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 被引量:68
1
作者 曾宪义 马小红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73,共13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中文“法”字的字义并非一成不变 ,尤其近代以来中文“法”字的内涵不断丰富 ,以致将古代社会中许多“礼”的内容纳入其中。如果用现代已经变化并且仍在不断变化的“法”的概念、含义僵化地去对照、解释中国传统法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中文“法”字的字义并非一成不变 ,尤其近代以来中文“法”字的内涵不断丰富 ,以致将古代社会中许多“礼”的内容纳入其中。如果用现代已经变化并且仍在不断变化的“法”的概念、含义僵化地去对照、解释中国传统法 ,必然会产生诸多的误解。实际上 ,礼与法是中国传统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礼缺乏必要的探讨 ,我们就无从知晓中国传统法的精神 ,无法解释中国传统法的所以然。传统法中的“法” ,多指制度层面 ,这一点在秦汉后更为突出。而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法 古代 法治 音律 法律 礼制 礼义 价值取向 礼教
原文传递
民族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延伸(九声音阶·含五声音阶因素的十二音序列)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震亚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2-73,共52页
前言 音律音阶的衍变,在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遥远的洪荒时代,先民如何从可以无限细分其高低的声音中,找到可以按原始的音律,发出出入控制其高低的声音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由于声音转瞬即逝,未留下可以据以确切断定这个飞... 前言 音律音阶的衍变,在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遥远的洪荒时代,先民如何从可以无限细分其高低的声音中,找到可以按原始的音律,发出出入控制其高低的声音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由于声音转瞬即逝,未留下可以据以确切断定这个飞跃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依据。但这个飞跃开始了人类音乐文化的篇章,异常重要。这个飞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就会找到自己的音律。其产生似乎是多元的。各民族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音律、音列、音阶、调性、调式等等。其间有同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音乐创作 十二音序列 九声音阶 五声音阶 音乐文化 音律 民族 音乐实践 表现手段 发展史
原文传递
“四字格”与成语修辞 被引量:23
3
作者 莫彭龄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4-58,共5页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这是唯一的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形式。它最能体现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要求,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而成语修辞的基本要求是“四字格”化,由于“四字格”的影响和制约,成语修辞在...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这是唯一的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形式。它最能体现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要求,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而成语修辞的基本要求是“四字格”化,由于“四字格”的影响和制约,成语修辞在对偶、音律、色彩、辞格等方面显现出丰富多采且又别具一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修辞 四字格 汉语 审美 对偶 音律 色彩 辞格 借代
下载PDF
曾侯乙墓编钟音律的探讨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湘 《音乐研究》 1981年第1期70-80,共11页
本文拟对曾侯乙墓战国编钟的音律作一初步探讨,以了解当时乐律中的某些问题。因笔者限于业务水平,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同志们提出批评和指正。编钟的音高编钟为青铜制,一套共65件,分上、中、下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全部是钮钟,... 本文拟对曾侯乙墓战国编钟的音律作一初步探讨,以了解当时乐律中的某些问题。因笔者限于业务水平,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同志们提出批评和指正。编钟的音高编钟为青铜制,一套共65件,分上、中、下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全部是钮钟,共19件,中层及下层有甬钟45件,下层中央(右起第5钟)为鎛钟,是楚惠王酓章在曾侯乙死时赠送给死者的。每个钟都能发音,并且都有错金铭文记载该钟发音的音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曾侯乙墓 音高 初步探讨 音分 铭文 三分损益律 音律 八度音 发音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杜亚雄 《中国音乐》 1984年第1期28-32,共5页
音乐体系与“乐制”不同,“乐制”德文为Ton System,英文为Tonal System,日文译作“音组织”或“音体系”,它“主要系指音乐的理论基础中关于音高侧面的体系。包括音律、音阶、调式、调性的一切方面的概念。”音乐体系则包括以下四个方... 音乐体系与“乐制”不同,“乐制”德文为Ton System,英文为Tonal System,日文译作“音组织”或“音体系”,它“主要系指音乐的理论基础中关于音高侧面的体系。包括音律、音阶、调式、调性的一切方面的概念。”音乐体系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乐音本身的构造;乐音的组织形式,即“乐制”;节拍和节奏的特征;音乐织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体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音组织 中国音乐体系 调式 音阶 音律 节奏 音乐织体 节拍
