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6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专家共识 被引量:61
1
作者 周平红 李全林 姚礼庆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1197-1200,共4页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或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ncjunction,EGJ)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10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高...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或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ncjunction,EGJ)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10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人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1]。贲门失弛缓症在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肌切开术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食管下端括约肌 专家 治疗 内镜 流行病学资料
原文传递
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亮 朱博群 +1 位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6-118,共3页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不良,引起吞咽困难、食物停滞和近端食管扩张。多发于青壮年,具体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肌...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不良,引起吞咽困难、食物停滞和近端食管扩张。多发于青壮年,具体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肌肉神经性病变所致。临床上AC表现为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以及体质量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内镜治疗 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 食管下括约肌 吞咽困难 固体食物 神经性病变 体质量减轻
原文传递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与局部组织内一氧化氮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31
3
作者 谢勇 黄缘 +4 位作者 王崇文 黄德强 祝金泉 张昆和 陈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 研究下食管括约肌(LES)局部组织内一氧化氮(NO)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与LES压力(LESP)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108 例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LES局部组织内NO和VIP含量及LESP。结果 LESP与组织内NO和VIP含量呈负相关(r= - 90.... 目的 研究下食管括约肌(LES)局部组织内一氧化氮(NO)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与LES压力(LESP)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108 例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LES局部组织内NO和VIP含量及LESP。结果 LESP与组织内NO和VIP含量呈负相关(r= - 90.7,P< 0.01;r= - 92.3,P< 0.01),NO和VIP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 88.5,P< 0.01)。结论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LES局部组织内NO和VIP含量异常,并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反流性疾病 贲门弛缓 NO VIP
原文传递
横开口法与纵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翟亚奇 令狐恩强 +4 位作者 李惠凯 秦治初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9-1402,共4页
目的比较横开口法与纵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病人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09 月间在我院行POEM术的53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目的比较横开口法与纵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病人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09 月间在我院行POEM术的53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OEM,其中横开口法组41例,纵开口法12例,平均随访5月(3~24月),症状缓解率96.2%(51/53)。术后Eckardt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7.5 vs 0.6,P〈0.05)。横开口组手术用时65.0±18.0 min,略快于纵开口组74.1±18.2 min,但在隧道建立和环形肌切开过程中,明显快于纵开口法组36.3±9.0 min vs 45.4±10.5 min;10.2±4.6 min vs 15.5±5.5 min P〈0.05)。同时,横开口组在皮下积气等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纵开口法组(9.8%(4/41) vs 41.7%(5/12) P〈0.05)。横开口组中另有4例术中发生黏膜穿孔(4/41,9.8%)。4例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4/537.5%),LA-A、 LA-B级各2例,其中1例无明显症状。两组均无均无胸腔积液,出血,纵膈炎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横开口法POEM不仅有效显著缓解患者症状,且更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皮下气肿、气胸等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横开口法
下载PDF
气囊扩张与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吉勇 杨崇美 +2 位作者 张安忠 崔屹 王洪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 比较单纯小气囊扩张、单纯肉毒毒素(BT)注射和两者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 48例患者随机被分为3组:扩张组只用小气囊扩张治疗;注射组只注射BT治疗;联合组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分别于术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 目的 比较单纯小气囊扩张、单纯肉毒毒素(BT)注射和两者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 48例患者随机被分为3组:扩张组只用小气囊扩张治疗;注射组只注射BT治疗;联合组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分别于术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有效率)、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LESP)、松弛率(LESRR)。结果 在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时,有效率及治疗前后LESP和LESRR的差值,联合组和注射组该3项指标均高于扩张组;在治疗后1周和3个月时,联合组与注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1年时,联合组高于注射组。3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气囊扩张术与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BT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扩张 肉毒毒素 注射治疗 贲门弛缓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社论 袁群 +4 位作者 朱彩虹 王秀兰 张丽芬 王宗烨 费军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介绍内镜下注射 A型肉毒毒素( BTX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AC)的方法,探讨其近期疗效。方法原发性 AC患者 13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做症状计分和食管造影(测量贲门开口、 5分钟食管存留造影剂的高度和平均宽度)。内镜下于贲门... 目的介绍内镜下注射 A型肉毒毒素( BTX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AC)的方法,探讨其近期疗效。方法原发性 AC患者 13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做症状计分和食管造影(测量贲门开口、 5分钟食管存留造影剂的高度和平均宽度)。内镜下于贲门齿状线上 0.5cm分 4点各注射 BTXA 20U至下食管括约肌。结果治疗次日症状即明显缓解,咽下困难频度、咽下困难程度、反食频度、胸骨后疼痛频度计分均明显减少;贲门开口由治疗前的 (1.5± 1.8)mm增大至 (4.4± 2.4)mm, P< 0.001; 5分钟食管碘柱高度和平均宽度分别由治疗前的 (89.5± 37.4)mm和 (31.9± 11.3)mm降至治疗后的 (14.4± 22.0)mm和 (8.4± 9.4)mm, P< 0.001。结论内镜下注射 BTXA治疗 AC安全、经济、简便易行,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A型肉毒毒素 内窥镜 注射治疗
