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权大厦的结构者与解构者——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和男性解读 被引量:15
1
作者 孟悦林 《文艺争鸣》 CSSCI 1993年第5期28-38,共11页
引言近代意义的中国妇女解放,是从维新运动开始的,中国妇女解放的呐喊,最早发自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步男子中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把“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同时,鲜明地提出了男女... 引言近代意义的中国妇女解放,是从维新运动开始的,中国妇女解放的呐喊,最早发自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步男子中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把“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同时,鲜明地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把妇女解放作为维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男女并重,主张女子戒缠足,把不缠足同强种保国、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起来。这之后,在中国,妇女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社会的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革命家、思想界风云人物所倡导。蔡元培之兴办女学;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在《新青年》上为女性启蒙之呼号……。留心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女性觉醒与解放运动的启蒙与开拓者几乎全部是男性。是男人解放被男权禁锢的女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女性形象 女性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解放 男权社会 社会革命 抒情主人公 余者 作品 男女平等
原文传递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6
2
作者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年第2期223-246,共24页
一九二一年十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出版,“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象吹了一股春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的作者郁达夫成为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同诗集《女神》的作者郭沫若一样蜚声文坛,赢得了当时广大青年读者很高的称誉... 一九二一年十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出版,“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象吹了一股春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的作者郁达夫成为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同诗集《女神》的作者郭沫若一样蜚声文坛,赢得了当时广大青年读者很高的称誉。此后,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郁达夫写下了四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不少篇章都产生过很大影响。郁达夫是新文学发展初期拥有最多读者的优秀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那么受欢迎,是由于那“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他敢于真实地揭示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反映了这种“时代病”;他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暴露了黑暗现实给青年的精神磨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探索并扩大了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具有独特的风格。郁达夫的小说尽管内容复杂,有许多消极成份,形式上也不尽完善,但对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形式 《沉沦》 余者 蜚声文坛 自叙传 《女神》 浪漫主义小说 学史 象征主义 黄仲则
下载PDF
非激情时代的暧昧意象──晚生代小说的主题 被引量:9
3
作者 葛红兵 《文艺争鸣》 CSSCI 1998年第4期17-24,共8页
非激情时代的暧昧意象——晚生代小说的主题○葛红兵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意象都是模糊、暧昧、摇曳而混乱的。世纪末的时间紧迫感像一匹狼一样追击着我们,我们无法止息,不断僭越、突围、摆脱成了强迫症,人们害怕自己成为陈旧的,不得... 非激情时代的暧昧意象——晚生代小说的主题○葛红兵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意象都是模糊、暧昧、摇曳而混乱的。世纪末的时间紧迫感像一匹狼一样追击着我们,我们无法止息,不断僭越、突围、摆脱成了强迫症,人们害怕自己成为陈旧的,不得不一刻不停地刷新自己。在这样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生代小说 道德主义 障碍 伦理学 邱华栋 主题意象 主人公 道德理想主义 余者 漫游者
原文传递
“零余者”形象的世纪流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叶永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0-74,共5页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零余者"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世纪之初,受西方世纪末情绪影响以及现实环境所致,出现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30、40年代文学中,主要有困居旧家庭中的"生命空壳"、大革命退潮...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零余者"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世纪之初,受西方世纪末情绪影响以及现实环境所致,出现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30、40年代文学中,主要有困居旧家庭中的"生命空壳"、大革命退潮后的幻灭者及民族压迫与斗争中的彷徨者三类形象;80年代中后期一群都市"顽主"表现了中国转型期整个社会无所适从的焦灼心态,人文知识分子价值观破灭,苦闷彷徨;世纪之末,新生代在物的世界中感受到零余处境,产生了欲望的焦虑,和世纪之初的"零余者"在"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上都有着不同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余者 流斐
下载PDF
郁达夫小说与传统文化 被引量:9
5
作者 曾华鹏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年第4期24-39,共16页
郁达夫是在中外文化大交汇的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早在少年时代,他在私塾里熟读不少古代书经,后来又广泛浏览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并且学会写作旧体诗,“九岁题诗四座惊”。到日本留学以后,“在高等学校住了四年,共计所读... 郁达夫是在中外文化大交汇的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早在少年时代,他在私塾里熟读不少古代书经,后来又广泛浏览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并且学会写作旧体诗,“九岁题诗四座惊”。到日本留学以后,“在高等学校住了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在一千部外,后来进了东京的帝大,这读小说之癖,也终于改不过来”。读书之余,年轻的郁达夫也曾试图运用笔墨来诉说他的生活感受,除了写旧体诗外,在《沉沦》集以前,在国内他曾做过一篇模仿《西湖佳话》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题材 《沉沦》 余者 历史典籍 抒情小说 西湖佳话 文化心理 迟桂花 生活感受 薄奠
