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8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拮抗菌与病原菌处理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诱导 被引量:66
1
作者 秦国政 田世平 +1 位作者 刘海波 徐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3,共5页
Pichiamembranefaciens能有效抑制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笔者观测和比较接种拮抗酵母菌P .mem branefaciens和软腐病菌Rhizopusstolonifer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情况。试验结果表... Pichiamembranefaciens能有效抑制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笔者观测和比较接种拮抗酵母菌P .mem branefaciens和软腐病菌Rhizopusstolonifer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桃果实接种P .membranefaciens +R .stolonifer 2 4h后 ,PPO和PAL活性开始升高 ,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只接种R .stolonifer也能诱导桃果实PPO和PAL活性的增加 ,但效果不如接种拮抗菌 +病原菌的好。然而 ,接种拮抗菌 +病原菌和只接种病原菌对诱导POD活性都没有明显的作用。可以认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原菌 桃果实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抗性相关酶 酶活性 抑菌作用 软腐病
下载PDF
两种拮抗菌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酶的产生及其抑菌的可能机理 被引量:26
2
作者 范青 田世平 +1 位作者 刘海波 徐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1713-1717,共5页
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efaciens Hansen)和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是两株能有效抑制桃、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拮抗菌.研究了拮抗菌的β-1,3-葡聚... 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efaciens Hansen)和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是两株能有效抑制桃、油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拮抗菌.研究了拮抗菌的β-1,3-葡聚糖和几丁酶活性在in vitro 和in vivo上的诱导.结果表明,以葡萄糖+细胞壁制品(CWP)作为碳源时在Lilly-Barnett基本培养基中诱导的( -1,3-葡聚糖活性最高,其中膜醭毕赤酵母和季也蒙假丝酵母的最高值分别达114.0 SU(specific activity unit, 比活单位)和103.2 SU,而以葡萄糖作为惟一碳源时诱导的β-1,3-葡聚糖活性则最低.在Czapeck 基本培养基中,膜醭毕赤酵母诱导的几丁酶(外切及内切几丁酶)活性显著地高于季也蒙假丝酵母,如膜醭毕赤酵母外切几丁酶最大活性达3.13 SU,显著地高于季也蒙假丝酵母的最大活性(2.24 SU).酵母菌悬浮液和碳源也能诱导桃果实伤口处β-1,3-葡聚糖和几丁酶的产生.研究表明β-1,3-葡聚糖和几丁酶在抑制病菌时都有一定作用,并可能具有协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酵母菌 软腐病 Β-1 3-葡聚糖酶 几丁酶 抑菌机理 拮抗菌 油桃
原文传递
采前喷施壳聚糖复合膜对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控及其保鲜作用 被引量:43
3
作者 张承 李明 +1 位作者 龙友华 吴小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74-281,共8页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DNA测序鉴定了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并选用壳聚糖、钙盐和糊精分别与茶多酚、甘氨酸、柠檬酸、抗菌肽混合制备和筛选了复合膜剂,研究了采前幼果期和壮果末期果面喷施壳聚糖复...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DNA测序鉴定了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并选用壳聚糖、钙盐和糊精分别与茶多酚、甘氨酸、柠檬酸、抗菌肽混合制备和筛选了复合膜剂,研究了采前幼果期和壮果末期果面喷施壳聚糖复合膜对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控及其保鲜作用。结果表明,修文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采前喷施不同壳聚糖复合膜对其软腐病的防效均达60%以上(添加茶多酚防效86.54%、甘氨酸防效61.54%、柠檬酸防效71.15%、抗菌肽防效69.23%),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积累,提高果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诱导增强果实的抗病性。同时,该复合膜能有效地增加果实单果质量和体积,显著提高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促进猕猴桃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善。此外,施用该复合膜还能有效提高和维持果实硬度、降低果实呼吸强度以及果实质量损失率和营养物质的损失,明显抑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上升速率和延缓组织的衰老软化,从而提高了猕猴桃耐贮性。研究结果为猕猴桃优质栽培、病害有机防控和果实绿色保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壳聚糖 软腐病 贮藏 品质
下载PDF
TiO_2膜的光敏化及其灭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振领 李敏 +4 位作者 刘天学 常加忠 石恒真 张治军 李庆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7-89,共3页
