体,该类岩体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滑坡灾害发育密度大;③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发育,在强震作用下形成的部分滑坡滑动彻底,现今稳定性较好;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滑坡处于裂而未滑状态,在适当的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失稳滑动;④断裂带穿越的斜坡或古地震滑坡,在断裂持续活动作用下,稳定性差并多次发生活动;⑤强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断裂带坡体变形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大型滑坡 构造土石林 内外动力耦合作用 地震滑坡
下载PDF
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 被引量:53
3
作者 易桂喜 范军 闻学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最近25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基于沿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b值分布以及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不同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等,分析了不同断裂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进而初步判别该断裂带潜在的强震危险地段。结果表明,鲜... 利用最近25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基于沿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b值分布以及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值的不同组合,结合震源深度分布、历史强震背景等,分析了不同断裂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进而初步判别该断裂带潜在的强震危险地段。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目前存在6个不同活动习性的段落。其中,道孚段自1981年强震后已再次趋于闭锁,原因可能与断层面存在"凹凸体"有关,但应变可能还会进一步积累;八美段目前处于中偏高应力下的相对静止状态,推测其断面正处于新的应力积累阶段;塔公段已有255-300年的无强震期,目前正处于高应力下的相对闭锁状态,震源深度剖面上的小震空白区显示出闭锁断层面的轮廓,应属于未来最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段;康定、磨西二个段落表现出中偏低应力下的稀疏小震滑动及较频繁小震滑动的状态,意味着最晚的一次大地震破裂后断层面尚未重新耦合;石棉段表现出偏高应力下的频繁中-小地震活动与该段的多条断裂交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地震活动 断层面 强震 震源深度 大地震 台网 高应力 闭锁 断面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与2014年康定M_S6.3地震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3 位作者 吴萍萍 郑晨 叶庆东 梁明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41-1953,共13页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康定地震 速度结构 视密度 视磁化强度反演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剪切变形^(40)Ar/^(39)Ar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岳桥 陈文 杨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13-621,共9页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构造测量和白云母、黑云母、钾长石等矿物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分析, 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新近纪左旋剪切变形冷却年龄. 观察和测试结果记录了剪切带两次热事件. 早期热事件(12~10 Ma)对应于鲜水河主干断裂西侧折...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构造测量和白云母、黑云母、钾长石等矿物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分析, 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新近纪左旋剪切变形冷却年龄. 观察和测试结果记录了剪切带两次热事件. 早期热事件(12~10 Ma)对应于鲜水河主干断裂西侧折多山中细粒花岗岩体从高温(>700℃)到中低温(<350℃)的快速冷却; 晚期热事件(5~3.5 Ma)对应于鲜水河主干断裂东侧细粒花岗岩体或岩脉的快速冷却. 测年结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晚新生代向东构造挤出提供了重要的热年代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晚新生代 折多山花岗岩 左旋剪切变形 ^40Ar/^39Ar测年 热年代学 断裂位移量
原文传递
鲜水河断裂带库仑应力演化与强震间关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徐晶 邵志刚 +1 位作者 马宏生 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6-1158,共13页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验证了该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以上地震的相互触发作用,然后采用更符合实际的分层黏弹介质模型研究强震震后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并基于负位错理论计算鲜水河断裂带10个断层段的...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验证了该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以上地震的相互触发作用,然后采用更符合实际的分层黏弹介质模型研究强震震后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并基于负位错理论计算鲜水河断裂带10个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引起的断层上的应力积累.在此基础上,讨论同震、震后、震间效应引起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给出断层上库仑应力随时间的演化.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发生的7次强震均在其前面一系列强震及构造应力加载的驱使下发生,同震、震后、震间三方面效应均引起了鲜水河断裂带不可忽略的库仑应力变化.对断层上的库仑应力状态的研究,可进一步为揭示地震的发生规律、找寻危险断层段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库仑应力变化 黏滞松弛 构造应力加载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破裂源强震震级(M≥6·7)及复发间隔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冉洪流 何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61,共9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破裂源 特征化地震 地震矩 复发间隔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新发现的活动断层:木格措南断裂 被引量:26
