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X线片及三维CT评价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2 位作者 贾龙 王延国 黎君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3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纯骨粒植骨26例,骨粒加椎间融合器17例.单节段内固定24例,双节段内固定19例.均为单节段椎间融合,其中L3,4,6例,L4,5,17例,L5 S1 20例.应用改良Brantigan评分判定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3D-CT扫描所示椎间融合程度;动力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结果 随访12~8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3D-CT所示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28/43例)和40%(17/43例).3D-CT的Brantigan评分小于正侧位X线片(P<0.05).根据诊断、固定节段及融合方式不同分组,各组3D-CT评分均低于正侧位X线片(P<0.05).动力位X线片示椎间不稳定者仅3例(7%).结论 腰椎3D-CT能更准确地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拆除内固定前进行3D-CT检查非常必要.拆除内固定前摄动力位X线片对判定椎体间融合的临床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椎间融合 术后 三维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 3D-CT internal fixation disc herniation 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固定 clinical application 动力位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随访 评分 判定
原文传递
计算骨丧失量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敏 叶春万 +4 位作者 甘业春 王欣 樊道斌 吴信忱 苏明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92-593,共2页
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植骨量的多少,却仅凭术者的感觉或估算,可能导致植骨量的不足而产生椎体再塌陷。我们在赵廷宝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在术前应对椎体的... 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植骨量的多少,却仅凭术者的感觉或估算,可能导致植骨量的不足而产生椎体再塌陷。我们在赵廷宝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在术前应对椎体的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出伤椎骨丧失量,根据此量再进行经椎弓根植骨。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临床应用1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植骨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丧失 植骨治疗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植骨 临床应用 固定
原文传递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邵本英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重要性。方法 应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入路减压、复位,合理的短节段内固定及植骨9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本组98例,男91例,女7例。骨折部位:T1 0 1例,T1 1 3例,T1 ...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重要性。方法 应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入路减压、复位,合理的短节段内固定及植骨9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本组98例,男91例,女7例。骨折部位:T1 0 1例,T1 1 3例,T1 2 4 8例,L1 4 6例。骨折类型:爆裂型骨折4 3例,屈曲牵拉型骨折4 1例,骨折脱位型14例。全部合并脊髓损伤截瘫。Frankel分级A级79例,B级19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损伤至手术时间4~2 0 h,平均9h。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满意:神经功能恢复78% ,不全瘫基本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早期治疗 早期手术治疗 FRANKEL 神经功能恢复 固定 爆裂型骨折 骨折脱位型 手术入路 方法应用 随访时间 骨折部位 骨折类型 手术时间 效果满意 不全瘫 平均
下载PDF
节段性内固定方法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效三 周初松 +3 位作者 靳安民 李杰 朱利新 田京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7期1175-1176,共2页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节段内固定方法的最佳选择。方法 :应用记忆合金固定器法 10例 ,均为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 ;Scott钢丝捆绑技术 18例 ,12例为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改良Buck螺钉法 8例 ,均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 3 6例 ,全部病例...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节段内固定方法的最佳选择。方法 :应用记忆合金固定器法 10例 ,均为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 ;Scott钢丝捆绑技术 18例 ,12例为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改良Buck螺钉法 8例 ,均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 3 6例 ,全部病例经临床随访并评定效果。结果 :3 6例经 6个月~ 4年 (平均 18个月 )随访 ,按李稔生的标准 ,优良率 :记忆合金固定器组为 10 0 % ,Scott钢丝捆绑组 93 .7% ,改良Buck螺钉组 87.5 %。总优良率 88.9%。结论 :三种内固定方法可分别适合存在不同合并症的腰椎峡部裂患者。合理选择内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 ,节约手术时间并减少创伤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腰椎峡部裂
下载PDF
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建成 靳安民 +1 位作者 余斌 朱清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6-367,共2页
在8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研究了横突棘突钢丝捆绑法、钩螺钉固定法及Buck螺钉固定法对峡部裂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显著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固定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
下载PDF
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效三 周初松 +4 位作者 靳安民 李杰 杨贤忠 田京 童斌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6期1243-1246,共4页
