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 被引量:87
1
作者 孙守道 郭大顺 《文物》 1984年第6期11-17,20+99,共9页
近年来,我们在辽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市及其邻区,即主要在辽河流域范围内,陆续发现和辨认出一批(多达上百件)属于红山文化的玉器。这批玉器大件多,工艺独特,造型不限于各地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珠、环、璧、璜一类佩饰,... 近年来,我们在辽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市及其邻区,即主要在辽河流域范围内,陆续发现和辨认出一批(多达上百件)属于红山文化的玉器。这批玉器大件多,工艺独特,造型不限于各地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珠、环、璧、璜一类佩饰,而以成组鸟兽形玉为一大特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批玉器中,出现了龙和与龙有关的形象。本文以综合分析这批玉器资料为基础,对红山文化给予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西辽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 玉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 文化遗存 出土 辽宁西部 黄河流域文化 起源
原文传递
辽西四合屯脊椎动物生存时代: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57
2
作者 王松山 王元青 +1 位作者 胡华光 李惠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0-333,共4页
辽西北票市四合屯及其周边地区赋存长毛恐龙及早期鸟类化石的地层时代, 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多种观点. 近年发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也存在较大分岐. 四合屯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位的凝灰岩中锆石U-Pb法定年结果为(125.2&#... 辽西北票市四合屯及其周边地区赋存长毛恐龙及早期鸟类化石的地层时代, 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多种观点. 近年发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也存在较大分岐. 四合屯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位的凝灰岩中锆石U-Pb法定年结果为(125.2±0.9) Ma, 锆石强的抗热扰动性及高的U-Pb体系封闭温度, 决定了这一年龄值更客观地反映出四合屯脊椎动物生存时代为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屯 脊椎动物 凝灰岩 锆石 U-Pb定年法 生存时代 早白垩世 辽宁西部
原文传递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研究之进展及存在问题——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和鱼群研究之四 被引量:22
3
作者 金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2-122,共21页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的综合层序为: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张老公屯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中西部朝阳—喀左—建昌以及凌源—三十家子盆地的义县组大致相当于东部阜新—义县—锦州盆地的狭义义县组及其底部的北票尖山含化石沉积夹层...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的综合层序为: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张老公屯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中西部朝阳—喀左—建昌以及凌源—三十家子盆地的义县组大致相当于东部阜新—义县—锦州盆地的狭义义县组及其底部的北票尖山含化石沉积夹层;中西部的九佛堂组则可与东部的金刚山、吐呼鲁和九佛堂三个岩组相对比;张老公屯组火山岩在层序上大部分可能位于九佛堂组和阜新组之间.以北票鲟、中华弓鳍鱼和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类化石普遍见于中国北方热河群及其相当岩群的下部河湖相地层中,以粒鳞鱼、固阳鱼和副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类化石多见于上部的扇三角洲和湖沼相含煤地层中.热河群及相当岩群时代的确定以及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厘定受制于目前地层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程度.从鱼群的面貌看,义县—九佛堂组、沙海—阜新组及相当地层的时代可能分别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生物地层学 辽宁西部 鱼化石
下载PDF
辽宁西部义县组被子植物花粉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宪曾 任东 王宇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5-272,共8页
对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义县组中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该花粉植物群可分为三大类,即无孔沟粉类、原始单远极沟粉类和原始三沟粉类。该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原始被子植物已经存在,... 对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义县组中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该花粉植物群可分为三大类,即无孔沟粉类、原始单远极沟粉类和原始三沟粉类。该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原始被子植物已经存在,并且已呈现出多类型特点。义县组中被子植物花粉的新发现为研究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花粉 晚侏罗世 义县组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研究:基于演替理论和生态系统退化程度 被引量:18
5
作者 杜晓军 姜凤岐 焦志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07-1511,共5页