8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白明坤 刘富财 刘栋梁 郑勇 卢海建 赵中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78-3188,共11页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之一。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未来几十年内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风险较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川藏铁路,...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之一。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未来几十年内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风险较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川藏铁路,将在康定折多山地区直接穿越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地质地貌解译和详细的野外构造地质填图,新发现一条发育于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之间折多山花岗岩体内的长约24km的全新世活动断层,该断裂空间上可分成北、中、南三段,呈(正滑)左旋右阶雁行状排列,并将其命名为"木格措南断裂"。该活动断裂的发现对完善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的精细几何图像和构造组合特征,准确评价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川藏铁路施工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木格措南断裂 活动断层 地震 川藏铁路
下载PDF
二十年来蠕变和短基线观测反映的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冠中 马瑾 +3 位作者 张鸿旭 王建军 杨永林 王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8-891,共14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性.鲜水河断裂带分段活动现象显著,以道孚县为界,以北的炉霍、道孚断层走滑量相对较大且活动方式稳定,显示张性和左行走滑;以南的乾宁、折多塘断层活动微弱,走滑量小,且滑动状态复杂,其中,乾宁断层为压性和左行走滑,折多塘断层为微弱的右行走滑.这种分段活动特征可能与断层几何及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次级块体的差异运动有关.(2)不同时期断层走滑方式存在交替性.鲜水河断裂带虽以左行走滑为主,但在汶川地震前一些断层段出现过逆向走滑现象.汶川地震前2年,炉霍、道孚断层左行走滑减弱,乾宁、折多塘断层在2007年出现过逆向走滑,至2009年底,逆向走滑区域保持扩展态势.(3)不同测点间距得到的断层错动速率和变形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段落和跨距宽度的走滑速率有所不同:测点间距18.7~65.1m的蠕滑速率为0.01~0.78mm/a;测点间距72~288m的短基线测量为0.02~2.46mm/a,点距十几至几十公里的GPS观测为6~11mm/a;地质滑动速率5~15mm/a.随测点间距的增加,平行断层的位移速率按对数函数增长,视剪应变率按幂函数衰减.我们推测,大间距测点的数据中既包含了跨断层的错动,也包含了断层两侧块体的分布变形;现今的断层形变测量与地质调查之间的差异,说明断层错动速率在时间上不是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蠕变 短基线 分段活动 逆向走滑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辉 刘杰 +2 位作者 石耀霖 张怀 张国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8-818,共11页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依据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整个断裂带的应变积累速率;然后根据GPS观测资料给出的水平应变率和地质给出的鲜水河断裂带断层分段及其相应各段的滑动分布,确定断裂带分段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和强震复发间...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依据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整个断裂带的应变积累速率;然后根据GPS观测资料给出的水平应变率和地质给出的鲜水河断裂带断层分段及其相应各段的滑动分布,确定断裂带分段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和强震复发间隔.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级以上地震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断裂带强震复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强震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了断裂带各分段的强震复发间隔,还影响了整个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应变积累-释放 地震复发间隔 有限元 Coulomb应力
原文传递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杜方 闻学泽 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55-2366,共12页
1973年2月在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发生了M7.6地震破裂.自那以来,先后在炉霍县虾拉沱布设了若干横跨该地震断层(1973年破裂带)的地壳形变观测系统,包括断层近场的短基线、短水准、蠕变仪、人工构筑物等,以及断层近-远场的GPS观测站.利用这... 1973年2月在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发生了M7.6地震破裂.自那以来,先后在炉霍县虾拉沱布设了若干横跨该地震断层(1973年破裂带)的地壳形变观测系统,包括断层近场的短基线、短水准、蠕变仪、人工构筑物等,以及断层近-远场的GPS观测站.利用这些观测系统的长期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变形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建立起解释这些特征的动力学模式.研究表明:(1)1973年地震后的头5年,地震断层在虾拉沱场地表现为开放性质,近场的断层震后滑动以无震左旋蠕滑为主,速率达到10.27 mm/a,且伴有微量的拉张性蠕动作用;1979年以来,左旋蠕滑速率由5.3 mm/a逐渐减小到2.27 mm/a,减小的过程呈对数函数型,反映此阶段断层面已逐渐重新耦合、正朝闭锁的方向发展,并伴有部分应变积累.(2)1999年以来,地震断层两侧远场的相对左旋位移/变形速率为10 mm/a,远大于同时期断层近场(跨距40~144 m)的左旋蠕滑速率0.66~2.52 mm/a;远-近场位移/形变速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地震断层两侧各宽约30 km的范围,显示出这是与大地震应力应变积累释放相关的断裂带宽度.(3)结合动力学背景与深部构造信息,本文对这里断层的震后位移/变形及其时、空变化的机理进行初步解释,要点是:震后约5年之后,由于逐渐增大的断层滑动/摩擦阻抗,上地壳脆性层中的断层面由震后初期的开放性质逐渐转向重新耦合、并朝闭锁的方向发展,但其两侧地块深部持续的延性相对运动拖拽着浅部脆性层发生相应的弹性位移/变形.(4)可估计再经历15~25年,研究断裂段将完全"闭锁",即进入积累下一次大地震应力应变的震间闭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1973年地震破裂 跨断层形变测量 GPS测量 震后滑动/变形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秋文 张培震 +2 位作者 王乘 汪一鹏 MichaelA.Ellis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53,228,共11页
