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9篇文章
< 1 2 2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醇胺法脱硫脱碳工艺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0
1
作者 陈赓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4-138,142,共6页
醇胺法脱硫脱碳工艺虽已有近 70年的发展历史 ,但迄今仍是天然气和炼厂气净化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醇胺法工艺最重要的进展是普遍采用配方型溶剂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和炼厂气净化装置几乎全部采用此类溶剂。配方型... 醇胺法脱硫脱碳工艺虽已有近 70年的发展历史 ,但迄今仍是天然气和炼厂气净化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醇胺法工艺最重要的进展是普遍采用配方型溶剂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和炼厂气净化装置几乎全部采用此类溶剂。配方型溶剂按其不同的功能大致可分为 3类 :加强选吸型 (Ⅰ型 )、脱硫脱碳型 (Ⅱ型 )和脱有机硫型 (Ⅲ型 )。应根据原料气的组成与净化气的规格要求来选择配方型溶剂的类型及其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胺法 脱硫 脱碳 原料气 醇胺溶剂 配方型溶剂 天然气 炼厂气 脱有机硫
下载PDF
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进展 被引量:68
2
作者 黄斌 刘练波 许世森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17,共4页
人类活动产生的CO_2长期积累有可能对全球气候造成严重影响,通过CO_2捕获和封存(CCS)技术进行电厂脱碳是减少CO_2进入大气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电厂CO_2捕获技术路线分为燃烧前脱碳技术、燃烧后脱碳技术、纯氧燃烧技术以及化学链燃烧技术;... 人类活动产生的CO_2长期积累有可能对全球气候造成严重影响,通过CO_2捕获和封存(CCS)技术进行电厂脱碳是减少CO_2进入大气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电厂CO_2捕获技术路线分为燃烧前脱碳技术、燃烧后脱碳技术、纯氧燃烧技术以及化学链燃烧技术;CO_2捕获技术则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其中膜分离法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油气田、煤层田以及盐水层具有长期安全封存CO_2的能力,且有巨大的封存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捕获 封存 脱碳 膜分离法
下载PDF
300MW富氧燃烧电站锅炉的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55
3
作者 阎维平 米翠丽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以300 MW亚临界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对加入能量回收系统的富氧燃烧脱碳技术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并与空气燃烧+单乙醇胺(MEA)脱碳技术和常规富氧燃烧脱碳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气燃烧+MEA技术导致电厂效率降低最多,而能量回... 以300 MW亚临界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对加入能量回收系统的富氧燃烧脱碳技术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并与空气燃烧+单乙醇胺(MEA)脱碳技术和常规富氧燃烧脱碳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气燃烧+MEA技术导致电厂效率降低最多,而能量回收系统的加入可使在富氧燃烧方式下电厂的净效率提高2.59%;脱碳工艺的加入使得发电成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电成本增幅最大的是空气燃烧+MEA燃烧方式,其发电成本较参照电厂(0.2700元/(kW.h))增至0.3975元/(kW.h),而加入能量回收系统的富氧燃烧方式可使发电成本降为0.3464元/(kW.h);采用MEA化学吸附法的脱碳费用(154.841元/t)远高于富氧燃烧电厂(30.365元/t),而能量回收系统的加入可使富氧燃烧电厂的CO2脱除费用进一步降低至23.322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富氧燃烧 能量回收系统 经济性分析 脱碳
下载PDF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技术现状及研究方向 被引量:49
4
作者 陈昌介 何金龙 温崇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高含H2S和CO2的"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天然气气质和尾气排放标准的双重挑战,脱除有机硫,减缓溶剂变质。进一步提高硫磺回收装置总硫回收率是"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回顾国内外高含硫天然气脱硫... 高含H2S和CO2的"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天然气气质和尾气排放标准的双重挑战,脱除有机硫,减缓溶剂变质。进一步提高硫磺回收装置总硫回收率是"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回顾国内外高含硫天然气脱硫脱碳和硫磺回收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即硫、碳含量"双高"天然气净化脱硫溶剂循环量大、装置能耗高、脱硫溶液易变质、新标准下硫磺回收尾气排放难以达标和硫磺回收装置效率难以提升等,进而提出了物理溶剂脱硫脱碳技术、天然气脱硫脱碳溶剂变质与复活技术、高效H2S直接氧化工艺技术和天然气中COS水解技术等新的研发方向,以期形成适用于"双高"天然气净化的系列配套技术,助推我国高含硫天然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 天然气 净化 脱硫 脱碳 硫磺回收 物理溶剂法 直接氧化COS水解
下载PDF
煤气化灰渣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5