在对辽宁西部地区植被演替分析的基础上 ,选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境指标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定量确定了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在辽宁西部地区 ,南刘杖子林场的天然栎林、天然油松林、杨栎林、牛河梁和欺天林场坡地... 在对辽宁西部地区植被演替分析的基础上 ,选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境指标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定量确定了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在辽宁西部地区 ,南刘杖子林场的天然栎林、天然油松林、杨栎林、牛河梁和欺天林场坡地的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松栎林的平均相异系数分别为 0 6 5 5、0 6 6 5、2 0 2 9、3 919,综合反映了其在生态系统演替 /退化中的相对位置 .研究表明 ,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现有油松林 (阴坡 )立地大多已退化到灌木林和先锋乔木林之间的演替阶段 ,并且接近于先锋乔木林阶段 ;建议在现有人工林经营改造或营造混交林时 ,应适当增大灌木树种和先锋乔木树种的比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退化程度 演替理论 植被恢复 油松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古气候环境标志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丁秋红 张立东 +5 位作者 郭胜哲 张长捷 彭艳东 贾斌 陈树旺 邢得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6-191,共6页
野外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表明,包含中华龙鸟、被子植物等珍稀化石的热河生物群的主要赋存层位为义县组二段湖相沉积岩层。对产于不同地点沉积层中的植物、孢粉化石以及木化石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它们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认为义县组沉... 野外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表明,包含中华龙鸟、被子植物等珍稀化石的热河生物群的主要赋存层位为义县组二段湖相沉积岩层。对产于不同地点沉积层中的植物、孢粉化石以及木化石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它们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认为义县组沉积时期存在大量的喜温湿植物,总体指示温暖湿润的生存环境。同时,一些旱生的买麻藤类植物的普遍存在、本内苏铁类的膜质叶以及松柏类的鳞状叶等的特征反映了存在季节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可能性。这种气候状况的出现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义县组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辽西上白垩统大兴庄组地层层序及时代 被引量:23
7
作者 邴志波 刘文海 +1 位作者 黄志安 张福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1-355,共5页
辽宁西部白垩系上统大兴庄组主要分布于锦州、义县地区,在朝阳波罗赤、阜新碱锅等地也有零星出露。除阜新等地区为中基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外,均为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熔岩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次火山岩。角度不... 辽宁西部白垩系上统大兴庄组主要分布于锦州、义县地区,在朝阳波罗赤、阜新碱锅等地也有零星出露。除阜新等地区为中基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外,均为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熔岩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次火山岩。角度不整合覆于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之上,平行不整合覆于白垩系孙家湾组之上,K-Ar同位素年龄值为80.83Ma,属晚白垩世。该期火山活动以爆发-喷溢交替进行为特点,间有次火山岩侵入,活动强度微弱,分布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上白垩统 大兴庄组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Liaoxitritonzhongjiani) 被引量:19
8
作者 董技明 王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告列形态等与小科的激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好的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徙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早白垩世 有尾两栖类 两栖类
下载PDF
辽宁西部义县组翼手龙科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18
9
作者 汪筱林 吕君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5,共6页
记述辽宁西部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新发现的一件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化石: 秀丽郝氏翼龙(新属、新种)Haopterus gracilis gen. et sp. nov., 根据其低而长的头骨、头部无脊状构造、上下颌前部具尖锐细长的牙齿、长的翼掌骨和短... 记述辽宁西部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新发现的一件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化石: 秀丽郝氏翼龙(新属、新种)Haopterus gracilis gen. et sp. nov., 根据其低而长的头骨、头部无脊状构造、上下颌前部具尖锐细长的牙齿、长的翼掌骨和短的第Ⅴ趾骨以及Ⅰ-Ⅲ蹠骨基本等长等特征, 将其归为翼手龙亚目翼手龙科. 郝氏翼龙是热河生物群第1个具有较完整头骨的翼龙类骨架, 也是亚洲发现的第1个可靠的翼手龙科化石, 较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同属一科的翼手龙属进步. 郝氏翼龙的发现使翼手龙科的古地理分布由欧洲和非洲扩展到亚洲, 生存时代也由晚侏罗世延续到早白垩世, 为探讨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辐射提供了新的证据, 同时也为研究翼手龙类的进化、古动物地理和地史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下白垩统 义县组 翼手龙科 化石 秀丽郝氏翼龙 生物演化 骨架
