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男权大厦的结构者与解构者——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和男性解读 |
孟悦林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3 |
15
|
|
2
|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温儒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0 |
16
|
|
3
|
非激情时代的暧昧意象──晚生代小说的主题 |
葛红兵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8 |
9
|
|
4
|
“零余者”形象的世纪流变 |
叶永胜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0
|
|
5
|
郁达夫小说与传统文化 |
曾华鹏
范伯群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8 |
9
|
|
6
|
倪吾诚:文化与政治革命的双重“零余者”——重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
夏义生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7
|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 |
袁凯声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5 |
4
|
|
8
|
浪漫主义英雄?——论郁达夫小说里的零余者 |
吴茂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2 |
5
|
|
9
|
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 |
张梦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4 |
5
|
|
10
|
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 |
沈影红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11
|
零余者与女性——郁达夫小说论 |
刘增安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3
|
|
12
|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下) |
董易
|
《文学评论》
|
1980 |
3
|
|
13
|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零余者”叙事与现代性反思 |
董宁宁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4
|
困境与突围:零余者他者建构的主体性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谫论 |
李靖
邓丽华
|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
2024 |
0 |
|
15
|
被革命收编的“零余者”与隐匿的“五四”装置——从蒋光慈《少年飘泊者》中遗失的信件说开 |
钱敏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24 |
0 |
|
16
|
跨文化视阈中的“零余者”——郁达夫和葛西善藏比较研究 |
倪祥妍
方汉文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7
|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
罗成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3
|
|
18
|
中俄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论 |
翟业军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9
|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悲剧命运解析 |
程圃芳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20
|
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价值探讨——基于郁达夫作品为例 |
王小燕
|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
202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