以叶绿素为敏化剂对采用Sol Gel法制备的TiO2 膜进行表面修饰 ,利用XRD ,AFM ,UV Vis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进行杀灭白菜软腐病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叶绿素敏化的TiO2 膜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光谱响应 ,并且... 以叶绿素为敏化剂对采用Sol Gel法制备的TiO2 膜进行表面修饰 ,利用XRD ,AFM ,UV Vis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进行杀灭白菜软腐病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叶绿素敏化的TiO2 膜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光谱响应 ,并且在 4 37及 6 74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 .可见光照射 1h该敏化膜对白菜软腐病病原菌的致死率接近 1 0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TIO2膜 原菌 二氧化钛膜 软腐病 光催化剂 植物害防治
下载PDF
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黎 陈美艳 +3 位作者 张鹏 韩飞 刘小莉 钟彩虹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7-528,共2页
猕猴桃果实软腐病是我国猕猴桃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在四川、陕西、江西等猕猴桃主产区发生普遍,平均发病率达20%-5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意大利、智利等国家认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该病的主要病原菌(Zhou et ... 猕猴桃果实软腐病是我国猕猴桃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在四川、陕西、江西等猕猴桃主产区发生普遍,平均发病率达20%-5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意大利、智利等国家认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该病的主要病原菌(Zhou et al.,2015),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也可造成危害(Luongo et al.,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腐病 猕猴桃果实 原菌鉴定 葡萄座腔菌 拟茎点霉 原菌分离 菌落特征 附属丝 PHOMOPSIS 原菌种类
原文传递
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小洁 李士谣 +3 位作者 李亚巍 何容 朱立武 刘普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6-832,共7页
为明确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2015年10月于安徽省金寨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病症状的40个果实病样,对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 为明确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2015年10月于安徽省金寨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病症状的40个果实病样,对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结合分离物的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β-tubulin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10株经致病性验证的菌株均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药剂筛选结果显示,多菌灵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91.97%,其次是95%三唑醇1 600倍液,抑制率为81.72%,其余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低于80.00%;多粘芽胞杆菌对该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未见该病菌孢子萌发,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倍夜、10%混合脂肪酸水剂100倍液、95%三唑醇原药1 600倍液和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180倍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大于81.00%。表明多菌灵和多粘芽胞杆菌是防治葡萄座腔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药剂
原文传递
一株新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1
7
作者 远方 屈淑平 +2 位作者 崔崇士 曹鸣庆 马荣才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从大白菜软腐组织中分离出一株软腐病细菌BC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致病性检测和 16SrDNA序列分析 ,该分离物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 (Erwiniacarotovorasubsp .carotovora ,Ecc)的一个新菌株 ,编号为BC1。... 从大白菜软腐组织中分离出一株软腐病细菌BC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致病性检测和 16SrDNA序列分析 ,该分离物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 (Erwiniacarotovorasubsp .carotovora ,Ecc)的一个新菌株 ,编号为BC1。这是首次从 16SrDNA序列水平上对在我国分布的软腐欧文氏菌进行鉴定。EccBC1的 16SrDNA序列与其它软腐欧文氏菌株的 16SrDNA序列之间同源性达 98 7%~ 99 3% ,而且在系统发育树中独立于Ecc其它菌株。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EccBC1具有至少 2种不同的 16SrDNA序列 ,它们都在第 4 5 9位和 4 73位 (相对于大肠杆菌 16SrDNA序列 )发生碱基突变 ,同一基因中两个突变位点之间彼此互补 ,处于 16SrRNA螺旋H17颈部 ,而且这两处碱基变异只存在于BC1菌株中。通过与其它软腐欧文氏菌亚种和菌株 16Sr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还进一步鉴定出一些BC1菌株特异的 16SrDNA碱基突变位点。本文报道的EccBC1两个 16SrDNA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AY30 90 6 8和AY30 90 6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DNA 突变 系统发育分析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 大白菜 软腐病 胡萝卜亚种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枯草杆菌B_1菌株对大白菜软腐病的生防作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金生 田端华 +3 位作者 方中达 张宏声 张安全 刘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9-62,共4页