下载PDF
倪吾诚:文化与政治革命的双重“零余者”——重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被引量:8
6
作者 夏义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2,共4页
倪吾诚对传统文化采取决绝的激进的"革命"姿态,但在中西文化的夹击下,他成为一个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零余者";倪吾诚自小有"革命"的因子,但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在极左思潮的文化环境里,他倒是... 倪吾诚对传统文化采取决绝的激进的"革命"姿态,但在中西文化的夹击下,他成为一个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零余者";倪吾诚自小有"革命"的因子,但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在极左思潮的文化环境里,他倒是如鱼得水;然而,对于中国社会的"革命"来说,他总是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文化与政治革命的双重"零余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活动变人形》 革命 余者
下载PDF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 被引量:4
7
作者 袁凯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4-19,共6页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总之他的眉间,仔细看起来,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面貌无俗气,但亦无特别可以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总之他的眉间,仔细看起来,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面貌无俗气,但亦无特别可以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者 郁达夫小说 艺术形象 “多余的人” 余者”形象 抛弃者 性格特征 作品 《沉沦》 作家
下载PDF
浪漫主义英雄?——论郁达夫小说里的零余者 被引量:5
8
作者 吴茂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2年第4期133-158,共26页
导言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论(三)》里,创造社发起人之一的郑伯奇,提到了创造社诸作家虽然“没有划一的主义”,他们却倾向浪漫主义。欧洲浪漫派的诗人和哲学家如歌德、海涅、拜伦、雪莱、基慈、尼采等是他们最崇拜的。他说郁... 导言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论(三)》里,创造社发起人之一的郑伯奇,提到了创造社诸作家虽然“没有划一的主义”,他们却倾向浪漫主义。欧洲浪漫派的诗人和哲学家如歌德、海涅、拜伦、雪莱、基慈、尼采等是他们最崇拜的。他说郁达夫“给人的印象是颓废派”,其实不过是浪漫主义涂上了“世纪末”的色彩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者 颓废派 中国新文学大系 《沉沦》 言在 罗亭 俄国文学 雪莱 自然美景 迟桂花
下载PDF
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梦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2期195-212,共18页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具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统一的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在散文领域,他运用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小品,有书简,有游记,有杂文,还有日记和自传。郁...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具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统一的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在散文领域,他运用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小品,有书简,有游记,有杂文,还有日记和自传。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思想 自叙传 自然景物 故都的秋 余者 一个人在途上 艺术形式 志摩在回忆里 后期作品 现代文坛
下载PDF
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 被引量:4
10
作者 沈影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7期25-27,共3页
文章结合分析郁达夫小说多以失意落魂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点,并联系他的主要作品,对“零余者”形象加以剖析,挖掘其历史渊源,对其蕴含的社... 文章结合分析郁达夫小说多以失意落魂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点,并联系他的主要作品,对“零余者”形象加以剖析,挖掘其历史渊源,对其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审美价值作出评价,引导读者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余人 余者 自卑情绪 二重人格
下载PDF
零余者与女性——郁达夫小说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增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3-45,共3页
郁达夫以“自叙传”的形式塑造了二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形象 ,透视作品主人公与女性交往的经历及心理活动 。
关键词 郁达夫 余者 女性 知识青年形象 现代文学 性变态者 失意者
下载PDF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下)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易 《文学评论》 1980年第6期25-38,共14页
一怎样看待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怎样分析他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郁达夫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价值,对于这些问题。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创作 新文学 文学作品 半封建半殖民地 文学革命 余者 思想内容 鲁迅 中国人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零余者”叙事与现代性反思
13
作者 董宁宁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7-111,共5页
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当代中国电影既书写时代的振奋和感动,又观照社会转型带给普通人的疏离性与断裂感。《白日焰火》《地球最后的夜晚》《少年的你》等影片通过“零余者”叙事,体现了创作者借助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交织的镜像空... 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当代中国电影既书写时代的振奋和感动,又观照社会转型带给普通人的疏离性与断裂感。《白日焰火》《地球最后的夜晚》《少年的你》等影片通过“零余者”叙事,体现了创作者借助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交织的镜像空间,展演人物命运和时代皱褶的创作意图。“零余者”是对时代的叩问,他们委身于被放逐、被排斥的叙事之中,在社会张力下自我救赎、曲折前行,折射出现代性演进中个体复杂的精神状态与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空间表征 余者 情感结构