原文传递
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与化石层位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丁秋红 张立东 +5 位作者 郭胜哲 张长捷 彭艳东 贾斌 陈树旺 邢得和 《地质与资源》 CAS 2001年第4期193-198,共6页
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是一套中生代火山 -沉积地层 .义县组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特征 ,主要由下部基性—中基性火山喷发 -沉积旋回和上部酸性、偏碱性火山活动旋回组成 .具体可划分 6个岩性段 ,自下而上分别为底砾岩段 ,基性、中基性... 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是一套中生代火山 -沉积地层 .义县组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特征 ,主要由下部基性—中基性火山喷发 -沉积旋回和上部酸性、偏碱性火山活动旋回组成 .具体可划分 6个岩性段 ,自下而上分别为底砾岩段 ,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段 ,湖相沉积岩段 ,酸性、偏碱性火山岩段 ,上部基性火山岩段和顶部砾岩段 .义县组底砾岩段和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段的沉凝灰岩中产有丰富的以鹦鹉嘴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湖相沉积岩段含有大量热河生物群化石 ,包括著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和辽宁古果等珍稀化石 ,该层位记录了侏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义县组 地层层序 化石层位 侏罗-白垩纪
下载PDF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亚纲两新属与现生鸟类的起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周忠和 张福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1-377,共7页
报道发现于辽宁省的两种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 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 et sp. nov.)和葛氏义县鸟(Yixianornis grabaui gen. et sp. nov.). 它们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 在形态特征上, 这两... 报道发现于辽宁省的两种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 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 et sp. nov.)和葛氏义县鸟(Yixianornis grabaui gen. et sp. nov.). 它们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 在形态特征上, 这两种鸟类较今鸟亚纲的辽宁鸟进步, 与另外两种今鸟朝阳鸟和松岭鸟比较接近. 与早白垩世的其他鸟类, 如孔子鸟、辽西鸟和始反鸟等相比, 这两种新鸟具有显著进步的特点, 具备和现代鸟类相似的、很强的飞行能力. 与义县鸟和朝阳鸟相比, 燕鸟个体较大, 头骨显著伸长; 它还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 今鸟亚纲化石新的发现表明, 在早白垩世, 无论是与现代鸟类关系较远的反鸟亚纲, 还是包括现代鸟类共同祖先在内的今鸟亚纲的辐射和分异都已十分显著. 与始祖鸟、孔子鸟和反鸟亚纲不同, 燕鸟与义县鸟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 尽管如此, 在其他一些结构上, 这两种鸟类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征, 如上、下颌骨具有牙齿, 较发育的指爪, 以及耻骨的远端联合等, 这表明现生鸟类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还要在更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鸟亚纲 九佛堂组 燕鸟 义县鸟 辽宁西部 早白垩世 鸟类起源 鸟类化石 形态结构
原文传递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杨氏锦州龙 被引量:13
12
作者 汪筱林 徐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9-423,共5页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 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 et sp. nov.). 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 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 如前...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 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 et sp. nov.). 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 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 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 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 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 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 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 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 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 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 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义县组 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禽龙类 杨氏锦州龙 恐龙化石 头骨形态