从80多个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h)拮抗菌株中选出3个菌株进行田间试验,结果B_1菌株的防病效果最好。根据1985~1987年的田间试验,B_1菌株的防病效果可达64%~76%,大白菜贮藏4个月后的防病效果达80%。温室和大田试验表明,浸种... 从80多个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h)拮抗菌株中选出3个菌株进行田间试验,结果B_1菌株的防病效果最好。根据1985~1987年的田间试验,B_1菌株的防病效果可达64%~76%,大白菜贮藏4个月后的防病效果达80%。温室和大田试验表明,浸种处理的大白菜在苗期有显著促进生长作用,收获期产量比对照提高14.9%。跟踪检测结果,B_1菌株可以在大白菜幼根上定殖,减少软腐细菌从根系侵入,厌氧处理后能延缓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软腐病 生物防治 枯草杆菌
下载PDF
中生菌素(农抗751)防治白菜软腐病的效果试验初报 被引量:14
9
作者 谢德龄 倪楚芳 +2 位作者 朱昌雄 黄克慧 孔都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0年第2期74-77,共4页
中生菌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 hainanensis nov. Var.)产生的一种碱性水溶性N—糖甙类抗生素,对农作物细菌病害及某些真菌病害有广谱抗性。经3年温室、田间小区试验及示范证明,中生菌素防治白菜软腐... 中生菌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 hainanensis nov. Var.)产生的一种碱性水溶性N—糖甙类抗生素,对农作物细菌病害及某些真菌病害有广谱抗性。经3年温室、田间小区试验及示范证明,中生菌素防治白菜软腐病效果显著:温室使用浓度60~100ppm,防效为72.8~100%;田间使用浓度100ppm,拌种防效60~65%,拌种加喷施2~3次防效80~100%;但用药时期及雨量会影响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软腐病 中生菌素 防治
下载PDF
半夏细菌性软腐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24
10
作者 何煜波 胡秀芳 +3 位作者 陈海敏 陈集双 高必达 应飞翔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在浙江省人工栽培的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上发现一种新的软腐病害,软腐症状常常表现在块茎上,高温高湿条件可导致叶面腐烂和整株死亡。为了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从软腐的半夏病株块茎中分离到10个菌株,分别指定为... 在浙江省人工栽培的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上发现一种新的软腐病害,软腐症状常常表现在块茎上,高温高湿条件可导致叶面腐烂和整株死亡。为了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从软腐的半夏病株块茎中分离到10个菌株,分别指定为RF1~RF10,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和细菌学特性分析,同时对RF1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0个菌株均可经人工接种导致半夏、胡萝卜、马铃薯、番茄、黄瓜和白菜软腐。在电镜下菌体呈短杆状,两端钝圆,具有4~6根周生鞭毛。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DNA中G+Cmol%为51。RF1菌株的16S rDNA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M1菌株报告的序列相同点为99%,与该亚种另2个菌株(E161和441)的序列相同点达97%。结果表明,半夏软腐病原菌应归属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软腐病 果胶杆菌属 鉴定 16S RDNA
下载PDF
魔芋软腐病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国馨 罗灿辉 刘克颐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50-57,共8页
鹿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引起,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各个部位并导致组织腐烂解体,甚至整株死亡。经人工接种试验,本病菌能危害大约13科21种植物。染病种芋与带菌土壤是病害初... 鹿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引起,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各个部位并导致组织腐烂解体,甚至整株死亡。经人工接种试验,本病菌能危害大约13科21种植物。染病种芋与带菌土壤是病害初侵染来源。据初步测定,50%代森铵600倍液。30%DT胶悬剂500倍液,1%波尔多液及200ppm的链霉素或氯霉素等在发病初期使用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此外,本文还对病菌侵染温度,不同魔芋种和品种对病菌的抗感反应等进行了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防治
下载PDF
魔芋软腐病的发生为害与综合防治 被引量:19
12
作者 崔鸣 赵兴喜 李增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症状 原菌 流行条件 综合防治
下载PDF
