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22
1
作者 江光荣 于丽霞 +2 位作者 郑莺 冯玉 凌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1-873,共13页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达36%~57%,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下载PDF
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 被引量:61
2
作者 于丽霞 凌霄 江光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0-335,共16页
以自我报告、行为学和脑电为指标,检验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研究1,对820名普通中学生和72名工读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自伤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冲动性能够预测自伤行为,且预测效应量大于情绪调节困难。研究2,采用... 以自我报告、行为学和脑电为指标,检验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研究1,对820名普通中学生和72名工读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自伤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冲动性能够预测自伤行为,且预测效应量大于情绪调节困难。研究2,采用Go/Nogo范式的ERPs实验,检验自伤组与对照组冲动控制的行为学与脑电差异。结果表明,自伤组Nogo正确反应的N2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N2潜伏期在部分电极点处高于对照组。脑电地形图显示两者的脑电差异主要体现在前额叶区。结论: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高于同龄普通青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自伤 冲动 ERPS N2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系统性评价 被引量:56
3
作者 李雅兰 冉柳毅 +1 位作者 艾明 况利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7-571,共5页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青少年抑郁症中尤其常见,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系统性评价青少年抑郁症的非自杀性自伤研究现状,旨在提高对青少...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青少年抑郁症中尤其常见,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系统性评价青少年抑郁症的非自杀性自伤研究现状,旨在提高对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及预防严重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抑郁症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5
4
作者 林明婧 厉萍 卢庆华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高于西方。但国内...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高于西方。但国内研究者对其关注并不多、相关研究较少。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三个方面。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的理论模型很多。国内关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学、症状学研究结果丰硕,但关于非自杀性自伤的病因学、治疗等方面研究甚少。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非自杀性自伤的病理生理、治疗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四川省1312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闫敬 朱翠珍 +2 位作者 司徒明镜 杜娜 黄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 目的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于2011年4月以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彭州市和三台县抽取的13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288名中学生中,有22.67%的人在近一年内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22.70%、22.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3.36%的人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伤害,割伤或烫伤白已者中以男牛居多,为26.88%,女生为11.36%。有非自杀性白伤行为者的ASLEC、CES-D的量表分数较无自伤行为者高,而SSSA量表分数则低于无自伤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矛盾、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少是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当地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很高,应依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中学生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房金涛 李文秀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153例抑郁障碍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等);应用NSSI行为问卷对入组者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伴与不伴NSSI两组,应用简明...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153例抑郁障碍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等);应用NSSI行为问卷对入组者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伴与不伴NSSI两组,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MINI)评估患者是否共病焦虑障碍;分析NSSI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59例(38. 6%)患者有NSSI行为,归为伴NSSI组;不伴NSSI组(94例)。伴NSSI组女性患者的比率及共病焦虑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不伴NSSI组(P均<0. 01),年龄明显低于不伴NSSI组(P <0. 05)。伴NSSI组中,女性患者NSSI行为方式依次为割伤、阻止伤口愈合、刺伤,男性患者依次为割伤、灼烧伤、过度摩擦皮肤;性别间NSSI行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共病焦虑障碍患者NSSI方式及频率与非共病焦虑障碍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病焦虑障碍是抑郁障碍患者NSSI危险因素。结论:抑郁障碍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女性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发生NS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性自伤 风险因素
下载PDF
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2
7
作者 刘婉 万宇辉 +1 位作者 陶芳标 郝加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社会支持 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中介效应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郭雅如 黄云衡 +4 位作者 林艳婷 朱春燕 汪凯 季益富 余凤琼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7-822,836,共7页
目的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 目的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睡眠质量、兴趣以及有无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P<0.05);社会支持、依恋质量好的个体有更少的NSSI行为(均有P<0.05);居住于城镇、对他人丧失兴趣、以及重度抑郁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高质量的睡眠质量、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及社会支持是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结论NSSI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和社会应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以减少其NSSI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依恋 社会支持 抑郁
原文传递
青少年重度抑郁患者自伤行为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黄颖 覃青 +5 位作者 林琳 向慧 杨正贵 吴勇 周于 杨慧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8期43-46,共4页
为探讨重度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i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对160例抑郁障碍青少... 为探讨重度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i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对160例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显著。伴NSSI组患者的冲动性、自杀危险、焦虑、自我责难、灾难化及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家庭实际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危险得分、冲动性总分、人际关系、自我责难是NSS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重度抑郁 冲动 青少年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34
10
作者 何强 王康程 +4 位作者 杨楹 刘树苗 蒋忠良 汪芷伊 刘金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伴NSSI患者89例、不伴NSSI患者74例)16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伴NSSI患者89例、不伴NSSI患者74例)16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例。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估患者孤独感,挫败感量表(DS)评估患者学业挫败感、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患者NSSI行为及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SI行为与各变量间的关联,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实施NSSI各功能与各变量的关联。结果:伴NSSI患者组的CDI、CL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女性、学业挫败感得分高是实施NSSI的危险因素(OR=2.75、1.06)。CDI中的负性情绪得分与OSI中的内部情绪调节得分、外部情绪调节得分、寻求刺激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9~0.33);CDI人际问题得分与OSI中的社交影响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1);非独生子女的OSI寻求刺激因子得分更高(β=0.23)。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学业挫败感程度较高者可能更易发生NSSI。以外部情绪调节为NSSI主导功能的患者最多,负性情绪和人际问题可能是患者实施NSSI功能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 孤独感 学业挫败感
下载PDF
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11
作者 胡燕 徐慧琼 +3 位作者 万宇辉 苏普玉 范引光 叶冬青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目的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关联。结果中学生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检出率分别是49.0%、21.4%和29.6%;男女生最多发的NSSI分别是用拳头击打硬物和掐伤自己;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在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状态和抑郁症状等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男生、留守、轻度和中度级以上抑郁症状、较差的自评成绩、较少的好友个数均是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安徽省中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多种内外因素与NSSI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自杀性自伤 抑郁症状
原文传递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31
12
