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2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180
1
作者 王岩 朱盛修 赵德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567-569,共3页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自1983年3月~1994年1月,作者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0例(75侧),经过3~11年随访,并采用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判定,优良率占...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自1983年3月~1994年1月,作者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0例(75侧),经过3~11年随访,并采用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判定,优良率占88.5%。其具有以下优点:(1)清除死骨彻底减压;(2)重建股骨头血液循环系统;(3)带血管的骨膜植入可为股骨头带人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重建。此种手术方法适于治疗各种类型股骨头缺血坏死I、II、III期患者,对于部分较年轻不宜行关节置换的晚期病例,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且不妨碍日后人工关节的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 坏死 骨膜移植 髂骨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病灶中抗痨药物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47
2
作者 戈朝晖 王自立 魏敏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椎各部位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应用2SHRZ/2.5H2R2Z2(4.5个月)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有无病椎骨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化疗第4周手...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椎各部位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应用2SHRZ/2.5H2R2Z2(4.5个月)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有无病椎骨硬化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化疗第4周手术,依据手术取材时间分为术晨服药后120~130、180~190 min两个时相点,取硬化组的病椎硬化壁、硬化壁外'亚正常骨'、硬化壁内结核病变组织和非硬化组的病椎结核病变组织、病变组织外'亚正常骨'以及两组患者的血浆、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样本的药物浓度.结果(1)吡嗪酰胺(PZA)和异烟肼(INH)各时相血药浓度与文献报道健康人单次服药的药时数据相近,利福平(RFP)则低25%,各药血药浓度高于髂骨及病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2)两组中'亚正常骨'与髂骨内的INH和RFP均达到了各自的杀菌浓度水平,PZA超过其细胞内酸性条件下MIC的5倍.三种药物各自在'亚正常骨'与自身对照的髂骨之间浓度相近.(3)硬化组中硬化壁的药物浓度仅为各药的最小抑菌浓度水平(MICs),远低于壁外围'亚正常骨',壁内的结核病变组织中未检出上述三种药.(4)非硬化组结核坏死、干酪组织中RFP及PZA的浓度相当于各自的MICs,远低于其他组分,而INH却达到细胞内杀菌浓度.结论INH、RFP和PZA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骨与病椎'亚正常骨'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硬化壁极低,远低于治疗浓度水平;硬化壁内的病变组织无药物分布.硬化骨的存在成为抗结核化疗药物难于在椎体病灶内渗透的主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脊柱结核 INH 髂骨 病变组织 RFP 患者 药物浓度 杀菌浓度 取材时间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41
3
作者 刘楠 张熙哲 冯艺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产妇9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髂腹下/髂...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产妇9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IH/II组)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每组30例。IH/II组术后行双侧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TAP组术后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神经阻滞用药为0.5%罗哌卡因1.5 mg/kg+地塞米松5 mg。3组术后均采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维持术后48 h内静态和动态疼痛数字评分〈4分。记录术后6、12、24、36和48 h的吗啡累积用量。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IH/II组和TAP组各时点吗啡累积用量降低(P〈0.01);与IH/II组比较,TAP组术后6和12 h时吗啡累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6和48 h时吗啡累积用量增加(P〈0.05)。均未见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发生。 结论对于剖宫产术患者,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均可产生术后镇痛效果,且前者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腹肌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检查 镇痛 产科
原文传递
