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450
1
作者 王成 唐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0-1114,共15页
探究乡村三生空间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 探究乡村三生空间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进行空间比较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耦合度呈现低耦合、拮抗、磨合、协调耦合四种类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三种类型;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现由低水平耦合向协调耦合发展的波浪式演进特征;乡村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差异明显,"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差,是未来优化乡村空间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格局演化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78
2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2 位作者 杨庆媛 陈琳琳 宗会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541,共7页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价其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逐渐提升,1997年-2007年绩效指数从0.1866增加到0.7707,土地绩效程度经历了低级绩效—中级绩效—良好绩效的演变历程;②2005年以前,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影响最大;2005年后,土地投入水平是最大障碍因子,地均从业人数的影响最大;③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首要因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障碍度以年均9.66%、1.47%的速度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以年均3.00%和1.44%的速度下降。最后,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绩效 改进的TOPSIS 障碍度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被引量:240
3
作者 倪九派 李萍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209,共8页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耕地整理潜力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耕地整理投入产出率和林地比重提高率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同时未利用土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在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未利用地空间规模指数、废弃土地复垦新增园林地系数和空间规模指数也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主城区及其周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 区域规划 环境评价 潜力评价 AHP 熵权法 重庆市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被引量:173
4
作者 杨庆媛 田永中 +2 位作者 王朝科 周滔 刘筱非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 模式 西南丘陵山地区 重庆市
下载PDF
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157
5
作者 肖强 肖洋 +3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徐卫华 向轼 李勇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6-223,共8页
评价了重庆市近几年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将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提供产品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及文化服务功能4大类,以2006年为基准年,利用市场价值法和生产成本法等,定量评价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 评价了重庆市近几年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将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提供产品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及文化服务功能4大类,以2006年为基准年,利用市场价值法和生产成本法等,定量评价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从2006年至2011年,森林产品提供功能由35.14亿元增加至51.24亿元,提高了45.82%。森林碳储量增长了近100万t。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增加了59.21亿元。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能力与保持总量都有所提高。气候调节价值净增加了45.86亿元。2011年森林工程引发旅游业收入增加68.34亿元。从不同的服务功能类型来看,其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景观旅游>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碳固定。从研究结果来看,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该结果有利于加强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被引量:100
6
作者 李赞红 阎建忠 +2 位作者 花晓波 辛良杰 李秀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1-734,共14页
近年来,耕地撂荒因与耕地流失及粮食安全紧密联系而备受关注。反映撂荒现状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和计划。现有的研究多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较少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在农... 近年来,耕地撂荒因与耕地流失及粮食安全紧密联系而备受关注。反映撂荒现状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和计划。现有的研究多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较少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撂荒户数比重、户均撂荒面积、撂荒面积占承包地面积比重随耕作半径的变化情况、撂荒地现状及不同时间段撂荒面积;②野生动物影响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共同原因。此外,影响基本型农户的因素包括户主外出经历、耕作半径和房屋离集镇距离;影响自然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比重、户主外出经历、地块平均面积和耕地收益;影响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家庭人口、非农收入、耕地转出面积和耕作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影响因素 农户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基于农户调查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被引量:90
7
作者 骆东奇 周于翔 姜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52,共6页
研究目的:探明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影响因素和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保障,了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不大;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发生土地流转的比例也越高;离城镇或交... 研究目的:探明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影响因素和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保障,了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不大;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发生土地流转的比例也越高;离城镇或交通线路近,发生土地流转的比例高;土地流转实现形式主要是自己联系、承租人联系和集体组织;土地转让后的生活保障主要靠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的期望收益平均在540元/亩,土地流转方式以免费送给亲戚和租给他人或企业为主,土地流转的时间以1—2年为主,土地流转的管理方式希望通过集体组织管理。研究结论:农村土地流转受农户家庭收入、农户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影响;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尽快健全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引导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流转 流转意愿 农户调查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 被引量:91
8
