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白粉病新抗源——基因Pm21 被引量:109
1
作者 齐莉莉 陈佩度 +6 位作者 刘大钧 周波 张守中 盛宝钦 向齐君 段霞渝 周益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C-分带技术,从(扬麦4号或扬麦5号×6V代换系)F_2或M_3代选择的100个抗白粉病单株中,鉴定出17株涉及6VS/6AL易位。易位断点靠近着丝粒。易位系在MI平均每个PMC有0.00—0.80Ⅰ和20.69—21.00Ⅱ,易位染色体在中期Ⅰ基本配对成环状... 利用C-分带技术,从(扬麦4号或扬麦5号×6V代换系)F_2或M_3代选择的100个抗白粉病单株中,鉴定出17株涉及6VS/6AL易位。易位断点靠近着丝粒。易位系在MI平均每个PMC有0.00—0.80Ⅰ和20.69—21.00Ⅱ,易位染色体在中期Ⅰ基本配对成环状二价体,在细胞学上已稳定。不同小种不同菌系的白粉病鉴定表明,易位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对白粉病免疫。在簇毛麦6VS上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现有抗性基因,根据McIntosh的建议已将该基因定名为Pm21,并被收录于第八届IWGS小麦基因目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系 白粉病 抗性 基因 PM21
下载PDF
用分子原位杂交(GISH)鉴定小麦-簇毛麦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 被引量:62
2
作者 陈佩度 周波 +1 位作者 齐莉莉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80-386,共7页
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染色体组DNA(totalgenomic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染色体组DNA作遮盖(用量1:200左右),进行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分子原位杂... 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染色体组DNA(totalgenomic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染色体组DNA作遮盖(用量1:200左右),进行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分子原位杂交(GISH),经抗生物素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bio-streptavidin-horseradishperoxidase)和联苯胺四盐酸(DAB)检测显色后,小麦-簇毛麦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中的簇毛麦染色体及染色体片段显棕色,与显浅蓝色的小麦染色体可明显区分。用GISH不仅可以检测导入小麦中的簇毛麦染色质,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易位染色体断裂点的确切位置。将GISH用于减数分裂期染色体配对分析,还可以清晰形象地显示出同源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和分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原位杂交 易位系 代换系
下载PDF
簇毛麦对不同白粉病菌菌系的抗性反应及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孝 施爱农 +2 位作者 尚立民 Leath Steven Murphy J Paul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22,共6页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vilosaL.Schur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TH1WTH2WTH3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vilosaL.Schur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TH1WTH2WTH3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84个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发现簇毛麦及其衍生系对所有参试的白粉病菌系表现免疫和抗,比供试的已知抗性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抗性强,抗谱广。其抗性基因在81086A、D311、墨75、陕7859、宛7107、冀麦30等小麦遗传背景下均能很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病 双二倍体 异代换系
下载PDF
利用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诱导簇毛麦4V染色体结构变异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全战 亓增军 +2 位作者 冯祎高 王苏玲 陈佩度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5-358,T002,共5页
通过普通小麦农林 2 6 离果山羊草 3C异附加系与普通小麦 簇毛麦 4V(4D)代换系杂交 ,杂交F1代与普通小麦回交 ,综合运用染色体构型分析、C 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从BC1F2 、BC1F3 代中鉴定出涉及簇毛麦 4V染色体的易位系、端体、等... 通过普通小麦农林 2 6 离果山羊草 3C异附加系与普通小麦 簇毛麦 4V(4D)代换系杂交 ,杂交F1代与普通小麦回交 ,综合运用染色体构型分析、C 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从BC1F2 、BC1F3 代中鉴定出涉及簇毛麦 4V染色体的易位系、端体、等臂染色体系等变异植株 ,表明离果山羊草 3C染色体可有效诱发簇毛麦 4V染色体结构变异 ,是创造小麦 簇毛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配子效应 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易位 离果山羊草 诱导 4V染色体 结构变异
下载PDF