原文传递
中国十二律的最初状态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克仁 应有勤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8-100,共13页
中国音乐十二律的原始状态不是曾候乙编钟的纯律和五度相生律,而是从同一根管子上用开管和闭管的方式吹出的谐音列中选出某些谐音合成的。这也是中国古老的音乐乐律史中一直把音律分为阳声(阳律)和阴声(阴律)这一奇特现象的渊源所在。
关键词 最初状态 十二律 五度相生律 曾候乙编钟 中国音乐 奇特现象 原始状态 纯律 渊源 音律
原文传递
四方风新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饶宗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67-72,共6页
人立于天地之中,对自然界物象的观察,最基本的是方向的辨认。因为空间的区划是人的周遭最重要的定点,《周礼》一书在开端便说:“辨方正位”,“以为民极”,方位的确定是人民活动的指针。人类对于四方(Four quarters)之观念产生甚早。
关键词 甲骨文 新义 卜辞 定点 基本的 东方 说文 立春日 周礼 音律
下载PDF
论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上) 被引量:8
8
作者 俞为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4-97,共4页
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家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 ,自元末高明作《琵琶记》始 ,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取代民间艺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而随着戏曲作家的文人化 ,也使得明代的戏曲呈现出与宋元时期戏曲不同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具有不同艺术... 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家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 ,自元末高明作《琵琶记》始 ,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取代民间艺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而随着戏曲作家的文人化 ,也使得明代的戏曲呈现出与宋元时期戏曲不同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作家流派 ,如五伦派、昆山派、吴江派、临川派等 ;二是在戏曲的题材、人物形象、语言、音律等方面都呈现出典雅化的特征。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既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品位 ,使得戏曲与诗文一样 ,具有了经典性 ,同时也由于其精致典雅后脱离了舞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戏曲 文人化 戏曲流派 雅化 戏曲流派 五伦派 昆山派 吴江派 临川派 题材 人物形象 语言 音律
下载PDF
关于李清照《词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5
9
作者 顾易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6-84,共9页
旧著中曾批评李清照《词论》“片面强调音律”、反对“以诗为词”。 本文反思旧说,认为:李清照对词的音律提出严格要求,也展示了词律有其自 由宽松的一面,并为以声律服务于抒情写景作出示范。从苏轼突破词律某些束 缚到李清照的强... 旧著中曾批评李清照《词论》“片面强调音律”、反对“以诗为词”。 本文反思旧说,认为:李清照对词的音律提出严格要求,也展示了词律有其自 由宽松的一面,并为以声律服务于抒情写景作出示范。从苏轼突破词律某些束 缚到李清照的强调音乐特征,是合于历史进程的辩证发展。宋词文学性与音乐 性结合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李清照对南唐君臣以至晏几道等词的评说中,反映 出她的审美兴趣非常宽广,力图兼采众美,以诗赋散文的表现手法来充实开拓 词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词律 音律 晏几道 “以诗为词” 词境 调音 音乐特征 表现手法
原文传递
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一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应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16-22,共7页
唐人抄录的琴曲《碣石调·幽兰》谱(以下简称《幽兰谱》),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早的中国琴谱。由于此谱是一篇如何演奏《幽兰》这首琴曲的详细文字记录,故后世人又称之为文字谱。这种文字谱,至今只见《幽兰谱》一首,又因其存在的年代... 唐人抄录的琴曲《碣石调·幽兰》谱(以下简称《幽兰谱》),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早的中国琴谱。由于此谱是一篇如何演奏《幽兰》这首琴曲的详细文字记录,故后世人又称之为文字谱。这种文字谱,至今只见《幽兰谱》一首,又因其存在的年代较久远,所以它是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位 泛音 文字谱 纯律音阶 徽位 古琴曲 三分律 音律 演奏 出版社
原文传递
潮州乐律不是七平均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威 郑诗敏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7-90,共14页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潮州乐律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它进行了研究和实际测音。我们是潮州籍音乐工作者,接触潮州音乐(从感性知识至理论)有30—40年,现提出我们研究和测音后的看法来共同研讨。首先,我们反对以任何一种既定乐律作为框框套到...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潮州乐律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它进行了研究和实际测音。我们是潮州籍音乐工作者,接触潮州音乐(从感性知识至理论)有30—40年,现提出我们研究和测音后的看法来共同研讨。首先,我们反对以任何一种既定乐律作为框框套到潮州音乐上来,不论是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这是七平均律。特别对于七平均律,要加以着力的争议。一些老一辈理论家曾给潮州音乐的乐律下了结论,即:是七平均律。之后,律学学术争论持续至今,音乐理论刊物发表了不少或认定潮州音乐是七平均律,或反对是七平均律论点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平均律 潮州音乐 重三六 测音数据 活五调 音分值 十二平均律 五度相生律 扬琴 音律