作者 施开放 刁承泰 +1 位作者 孙秀锋 左太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2-1880,共9页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从东到西呈现出从富裕到严重超载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耕地生态超载区与主城区分布具有较好的吻合性;(2)就县(区)数量而言,重庆市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盈余区和耕地生态平衡区;就人口数量而言,同样是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和耕地生态盈余区;就土地面积而言,耕地生态盈余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耕地生态赤字区面积最小。重庆市约3/5的人口分布在约4/5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土地面积上,而约2/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约1/5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土地面积上。可为重庆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重庆市
下载PDF
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73
9
作者 蒋勇军 况明生 +4 位作者 匡鸿海 高方 何凌云 曹晓林 熊奎 《灾害学》 CSCD 2001年第3期59-64,共6页
根据重庆市建国 5 0年来的灾害统计资料 ,选取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 (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等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尽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市易损性的基础上 ,对重庆市各区县市的脆弱性和易损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 ,并且计算出了... 根据重庆市建国 5 0年来的灾害统计资料 ,选取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 (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等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尽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市易损性的基础上 ,对重庆市各区县市的脆弱性和易损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 ,并且计算出了各区县市的易损度 ,结合 GIS方法对重庆市进行了易损度区划。并借此提出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模式 ,为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易损性 评估指标 易损度 重庆市 灾害频数 GIS 防灾减灾
下载PDF
高温环境对奶牛生理活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5
10
作者 魏学良 张家骅 +4 位作者 王豪举 晏梅 孙凤清 杨铭惠 尹思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5期13-15,共3页
在2002-2003年对重庆市部分地方奶牛的生理活动、生产性能进行了监测,并对部分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6-9月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高于3-5月和10-2月(P<0.05);(2)3-5月和10-2月的日平均泌乳量分别为(23.5&... 在2002-2003年对重庆市部分地方奶牛的生理活动、生产性能进行了监测,并对部分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6-9月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高于3-5月和10-2月(P<0.05);(2)3-5月和10-2月的日平均泌乳量分别为(23.5±4.2)kg/d(n=31)、(22.1±5.3)kg/d(n=43),均高于6-9月高温时节的(7.6±5.1)g/d(n=52)(P<0.05),即在热应激期奶牛泌乳性能下降25.6%~33.5%;(3)热应激期的奶牛血清K+、Cl-、iCa+浓度显著升高(p<0.05),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出现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38.96%,α-淀粉酶降低8.52%,而谷丙转氨酶活升高3.47%;(4)在热应激期受胎率下降,繁殖疾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能 生理活动 奶牛 高温环境 碱性磷酸酶活性 血液生化指标 热应激期 2003年 α-淀粉酶 呼吸频率 直肠温度 泌乳性能 Cl^- 繁殖疾病 牛血清 重庆市 泌乳量 日平均 下降 K^+ 总蛋白 球蛋白 白蛋白 受胎率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69
11
作者 官冬杰 苏维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716-1722,共7页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生态系统健康在结构功能方面属于病态;可持续利用能力和...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生态系统健康在结构功能方面属于病态;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方面属于亚健康状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状况属于亚健康状态.以北京、天津、上海作为参比城市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北京、天津和上海也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结论;但4个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通过此评价,明确了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及其影响因子,了解了重庆与其它3个直辖市的健康差距,为重庆城市生态规划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74
12
作者 罗培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以重庆地区的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重庆地区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 以重庆地区的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重庆地区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干旱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运用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操作得到干旱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重庆市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 区划
下载PDF
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72
13
作者 刘娟 郑钦玉 +1 位作者 郭锐利 李美荣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6-72,共7页
在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 在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08年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与此同时,协调发展水平也从1997年的极度失调衰退阶段上升到2009年的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发展 重庆市
下载PDF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被引量:70
14
作者 唐宁 王成 杜相佐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65,173,共7页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以剖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明显以及“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②厘定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势区、良好区、一般区、较差区4种乡村人居环境类型。③提出优势区分类开展、重点治理,兼顾后期管护;良好区规划先行,辅以农村建设用地内部整理举措;一般区强化与落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乡村传统农业;较差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继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优化调控 重庆市
原文传递
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扶贫机制创新——基于重庆市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69
15