利用组织培养和辐射诱变创造高频率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洪杰 郭北海 +5 位作者 张艳敏 李义文 杜立群 李银心 贾旭 朱至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1-519,共9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证明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能够发生属间染色体易位,易位染色体不仅有臂间易位,还有小片段易位,表明通过杂种组织培养是创造属间易位的一个可行的方法。辐射处理能够大幅度促...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证明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能够发生属间染色体易位,易位染色体不仅有臂间易位,还有小片段易位,表明通过杂种组织培养是创造属间易位的一个可行的方法。辐射处理能够大幅度促进杂种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特别是易位频率达到7.4%。观察还表明,培养时间对杂种愈伤组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都有较大影响,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变异在培养的初期阶段就已出现。在一定时间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未发生变异的细胞频率逐渐下降,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细胞逐渐增多。培养时间对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细胞频率影响不大。对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培养时间延长主要是提高了端着丝点染色体的频率。在杂种培养细胞中还观察到一定频率的染色体加倍细胞(2n=84),但是培养一段时间后这类细胞就逐渐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 组织培养 染色体易位 辐射诱变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新抗源的抗谱鉴定初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佩度 刘大钧 +9 位作者 齐莉莉 周波 张守忠 盛宝钦 段霞瑜 王保通 金欣藻 刘正德 黄光明 蒋滨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育成的一套涉及不同簇毛麦染色体的异附加系和代换系以及 5个 6 VS/ 6 AL易位系 ,经 1997、1998、1999连续 3年在陕西、北京、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抗性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普通小麦 -簇毛麦 6 V异附加系 ,6... 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育成的一套涉及不同簇毛麦染色体的异附加系和代换系以及 5个 6 VS/ 6 AL易位系 ,经 1997、1998、1999连续 3年在陕西、北京、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抗性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普通小麦 -簇毛麦 6 V异附加系 ,6 V(6 A)异代换系和 6 VS/ 6 AL易位系高抗条锈病菌条中 2 9、条中 31、水源 11- 2、水源 11- 5、水源 11- 13和杂 4 6 等强毒小种。考虑到含整组 V染色体的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倍体不抗水源 11- 13小种 ,上述普通小麦 -簇毛麦 6 V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 6 VS/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新抗源 抗谱鉴定 异会中系 抗病基因 基因定位 抗病育种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育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傅杰 陈漱阳 张安静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5期348-356,共9页
通过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F_1,经秋水仙碱处理,合成了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双二倍体(AABBDDVV)。其形态特征除株高、穗长、小穗数,籽粒大小和育性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外,分别与各自的再生植株F_1相似。双二倍体的体细胞... 通过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F_1,经秋水仙碱处理,合成了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双二倍体(AABBDDVV)。其形态特征除株高、穗长、小穗数,籽粒大小和育性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外,分别与各自的再生植株F_1相似。双二倍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为48—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2n=28Ⅱ的细胞占56.82%,每个细胞平均有27.10个二价体,1.44个单价体,0.08个三价体,0.03个四价体。经过连续两代单穗单株选择,结实率由15.91%提高到3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二倍体 无性系
下载PDF