原文传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诊疗规范(v1.2018) 被引量:34
7
作者 齐志鹏 李全林 +1 位作者 钟芸诗 周平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2期318-321,共4页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由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高和松弛障碍引起的,以进食困难、反流、胸痛、反复肺部感染为主要表现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率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由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高和松弛障碍引起的,以进食困难、反流、胸痛、反复肺部感染为主要表现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率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以来,经过7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国际上完成POEM手术最多、疗效最显著的内镜中心。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经验,提出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山规范",以期为国内各级医院提供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诊疗标准,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弛缓 诊疗规范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0
8
作者 李柯蓓 施瑞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333-2337,共5页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确定.目前本症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贲门弛缓 治疗 食管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秋生 刘隆 +2 位作者 冀涛 申占龙 周东海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索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了胃食管反流病人45例和贲门失弛缓病人5例。术前常规行胃镜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者50例... 目的:探索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了胃食管反流病人45例和贲门失弛缓病人5例。术前常规行胃镜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者50例,加行食管测酸、测压检查者39例。腹腔镜单纯胃底折叠术10例(Nissen式1例,Toupet式9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35例(Nissen式11例,Toupet式24例)。Heller肌切开术加Dor胃底折叠术5例。结果:全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60~3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10~100)ml,术后日平均引流量20(10~100)ml,平均住院7(5~12)d。其中前10例使用电刀者平均用时210(180~360)min,中转开腹1例;后40例使用超声刀者平均用时100(60~180)min。术中脾被膜划破出血2例,12例Nissen式胃底折叠术后有1例出现吞咽困难,1月后缓解。42例获随访的病人中40例不再需要服药。其中5例Heller肌切开术Dor胃底折叠术病人术后第2天即可顺畅进食,且无反流。结论:与传统的经胸或经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Heller肌切开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人具有心肺干扰小、麻醉难度低、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快、疗效好等突出优点。经过不断改进手术设计和加强训练可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食管裂孔疝 反流性食管炎 贲门弛缓 抗反流手术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药物,扩张和手术评价 被引量:26
10
作者 柯美云 戈烽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3-76,共4页
关键词 贲门弛缓 硝苯啶 气囊扩张
原文传递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1
作者 苏海燕 刘文天 +5 位作者 王邦茂 杨玉龙 吕宗舜 姜葵 张洁 方维丽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8期5-7,共3页
目的贲门失弛缓症有药物、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各自优势如何,仍需进一步探讨。方法38例患者,肉毒毒素注射13例,球囊扩张20例,外科手术(食管下括约肌成形术)5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和24个月食管梗阻程度和发生频率,评估疗效和不良反... 目的贲门失弛缓症有药物、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各自优势如何,仍需进一步探讨。方法38例患者,肉毒毒素注射13例,球囊扩张20例,外科手术(食管下括约肌成形术)5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和24个月食管梗阻程度和发生频率,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3种治疗均有效,治疗后1个月的缓解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球囊扩张和手术仍有较高的缓解率,明显高于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治疗后24个月,球囊扩张术和手术治疗的许多患者症状再加重。球囊扩张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多。结论3种治疗均是有效的方法。球囊扩张术和手术的疗效持续时间相似,均比肉毒毒素注射长,但后者具有痛苦小,安全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肉毒毒素 食管扩张
下载PDF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22
12
作者 余建林 崔俊 李立平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21-22,25,共3页
目的 :观察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 ,探索贲门失弛缓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内镜 /钡餐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的 6 8例患者 ,用直径 3.0cm、3.5cm气囊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 ,疗效判断按Stooler分级法 ,吞... 目的 :观察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 ,探索贲门失弛缓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内镜 /钡餐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的 6 8例患者 ,用直径 3.0cm、3.5cm气囊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 ,疗效判断按Stooler分级法 ,吞咽困难减轻 1级为有效 ,减轻 2级或无梗阻为显效 ,以首次扩张治疗后 6个月~ 1年为中期疗效、1年以上为远期疗效 ,计算该疗法的中远期有效率。结果 :中期疗效达 10 0 % ,远期疗效为 98.4% ,少数复发病例再次扩张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缓减 ,无食道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内镜 气囊扩张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威 郑忠青 +3 位作者 郭海英 张莉莉 晋弘 刘文天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77-5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与球囊扩张治疗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行POEM或球囊扩张的患者,分为POEM组26例和球囊扩张组40例。