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 被引量:41
1
作者 仲建华 《都市快轨交通》 2004年第5期17-22,共6页
根据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系统特征,重点阐述了重庆轻轨较新线单轨线路的运行条件、土建和设备系统的技术定位,指出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单轨交通 重庆轻轨较新线 线路 系统特征 运行条件 设备系统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小珍 葛延龙 晋智斌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研究目的:为评定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行车平稳与乘坐舒适性能,对车辆与轨道梁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建立跨座式单轨系统空间耦合振动模型并编制程序进行仿真分析,计算评价标准形式PC轨道梁的动力特性,探讨不同车速、载客状态对系统动力... 研究目的:为评定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行车平稳与乘坐舒适性能,对车辆与轨道梁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建立跨座式单轨系统空间耦合振动模型并编制程序进行仿真分析,计算评价标准形式PC轨道梁的动力特性,探讨不同车速、载客状态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水平。研究结论:(1)轨道梁跨中竖向挠度和横向位移与车速的关系不明显,跨中横、竖向加速度和墩顶横向振幅、加速度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载客量的增加会增大轨道梁跨中竖向挠度;(2)车体横、竖向加速度均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随载客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3)轨道梁动力性能良好,在设计车速与载客量条件下,单轨车辆可平稳舒适地通过轨道梁桥;(4)本研究成果可为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结构设计与运输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耦合振动 轨道梁 载客量 动力响应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沿线雷电活动规律与易闪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家启 李良福 +1 位作者 秦健 向波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4-738,共5页
采用线路走廊法,利用重庆市2006-2008年ADTD地闪监测资料,通过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线的雷电活动规律(闪电次数、雷电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分布和闪电落区分布)统计分析,进行了相应的易闪性分析。结果发现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 采用线路走廊法,利用重庆市2006-2008年ADTD地闪监测资料,通过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线的雷电活动规律(闪电次数、雷电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分布和闪电落区分布)统计分析,进行了相应的易闪性分析。结果发现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线临江门至佛图关车站区间段是发生临界危险雷电流概率、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较大和雷电落区距离各站点及区间平均距离较小的重叠区域,该线易受雷击,是雷电防护重点区域。该区间段处于沿江位置,地形较为陡峭,易导致局地强对流性天气,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雷电活动 易闪性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乘客区间疏散救援方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师维 方从明 杨文学 《都市快轨交通》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以国内第一条高架跨座式单轨线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探讨故障导致列车被迫停在区间时乘客的疏散和救援问题。介绍不同情况、不同区间乘客疏散救援的各种方法,以及列车区间救援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 单轨交通 区间 乘客 疏散 救援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直流牵引系统接地保护设计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才发 《都市快轨交通》 2010年第1期93-96,共4页
回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系统的接地保护状况。以重庆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设计为例,系统阐述跨座式单轨交通直流牵引系统接地保护的设计;着重论述64D接地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整定计算,分析这种装置与框架泄漏保护电流元件的关系。
关键词 单轨交通 64D接地保护装置 框架泄漏保护装置 电流元件 电压元件
下载PDF
跨座式轻轨钢轨道梁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羽宇 葛玉梅 杨翊仁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3,共4页
为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钢轨道梁的动力特性,以重庆市袁家岗-谢家湾区间40.5m简支跨座式单轨交通钢轨道梁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的APDL语言,采用直接生成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计算模型的自振特性、静力和动力响应。动力分析的计算模... 为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钢轨道梁的动力特性,以重庆市袁家岗-谢家湾区间40.5m简支跨座式单轨交通钢轨道梁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的APDL语言,采用直接生成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计算模型的自振特性、静力和动力响应。动力分析的计算模型采用4辆车厢编组,车速为20~80km/h,分单线和双线加载。计算结果表明:该钢轨道梁基频较高,结构振型复杂,具有较高的整体刚度及强度,动力特性符合规范要求;平联及横梁对轨道梁的横向刚度和扭转刚度贡献较大;单线行车时轨道梁会产生扭转,使其上翼缘产生较大的横向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轻轨 钢轨道梁 自振特性 动力响应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重庆单轨交通信号系统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明 李新潮 《电气化铁道》 2004年第2期43-46,共4页