簇毛麦1V染色体SSR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守斌 唐朝晖 +3 位作者 尤明山 李保云 宋建民 刘广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选用位于普通小麦 1A、1B、1D染色体上的 32对微卫星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国春、簇毛麦、6个中国春 簇毛麦二体附加系和 1个普通小麦 簇毛麦二体代换系进行SSR分析 ,发现引物Xgwm4 98在簇毛麦中扩增出 2条长分别为 110bp和190bp的片段 (即X... 选用位于普通小麦 1A、1B、1D染色体上的 32对微卫星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国春、簇毛麦、6个中国春 簇毛麦二体附加系和 1个普通小麦 簇毛麦二体代换系进行SSR分析 ,发现引物Xgwm4 98在簇毛麦中扩增出 2条长分别为 110bp和190bp的片段 (即Xgwm4 98 110和Xgwm4 98 190 ) ,这两个片段仅在簇毛麦、中国春 簇毛麦 1Ha附加系中出现 ,其余 2Ha、4Ha、5Ha、6Ha、7Ha附加系、3V代换系和中国春中都缺少这两个片段。进一步研究表明 ,这两个片段与簇毛麦的居群无关。因此 ,Xgwm4 98 110和Xgwm4 98 190为簇毛麦 1V染色体所特有 ,可以用来快速跟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的1V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V染色体 SSR标记 筛选技术
下载PDF
簇毛麦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庆勤 张立异 +1 位作者 朱文华 谢水仙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45,共5页
用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品种Sauwne20杂交,F_1自由授粉,育成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 用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品种Sauwne20杂交,F_1自由授粉,育成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确认为小麦—簇毛麦的代换系。贵农21号等对小麦新的雄性不育系D^2型有很强的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 抗病育种
原文传递
利用小麦微卫星引物建立簇毛麦染色体组特异性标记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成 杨足君 +3 位作者 冯娟 周建平 迟世华 任正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选位于普通小麦1A-7A、1B-7B、1D-7D染色体上的102对微卫星引物对多年生簇毛麦、二倍体簇毛麦、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后代和普通小麦中国春、R25、R111、MY11进行了PCR扩增,发现引物对Xgwm301可以在含簇毛麦染色体的材料中扩出一条长41... 选位于普通小麦1A-7A、1B-7B、1D-7D染色体上的102对微卫星引物对多年生簇毛麦、二倍体簇毛麦、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后代和普通小麦中国春、R25、R111、MY11进行了PCR扩增,发现引物对Xgwm301可以在含簇毛麦染色体的材料中扩出一条长415bp的特异片段(命名为Xgwm301/415),而所有供试小麦均未扩出此片段。进而用一套中国春-二倍体簇毛麦附加系来进行扩增,发现1V-7V染色体均可以扩出该片段,说明该片段为簇毛麦1V-7V染色体所共有。因此,Xgwm301/415是簇毛麦染色体组上的一个特异片段,可以用来快速跟踪检测导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基因组特异性标记
下载PDF
用AFLP标记鉴定带有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易位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白建荣 刘润堂 +2 位作者 郭秀荣 侯变英 PeterLangridge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34,共6页
对 4个小簇麦及小麦亲本和抗源供体簇毛麦进行了AFLP分析 ,确定了 4个小簇麦是均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从得到的 3个与该基因可能较紧密连锁的标记和 7个不太紧密连锁的标记中 ,推测 4个易位系中簇毛麦DNA的长短不一样。文中还讨... 对 4个小簇麦及小麦亲本和抗源供体簇毛麦进行了AFLP分析 ,确定了 4个小簇麦是均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从得到的 3个与该基因可能较紧密连锁的标记和 7个不太紧密连锁的标记中 ,推测 4个易位系中簇毛麦DNA的长短不一样。文中还讨论了AFLP作为一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病 AFLP 易位系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6VS/6AL中6VS的遗传传递及其所携Pm21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金元 陶文静 +4 位作者 刘大钧 陈佩度 李万隆 向齐军 段霞瑜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0期1058-1060,共3页
以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L.)Schur)物种专化重复序列探针pHv62及小麦(TriticumaestivumL.)第六部分同源群短臂专化RFLP探针Psr113对扬94_138(“扬麦158”的改良品系)与易位系92R149配制的F2群体进行分析,观察到易位系中的6V短臂在杂... 以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L.)Schur)物种专化重复序列探针pHv62及小麦(TriticumaestivumL.)第六部分同源群短臂专化RFLP探针Psr113对扬94_138(“扬麦158”的改良品系)与易位系92R149配制的F2群体进行分析,观察到易位系中的6V短臂在杂交后代中的传递率为69.5%,接近75%的理论值。对来自同一个F1的另外147株F2群体以6个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抗病性测定,检测结果表明6VS上所携Pm21基因在向“扬麦158”小麦基因型转移时,按显性单基因遗传,并能很好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1基因 传递率 RFLP探针
下载PDF