分别比较POEM和球囊扩张治疗前...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与球囊扩张治疗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行POEM或球囊扩张的患者,分为POEM组26例和球囊扩张组40例。分别比较POEM和球囊扩张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参数,并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内组间Eckardt评分(Eckardt评分≤3分为治疗成功的标准),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POEM术后第1和3个月后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3%(24/26)和96.2%(25/26),球囊扩张术后第1和3个月后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7.5%(35/40)和75.0%(30/40)。治疗后3个月,POEM组治疗成功率高于球囊扩张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0)。治疗后3个月,POEM组Eckardt评分低于球囊扩张组[1.35(0,4.00)比2.73(0,6.00),U=-3.921,P〈0.01]。第3个月末,POEM组患者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高于球囊扩张组[26.9%(7/26)比5.0%(2/40), 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0]。治疗后1个月,POEM组4s-IRP和LESP均低于球囊扩张组[7.01 mmHg(3.48 mmHg, 10.40 mmHg)比10.11 mmHg(5.75 mmHg, 12.91 mmHg), U=-4.541,P〈0.01;11.61 mmHg(4.21 mmHg, 14.64 mmHg)比17.85 mmHg(8.39 mmHg, 24.57 mmHg), U=-6.142,P〈0.01]。对贲门失弛缓症亚型分析表明,无论在Ⅰ型还是Ⅱ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POEM疗效均优于球囊扩张。结论短期随访发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POEM疗效优于球囊扩张,但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食管测压 球囊扩张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3年疗效评估 被引量:21
14
作者 晋弘 张莉莉 +5 位作者 郑忠青 王涛 赵威 李婷 吴兰兰 王邦茂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 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3年的疗效,并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食管钡餐造影在评价POE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并接受POEM治疗者58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 目的 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3年的疗效,并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食管钡餐造影在评价POE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并接受POEM治疗者58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采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检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LESRR)、4s完整松弛压(4sIRP)、食管体部有效蠕动比例,采用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测定食管最大径,通过Eckardt评分评价疗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行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积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POEM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的Eckardt评分分别为0(0∽1)分、1(0∽2)分、1(0∽2)分、1(0∽4)分、2(0∽4)分,与术前[7(5∽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34、4.124、-4.135、-4.121、-3.656,P均<0.05).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的LESP、LESRR、4sIRP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LESP=4.968、6.301、5.757、4.716、5.608,tLESRR=5.364、-5.080、-4.965、4.755、4.348,t4sIRP=6.334、8.422、7.423、6.507、5.627,P均<0.05).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的食管最大径分别为(3.51±1.27) cm、(3.47±1.26) cm、(3.60±1.26) cm、(3.66±1.53) cm、(3.82±0.90) cm,与术前[(6.29±1.69) c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8、6.116、4.452、4.650、4.187,P均<0.05).术后3年时食管最大径与Eckardt评分间、4sIRP与Eckardt评分间、4sIRP与食管最大径间均具相关性(r=0.635、0.844、0.729,P均<0.05).结论 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短中期疗效佳.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钡餐造影检查均可客观反映POEM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高分辨率测压 钡餐造影
原文传递
贲门失弛缓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爽 刘冰熔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1,共7页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段括约肌的松弛功能受损,食管蠕动波减少或消失,食管同步收缩为特征.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有的治疗方式主要以缓解由食管下段括约肌引起的功能性梗阻为目的,同时保...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段括约肌的松弛功能受损,食管蠕动波减少或消失,食管同步收缩为特征.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有的治疗方式主要以缓解由食管下段括约肌引起的功能性梗阻为目的,同时保持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与预防发生胃食管返流性疾病之间的平衡.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整脊疗法.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重点讨论贲门失弛缓症现有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气囊扩张术,Heller肌切开术及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治疗 Heller肌切开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6
作者 马晓冰 令狐恩强 +11 位作者 李惠凯 翟亚奇 柴宁莉 彭丽华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王红斌 朱静 郭明洲 王潇潇 卢忠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2-897,共6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筛选出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成功接受POEM治疗的4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长、... 目的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筛选出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成功接受POEM治疗的4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长、隧道开口方式、肌切开方式、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等资料。结果 439例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8.7%(126/439)。