目的 :设计一种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测试其材料力学特性 ,并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测量 2 0具干燥完整成人腰椎标本获得数据 ,按数据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设计固定器并行材料力学测试。取 6具新鲜成人腰椎标... 目的 :设计一种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测试其材料力学特性 ,并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测量 2 0具干燥完整成人腰椎标本获得数据 ,按数据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设计固定器并行材料力学测试。取 6具新鲜成人腰椎标本 ,先后形成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横突棘突钢丝捆绑组、钩螺钉固定组、Buck螺钉固定组、新研制记忆合金固定器固定组 6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 ,分别测试 6组的前屈 /后伸、左 /右侧弯及左 /右轴向旋转 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材料力学测试表明其形态记忆功能良好 ,体温状态下会产生稳定可靠的回复力。 6组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 ,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 ,同其他 5组差别明显。而使用新研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组可明显恢复腰椎稳定性 ,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 3种内固定组均无显著差别。另两种状态左右侧弯 6组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新设计的内固定器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较先前的半环状内固定器优势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腰椎峡部裂 形态记忆合金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研制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西兵 朱立新 +2 位作者 王健 史本超 叶文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DAP)为(7.10±1.83)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结论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腰椎峡部裂 记忆合金 固定
下载PDF
单纯腰椎峡部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叶志扬 刘好源 《颈腰痛杂志》 2010年第6期466-469,共4页
峡部裂是在解剖及先天因素基础上反复应力作用而致的疲劳性骨折,X线是其首选检查方法,CT则是其确诊技术,MRI、骨扫描、SPECT及浸润试验不仅对放射线阴性病例有诊断、鉴别作用,还有判断预后功能,虽有主张首选非手术治疗的,但基于腰椎稳... 峡部裂是在解剖及先天因素基础上反复应力作用而致的疲劳性骨折,X线是其首选检查方法,CT则是其确诊技术,MRI、骨扫描、SPECT及浸润试验不仅对放射线阴性病例有诊断、鉴别作用,还有判断预后功能,虽有主张首选非手术治疗的,但基于腰椎稳定性及预防退变等原因,多主张手术治疗,而由于应力因素及保留活动节段的需要等,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节段内固定技术。本文就上述单纯腰椎峡部裂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 发病机制 治疗 固定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立新 李善会 +3 位作者 宋钦勇 黄汉清 曹延林 张西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记忆合金 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椎弓根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 被引量:2
10
作者 鲍磊 周雪峰 +3 位作者 海涌 马华松 宋志 邵水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639-1641,共3页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单椎体复位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华长城钉钩系统节段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17例,12例为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5例伴有腰椎Ⅰ°滑脱,3例为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SF系统节段内固...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单椎体复位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华长城钉钩系统节段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17例,12例为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5例伴有腰椎Ⅰ°滑脱,3例为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SF系统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9例,2例伴有腰椎Ⅰ°滑脱。[结果]26例经12个月~5a(平均28个月)随访,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良率:中华长城钉钩系统节段内固定组为100%,SF系统节段内固定组88.9%,总优良率96.2%。[结论]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固定可靠,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腰椎峡部裂 中华长城钉钩系统 SF系统 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 系统治疗 经椎弓根 固定 固定治疗 植骨治疗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奇 劳立峰 刘祖德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68-371,共4页
腰椎峡部裂是引起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并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可逐渐出现腰椎滑脱。临床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如节段内非固定术、节段内固定术和节段间融合术等。近年微创技术应用于腰椎峡部裂治疗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该文就腰... 腰椎峡部裂是引起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并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可逐渐出现腰椎滑脱。临床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如节段内非固定术、节段内固定术和节段间融合术等。近年微创技术应用于腰椎峡部裂治疗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该文就腰椎峡部裂主要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固定 间融合 微创手术
下载PDF
脊柱椎弓根影像学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振锋(综述) 王海涛(综述) 李志军(审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35,共2页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1959年Boucher[1]首先应用螺钉经椎弓根到达椎体,用于腰骶椎融合固定,1986年Roy-Camille和Steffee报道椎弓根螺钉技术做脊柱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1959年Boucher[1]首先应用螺钉经椎弓根到达椎体,用于腰骶椎融合固定,1986年Roy-Camille和Steffee报道椎弓根螺钉技术做脊柱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椎弓根的应用解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认识到不同地区、性别、脊椎节段、年龄椎弓根间存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椎弓根 影像学进展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椎弓根螺钉技术 STEFFEE 固定 腰骶椎融合 解剖特点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恒龙 姜振国 +2 位作者 赵宏涛 王志刚 侯秀芬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9期867-868,共2页
经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是近年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法,但存在矫正度数丢失,内固定松动、折断等问题。我院2000年2月至2005年3月应用脊柱三维复位固定系统(AF)系统加经伤椎椎弓根植入不同材料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 经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是近年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法,但存在矫正度数丢失,内固定松动、折断等问题。我院2000年2月至2005年3月应用脊柱三维复位固定系统(AF)系统加经伤椎椎弓根植入不同材料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治疗 复位固定系统 固定 后路椎弓根 常用方法
下载PDF
骨科——脊柱