作者 史达 张建波 +4 位作者 杨晨年 曲江山 李少鹏 李会泉 何发钰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1-10,共10页
煤气化技术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基础,该过程将煤中有机物转化为化学品,无机物以气化灰渣形式外排。目前煤气化灰渣主要以堆存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和水体污染。在对煤气化灰渣进行消纳处理过程中,因内部含有大量的未燃碳,使其在建工建材... 煤气化技术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基础,该过程将煤中有机物转化为化学品,无机物以气化灰渣形式外排。目前煤气化灰渣主要以堆存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和水体污染。在对煤气化灰渣进行消纳处理过程中,因内部含有大量的未燃碳,使其在建工建材等规模化利用途径受限。当前的国内外碳、灰分选方法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基本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半工业试验阶段,因存在成本高、分选效率低等问题,未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碳灰分选效果受煤气化灰渣的矿相组成、物相成分、粒度分布、微观形貌等因素影响,不同类型气化渣需要采取不同的分选工艺,进而实现碳灰的高效分离。结合煤气化灰渣脱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煤气化灰渣脱碳的主要工艺技术和装备,多角度阐述了煤气化灰渣碳、灰组分的主要分离方法,并进一步总结对比各分选方法的工艺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各技术在煤气化灰渣脱碳分选应用的发展趋势,指明了研发绿色、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浮选药剂,解决煤气化灰渣灰分吸附罩盖问题,开发针对细粒级煤气化灰渣脱碳的分选工艺与装备,实现脱碳分选产品的高值化利用,是当前煤气化灰渣脱碳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灰渣 脱碳 浮选 分离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60Si2Mn弹簧钢表面脱碳理论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陈银莉 左茂方 +1 位作者 罗兆良 孙蓟泉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98,共7页
通过表面脱碳热力学、动力学分析,采用菲克第二定律对钢坯表面脱碳层深度进行预测,建立弹簧钢脱碳层深度理论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保温时间、加热温度对60Si2Mn弹簧钢脱碳层深度的影响,并对弹簧钢完全脱碳机制进行分析,计算出60Si2Mn弹簧... 通过表面脱碳热力学、动力学分析,采用菲克第二定律对钢坯表面脱碳层深度进行预测,建立弹簧钢脱碳层深度理论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保温时间、加热温度对60Si2Mn弹簧钢脱碳层深度的影响,并对弹簧钢完全脱碳机制进行分析,计算出60Si2Mn弹簧钢产生完全脱碳层深度最大时的温度。同时,利用实验室加热炉对60Si2Mn弹簧钢钢坯进行加热,采用金相法测量脱碳层厚度。结果表明:60Si2Mn弹簧钢总脱碳层和完全脱碳层深度与加热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在空气气氛中,60Si2Mn弹簧钢存在最小脱碳条件,最小脱碳条件温度范围为900~1000℃,脱碳层深度在0.01~0.12 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钢 菲克定律 脱碳
原文传递
烟气脱碳技术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曾宪忠 陈昌和 高保成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7,共6页
介绍了吸收法、吸附法、低温法、膜分离法回收烟道气中 CO2 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烟气 脱碳 吸收法 吸附法 低温法 膜分离法
下载PDF
MDEA配方溶液在天然气脱硫脱碳中的选用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遇冬 王登海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1-294,共4页
MDEA配方溶液目前已广泛用于天然气脱硫脱碳。介绍了MDEA配方溶液的用途、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MDEA 配方溶液 天然气 脱硫 脱碳 选用
下载PDF
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9
作者 陈颖 杨鹤 +1 位作者 梁宏宝 张静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5-570,共6页
综述了甲基二乙醇胺(MDEA)法、砜胺法、LO-CAT法及CT8-5法等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的应用状况,对脱硫脱碳方法的适用范围、溶剂的变质过程、脱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当原料... 综述了甲基二乙醇胺(MDEA)法、砜胺法、LO-CAT法及CT8-5法等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的应用状况,对脱硫脱碳方法的适用范围、溶剂的变质过程、脱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当原料气压力较高且硫含量高时,适宜采用LO-CAT法处理;若原料气中硫含量低时,应采用砜胺Ⅲ法;当原料气压力较低时,采用MDEA法和CT8-5法均适宜,但使用CT8-5法时溶剂更稳定,不易变质。若需要从原料气中选择性脱除H2S和有机硫、可适当保留CO2的工况,应选用砜胺Ⅲ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脱硫 脱碳 甲基二乙醇胺法 砜胺法 LO—CAT法 CT8—5法
下载PDF
几种高速钢的氧化脱碳行为 被引量:32
10
作者 曹杰 项长祥 +2 位作者 陈冬 秦茶 李联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18,30,共4页