探讨了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地震的触发与延缓效应,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断裂段时间上连续发生的4次M_s6.0以上地震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每次地震发生后,在周围其它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后续地震的触发... 探讨了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地震的触发与延缓效应,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断裂段时间上连续发生的4次M_s6.0以上地震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每次地震发生后,在周围其它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以及1973年炉霍M_s7.6地震和1981年道孚M_s6.9地震发生后,在其周围最易破坏失稳的微破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余震活动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4次地震的累积触震与缓震效应加以定量考虑,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断裂段的地震潜势进行了重新计算,并与已有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和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触震与缓震效应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每次地震都发生于受其先前发生的地震影响而产生同震库仑应力增加的断裂段上,不同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和缓震效应导致地震复发概率的改变可高达30.5%以上,主震后的余震大多发生于同震库仑应力增加较高的微破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相互作用 触震 缓震效应 地震潜势 鲜水河断裂带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永林 苏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多个跨断层形变场地20余年的测量资料,分析了该断层的活动特征;结合沿断裂带强震破裂的时空信息,对不同断裂部位的现今构造活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现今形变活动的空间分段性显著:北西段为偏张性左旋走滑...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多个跨断层形变场地20余年的测量资料,分析了该断层的活动特征;结合沿断裂带强震破裂的时空信息,对不同断裂部位的现今构造活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现今形变活动的空间分段性显著:北西段为偏张性左旋走滑运动,中段为偏压性左旋走滑运动,南东段则以张性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场地的断层活动量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反映出断裂带正向闭锁的趋势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跨断层形变测量 断层活动分段性 应变积累 强震危险区段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彩虹 李雪 +2 位作者 郭长宝 张绪教 杨志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73-1486,共14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地震滑坡灾害,对重大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基于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地震滑坡防控需要,在研究分析区域地...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地震滑坡灾害,对重大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基于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地震滑坡防控需要,在研究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鲜水河断裂带两侧约20 km的区域,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结果显示,地震滑坡极高危险性区、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及低危险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11.77%、33.33%和48.62%,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康定-磨西段及大渡河附近,有63.66%的地震滑坡分布在地震滑坡极高和高危险区.成功率(ROC)曲线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滑坡危险性性评价的准确率为74.3%,评价结果精确度较高.区内正在规划建设的部分铁路、公路等途经泸定县、康定市等地震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建议在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时加强隧道口等工程点地震滑坡防控.研究结果将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Newmark模型 鲜水河断裂带 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调查工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测量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吕弋培 李铁明 廖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3-340,共8页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多年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分析,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带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断裂带破裂区表现为较高速率的蠕滑运动,其运动速率又以极震区为中心向两侧衰减,“闭锁区”则具有运动停滞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分段性。断层...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多年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分析,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带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断裂带破裂区表现为较高速率的蠕滑运动,其运动速率又以极震区为中心向两侧衰减,“闭锁区”则具有运动停滞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分段性。