14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 200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外科解剖学研究;用Gallie术式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临床问题研究;枢椎椎体骨折;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道瘘的诊断与治疗;颈部旋转与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颈脊柱姿势及预负荷史对压缩强度影响...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外科解剖学研究;用Gallie术式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临床问题研究;枢椎椎体骨折;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道瘘的诊断与治疗;颈部旋转与侧屈活动对椎动脉血供的影响;颈脊柱姿势及预负荷史对压缩强度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并四肢瘫痪;前路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脱位合并颈髓不全损伤27例;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短节段内固定、ACPC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观察;颈椎疾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与并发症的防治(附512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 前路寰枢椎复位 寰枢关不稳定 齿状突骨折脱位 骨科 颈椎前路手术 生物力学研究 围手术期观察 解剖学研究 钢板固定 诊断与治疗 固定治疗 上颈椎损伤 固定 胸腰椎骨折 前后路手术 问题研究
下载PDF
经椎弓根单节段复位固定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
15
作者 禹志宏 张功礼 邹海兵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99-300,共2页
关键词 固定 植骨 腰椎峡部裂 骨科外科手术
下载PDF
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49
16
作者 杨操 杨述华 +3 位作者 王洪 孟春庆 邵增务 肖宝钧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测定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 目的探讨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测定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植骨 胸腰椎骨折 固定
原文传递
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3
17
作者 福嘉欣 肖联平 +3 位作者 王树森 李晓东 韩立强 王铜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77-1181,共5页
背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避免患者长期卧床,恢复胸腰段患者矢状面序列,但按照传统的经脊柱正中沿棘突两旁显露剥离肌肉的方法,创伤大出血多,固定后容易出现肌肉失神经支配及慢性背痛。传统方法为跨伤椎4钉固定,长时间随访... 背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避免患者长期卧床,恢复胸腰段患者矢状面序列,但按照传统的经脊柱正中沿棘突两旁显露剥离肌肉的方法,创伤大出血多,固定后容易出现肌肉失神经支配及慢性背痛。传统方法为跨伤椎4钉固定,长时间随访发现容易出现伤椎高度进一步塌陷及丢失。目的:对比胸腰段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康复情况,比较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骨科胸腰段骨折患者96例,入院后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方法治疗42例,传统AF钉棒系统治疗54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后末次随访引流量、固定后末次随访内固定复位情况,自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1)随访时间: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组随访8-12个月,平均13.4个月;AF钉棒系统组随访8-14个月,平均12.1个月。(2)疗效:与AF钉棒系统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组出血量、引流量、固定后Cobb角度、固定后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减少(P <0.05),骨折椎体复位率增加(P <0.05)、固定后ASIA分级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较好(P<0.05);(3)结果证实:采用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优于AF钉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脊柱 组织工程 人工假体 骨科植入物 胸腰椎骨折 经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固定 传统AF钉棒系统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18
作者 朱立帆 曾金才 +4 位作者 朱晓东 蒋富贵 沈鹏程 翁峰标 徐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3-898,共6页
目的:对比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及经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7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 目的:对比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及经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7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传统短节段内固定(A组),25例行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32例行经伤椎置钉内固定(C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等影像学指标,在末次随访时观测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背痛症状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5.5±2.3个月(13~21个月)。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比A、C两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术前、术后AVH、LKA无统计学差异(19〉0.05),而末次随访时在AVH、LKA及汉化ODI评分等方面,A组均比B组、C组差(P〈0.05),B、C两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三组患者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A、B、C三组末次随访伤椎骨缺损程度分别为(18.6±7.3)%、(11.8±4.3)%、(8.4±2.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C两组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而A组则有3例断钉。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与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结合椎体成形术或经伤椎置钉均能有效维持矫正效果、重建椎体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并发症,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经伤椎置钉固定因操作简单、安全,并能进一步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更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固定 经伤椎固定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翔 瞿东滨 +4 位作者 蔡毅 姚欣强 任涛 冯仕烽 郑明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固定 椎体中央高度 终板损伤
下载PDF
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经伤椎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璐萍 杨英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1诊治的3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行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20例经伤椎固定(观察组),16... 目的比较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1诊治的3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行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20例经伤椎固定(观察组),16例跨伤椎固定(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结果 36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以更好地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脊柱稳定性维持良好,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钉 固定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