高速钢W9,M2,M2AI和D606在空气介质中加热时同时产生的氧化层和脱碳层.W9和D606随时间延长和温度增加脱砂层深度产生峰值;而M2和M2AI未见峰值.分析了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并阐述了一些元素对高速钢的氧化和... 高速钢W9,M2,M2AI和D606在空气介质中加热时同时产生的氧化层和脱碳层.W9和D606随时间延长和温度增加脱砂层深度产生峰值;而M2和M2AI未见峰值.分析了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并阐述了一些元素对高速钢的氧化和脱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钢 氧化 脱碳 化学成分 加热工艺
下载PDF
醇胺法脱硫脱碳装置的腐蚀与防护 被引量:37
11
作者 陈赓良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CAS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影响醇胺法装置腐蚀的因素甚多,但工业试验表明,装置的腐蚀严重程度总是随原料气中酸性气体(H2S+CO2)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认为装置上最主要的腐蚀剂就是酸性气体本身。醇胺法装置上出现的腐蚀形态主要有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和硫化... 影响醇胺法装置腐蚀的因素甚多,但工业试验表明,装置的腐蚀严重程度总是随原料气中酸性气体(H2S+CO2)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认为装置上最主要的腐蚀剂就是酸性气体本身。醇胺法装置上出现的腐蚀形态主要有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和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SSCC)三种。醇胺的各种降解产物对装置的电化学腐蚀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醇胺氧化降解而生成的酸性热稳定性盐(HSAS)有很强的腐蚀性,故对草酸盐之类降解产物必须严格控制。醇胺法装置的防腐蚀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可归纳为合理的设计条件、严格的操作控制、恰当的材料选用与必要的工艺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炼厂气 脱硫 脱碳 腐蚀
下载PDF
中碳弹簧钢加热过程脱碳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崔娟 刘雅政 黄学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0-23,共4页
用金相显微组织法对比研究了Si-Mn系弹簧钢与Cr-V系弹簧钢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的脱碳行为,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中碳弹簧钢脱碳层深度的影响,为建立完善的生产高强度优质弹簧钢的加热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保温时间... 用金相显微组织法对比研究了Si-Mn系弹簧钢与Cr-V系弹簧钢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的脱碳行为,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中碳弹簧钢脱碳层深度的影响,为建立完善的生产高强度优质弹簧钢的加热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保温时间下,Si-Mn系试验钢的全脱碳层深度在900℃出现最大值,其总脱碳层深度也存在着一个敏感温度(1 100℃);而Cr-V系试验钢在加热温度超过950℃时,全脱碳层深度变化很小,其总脱碳层深度在950~1 000℃会有所降低,但超过1 000℃会显著增加。无论是等温还是等时间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由于合金元素的作用,Cr-V系弹簧钢脱碳敏感性明显低于Si-Mn系弹簧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弹簧钢 脱碳 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
下载PDF
弹簧钢55SiCrA脱碳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肖金福 刘雅政 +1 位作者 张朝磊 姜超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4-98,共5页
研究了55SiCrA弹簧钢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脱碳层深度和组织形貌的影响规律,运用Fick第二定律讨论了脱碳层深度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55SiCrA钢在750~1100℃加热时,其脱碳层深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超过1100℃后,脱碳层深度... 研究了55SiCrA弹簧钢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脱碳层深度和组织形貌的影响规律,运用Fick第二定律讨论了脱碳层深度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55SiCrA钢在750~1100℃加热时,其脱碳层深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超过1100℃后,脱碳层深度逐渐减少,1100℃时脱碳层深度最深;随着保温时间越长,脱碳层深度呈抛物线增长;与时间相比,脱碳对温度更敏感;在750~850℃加热时,脱碳组织以全脱碳层为主;当温度超过900℃以后,脱碳组织以半脱碳为主,全脱碳层变得很薄,全脱碳厚度基本不随加热温度发生变化,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弹簧钢55SiCrA轧制时的加热温度应为1000~1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SiCrA弹簧钢 脱碳 脱碳层深度 氧化 组织
原文传递
MDEA水溶液脱碳平衡溶解度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桂明 杨红健 +1 位作者 贾庆 侯凯湖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9-133,共5页