作者 徐莉 赵锦涵 +4 位作者 金于雄 付会佐 元静 王新 杨建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8-64,共7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3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80)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50)。采用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DI...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3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80)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50)。采用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焦虑和相关障碍筛查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来进行心理因素的调查评估,采用IITC电子Von Frey测痛仪器进行皮肤压痛阈值的测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测价值。结果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心理韧性量表总分高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CDI总分、皮肤压痛阈值均低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判别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AUC分别为0.724、0.618,两者联合检测后,对应的AUC为0.767。结论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 心理韧 压痛阈值
下载PDF
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13
作者 何现萍 王皋茂 +3 位作者 宋京瑶 李振阳 高贺 曾巧羚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青少年抑郁症伴NSS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予以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对照组(53例)单一使用舍曲林治疗,疗...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青少年抑郁症伴NSS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予以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对照组(53例)单一使用舍曲林治疗,疗程均为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自制问卷观察NSSI行为,治疗过程中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其安全性。结果:研究组5例、对照组1例脱落,不纳入疗效分析。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HAMD-17、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4周末研究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65.4%)(P<0.05);治疗后两组NSSI行为出现率明显减少,尤其治疗2、4周末研究组NSSI行为出现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32.1%)与对照组(2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喹硫平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伴NSSI行为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曲林 喹硫平 青少年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
下载PDF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小梅 韩利 +3 位作者 张红 吴雅萍 米滢 石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深入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感受,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18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 目的深入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感受,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18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即难以应对的负性情绪,受症状支配,自我矛盾心理,求助动力不足。结论护理人员需关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感受,重视患者情绪变化,加强社会支持,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以防止自伤事件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精神障碍 自杀性自伤 情绪 行为方式 护理需求 研究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与精神障碍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孙蒙 史战明 +3 位作者 陈登国 吉航西 罗丽霞 张渝雪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1-13,24,共4页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精神科常见行为问题之一,迄今为止NSSI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在多种精神障碍患者中均可以观察到NSSI发生,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精神障碍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振阳 王皋茂 +2 位作者 班晨 宋京瑶 高贺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4期586-589,共4页
在全球范围内,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异常困难。本文主要描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现状及发病机制,并分别从人口学、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归纳总... 在全球范围内,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异常困难。本文主要描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现状及发病机制,并分别从人口学、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机制,为更好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 现状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尚超娜 王剑英 +2 位作者 宋涛 张俊蕾 张冬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7-834,共8页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非自杀性自伤前存在负性情绪,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②非自杀性自伤后出现获益感,希望得到关注与爱护;③父母及家庭给予的压力较大,得到的心理支持不足;④缺乏负性情绪的应对策略,渴望专业人员的帮助。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的动态评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干预系统,重视培养患者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心境障碍 心理体验 研究 护理
原文传递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徐子尧 黄亚玲 +2 位作者 朱光强 王旭 王芳 《四川精神卫生》 2022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发生率,为对其NSSI行为进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关于青少年... 目的分析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发生率,为对其NSSI行为进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关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由2名研究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共223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为51%(95%CI:43%~5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为36%(95%CI:22%~50%),高于男性NSSI行为发生率18%(95%CI:12%~24%);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为57%(95%CI:38%~77%),高于无自杀意念者NSSI行为发生率4%(95%CI:0~8%);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为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为54%(95%CI:41%~67%),高于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诊断的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46%(95%CI:40%~51%);在方法学质量评价评分为7分的文献中,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为52%(95%CI:41%~63%),与评分为6分的文献中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50%(95%CI:44%~55%)接近。以上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有自杀意念者高于无自杀意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 META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甘明星 王蒙 +2 位作者 林丽华 常文豪 严建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认知融合问卷和非自杀性自伤问卷对19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认知融合问卷和非自杀性自伤问卷对19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NSSI与心理虐待与忽视(r=0.29,P<0.01)、反刍思维(r=0.17,P<0.01)、认知融合(r=0.25,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虐待与忽视与反刍思维(r=0.17,P<0.01)、认知融合(r=0.3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反刍思维与认知融合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1);(2)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虐待与忽视既可以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也可以通过3条路径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反刍思维的单独中介作用、认知融合的单独中介作用、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的链式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52%、3.52%和13.52%。结论: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NSSI,也可以依次通过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间接影响中学生NS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虐待与忽视 反刍思维 认知融合 自杀性自伤
下载PDF
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抑郁障碍青少年的冲动和自我意识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陆心传 朱峰 +7 位作者 刘艳秋 高蓉 刘璐璐 胡金涛 王丹 刘金华 朱龙军 杜向东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究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抑郁障碍青少年的冲动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的特点。方法将77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按照有无NSSI分为研究组(伴NSSI)35例和对照组(不伴NSSI)42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 目的探究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抑郁障碍青少年的冲动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的特点。方法将77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按照有无NSSI分为研究组(伴NSSI)35例和对照组(不伴NSSI)42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Barratt冲动量表(BIS-11)、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的评定,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研究组内进行CSCS评分与BIS-11总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BIS-11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SCS总分及行为、智力、躯体情况、焦虑因子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BIS-11总分与CSCS行动、智力、焦虑、合群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0.05),BIS-11和CSCS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伴NSSI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可能具有更高的冲动性以及自我意识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 抑郁障碍 冲动 自我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