成人髂骨钉钉道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郑召民 陈辉 吕游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对中国成人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骨锚固通道各参数进行影像学测量,探讨髂骨钉置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60名中国成人进行髂骨三维重建,在斜侧位图像上测量双侧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连线全长及此连线与坐骨切迹上... 目的对中国成人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骨锚固通道各参数进行影像学测量,探讨髂骨钉置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60名中国成人进行髂骨三维重建,在斜侧位图像上测量双侧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连线全长及此连线与坐骨切迹上顶点的距离,在沿该连线截面图像上测量双侧钉道通路中髂骨两个狭窄点松质骨与皮质骨的厚度、髂后上棘至第二狭窄点的长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参数均值的95%置信区间: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为(140.6±1.1)mm,髂后上棘咬除深度男性为(16.9±0.6)mm、女性为(15.9±0.8)mm,过第二狭窄点长度男性为(67.1±0.6)mm、女性为(70.1±1.4)mm,坐骨切迹上顶点到髂后上棘-髂前下棘连线距离为(18.3±0.8)mm,第一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0±0.7)mm、女性为(9.0±0.8)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17.3±0.6)mm、女性为(15.7±0.7)mm,第二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8±0.7)mm、女性为(8.1±0.7)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22.7±0.3)mm、女性为(19.1±0.8)mm。各参数变异度较大,且除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及坐骨切迹到该通道高度外,其余各参数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髂骨由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存在一个直线骨性钉道通路,且该钉道通路中有两个狭窄点,对髂骨钉起锚固作用,通过两个狭窄点的髂骨钉可保证进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骨螺丝 摄影测量术
原文传递
三种经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进 孔清泉 宋跃明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08-614,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接受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探讨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方法2010年8月至2...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接受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探讨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椎间孔、椎板间和经髂骨椎间孔3种手术入路的PELD治疗的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29~72)岁,平均病程6.7(3~23)个月,记录治疗方案选择及手术中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价患者腰痛、腿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功能恢复,术后12个月评价责任神经根功能。结果所有手术均完成,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的病例(椎间孔外合并椎间孔内型)中转为经髂骨入路完成手术。经髂骨入路平均手术时间长于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分别是75(65~110)min,45(35~80)min,50(40~90)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经椎间孔入路16.5次、经椎板间入路2.6次、经髂骨入路33.4次。所有病例均获至少12个月随访,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经髂骨入路组有1例骶髂关节面的损伤,目前尚无复发病例。术后各组内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间孔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1±5.9)分、(71.8±7.5)分、(38.6±4.5)分降至术后1年(3.3±2.5)分、(4.4±4.6)分、(7.2±2.6)分(P<0.05);椎板间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5±5.2)分、(71.0±5.8)分、(37.7±4.3)分降至术后1年(7.0±3.6)分、(4.7±4.7)分、(8.1±4.2)分(P<0.05);经髂骨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板切除 腰椎 髂骨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9
6