原文传递
论福建南音音律-音列活动特点同“色彩”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世忠 《中国音乐学》 1987年第4期84-98,共15页
一、问题的提出 调式问题,一直是作曲家和理论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国传统的调式理论中,有各种音阶形式的宫、商、角、徵、羽调式名称。但是,人们常常发现,同样一种音阶形式的调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千姿百态,风格特点各异,... 一、问题的提出 调式问题,一直是作曲家和理论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国传统的调式理论中,有各种音阶形式的宫、商、角、徵、羽调式名称。但是,人们常常发现,同样一种音阶形式的调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千姿百态,风格特点各异,色彩也还仍然不同。这种状况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 问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 在解释这种现象的时候,许多人常从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民俗等因素加以分析。据此,近几年来有了“色彩区”的划分。 然而,仍然有一种现象需要解释: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同一种语言、同一种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南音 音列 活动特点 音律 调式理论 羽调式 风格特点 不同民族 作曲家 古音阶
原文传递
谈乐器改良问题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元庆 《人民音乐》 1954年第1期24-28,共5页
乐器改良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优秀遗产的重要的一环,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刊先发表李元庆同志的文章,希望大家对哪些乐器需要改良、如何改良等有关乐器改良的关键性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关键词 民族音乐 乐器改良 平均律 改革 演奏 问题 音律 西洋 必要 音色
原文传递
Do Mi Sol三音列新论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蒲亨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39-46,共8页
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在民歌音调研究领域中颇引起注意的,具有某种特殊意味的音调类型——“Do Mi Sol”,探讨重心放在解之不详、尚无定论的生成原因、途径方面。方法论上试图拓展思维空间,采用新的审视角度,既宏观地将对象置于广阔的民... 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在民歌音调研究领域中颇引起注意的,具有某种特殊意味的音调类型——“Do Mi Sol”,探讨重心放在解之不详、尚无定论的生成原因、途径方面。方法论上试图拓展思维空间,采用新的审视角度,既宏观地将对象置于广阔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中来考察其生成原因,又微观地从音律——音程——音调的型态特征方面作实证性研究,由此提出新的观点和原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调结构 生成原因 特性音程 民歌 历史文化背景 音律 地理分布 音调特征 分布格局 荆楚文化
下载PDF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命运的思考 被引量:11
15
作者 洛秦 《中国音乐学》 1987年第1期86-92,共7页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确立,在中国音乐史上和世界律学史上的伟大意义是自不待言的,其伟大成就令人瞩目。而在三百年前,
关键词 十二平均律 中国音乐史 朱载堉 律学 三分损益律 音乐实践 新法密率 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 音律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及其文化心理特征探微──以侗族多声部大歌和笙乐器为例与彭兆荣先生商榷 被引量:13
16
作者 邓钧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1-52,共12页
本文以《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一文所涉及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以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方法,考察了侗族大歌的名实关系,以大歌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审美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西音乐中的“... 本文以《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一文所涉及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以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方法,考察了侗族大歌的名实关系,以大歌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审美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西音乐中的“和”、“和声”概念、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全文中心论点可归纳为:侗族大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衬腔手法上的衬腔复调;中国笙乐器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和而不同”、“和则生、同则死”世界观、哲学现和实践观的生动体现。中西“和声”概念之不同源于双方文化认知模式、民族文化心理模式、音律体系等各种因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侗族大歌 和声 乐器 多声部 民族音乐学 族性 复调 音律 民族文化心理
