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被引量:522
1
作者 罗勇 曹丽莉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6-115,127,共11页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聚 地理集中指数 制造业
原文传递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09
2
作者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95,共13页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另外,根据服务业集聚与城市规模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截然相反的集聚路径,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将长期存在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相对规模达到一定的熵值后集聚效应开始递减,为此,文章提出了中国城市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市规模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254
3
作者 吴玉鸣 徐建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4-659,共6页
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Panel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 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Panel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非科学性;②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③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与区际贸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集聚 空间相关性 MORAN指数 时空数据(Panel Data)模型
下载PDF
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 被引量:310
4
作者 张可 汪东芳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82,共13页
本文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和相互作用机制。从生产投入端和产出末端视角,将环境污染拓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中,构建了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理论模型,并运用2002—201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 本文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和相互作用机制。从生产投入端和产出末端视角,将环境污染拓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中,构建了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理论模型,并运用2002—201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证表明: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经济集聚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存在反向抑制作用,且两者间的影响机制均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经济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的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且相邻城市间的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存在交叉影响,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本文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协同是污染联合治理的根本,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空间溢出可视作污染联合治理、区域利益共同体、跨区污染补偿的理论基础。中国需要构建以经济协同为主、政策和管理协同为辅的污染联合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 污染 空间溢出 空间联立方程
原文传递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270
5
作者 赵勇 白永秀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 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基于空间层面,分析了目前知识溢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创新 集聚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经济增长
原文传递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46
6
作者 彭向 蒋传海 《经济学(季刊)》 2011年第2期913-934,共22页
本文利用我国1999--2007年间30个地区21个工业行业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内知识溢出和企业竞争对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区域内知识溢出包括产业内知识溢出(MAR外部性)和产业间知识溢出(Jacobs外部性)两类,本文对后者从产业多样性与产... 本文利用我国1999--2007年间30个地区21个工业行业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内知识溢出和企业竞争对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区域内知识溢出包括产业内知识溢出(MAR外部性)和产业间知识溢出(Jacobs外部性)两类,本文对后者从产业多样性与产业互补性两方面进行刻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文献对产业间关联程度差异的忽视。此外,我们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有利于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我国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影响程度不同:Jacobs外部性中的产业互补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最大,它大约为产业多样性或产业内MAR外部性作用的两倍;区域内企业竞争对创新的影响显著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 知识溢出 创新
原文传递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被引量:190
7
作者 章锦河 张捷 +2 位作者 李娜 梁琳 刘泽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从空间场效应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1999-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分配、集聚、扩散的基本特征以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经济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旅游资源是旅游流空间分配的... 从空间场效应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1999-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分配、集聚、扩散的基本特征以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经济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旅游资源是旅游流空间分配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国内已形成4大旅游流产生地和5大旅游流集聚地;(2)旅游集聚场与扩散场的等级结构受市场原则作用,表现为K=3序列的空间模式;(3)旅游集聚场地域结构呈"U"型特征,而旅游扩散场呈"三级阶梯"状格局;(4)β、γ指数揭示旅游流空间网络相关性较差。今后加快长江、黄河流域旅游带以及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和东北旅游区等"二带三区"的旅游网络化建设,是我国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区域,是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中国 集聚 国内旅游 旅游网络 区域旅游合作 分配 流空间 场效应 基本特征
下载PDF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 被引量:213
8
作者 陆铭 向宽虎 陈钊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5,共23页
本文基于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应牺牲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城市体系的调整将向大城市尤其是东部大城市进一步集聚。这一道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区域和城乡间人均收入的平衡,从而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 本文基于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应牺牲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城市体系的调整将向大城市尤其是东部大城市进一步集聚。这一道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区域和城乡间人均收入的平衡,从而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与这一道路相比,现有体制下城乡和区域间的利益矛盾是造成城乡分割的根本原因。城乡分割政策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其后果不仅是城市化进程受阻、大城市发展不足和城市体系的扭曲,还造成了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体系 集聚 离散平衡
原文传递
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 被引量:211
9
作者 安同良 杨晨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9,共16页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互联网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快速上涨的房价大幅提高了拥挤成本,成为分散企业的力量。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在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流入低房价地区。互联网放大了以房价为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本文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经济 集聚 房价 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原文传递
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被引量:167
10
作者 吴玉鸣 《世界经济文汇》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57,共21页