作者 吴攀峰 唐举玉 +3 位作者 李康华 梁捷予 俞芳 周征兵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 探讨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走行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穿支定位,设计切取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嵌合穿支皮瓣,髂骨瓣与穿支皮瓣仅以... 目的 探讨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走行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穿支定位,设计切取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嵌合穿支皮瓣,髂骨瓣与穿支皮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髂骨瓣重建骨缺损,穿支皮瓣覆盖皮肤缺损创面.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2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1例;4例为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后,Ⅱ期行嵌合瓣修复,8例为外院转入的开放感染创面,2例为慢性窦道流脓创面.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混合感染1例,无菌生长2例.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 18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髂骨瓣与受区骨均在8~ 10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四肢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吻合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只需吻合一组母体血管,皮瓣与骨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操作方便、血供可靠,可实现创面立体修复,是一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旋髂深动脉 嵌合穿支皮瓣 骨缺损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传统方法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振威 冯宝莹 +2 位作者 张诚章 余建华 罗富荣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28期3646-3649,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外侧入路THA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n=44):试验(TG)组患者术后30min内行超声引导纵向腹股沟韧带水平...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外侧入路THA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n=44):试验(TG)组患者术后30min内行超声引导纵向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FICB;对照(CG)组术后30min内行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处FICB。两组髂筋膜间隙均注射0.25%罗哌卡因共35mL,于术后3(T1)、6(T2)、12(T3)、24(T4)、48(T5)、72h(T6)的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检测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0~24、>24~48、>48~72h记录舒芬太尼消耗量;术后T2、T3、T4时刻评价股神经(FN)、闭孔神经(ON)和股外侧皮神经(LFCN)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与CG组比较,TG组各个时间段舒芬太尼消耗量减少(P<0.05),术后T3、T4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VAS评分降低(P<0.05),ON和LFCN感觉阻滞成功率高(P<0.05);患者满意度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水平以上FICB应用于THA的术后镇痛效果好,ON和LFCN感觉阻滞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筋膜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镇痛
下载PDF
超大髂骨皮瓣术式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勇 裴国献 +4 位作者 张成进 王成琪 李忠 姚旺祥 梅良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对髂骨皮瓣术式进行改良,扩大髂骨皮瓣的切取面积,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在解剖学基础上,利用旋髂深动脉为蒂,串联旋髂浅动脉,组成一蒂双动脉的供血系统,临床应用24例,切取面积:髂骨大小为2cm×10cm,皮瓣为30cm×12cm。... 目的对髂骨皮瓣术式进行改良,扩大髂骨皮瓣的切取面积,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在解剖学基础上,利用旋髂深动脉为蒂,串联旋髂浅动脉,组成一蒂双动脉的供血系统,临床应用24例,切取面积:髂骨大小为2cm×10cm,皮瓣为30cm×12cm。结果临床应用24例,全部存活,外形良好;骨缺损全部愈合。结论应用此术式可以一期修复巨大的骨皮肤缺损,增加了髂骨皮瓣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邹沙沙 陈婷婷 +4 位作者 田汝辉 常燕燕 王亚楠 李铮 胡洪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期931-937,共7页
背景:目前,自体髂骨移植被广泛认为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然而,髂嵴供骨区常出现并发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自体髂骨植骨后供骨区并发症的种类及发... 背景:目前,自体髂骨移植被广泛认为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然而,髂嵴供骨区常出现并发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自体髂骨植骨后供骨区并发症的种类及发生率。方法:检索Pub Med Medline、Ovid Medline、Cochrane Database、Embase Data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Iliac crest bone graft"或"autologous bone graft"或"bone graft donor site"或"complication"或"Morbidity"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74篇文献。根据检索条件及评价标准,最终筛选出30篇临床研究报道进行Meta分析,共计2476例患者。采用SPSS13.0和R软件及其Meta程序包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自体髂骨植骨后供骨区主要并发症包括供骨区≥6个月长期疼痛(发生率=7.88%,95%可信区间4.76%-12.79%)、供骨区感染(发生率=4.26%,95%可信区间2.95%-6.12%)、血肿及血清肿(发生率=6.55%,95%可信区间4.90%-8.70%)、神经损伤(发生率=5.85%,95%可信区间3.46%-9.71%)、感觉障碍(发生率=10.1%,95%可信区间6.07%-16.23%)。可见髂骨取骨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循证医学 髂骨 自体移植 供骨区 并发症 疼痛 感染 感觉障碍 发病率 META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髂骨双钉在腰-髂重建结构中的生物力学优势 被引量:20