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软腐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向东 王云强 +1 位作者 王卉 郭顺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确定引起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病原菌,为制定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对软腐病发病情况进行田间观察,采集两种石斛典型病株样本,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 目的确定引起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病原菌,为制定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对软腐病发病情况进行田间观察,采集两种石斛典型病株样本,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在树皮为基质的苗床上软腐病在不同苗龄上均可发生,病原菌主要侵染幼嫩多汁的嫩芽和新枝,引起幼嫩茎叶的腐烂、萎焉和坏死等症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侵染石斛植株的2个分离菌株被鉴定为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致病性实验证明,这两个菌株为石斛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结论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是终极腐霉菌的自然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铁皮石斛 软腐病 分离与鉴定 终极腐霉
原文传递
大白菜抗软腐病接种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光明 王翠花 《山东农业科学》 1995年第5期39-40,共2页
大白菜抗软腐病接种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张光明,王翠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济南250100)软腐病主要在大白菜生长中后期发生为害,因其病原细菌传播途径多,防治较困难。据调查研究,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丰产的经济有效措... 大白菜抗软腐病接种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张光明,王翠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济南250100)软腐病主要在大白菜生长中后期发生为害,因其病原细菌传播途径多,防治较困难。据调查研究,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丰产的经济有效措施。根据大白菜软腐病菌的特性,初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软腐病 接种 鉴定
下载PDF
放线菌‘D74’对魔芋的防病促生作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何斐 张忠良 +2 位作者 崔鸣 薛泉宏 王东胜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7-376,共10页
根据供试放线菌‘D74’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采用皿内拮抗试验研究表明,‘D74’对魔芋软腐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圈直径为11.0~18.3 mm。用‘D74’无菌发酵滤液1... 根据供试放线菌‘D74’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采用皿内拮抗试验研究表明,‘D74’对魔芋软腐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圈直径为11.0~18.3 mm。用‘D74’无菌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处理甜瓜种子,其发芽率、简明活力指数、胚轴和胚根长度分别较对照增加34.9%、82.4%、66.4%和31.5%(P【0.05)。盆栽条件下,拌土单接菌剂D74和菌剂与病原菌混接处理对收获期魔芋的相对防效分别为100%和17.0%。菌剂D74在单接和混接条件下能提高盆栽魔芋叶片光合作用、叶片绿色度(SPAD)、生物量及产量,亦能改善魔芋球茎品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菌剂D74穴施,魔芋叶片光合指标、生物量及产量较对照增加。研究表明,放线菌‘D74’对魔芋软腐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D74’活菌制剂对魔芋有良好的防病促生效果,对魔芋品质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生防菌剂 娄彻氏链霉菌
原文传递
“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22
16
作者 吴文能 张起 +4 位作者 雷霁卿 黄亚欣 陈晨蕰 王瑞 曹森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47-54,共8页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余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种类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茎点霉菌(Phona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为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室内毒力表明,20余种杀菌剂中以肟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0.038 0~0.156 8μg·mL^(-1)和0.017 4~0.643 6μg·mL^(-1),推荐作为猕猴桃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拟茎点霉菌 毒力测试
原文传递
贵州六盘水地区“红阳”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测定 被引量:21
17
作者 雷霁卿 吴文能 +3 位作者 刘颖 龙秀琴 李苇洁 王瑞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8,共8页
以2016—2017年采集的"红阳"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研究了"红阳"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差异,以期为"红阳"猕猴桃软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分离... 以2016—2017年采集的"红阳"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研究了"红阳"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差异,以期为"红阳"猕猴桃软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23株病原菌,获得登录号分别为MF498063~498065,MG775300~775302和MG775283~775299;病原菌分属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sp.及间座壳菌Diaporthe sp.,各菌属检出率为30.4%、30.4%、26.1%、8.7%及4.4%;聚类分析将23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弱致病力(26.09%)、中致病力(39.13%)、强致病力(26.09%)和较强致病力(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原菌 力分化