原文传递
记中国辽宁西部九佛堂组发现的中国翼龙一新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建军 吕君昌 张宝堃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2-447,共6页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一小型翼手龙类骨架 ,建立一新种 :谷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guisp .nov .。它的吻端直而尖锐 ,其下颌发育一明显的脊突。肱骨的三角脊发育 ,其末端没有扩展 ,呈四边形。翼掌骨的长度稍微短于飞行...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一小型翼手龙类骨架 ,建立一新种 :谷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guisp .nov .。它的吻端直而尖锐 ,其下颌发育一明显的脊突。肱骨的三角脊发育 ,其末端没有扩展 ,呈四边形。翼掌骨的长度稍微短于飞行指第一指节的长度。股骨与胫骨之比率小 ,乌喙骨短于肩胛骨 ,联合背椎只有椎体相互愈合。虽然它与董氏中国翼龙相似 ,但是存在明显区别 ,比如个体较小 ,而大多数背椎椎体相互愈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辽宁西部 九佛堂组 新种 谷氏中国翼龙
下载PDF
辽宁西部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风险及降水满足度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振宏 李娇 +4 位作者 孙艳云 林中冠 马林 王若男 王一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4期124-130,共7页
利用辽宁西部11个国家气象站1951—2017年气象观测数据,选用干湿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及其积分湿润指数方法,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干旱变化特征,干旱风险程度,降水量对农作物的满意程度,并分析气象要素与干湿指数的相关性... 利用辽宁西部11个国家气象站1951—2017年气象观测数据,选用干湿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及其积分湿润指数方法,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干旱变化特征,干旱风险程度,降水量对农作物的满意程度,并分析气象要素与干湿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地区1951—2017年农作物生长季及各月时间尺度干湿指数呈减小趋势,干旱趋势明显,农作物生长季5月苗期和9月成熟期干旱程度表现最为突出,从轻旱上升到中旱等级。农作物生长季的降水量满足度明显下降,使干旱风险度明显升高。农作物生长季干湿指数年际变化在1995/1996年发生由高到低突变,突变后干旱程度升高0.8个等级;干旱风险度年际变化在1995/1996年发生由低到高突变,突变后干旱风险度升高14.0%;降水满足度年际变化在1998/1999年发生由高到低突变,突变后降水满足度下降17.7%。干湿指数与气温、日照时数、蒸发量、辐射呈负相关,与降水、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其中干湿指数与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相关显著。辽宁西部地区干旱化日趋严重,调整农业结构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指数 干旱风险度 降水满足度 气候变化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辽宁西部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一新科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锦玲 王原 +1 位作者 王元青 李传夔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3期2545-2549,共5页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头骨和下颌化石, 描述了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型原始哺乳动 物: 强壮爬兽(新属、新种)Repenomamus robustus gen. et sp. nov. 该动物具有发育的齿骨-鳞骨关节, 牙齿数目减少, 犬齿后齿有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 前...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头骨和下颌化石, 描述了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型原始哺乳动 物: 强壮爬兽(新属、新种)Repenomamus robustus gen. et sp. nov. 该动物具有发育的齿骨-鳞骨关节, 牙齿数目减少, 犬齿后齿有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 前颌骨的背突不与鼻骨相连, 眼眶中壁封闭等进步特征, 也保留了一些类似于爬行动物的原始特点. 它是热河生物群已知的3种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种, 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 为研究似哺乳爬行动物向原始哺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哺乳动物 早白垩世 辽宁西部 新科 古生代 爬兽科
原文传递
辽宁西部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群 张国林 吴晓华 《农业灾害研究》 2013年第6期32-34,共3页