10
作者 于滨生 郑召民 +2 位作者 庄新明 李泽民 吕维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9-593,共5页
目的 评价髂骨单钉与髂骨双钉技术对腰-髂重建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具成人新鲜尸体L2-骨盆标本,于L3-L5行椎弓根钉固定,将该结构定义为完整状态.对完整状态进行测试后制作骶骨全切失稳模型,每一标本均应用四种髂骨钉技术行L3-髂骨钉... 目的 评价髂骨单钉与髂骨双钉技术对腰-髂重建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具成人新鲜尸体L2-骨盆标本,于L3-L5行椎弓根钉固定,将该结构定义为完整状态.对完整状态进行测试后制作骶骨全切失稳模型,每一标本均应用四种髂骨钉技术行L3-髂骨钉-棒稳定重建:A组,髂骨单枚短钉;B组,髂骨单枚长钉;C组,置入髂骨上、下柱的髂骨双枚短钉;D组,置入髂骨下柱的髂骨双枚短钉.髂骨钉的安装及测试顺序随机产生.在MTS材料试验机上,对标本施加800 N压缩和7 N·m扭转载荷,记录L3-髂骨的结构刚度.结果 (1)轴向压缩下,四组的压缩刚度依次为完整状态的73%、76%、98%和112%,A组和B组低于完整状态及C组和D组(P〈0.05).其中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扭转测试中,四组的扭转刚度依次为完整状态的72%、79%、105%和109%,A组和B组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中A组与B组,完整状态、C组与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骶骨完全切除所导致的失稳,单枚髂骨短钉与长钉均难以恢复局部的初始稳定性;而双枚髂骨短钉在抗压缩与抗扭转能力方面均高于单枚髂骨钉,可获得与初始状态等同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骶骨 骨螺丝 髂骨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游离旋髂浅动脉髂骨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19
11
作者 潘朝晖 王剑利 +4 位作者 李洪飞 薛山 赵玉祥 刘学胜 叶兴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总结游离旋髂浅动脉髂骨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体会。方法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应用髂骨骨皮瓣修复掌、指骨节段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右手7例,左手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关节、伸肌腱损伤。髂骨皮瓣大小:10.0... 目的总结游离旋髂浅动脉髂骨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体会。方法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应用髂骨骨皮瓣修复掌、指骨节段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右手7例,左手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关节、伸肌腱损伤。髂骨皮瓣大小:10.0cm×10.0cm~4.0cmX2.0cm,其中2例以大小分别为18.0cm×12.0cm和16.0cmx8.0cm的股前外侧皮瓣串联。髂骨骨瓣大小:5.0cm×4.0cm×0.5cm~2.0cm×1.0cm×0.5cm;重建单一指骨4例,单一掌骨4例,双掌骨1例,三块掌骨1例。结果所有皮瓣完全成活。骨愈合平均时间2.2个月。随访10-24个月,皮瓣的皮肤色泽、温度正常,3个月皮瓣周缘恢复痛觉,6—7个月皮瓣中心恢复痛觉。患手因关节、肌腱损伤,残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DASH评分平均为15.8分。供区无疼痛,无瘢痕增生及瘢痕疙瘩。结论旋髂浅动脉蒂游离髂骨骨皮瓣供区损伤轻,适合修复严重外伤所致掌、指骨节段缺损伴较大面积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 髂骨 骨皮瓣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足骨及软组织损伤缺损的组合组织修复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剑利 付兴茂 +4 位作者 潘朝晖 郭永强 赵雁 杨华山 王成琪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研究解决足部创伤及疾病造成的足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减少和减轻足残疾和功能不良率,最大限度的恢复足功能和外型。方法对于足背、前足、足跟、踝下等部位单纯软组织缺损,可采用局部转移或旋转皮支皮瓣、筋膜皮瓣,游离皮... 目的研究解决足部创伤及疾病造成的足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减少和减轻足残疾和功能不良率,最大限度的恢复足功能和外型。方法对于足背、前足、足跟、踝下等部位单纯软组织缺损,可采用局部转移或旋转皮支皮瓣、筋膜皮瓣,游离皮瓣,游离全厚植皮等方法修复;足底负重区采用预制皮瓣方法解决;前足、足跟及其它跗骨复合组织缺损采用带血管髂骨加皮瓣组合移植重建;内外踝缺损应予以重建。结果247例患者经1.5~5年随访,按美国AOFAS踝-足评分标准:优84例,良107例,可42例,差14例。结论髂骨用于重建再造跖骨缺损尤其是多跖骨缺损、跟骨缺损,稳定且触地面积大、承压小;内外踝可取带筋膜的髂骨和腓骨头重建骨及韧带缺损;组合带血管骨与皮瓣修复缺损,可恢复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髂骨 皮瓣 外踝 前足 足跟 组织修复 生理功能 游离 恢复
原文传递