原文传递
广东民间音乐的七平均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天国 《中国音乐》 1981年第4期11-12,共2页
广东民间诸乐种原来的音律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五度相生律的基础上,“在mi sol小三度和la do小三度音距之间,平均其距离增加↑fa和↓ti音,为全音的3/1音程”;有人则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论及广东民间音乐各种调性... 广东民间诸乐种原来的音律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五度相生律的基础上,“在mi sol小三度和la do小三度音距之间,平均其距离增加↑fa和↓ti音,为全音的3/1音程”;有人则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论及广东民间音乐各种调性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音乐 七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五度相生律 三度音 音程 广东 音律 调性 调式
原文传递
信阳出土春秋编钟的音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荫浏 《音乐研究》 1959年第1期77-80,共4页
1957年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14个编钟,郭沫若先生以为其中最大一枚上的鐘铭所述,为春秋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渾戎时事,因断定这套编钟是春秋末期的制品。作者认为这一论断,证据相当确凿,所以,称这套编钟为春秋编钟。关于这套编... 1957年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14个编钟,郭沫若先生以为其中最大一枚上的鐘铭所述,为春秋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渾戎时事,因断定这套编钟是春秋末期的制品。作者认为这一论断,证据相当确凿,所以,称这套编钟为春秋编钟。关于这套编钟的音高,已经民族音乐研究所用科学方法测定,其频率与音分值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分值 平均律 郭沫若 春秋 五声音阶 七声音阶 音律 河南信阳 民族音乐 科学方法
原文传递
中立音赖以存在的民间乐器机制(上)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玫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31,共13页
乐器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反映音乐历史发展的有形的东西,虽然律学文献没 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中立音这种特殊音律现象的记载,但许多民间乐器机制却提供了民 间音调所需的所有的音级。本文通过对各种匀孔的管乐器、匀品(柱)的琉特类... 乐器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反映音乐历史发展的有形的东西,虽然律学文献没 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中立音这种特殊音律现象的记载,但许多民间乐器机制却提供了民 间音调所需的所有的音级。本文通过对各种匀孔的管乐器、匀品(柱)的琉特类乐器和中指 现象以及齐特尔类乐器等相对波长的数理分析,说明很多民间乐器的定制为中立音的演奏 提供了足够的条件,甚至有的定音乐器也设置了中立音音级。这就说明中立音在民间音乐 中已不仅仅是偶而、随意地出现,它的确有完备的物质条件。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中立音现象 不仅是深藏于人心中的音腔观念导致的审美听觉,也不仅是抽象的、反映纯精神气质的旋律 音调,而是凝固了的、物化于乐器机制上的、可把握的数理关系,有其自在自为的制度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立音 管乐器 民间音调 音乐历史 民间音乐 演奏 旋律 东西 广泛 音律
原文传递
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及其音律测试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定慧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9-12,共4页
1981年7月,在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西侧约一百米处,又发现了一座古墓葬,编号为擂鼓墩二号墓.擂鼓墩二号墓的发掘,不仅对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历史提供了又一丰富、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也给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一... 1981年7月,在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西侧约一百米处,又发现了一座古墓葬,编号为擂鼓墩二号墓.擂鼓墩二号墓的发掘,不仅对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历史提供了又一丰富、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也给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这座擂鼓墩二号墓,出土有青铜编钟、青铜鼓座和石编磬等乐器49件,以及青铜重礼器、玉器、车马器等两千多件文物.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此墓的年代晚于曾侯乙墓,但不会相差太远,可定为战国中期的前段.其墓主极可能是曾侯乙晚死的妻妾或曾侯乙之后代.在随葬的乐器中,保存得最好的是青铜编钟36件,全为甬钟,其中大型编钟8件,形制相同,大小递减,甬呈八梭柱形,甬下有旋.钟壁厚薄不一,两铣下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测试 青铜编钟 史学工作者 随州市 音律 春秋战国时期 资料分析 考古工作 实物资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