原文传递
生防放线菌剂对魔芋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何斐 张忠良 +1 位作者 崔鸣 薛泉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7,共7页
为从微生态角度探索接种生防放线菌剂对魔芋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生防放线菌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濑里予链霉菌(S.senoensis)和M(肉质链霉菌S.carnosus和密旋链霉菌S.pctum按质量比1:1的固态发酵混合制剂)为接种剂,... 为从微生态角度探索接种生防放线菌剂对魔芋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生防放线菌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濑里予链霉菌(S.senoensis)和M(肉质链霉菌S.carnosus和密旋链霉菌S.pctum按质量比1:1的固态发酵混合制剂)为接种剂,采用基质拌菌法接种生防菌剂进行盆栽试验,通过稀释平板法测定魔芋根区、根表土壤和根内放线菌、细菌及真菌数量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优势真菌和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3种菌剂接种164 d,魔芋根域检出的接入放线菌活菌数量高达106 CFU g-1以上,根表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增加24.6%-263.1%;(2)供试3种菌剂接种164 d后,魔芋根域真菌数量减少18.9%-100.0%,且接种处理魔芋根域有害优势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红球丛赤壳菌(Nectria haematococca)较未接种对照大幅度降低;(3)不同菌剂接种处理,魔芋根区土壤和根内细菌数量较对照减少21.5%-73.3%,但根内芽孢杆菌(Bacillus sp.)数量增加414.0%-1015.0%.本研究表明供试生防菌具有较稳定的定殖能力,亦能改善魔芋根域土壤微生物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放线菌剂 魔芋 微生物区系 软腐病 土壤微生态
原文传递
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沈业寿 储苏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96-100,共5页
自贮藏期腐烂的魔芋球茎和有典型软腐病害症状特性的植株分离出的菌株 ,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结果表明 :3号、4号菌株为魔芋软腐病病原菌 -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Erwiniacarotovorasubsp .carotovora) 。
关键词 磨芋 软腐病 原菌 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稀释分离法 形态特征
下载PDF
Pathogen_resistant Transgenic Plant of Brassica pekinensis by Transfering Antibacterial Peptide Gene and Its Genetic Stability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关林 方宏筠 +2 位作者 王火旭 李洪艳 魏毓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8期951-955,共5页
The soft rot infected by pathogenic bacterium Erwinia aroideae Holland is one of the three serious diseases of Chinese cabbage ( Brassica pekinensis Rupr.). By constructing vector system of high frequency transformati... The soft rot infected by pathogenic bacterium Erwinia aroideae Holland is one of the three serious diseases of Chinese cabbage ( Brassica pekinensis Rupr.). By constructing vector system of high frequency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nefaciens EHA105, anti-bacterial peptide gene with strong bactericidal action to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cabbage AB-81 self-bred line and the transgenic plants were obtained. PCR and Southern blotting detection showed that target gene was integrated into plant genome of Chinese cabbage. The tests of bacteriostasis action of the extract from transgenic plants in vitro, and the assay of disease-resistant of transgenic plantlets in the tube and the pot by perfusing inoculation with pathogenic bacteria showed obvious resistance to soft rot. This resistance can be a stable heredity by genetic analysis of generations of transgenic plants self-bred, separation ratio of its R, was 3:1. The resistance to Km and disease of soft rot was still kept in the R-5.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of breeding new varieties of anti-soft rot Chinese cabbage by transgenic plants as pa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pekinensis antibacterial peptide gene TRANSFORMATION soft ro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