髂骨翼肿瘤的切除与重建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卫 唐顺 +1 位作者 董森 李晓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3-816,共4页
目的 探讨髂骨翼肿瘤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61例髂骨翼肿瘤患者接受髂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12~78岁,平均43岁。根椐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肿瘤累及Ⅰ区36例,Ⅰ、Ⅱ区17例,Ⅰ、Ⅳ区8... 目的 探讨髂骨翼肿瘤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61例髂骨翼肿瘤患者接受髂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12~78岁,平均43岁。根椐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肿瘤累及Ⅰ区36例,Ⅰ、Ⅱ区17例,Ⅰ、Ⅳ区8例。肿瘤切除术后,检查骨缺损的大小,将钉棒系统应用于髂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重建中。对于肿瘤累及Ⅳ区的患者,行钛网杯重建髋臼顶及全髋置换术。对于儿童患者,采用植骨或斯氏针+骨水泥固定。结果61例髂骨肿瘤切除的患者中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个月至6年,平均43个月。其中33例存活,无肿瘤局部复发迹象;15例死亡。36例行Ⅰ区肿瘤切除的患者中,19.4%(7/36)出现局部复发;17例行Ⅰ、Ⅱ区肿瘤切刮、骨水泥填充、髋臼重建的患者中,35.3%(6/17)出现局部复发;8例行Ⅰ、Ⅳ区肿瘤切除的患者中,1例死于围手术期,50.0%(4/8)局部复发。功能结果:36例行Ⅰ区肿瘤切除的患者,术后有正常行走功能。17例行Ⅰ、Ⅱ区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髋臼顶重建、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可将钉棒系统应用于成人患者髂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重建中,维持骨盆环的完整。对于儿童的髂骨肿瘤切除后的重建,应尽量采用比较简单的固定。可应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取自残存的部分髂骨)植于髂骨颈与骶骨翼之间,用加压螺丝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骨肿瘤 切除 重建
原文传递
带血管蒂髂骨移植对缺血坏死股骨头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周谋望 朱盛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缺血 移植 血管蒂 髂骨
原文传递
包裹式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梅海波 赫荣国 +8 位作者 刘昆 伍江雁 唐进 叶卫华 胡欣 谭谦 朱光辉 易银芝 董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介绍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特殊表面植骨方法——“包裹式自体髂骨移植”的手术技术,探讨其促进假关节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在采用髓内棒固定、llizarov环形外固定装置固定和自体髂... 目的介绍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特殊表面植骨方法——“包裹式自体髂骨移植”的手术技术,探讨其促进假关节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在采用髓内棒固定、llizarov环形外固定装置固定和自体髂骨移植的联合手术方法中,采用包裹式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5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2岁(10个月至12.5岁),其中3岁以下者31例(占61%)。按照Crowford分型,51例中,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43例。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时随访发现,胫骨假关节包裹式植骨部位出现明显增粗,呈现为明显的梭形或纺锤形膨大改变。51例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年(6个月至3.1年),其中获得2年以上随访19例。拆除Ilizamv外固定器的平均时间为3.5个月(3—4.5个月)。按照Johnston临床分级系统,Ⅰ级26例,Ⅱ级21例,Ⅲ级4例;按照OhnishiX线分级标准,假关节愈合42例,假关节延迟愈合5例,假关节不愈合4例。结论自体髂骨移植能提供有活性的成骨细胞和诱导成骨的糖蛋白和骨形成蛋白,而包裹式植骨有助于保持松质骨碎块与假关节周围紧密接触,允许在局部形成高能度的糖蛋白和骨形成蛋白等化学诱导因子,有促进假关节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移植 胫骨 先天性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郑和平 康庆林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程可将其分为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嵴上段。①腹股沟段沿途发出(2~4)支、外径为0.2~1.8mm的腹壁肌支至邻近肌肉,其中优势肌支长(9.0±0.5)cm,外径为(1.4±0.1)mm;②髂嵴内段沿途发出(2~8)支、外径为0.2~0.7mm肌骨支穿过肌肉附丽进入髂嵴前部;③髂嵴上段延续为肌皮穿支并穿过深筋膜支配11cm×14cm的皮肤。结论:以旋髂深动脉蒂,可切取以腹股沟段的腹壁优势肌支肌瓣、髂嵴内段的肌骨支骨瓣和终末段的肌皮穿支皮瓣,从而形成嵌合组织瓣。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髂骨 穿支皮瓣 嵌合皮瓣
下载PDF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髂骨后部骨折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郭晓山 池永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580-1582,共3页