作者 黄承伟 覃志敏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市场化的产物,其组织形式的发展、演进与外部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本文深度分析了重庆市涪陵区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阐述了该案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具体运作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和过程,提出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市场化的产物,其组织形式的发展、演进与外部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本文深度分析了重庆市涪陵区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阐述了该案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具体运作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和过程,提出了以农民创业园区为平台、以扶贫责任书为纽带的贫困农民自我发展扶贫机制。本文并讨论了城乡统筹发展下政府在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贫困地区 产业化扶贫 机制创新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66
16
作者 肖红艳 袁兴中 +1 位作者 李波 颜文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2,F0003,共6页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低碳排放已成为土地利用调控的新课题。为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直辖以来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并对重庆市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8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低碳排放已成为土地利用调控的新课题。为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直辖以来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并对重庆市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8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重庆市碳排放从1 158.29万t增加到2 892.75万t,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年碳排放达1 214.92~2 987.29万t,排放强度为2.49~5.04 kg/(m2a),耕地年碳排放从126.3万t降为111.13万t;林地为主要的碳汇,由于林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的年碳吸收量由182.43万t增加到205.17万t。对重庆市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下的碳排放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重庆市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3.99%,但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为10 381.19万t,因此面临的减碳任务非常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重庆市
原文传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被引量:58
17
作者 罗怀良 朱波 +1 位作者 刘德绍 贺秀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44-3151,共8页
生态功能又称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特征,提出生态退化恢复策略的基础。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 生态功能又称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特征,提出生态退化恢复策略的基础。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自然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等级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其中,自然生态区的划分以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地貌因子为主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与图形叠置法来进行;生态亚区的划分采用选取形成生态系统特征、影响生态服务功能的特征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辅之以主成分分析法来完成;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以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域划分。区划界线的拟订采用专家智能集成、数理统计分析与GIS的空间表达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7个生态亚区,13个生态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 被引量:52
18
作者 蒋勇军 况明生 +2 位作者 齐代华 李林立 黄国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6,共9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地对重庆市主要自然和人文景区(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助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市的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人文、社会... 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地对重庆市主要自然和人文景区(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助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市的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人文、社会景观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重庆市旅游资源呈现“带状”、“圈状”的分布特征,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最后,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规划,得到4个结构区,并提出每个规划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GIS 概念规划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 被引量:58
19
作者 张佰林 杨庆媛 +3 位作者 严燕 薛梅 苏康传 臧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47-2054,共8页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I兼农户和II兼农户;②农户耕地转出行为普遍,无偿转出比重偏高。II兼农户弃耕及有偿转出比重均最高,与I兼农户相比,纯农户耕地转出的户数多,但转出面积少且多为无偿转出;旱地撂荒较水田普遍,撂荒的多为地块破碎、耕作条件差的地块;③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偏老、劳动能力偏弱等的局限,纯农户会放弃对区位偏远、零星分散地块的耕种;I兼农户更关注土地经济收益,将资本投入到耕作条件好的地块;II兼农户主要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倾向于将要素投入到非农产业,有偿转出耕地。研究认为,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引导其土地利用行为,是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 土地转出 撂荒 城乡统筹 重庆市
原文传递
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及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57
20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2 位作者 袁波 张婷 彭景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0,155,共6页
以重庆市为例,运用1997-2009年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面积数据和能源消费量数据,采用碳排放模型、碳足迹模型,对重庆市13年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量和能源碳足迹进行核算,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能源... 以重庆市为例,运用1997-2009年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面积数据和能源消费量数据,采用碳排放模型、碳足迹模型,对重庆市13年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量和能源碳足迹进行核算,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碳排放总量呈直线增加趋势,年均增加210.69万t。(2)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大于林地的碳汇增幅。(3)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1.77t/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1.38t/万元,年均下降1.12%,小于11.5%的GDP增长率。(4)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量增加,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不大,能源效率改进是13年来重庆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关键原因。(5)能源消费总碳足迹逐年增加,2002年后年均增加93.75万hm2,生态承载力也有所增加,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逐年扩大;森林碳足迹和煤炭能源碳足迹是主要的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 碳足迹 影响因素 重庆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