结合重庆单轨工程项目的实际,介绍基于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的信号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特点、主要设备、ATP/TD车载系统的构成以及列车位置检测、TD预置和列车速度防护的工作原理。
关键词 单轨交通 信号系统 设备 ATP/TD车载系统 构成 列车位置检测 工作原理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设计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仕春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2-75,共4页
研究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国外单轨交通相关技术标准,并应用于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的过程,对有关单轨交通的线路设计标准和具体做法加以总结,以供同类项目参考。研究方法:从国外单轨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单轨交通的引进在公共交通中的... 研究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国外单轨交通相关技术标准,并应用于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的过程,对有关单轨交通的线路设计标准和具体做法加以总结,以供同类项目参考。研究方法:从国外单轨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单轨交通的引进在公共交通中的运用,以及我国引进日本技术,在重庆市修建跨座式单轨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对线路设计标准、特点及单轨线路设计的特殊问题,对线路设计进行总结。研究结论:本文参照了日本跨座式单轨交通有关技术总结及跨座式单轨交通相关论文,通过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设计实践,提出了线路设计标准,不同路段线路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线路设计中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基础资料、设备早选型、专业早配合对线路设计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线路设计
下载PDF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马继兵 蒲黔辉 夏招广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75,共7页
研究目的: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进行动载试验,检验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实际动力性能。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车速下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性能的检测试验,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动力响应,并对单轨车辆... 研究目的: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进行动载试验,检验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实际动力性能。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车速下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性能的检测试验,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动力响应,并对单轨车辆乘坐舒适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PC轨道梁结构实测动力特性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论:轨道梁结构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和结构强度;单轨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试验梁横向基频、横向加速度等横向振动性能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要求有一定差异;单轨车辆在桥上运行时对轨道梁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参照ISO2631、UIC513和GB5595-85评价标准,对单轨车辆乘坐舒适性采用舒适度和平稳性2个指标进行的测试分析表明,运行车辆具有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PC轨道梁 乘坐舒适性 动载试验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继兵 蒲黔辉 霍学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6-811,829,共7页
为探讨跨座式单轨交通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采用线性化轮胎模型建立了15个自由度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的径向刚度与侧偏效应,并考虑了走行轮的纵向滑转特性.以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典型区段的PC... 为探讨跨座式单轨交通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采用线性化轮胎模型建立了15个自由度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的径向刚度与侧偏效应,并考虑了走行轮的纵向滑转特性.以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典型区段的PC(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为对象,采用自编程序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过桥时的车桥耦合振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对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和编制的程序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PC轨道梁 车桥耦合振动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耦合振动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羽宇 葛玉梅 杨翊仁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3,共8页