原文传递
困境与突围:零余者他者建构的主体性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谫论
14
作者 李靖 邓丽华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0,112,共7页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在他者的入侵下走向分裂、异化甚至毁灭;同时,郁达夫对因他者而产生的欲望主体进行关照,零余者在欲望缺失的驱使下,一方面将身体作为填补欲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展现出欲望缺失下的疾病隐喻。借助拉康的他者论和欲望论来探寻郁达夫短篇小说中零余者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找寻主题,从而揭示零余者自我异化于他者世界的被动性,以及在他者世界中自我建构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拉康 余者 他者 主体
下载PDF
被革命收编的“零余者”与隐匿的“五四”装置——从蒋光慈《少年飘泊者》中遗失的信件说开
15
作者 钱敏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4年第2期156-169,共14页
20世纪20年代后期,蒋光慈作为国内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和普罗文学的先驱,其革命小说风行一时。然而新文学同人对蒋光慈的作品大多不以为意乃至鄙夷,他开创的“革命加恋爱”模式后来也被左翼文坛视为应扫清的余毒。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 20世纪20年代后期,蒋光慈作为国内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和普罗文学的先驱,其革命小说风行一时。然而新文学同人对蒋光慈的作品大多不以为意乃至鄙夷,他开创的“革命加恋爱”模式后来也被左翼文坛视为应扫清的余毒。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光慈以文化英雄的形象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追捧,在畅销度上少有现代作家能与他相提并论,种种的矛盾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蒋光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革命加恋爱 现代作家 余者 少年飘泊者 革命文学 普罗文学 左翼文坛
原文传递
跨文化视阈中的“零余者”——郁达夫和葛西善藏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倪祥妍 方汉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本文从跨文化形象学的视阈考察了日本著名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对"零余者"形象的不同想象,分析了世界文学中的这一经典形象的东方化历程及中日文化差异下"零余者"形象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跨文化 视阈 郁达夫 葛西善藏 余者
下载PDF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成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罗成琰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实际上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一个横向移植,是西方浪漫主义在遥远的东方所激起的一次巨大的回声。因此,它们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就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在某些方...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罗成琰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实际上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一个横向移植,是西方浪漫主义在遥远的东方所激起的一次巨大的回声。因此,它们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就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直接的对应性。在本文中.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浪漫主义 现代中国作家 拜伦式英雄 余者 浪漫文学思潮 郁达夫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徐志摩 中国现代文学 郭沫若
原文传递
中俄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翟业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9-155,共7页
多余人的多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斫伤。零余者则把零余归咎于生活的贫困、性的压抑和现代的苦闷。这种向外"归咎"的取向,倾泄着也鼓荡起怨恨情绪,而怨恨情绪,实为革命的先声。
关键词 余者 多余人 怨恨
下载PDF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悲剧命运解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圃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S1期207-209,共3页
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或沉沦,或自戕,悲剧是其人生的主题。“零余者”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矛盾的性格因素及其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所特有的觉醒等原因造成的... 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或沉沦,或自戕,悲剧是其人生的主题。“零余者”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矛盾的性格因素及其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所特有的觉醒等原因造成的,“零余者”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余者 悲剧命运 悲剧原因 悲剧魅力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价值探讨——基于郁达夫作品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小燕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零余者”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多为知识分子,性格多具有矛盾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变换历经五四运动后的落后者和革命低潮中的幻灭者,且具有双重人格特质。“零余者”形象往... “零余者”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多为知识分子,性格多具有矛盾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变换历经五四运动后的落后者和革命低潮中的幻灭者,且具有双重人格特质。“零余者”形象往往容易被大众所忽略,但是这类人物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思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者 形象流变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