针对烯胺为活化剂的混合胺水溶液脱碳需求,为满足工程计算和动力学研究之需,研究了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活化剂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反应机理,采用动态吸收法测定了CO2在MDEA和TETA(2.7molMDEA+0.3molTETA/L)混合胺水... 针对烯胺为活化剂的混合胺水溶液脱碳需求,为满足工程计算和动力学研究之需,研究了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活化剂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反应机理,采用动态吸收法测定了CO2在MDEA和TETA(2.7molMDEA+0.3molTETA/L)混合胺水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吸收速率。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以机理为基础的该混合胺水溶液吸收CO2的简化气-液平衡模型及吸收速率动力学方程,并通过计算得到简化气-液平衡模型及吸收速率动力学方程中各相关参数的关联式。与实验值比较,CO2平衡分压、CO2在混合胺水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CO2吸收速率的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均<10%,所得到的模型和方程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EA TETA 脱碳 气液平衡 动力学
下载PDF
AOD精炼不锈钢工艺发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郭家祺 刘明生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2-58,共7页
论述了国外AOD精炼不锈钢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太钢AOD精炼不锈钢在品种、质量、工艺研究方面的成果。
关键词 AOD精炼工艺 不锈钢 炼钢 脱碳 脱硫
原文传递
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5
16
作者 李雪静 乔明 +2 位作者 魏寿祥 朱庆云 郑丽君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对目前工业应用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的劣质重油加工加氢和脱碳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技术供应商开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加氢路线相比脱碳路线更适合劣质重油加工和渣油深度转化,未来重油加工技术的发展应以加氢技术为主线,并与脱碳等... 对目前工业应用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的劣质重油加工加氢和脱碳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技术供应商开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加氢路线相比脱碳路线更适合劣质重油加工和渣油深度转化,未来重油加工技术的发展应以加氢技术为主线,并与脱碳等技术形成优势组合,共同解决炼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满足重油转化深度和轻质产品收率不断提高、安全环保水平逐步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和产业结构持续适应性调整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劣质重油 加氢 脱碳 固定床 沸腾床 悬浮床 焦化 减黏裂化 溶剂脱沥青
下载PDF
高碳钼镍矿可选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代雄 唐美莲 +2 位作者 薛伟 徐艳 谢超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06年第6期9-11,66,共4页
为解决高碳钼镍矿的综合回收难题,依矿石性质,经探索,先进行脱碳,然后添加活化剂TSN-1进行钼镍混合浮选的选矿工艺,获得了较好的选矿试验指标。
关键词 高碳钼镍矿 脱碳 混合浮选
下载PDF
RH真空脱碳精炼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朱苗勇 黄宗泽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94,共4页
在研究RH精炼装置内钢液湍流场的基础上,结合RH内钢液的脱碳机理,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与脱碳过程的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此模型来考察操作参数对RH真空脱碳过程的影响,为工艺... 在研究RH精炼装置内钢液湍流场的基础上,结合RH内钢液的脱碳机理,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与脱碳过程的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此模型来考察操作参数对RH真空脱碳过程的影响,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真空精炼 钢液流动 脱碳 数值模拟 炉外精炼
下载PDF
60Si2Mn弹簧钢表面脱碳的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蔡海燕 张忠铧 张弛 《金属制品》 2005年第3期35-37,共3页
研究加热条件、冷却速度对60Si2Mn弹簧钢线材表面脱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簧钢轧前加热和轧后冷却过程均会导致表面脱碳。降低加热温度和炉内残氧量、缩短在炉时间、提高轧后两相区冷却速度可明显降低钢的表面脱碳。
关键词 60SI2MN 弹簧钢 加热条件 冷却速度 脱碳
下载PDF
天然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兰芝 李桂明 +1 位作者 杨红健 侯凯湖 《河南化工》 CAS 2006年第12期11-13,共3页
评述了天然气净化使用的几种主要方法如醇胺法、膜处理法等,指出各方法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天然气净化工艺发展的一些建议。认为应在成熟的天然气脱硫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现同时脱硫、脱碳。指出膜分离过程与常规... 评述了天然气净化使用的几种主要方法如醇胺法、膜处理法等,指出各方法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天然气净化工艺发展的一些建议。认为应在成熟的天然气脱硫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现同时脱硫、脱碳。指出膜分离过程与常规分离过程的组合是今后天然气净化技术的一个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净化 脱硫 脱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