将列车的每节车厢简化为15自由度的动力系统,由拉格朗日方程导出其振动微分方程,将轨道梁简化为欧拉梁,基于能量法和车辆与轨道梁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车辆和轨道梁耦合运动控制方程,研究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动力特性。计算了列车... 将列车的每节车厢简化为15自由度的动力系统,由拉格朗日方程导出其振动微分方程,将轨道梁简化为欧拉梁,基于能量法和车辆与轨道梁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车辆和轨道梁耦合运动控制方程,研究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动力特性。计算了列车以不同车速通过时轨道梁的动力响应,并比较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车速对轨道梁挠度的影响较小,但对加速度影响较大,加速度随车速增大而增大,在40~50 km.h-1处出现最大值,之后随车速增大反而减小;轮胎模型与轨道表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函数对轨道梁横向响应计算结果影响较大,使计算误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单轨交通 列车-轨道梁耦合系统 动力响应
原文传递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邢佶慧 宋月箫 杨庆山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11期2724-2726,共3页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梁与其他轨道交通系统不同,因而其动力学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其车桥动力耦合作用影响相对较为突出。文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总结了跨座式单轨交通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梁与其他轨道交通系统不同,因而其动力学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其车桥动力耦合作用影响相对较为突出。文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总结了跨座式单轨交通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动力学 车桥耦合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基于不同基础模拟方式的钢-混凝土组合高架独柱车站抗震分析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福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7,共6页
高架车站是一种"站桥合一"的结构,它既是建筑,也是轨道交通结构的一部分。对于独柱长悬臂高架车站而言,其结构抗震冗余度低,抗震分析尤为重要。钢-混凝土组合独柱车站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其构件尺寸小,自重轻,有更强的抗... 高架车站是一种"站桥合一"的结构,它既是建筑,也是轨道交通结构的一部分。对于独柱长悬臂高架车站而言,其结构抗震冗余度低,抗震分析尤为重要。钢-混凝土组合独柱车站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其构件尺寸小,自重轻,有更强的抗震变形能力,它在地震作用下的具体表现值得研究。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对高架车站计算中的基础模拟有不同规定,有必要对不同基础模拟方式下的抗震分析结果进行探讨。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建立多个比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基础模拟方式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给出设计建议。其一,由于独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需要特别关注边部构件的设计;其二,基于独柱结构的特殊性,设计应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对于土弹簧的不同取值应进行包络设计;其三,对于独柱结构的主要构件应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独柱墩的性能目标建议为大震斜截面弹性、正截面不屈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高架车站 独柱 长悬臂 组合结构 抗震分析
下载PDF
大跨度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车桥耦合效应及影响参数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小杨 李小珍 +3 位作者 王雷 梁立农 孙向东 王景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97-2104,共8页
“抱轨”行驶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单轨列车与双层桥面钢桁梁斜拉桥的车桥耦合动力性能,以主跨468 m牛田洋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ANSYS及SIMPACK等软件建立车桥空间耦合动力模型开展联合仿真,研究不同行车速度、不同列车... “抱轨”行驶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单轨列车与双层桥面钢桁梁斜拉桥的车桥耦合动力性能,以主跨468 m牛田洋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ANSYS及SIMPACK等软件建立车桥空间耦合动力模型开展联合仿真,研究不同行车速度、不同列车特性下的车、桥动力响应,并对行车安全性等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在通过桥梁时的竖向动力效应较弱,位移冲击系数约在1.1以内,且桥梁竖、横向位移响应均与车速无显著联系;竖向位移随过桥车辆数目的增加而增大,横向位移在单线行车时明显大于双线对开工况;桥梁与车体振动加速度均随车速递增,且车体横向振动程度大于竖向;跨座式单轨列车在列车正常行驶速度100 km/h以内通过该大跨度斜拉桥时,桥梁的动力性能优良,桥上列车具备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公轨两用斜拉桥 多体动力学 车桥耦合振动 动力响应
下载PDF
考虑轮胎侧偏特性的跨座式单轨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羽宇 王永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1,31,共6页
为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轨道梁系统的耦合振动,以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和轨道梁的耦合振动模型。每节车辆简化为15个自由度的动力系统,并考虑所有轮胎的侧偏特性。车辆运动微分方程由拉格... 为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轨道梁系统的耦合振动,以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和轨道梁的耦合振动模型。每节车辆简化为15个自由度的动力系统,并考虑所有轮胎的侧偏特性。车辆运动微分方程由拉格朗日方程导出,轨道梁简化为欧拉梁,用模态综合法建立其运动微分方程。计算了列车以不同车速通过时轨道梁的动力响应,并与实测结果和不考虑轮胎侧偏特性的模型做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考虑轮胎侧偏特性的模型的计算值及变化规律更接近实测值;研究竖向耦合振动问题时可不考虑轮胎的侧偏特性,研究横向耦合振动问题时应该考虑侧偏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单轨交通 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 侧偏特性