断层形变的特殊形态还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如每当形变出现“V”(或倒“V”)字型时,会有中小地震对应;断层扭动反向与变化也与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断层蠕变 地震学 形变测量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谢富仁 祝景忠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3,共9页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滑动 第四纪 构造作用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利用断裂带上的低b值识别凹凸体方法的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正芳 周本刚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1970年以来记录的小震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Zmap软件,去除了断裂带上的丛集数据和余震,划定了有效地震数据的时间和震级范围,通过最大似然法求取了断裂带所在区域的b值...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1970年以来记录的小震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Zmap软件,去除了断裂带上的丛集数据和余震,划定了有效地震数据的时间和震级范围,通过最大似然法求取了断裂带所在区域的b值分布图。基于b值大小与应力高低成反比的原理,通过断裂带上低b值区识别凹凸体的位置。就龙门山断裂带,通过低b值区识别出的凹凸体的位置与汶川地震发生的起始破裂位置和极震区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而鲜水河断裂带由于受到小震数据的限制,部分段缺失b值分布,但整条断裂带仍可清晰识别出凹凸体位置,且1725年以来的历史强震和1970年以来5级以上的历史地震基本上都位于此区域。断裂带的实例分析结果证明,利用小震数据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b值分布图,其相对低b值区与历年强震发生的位置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为验证利用低b值区识别凹凸体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B值 凹凸体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东雨 陈立春 +4 位作者 梁明剑 高帅坡 曾蒂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3-643,共21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_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000~2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乾宁段 古地震 地震复发行为 巴颜喀拉块体
下载PDF
基于跨断层测量的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腊月 季灵运 +1 位作者 李玉江 占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9-750,814,共12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30多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几次强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1982—2015年)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段落的活...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30多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几次强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1982—2015年)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段落的活动速率都不相同,其中炉霍段、道孚段的活动速率大于乾宁段,乾宁段趋于闭锁状态;断层活动参数时间序列曲线具有较明显的线性运动特征,但在个别时段内会出现偏离直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此外,断层三维活动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断层水平走滑量和水平张压量的主成分和综合指标在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趋势性转折和破趋势的异常变化,断层垂直升降量第一主成分在2013年也出现了相对小幅转折变化,这些异常变化可能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2008年汶川MS8.0、2010年玉树MS7.1和2013年芦山MS7.0等地震有关,属于这几次大震的前兆、同震或震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跨断层测量 断层活动参数 主成分分析 地震前兆
下载PDF
综合利用多种地壳形变观测资料计算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铁明 祝意青 +6 位作者 杨永林 徐云马 安艳芬 张瀛 冯胜涛 槐岩珂 杨九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3-1335,共13页
本文首先沿走向将鲜水河断裂带划分为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和磨西五个断裂段,利用沿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测量资料计算了近场的断层活动参数,利用覆盖断裂带相对较大区域的重力、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重力场动态变化、GP... 本文首先沿走向将鲜水河断裂带划分为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和磨西五个断裂段,利用沿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测量资料计算了近场的断层活动参数,利用覆盖断裂带相对较大区域的重力、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重力场动态变化、GPS速度场.基于重力场动态变化和GPS速度场采用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具有全局优化的优势)分别反演计算了五个断裂段断层活动参数,将结果中的走滑分量作为五个断裂段的现今走滑速率.通过对以上三类现今走滑速率及五个断裂段的地质平均滑动速率进行融合与对比分析,将重力资料反演计算结果作为断裂带整体走滑速率,与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计算的断层滑动速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判定了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所跨断裂的性质,最终给出了五个断裂段的现今整体左旋走滑速率和部分分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结果为:(1)炉霍段为9.13mm·a^(-1),虾拉沱区域西支断裂为2.46mm·a^(-1),东支断裂为5.84mm·a^(-1).(2)道孚段为8.57mm·a^(-1),东南段沟普区域西支断裂为1.78mm·a^(-1),东支断裂为6.79mm·a^(-1).(3)乾宁段为7.67mm·a^(-1).(4)康定段为6.14mm·a^(-1).(5)磨西段为4.41mm·a^(-1).本文还定性讨论了断裂带两侧重力、GPS测点覆盖范围内活动地块的三维弹塑性变形和古地震、历史地震造成的永久位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地壳形变测量 分段 反演计算 滑动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