小麦叶锈病新抗源筛选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成 闫红飞 +3 位作者 宫文萍 李光蓉 刘大群 杨足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6-944,共9页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往往导致大幅度减产。叶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易导致抗病基因抗性的丧失,因此不断获得新抗源对小麦抗病育种至关重要。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小麦育种所需的抗病基因。本研究从小麦-近...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往往导致大幅度减产。叶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易导致抗病基因抗性的丧失,因此不断获得新抗源对小麦抗病育种至关重要。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小麦育种所需的抗病基因。本研究从小麦-近缘植物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或易位系等创新种质中筛选出小麦叶锈病新抗源,为利用这些新抗源打下基础。苗期对116份供试材料人工接种美国堪萨斯州流行的小麦叶锈菌混合生理小种(Lrcomp),其中部分材料人工接种09-9-1441-1等5个中国当前流行的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抗性鉴定,筛选获得新抗源。116份种质中,31份免疫、近免疫或高抗Lrcomp。含有希尔斯山羊草、尾状山羊草、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两芒山羊草、卵穗山羊草、沙融山羊草、柱穗山羊草、顶芒山羊草、小伞山羊草、偏凸山羊草、中间偃麦草、茸毛偃麦草、长穗偃麦草、粗穗披碱草、栽培黑麦、非洲黑麦、提莫菲维小麦染色质的部分种质免疫或高抗Lrcomp,而含二角山羊草、无芒山羊草、沙生冰草、多年生簇毛麦和1年生簇毛麦染色质的种质表现中感至高感Lrcomp。希尔斯山羊草4S染色体、尾状山羊草C#1和D#1染色体和两芒山羊草、顶芒山羊草中可能含有未被报道的抗Lrcomp的新基因,值得进一步向小麦转育。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1BL罗伯逊易位系对Lrcomp及09-9-1441-1和09-9-1426-1等5个中国当前流行叶锈菌生理小种近免疫,值得利用染色体工程等方法获得小片段抗病易位系应用于我国小麦抗叶锈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锈病 山羊草 披碱草 新基因
下载PDF
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春梅 别同德 +2 位作者 陈全战 曹爱忠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95-1600,共6页
为开发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对缺失系进行鉴定,选用11个RGA和17对STS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1个RGA引物和1对STS引物在对普通小麦扬麦5号、簇毛麦及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进行多态性分析时,分别检... 为开发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对缺失系进行鉴定,选用11个RGA和17对STS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1个RGA引物和1对STS引物在对普通小麦扬麦5号、簇毛麦及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进行多态性分析时,分别检测到一条约1000bp和约800bp的多态性片段,将这两个标记转化为稳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命名为CINAU17-1086和CINAU18-723。运用这两对引物对一系列材料进行扩增,只有含6V染色体短臂的材料才能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条带,表明这两个标记均位于簇毛麦6VS上。进一步利用簇毛麦6VS缺失添加系、易位系将CINAU17-1086标记定位在簇毛麦6VSFL0.58与FL0.70之间,将CINAU18-723标记定位在簇毛麦6VSFL0.45与着丝粒之间。利用这两个特异标记对通过花粉辐射获得的部分簇毛麦6VS结构变异材料进行PCR鉴定,其结果与细胞学鉴定结果一致。CINAU17-1086和CINAU18-723标记可用来快速检测和追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6VS染色体片段,并对缺失系的断点进行了初步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基因类似物(RGA) 位点标签序列(STS)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缺失系
下载PDF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亚萍 曹爱忠 +1 位作者 王秀娥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STS标记 -异染色体系 -易位染色体
下载PDF
普通小麦-大赖草-簇毛麦异附加、易位系的选育和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发棣 陈佩度 王苏玲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4期359-363,共5页
利用根尖细胞 (RT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Ⅰ )染色体C分带和以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DNA及以地高辛标记的大赖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bi_colorFISH) ,从DALr.7×T6VS/ 6AL (93G5 1... 