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月~48月),症状缓解率94.5%(344/364),术前Eckardt评分vs术后Eckardt评分6.7±1.5(2~10)vs1.2±1.1(0~5)(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年度(以2015年为参照,2011年之前OR=9.454,95%CI为2.499~35.76;2012年OR=2.177,95%CI为0.794~5.974;2013年OR=3.975,95%CI为1.904~8.298;2014年OR=1.079,95%CI为0.601~1.940)、隧道开口方式(以纵行开口为参照,倒T型开口OR=0.369,95%CI为0.165~0.824;横行开口OR=0.456,95%CI为0.242~0.859)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肌切开方式(以眼镜式为参照,渐进全层肌切开OR=0.363,95%CI为0.059~2.250;内环肌切开OR=2.137,95%CI为0.440~10.378;内环肌切开+球囊塑形OR=4.385,95%CI为0.820~23.438;全层肌切开复发率为0)是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随年度推移并发症发生风险逐渐减小,在3种隧道开口方式中倒T型开口对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最优。综合复发、手术时长等因素,渐进全层肌切开较其他肌切开方式表现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弛缓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四种介入治疗成形术的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7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4 位作者 杨仁杰 陈维雄 陈尼维 尚克中 庄奇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暂时性贲门支架加增加直径的球囊导管成形术8例;直径递增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7例)15例(D组)。C、D组术后3~5d由胃镜取出支架。4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时间6~138个月。结果A组80例共进行152次扩张,平均每例1.9次。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43.8%、反流27.5%、出血10.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2.5%、56.3%、85.5%、89.1%、92.6%、100%。B组8例,安放裸支架5枚和部分覆膜抗反流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5/8、反流5/8、出血3/8、肉芽组织增生3/8;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8、4/8、5/8、4/8。C组135例,安放部分覆膜支架13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39.3%、反流21.5%、出血17.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7.4%、8.7%、12.9%、23.9%、42.1%、66.7%。D组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73.3%、反流40.0%、出血40.0%;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12.5%、20.0%、27.3%、28.6%。4种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中的首选方法;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为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介入治疗 成形术 随访
下载PDF
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疾病的腹腔镜治疗 被引量:18
18
作者 秦鸣放 赵宏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0-182,共3页
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疾病临床上以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和贲门失弛缓症最为常见,中、重度病人通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传统外科的开放式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针对上述疾病所开展的腹腔镜胃... 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疾病临床上以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和贲门失弛缓症最为常见,中、重度病人通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传统外科的开放式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针对上述疾病所开展的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腹腔镜贲门括约肌切开术逐渐被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显示: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疾病方面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裂孔疝 贲门弛缓
原文传递
我国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运动障碍的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秀兰 柯美云 +2 位作者 王智凤 蓝宇 赵荣国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运动障碍的特征。方法调查了14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中102例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男女发病的比例为1∶1.2,发病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占85%。食管测压表现... 目的了解我国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运动障碍的特征。方法调查了14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中102例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男女发病的比例为1∶1.2,发病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占85%。食管测压表现为:56.9%患者LESP在20~40mmHg(2.7~5.3kPa)之间,22.5%的患者LESP<20mmHg(2.7kPa),LES松弛率与LESP的高低无关(P>0.1);102例中有56例出现较为完全的(LESRR>70%)LES松弛,包括吞咽后及非吞咽时出现的松弛,松弛的时限在4.8~14.4秒之间,且松弛的时限与松弛率无关;食管体部的测压图形表现为低平型、强力型、中间型三种类型;UES未见异常。结论LESP升高不是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必备条件;贲门失弛缓症可出现吞咽后或无吞咽时的LES松弛;食管体部波形不同的原因可能与支配LES的神经纤维受损程度不同有关。本研究为食管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食管运动障碍 食管测压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肉毒素注射和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令狐恩强 李惠凯 +3 位作者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王红斌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5期7-11,共5页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对比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肉毒素注射(BTI)和球囊扩张(B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被随机平均分配到POEM组、BTI组和BD组。对治疗后3...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对比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肉毒素注射(BTI)和球囊扩张(B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被随机平均分配到POEM组、BTI组和BD组。对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果是症状缓解率,次要结果是并发症发生率、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最大宽度。结果 所有4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内镜下的治疗,并且治疗后3个月随访成功率为100%。症状缓解率POEM组为100%,BTI组为66.7%,BD组为93.3%,其中POEM组和BTI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OEM组与BD组、BD组与BT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POEM组为13.3%,BTI组为0,BD组为6.7%,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SP、食管最大宽度在3组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后3个月,POEM的症状缓解率高于BTI和BD,而并发症发生率3种方法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肉毒素注射 球囊扩张 贲门弛缓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