下载PDF
轨道梁动力行为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小珍 葛延龙 +1 位作者 晋智斌 朱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25-3231,共7页
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通过轨道梁桥时,轨道梁的振动与变形会对车辆走行性能产生影响,建立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空间耦合振动模型,计算分析不同车速、载客量条件下轨道梁区段和路基区段的车桥动力响应,进而探究轨道梁动力行为对车辆动力... 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通过轨道梁桥时,轨道梁的振动与变形会对车辆走行性能产生影响,建立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空间耦合振动模型,计算分析不同车速、载客量条件下轨道梁区段和路基区段的车桥动力响应,进而探究轨道梁动力行为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水平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形式PC轨道梁动力性能良好。轨道梁跨中竖向挠度的峰值与车速关系不明显,随载客量的提高显著增大;跨中横向位移的峰值随车速先增后减,受载客量影响较小。轨道梁跨中竖向加速度随车速先增大后趋于波动,跨中横向加速度随车速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且二者基本不受载客量影响。轨道梁的动力行为是影响车辆竖向振动加速度的主要因素,其单独引起的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占比约50%。强化对轨道梁竖向振动和横向变形的控制可有效提升车辆的走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轨道梁 载客量 动力响应 走行性能
下载PDF
重庆轻轨2号线40.5m钢轨道梁设计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扬义 刘名君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6-92,共7页
研究目的:由于国内首次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其技术新、难度大、要求高,研究目的是为解决重庆轻轨2号线一期工程谢家湾立交L=40.5m钢轨道梁的设计问题。研究结论:通过对重庆轻轨L=40.5m钢轨道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列车静活载... 研究目的:由于国内首次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其技术新、难度大、要求高,研究目的是为解决重庆轻轨2号线一期工程谢家湾立交L=40.5m钢轨道梁的设计问题。研究结论:通过对重庆轻轨L=40.5m钢轨道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列车静活载作用下,竖向挠度为0.0447m;最不利工况下,跨中截面顶板最大压应力为145.0MPa、底板最大拉应力为128MPa,支座附近腹板最大剪应力为47.4MPa;两片箱梁横向中心距B=3.7m,B/L〉1/20;活荷载的疲劳应力范围为-70.5~73.7MPa;实桥计算梁体侧向一阶自振频率为4.2012Hz,均满足《单轨规范》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通过设计、施工精确控制,钢轨道梁的线形完全满足单轨车辆运行和旅客舒适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交通 钢轨道梁 设计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闾志明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9年第4期21-24,共4页
与普通城轨交通相比,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车辆、轨道梁和道岔系统这三个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三大关键技术特点,并对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车辆 转向架 轨道梁 道岔 应用
下载PDF
钢—混凝土简支组合轨道梁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子云 朱尔玉 +1 位作者 吕晓寅 何立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7-19,共3页
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 ,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中钢—混凝土组合轨道梁进行了分析计算。着重考虑混凝土截面尺寸及腹板厚度的改变对组合梁的影响 ,总结了其对组合梁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影响的规律性 ,从而对截面进行优化设计 。
关键词 单轨交通 轨道梁 组合梁 结构优化设计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桥静动力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云飞 栗怀广 郑凯锋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95,108,共6页
以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上采用的钢混轨道梁桥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容许应力法计算在4种组合下的竖向和横向位移,分析静力及自振特性。结果表明,轨道梁在静活载作用下竖向位移满足规范要求,采... 以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上采用的钢混轨道梁桥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容许应力法计算在4种组合下的竖向和横向位移,分析静力及自振特性。结果表明,轨道梁在静活载作用下竖向位移满足规范要求,采用多种工况组合分析时,顶板最小纵向正应力为–171.42MPa,底板的最大纵向正应力为146.99 MPa,均出现在结构的跨中位置;横撑和下平纵联的横向正应力为115.63 MPa,剪应力范围为13.85~15.13 MPa,可以看出结构在各个荷载工况下应力水平较低,小于容许应力,轨道梁整体刚度大,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合理、安全,可为此类桥梁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单轨交通 静力分析 动力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