本文运用中国2000年县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首次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 本文运用中国2000年县域截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首次对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2030个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集聚 差异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下载PDF
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129
11
作者 高传胜 刘志彪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5-42,共8页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业与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极大地催生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突出表现。迫于跨国公司自带生产者服务的竞争压力和长三角产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上海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改革与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支撑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 制造业 集聚 发展 长三角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 被引量:156
12
作者 盛龙 陆根尧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5-129,共15页
本文在描述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性事实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理论假说,采用2003—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 本文在描述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性事实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理论假说,采用2003—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与较强的集聚趋势,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我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从行业层面上看,制造业需求、信息化程度、知识密集度和国有化程度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地区层面上看,制造业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和地方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存在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42
13
作者 李佳洺 陆大道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李扬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被引量:139
14
作者 陆铭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25,共19页
本文基于1990~2006年的城市统计数据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本文发现,在1990~2006年,总体上来说,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到大港口(香港、上海和天津)的距离越远,其负面作用越大。在2006年,距离大港口500公里左右的城... 本文基于1990~2006年的城市统计数据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本文发现,在1990~2006年,总体上来说,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到大港口(香港、上海和天津)的距离越远,其负面作用越大。在2006年,距离大港口500公里左右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要比大港口附近地区低大约50%。在距离大港口450公里以内的范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在更远的内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有降低平均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放松政策管制,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能够为中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而限制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有可能在中长期导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地理 城市化 距离 集聚
原文传递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 被引量:103
15
作者 李凯 李世杰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68-76,共9页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并试图研究产业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的链接模式,以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原因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沈阳是中国装备制...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并试图研究产业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的链接模式,以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原因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沈阳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文章借助区位商法,定量分析沈阳市装备业的集聚和发展状况,进而深入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和集群要素的链接状况。并针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制定装备制造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集群网络 集聚 产业 中国 集群发展 区位商 探究 要素 链接模式
原文传递
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被引量:98
16
作者 胡序威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2-28,共7页
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 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与结构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其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又各有特色。以宏观背景分析、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地区城市化、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五个方面对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 城镇密集地区 空间 集聚 扩散
下载PDF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扩展分析 被引量:106
17
作者 赵伟 李芬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5,共9页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劳动力 劳动力流动 技术外溢 集聚 收入差距
原文传递
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93
18
作者 褚劲风 《世界地理研究》 2005年第4期16-21,共6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经济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趋势。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创意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跨越多个行业、渗透诸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经济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趋势。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创意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跨越多个行业、渗透诸多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统计分类。企业组织上呈现小型化,空间分布上出现集聚化的特征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集聚
下载PDF
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 被引量:86
19
作者 史忠良 沈红兵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65,共8页
总部经济是一新兴的经济学概念。总部经济是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对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总部经济的效应,提出了形成总部经济城市的条件,最后给出了中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总部经济 总部 城市 集聚 绩效
原文传递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 被引量:73
20
作者 王缉慈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98,共8页
在"产业集群"风靡我国的时候,两种倾向尤为显著:一是将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发展,二是在城市或区域内打造和拉伸产业链。这引发了两个基本的问题,其一,企业的地理邻近是否一定有利于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其二,产业链是否一... 在"产业集群"风靡我国的时候,两种倾向尤为显著:一是将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发展,二是在城市或区域内打造和拉伸产业链。这引发了两个基本的问题,其一,企业的地理邻近是否一定有利于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其二,产业链是否一定要在本区域中打造?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分析了我国的实例后提出,为提高区域和城市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企业的地理邻近,更重要的是促进产业联系的形成和增强,既包括近距离的联系,也包括关系邻近而地理距离遥远的产业联系。那种简单地把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混淆,以及把产业集群发展看成本地产业链的打造都是有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 集聚 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