利用1971—2010年逐日降雹资料、雷达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通过气候诊断分析了辽宁西部冰雹发生频率,出现时间以及发生的天气特点。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冰雹发生在3—11月,6—8月占全年的80%;日变化12:00—20:00占70%。主要冰雹路径有5条,... 利用1971—2010年逐日降雹资料、雷达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通过气候诊断分析了辽宁西部冰雹发生频率,出现时间以及发生的天气特点。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冰雹发生在3—11月,6—8月占全年的80%;日变化12:00—20:00占70%。主要冰雹路径有5条,均由西北进入辽西境内。高空冷涡或冷槽是发生冰雹的主要天气系统;预报冰雹天气时,锋面、高空冷涡、高空冷平流、低空暖平流出现时增加雷达观测次数。研究结果可为辽西冰雹预测预报、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冰雹 时空分布 预测预报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驰龙类(英文)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星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9,共9页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 (Xu ,2 0 0 2 )。本文报道该层位产出的一件驰龙类化石标本。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确认这一标本不同于热河群已...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 (Xu ,2 0 0 2 )。本文报道该层位产出的一件驰龙类化石标本。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确认这一标本不同于热河群已知的其他 3种驰龙类 ,并建立了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陆家屯纤细盗龙 (Graciliraptor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 .)。驰龙类最初发现于北美晚白垩世地层中 (MatthewandBrown ,1 92 2 ) ,随后在蒙古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发现 (Osborn ,1 92 4 ) ;现在已知驰龙类的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亚地区的白垩纪地层中 (Xu ,2 0 0 2 )。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millenii)曾代表最早的确定无疑的驰龙属种 (Xuetal.,1 999) ,其生存时代大约为 1 2 5Ma (Swisheretal.,1 999)。陆家屯纤细盗龙正型标本产于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 ,其上覆和下伏岩层的同位素年代分别为 1 2 8Ma和 1 39Ma (Swisheretal.,2 0 0 1 )。因此 ,陆家屯纤细盗龙代表已知最早的驰龙属种。陆家屯纤细盗龙和其他驰龙类共享以下近裔特征 :尾椎前关节突和脉弧极度加长、上颌齿后缘锯齿明显大于前缘锯齿和指节III- 2明显缩短。陆家屯纤细盗龙的以下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驰龙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早白垩世 义县组 驰龙类 系统发育 鸟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波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7年第5期1-3,共3页
采用改进的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辽宁西部某区域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聚类和排序双重特点,各指标白化权函数呈现非线性变化,解决传统方法指标白化权函数呈现单一线性变化的局限,在区域地下水... 采用改进的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辽宁西部某区域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聚类和排序双重特点,各指标白化权函数呈现非线性变化,解决传统方法指标白化权函数呈现单一线性变化的局限,在区域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合理性上好于传统方法,和区域地下水水质实际情况更为吻合。研究成果为区域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灰色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和排序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近52a辽宁西部地区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隋景跃 张国林 +1 位作者 戴海燕 吴晓华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8期852-855,共4页
浅层地温是影响区域气候的环境因素之一,对浅层地温研究有利于掌握其变化规律和特征,可为区域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服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辽宁西部1959—2011年0~320 cm的6个层次地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层次地温年变化... 浅层地温是影响区域气候的环境因素之一,对浅层地温研究有利于掌握其变化规律和特征,可为区域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服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辽宁西部1959—2011年0~320 cm的6个层次地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层次地温年变化均具有升高趋势,但具有不同的温度倾向率,其中,0 cm温度倾向率最大,其次是320 cm,40 cm的倾向率最小;除0 cm地温历年变化突变点在1985年外,其他各层次的地温历年变化的突变点均在1987年,但各层次温变过渡区间有所差异;各层次地温季节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逐次后推,浅层地温纵向40 cm深温度低于其他任何层次,并以0 cm最高,320 cm次之,浅层地温的升高将影响植物萌芽越冬及根系生长,影响土壤生物繁殖和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辽西半干旱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浅层地温 倾向率 过渡区间 突变点
下载PDF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Ruffordia和Nageiopsis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4-218,共5页
报道辽西义县组两种颇具地层意义的植物化石 :Ruffordiagoeppertii (Dunker)Seward和Nageiopsisexgr.zamioides (Fontaine)Berry。根据植物化石认为义县组的时代应属于早白垩世。
关键词 Ruffordia Nageiopsis 义县组 早白垩世 辽宁西部 植物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