目的介绍经皮加压螺钉固定髂骨后方骨折术,并就手术方法、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操作要点及手术效果进行讨论。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对12例髂后方骨折伴前环不稳的患者进行了经皮内固定术。术后行X线片检查。结果术后12例患者全部获... 目的介绍经皮加压螺钉固定髂骨后方骨折术,并就手术方法、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操作要点及手术效果进行讨论。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对12例髂后方骨折伴前环不稳的患者进行了经皮内固定术。术后行X线片检查。结果术后1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12例患者骨盆环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垂直移位完全纠正,2例遗留轻度旋转移位,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加压螺钉固定髂骨后方骨折损伤小、出血少、固定效果良好,是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髂骨 经皮 空心螺钉
原文传递
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 被引量:16
18
作者 茹江英 仓海滨 +1 位作者 胡传亮 胡玉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04-611,共8页
背景:对于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非峡部骨折、骨缺损等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患者,更换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目的:对18例应用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附加侧板联合植骨... 背景:对于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非峡部骨折、骨缺损等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患者,更换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目的:对18例应用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住院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保留原髓内钉,附加6-11孔动力加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远、近端各拧入2-4枚普通或锁定、单或双皮质螺钉,同期行自体髂骨植骨术。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6个月。X射线片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骨性愈合率为100%;其中13例患者于治疗后6-9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另5例患者于治疗后10-11个月达到骨性愈合。Tohner-Wrnch标准评定结果显示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优良率为100%。且植入物无腐蚀、断裂等情况,无植入物宿主反应。可见保留原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 股骨干骨折 髓内钉 骨不连 附加侧板 植骨 髂骨 生物相容性 植入物 骨性愈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书良 李启义 +1 位作者 李建明 高书图 《中医正骨》 2015年第5期31-32,35,共3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32例新鲜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20-64岁,中位数40.5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车祸伤17例,高处坠...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32例新鲜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20-64岁,中位数40.5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7例。转子间骨折19例,其中EvansⅢ型8例、Ⅳ型7例、Ⅴ型4例;转子下骨折13例,其中Russell-TayloⅠa型2例、Ⅰb型3例、Ⅱa型4例、Ⅱb型4例。5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术后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中位数6个月。骨折均在12-24周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至随访结束时未发生感染、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按照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6例。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安全性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下骨折 骨折 粉碎性 骨折固定术 接骨板 骨移植 髂骨
下载PDF
Onlay植骨术对改善齿槽嵴种植骨量重度不足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齐翊 张健 +3 位作者 哈斯巴根 鲍琰 孙曜 王汝江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8-460,I0002,共4页
骨内牙种植需要充足的骨量使种植体完全容纳于骨组织中,齿槽嵴骨量不足会直接影响种植效果。针对牙种植的骨增量方法有多种,如引导骨再生,骨劈开、骨挤压技术及上颌窦底提升等。但对于齿槽骨重度缺损,剩余骨量无法保证种植体在正确轴向... 骨内牙种植需要充足的骨量使种植体完全容纳于骨组织中,齿槽嵴骨量不足会直接影响种植效果。针对牙种植的骨增量方法有多种,如引导骨再生,骨劈开、骨挤压技术及上颌窦底提升等。但对于齿槽骨重度缺损,剩余骨量无法保证种植体在正确轴向及位点植入并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时,onlay植骨术则以其可以使齿槽嵴在水平向、垂直向中任一方向或双向同时增加骨量的特点,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旧。现将我院已完成的11例应用onlay植骨技术改善齿槽嵴种植骨量重度不足的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牙种植体 骨移植 下颌骨 髂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