利用根尖细胞 (RT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Ⅰ )染色体C分带和以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DNA及以地高辛标记的大赖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bi_colorFISH) ,从DALr.7×T6VS/ 6AL (93G5 1_4×P6 4)F2 和F3 群体中筛选出 3株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_大赖草 (Leymusracemosus (Lam .)Tzvel.)Lr .7二体附加、普通小麦_簇毛麦 (Haynaldiavillosa (L .)Schur) 6VS/ 6AL易位系 ;从DALr .14×T6VS/ 6AL (94G15×P6 4)F2 和F3 群体中选出 8株普通小麦_大赖草Lr.14二体附加、普通小麦_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通过温室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单花滴注赤霉病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 :所选育的普通小麦_大赖草_簇毛麦异附加、易位系对白粉病表现免疫 ,对赤霉病有较高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赖草 易位系 异附加系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白粉病抗性 赤霉病抗性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抗病性在不同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传递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萍 杨宝军 陈佩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小麦条锈病和小麦白粉病是中国小麦的两大病害 ,由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高抗白粉病 ,并对中国当前新优势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用 6VS/ 6AL易位系与中国不同小麦生产区的栽培品种宁春 4号、... 小麦条锈病和小麦白粉病是中国小麦的两大病害 ,由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高抗白粉病 ,并对中国当前新优势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用 6VS/ 6AL易位系与中国不同小麦生产区的栽培品种宁春 4号、扬麦 5号、扬麦 15 8、申 32 10 9、豫麦 13、豫麦 18等进行杂交 ,对其杂种后代进行田间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鉴定。从各杂交组合中均选出对白粉病和条锈病高抗的单株和株系 ,其抗病性在小麦不同遗传背景中可以正常表达。对从F3 ~F8代中选出的抗病材料进行根尖染色体C 分带和分子原位杂交鉴定 ,在所鉴定的高抗单株和株系中均含有一对或一条 6VS/ 6AL易位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VS/6AL易位系 抗病性 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爱芬 夏光敏 陈惠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75-576,共2页
体细胞杂交是作物育种的新途径,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对称融合技术主要通过射线辐照供体细胞,使只有胞质基因或部分核基因进入受体,从而增加获得可育杂种植株的可能性,为有性不亲和的种属间的杂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簇毛麦(Haynaldia vi... 体细胞杂交是作物育种的新途径,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对称融合技术主要通过射线辐照供体细胞,使只有胞质基因或部分核基因进入受体,从而增加获得可育杂种植株的可能性,为有性不亲和的种属间的杂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2n=14,VV)属于小麦亚族簇毛麦属.它具有小麦缺乏的许多优点,如高度抗病性、高蛋白质含量及分蘖能力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杂交 植株再生 育种
原文传递
簇毛麦的利用价值和染色体操作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洪杰 朱至清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9年第5期504-510,共7页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特别是对小麦白粉病的绝大多数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高抗,是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一种潜在的抗性基因源。本文详细介绍了簇毛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簇毛麦染色体形态...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特别是对小麦白粉病的绝大多数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高抗,是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一种潜在的抗性基因源。本文详细介绍了簇毛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簇毛麦染色体形态学、生化标记、分子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识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价值 染色体操作 生化标记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C-分带鉴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董凤高 陈佩度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6期510-512,共3页
用改良的C-分带技术鉴定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室获得的普通小麦的簇毛麦V_2、V_3、V_4、V_6、V_7染色体异附加系和V_2、V_5异代换系,得到与N-分带和染色体配对分析一致的结果,并且由于C-分带可同时鉴别小麦全部21对染色体,鉴定出V_... 用改良的C-分带技术鉴定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室获得的普通小麦的簇毛麦V_2、V_3、V_4、V_6、V_7染色体异附加系和V_2、V_5异代换系,得到与N-分带和染色体配对分析一致的结果,并且由于C-分带可同时鉴别小麦全部21对染色体,鉴定出V_2异代换系中被代换掉的小麦染色体为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附加系 异代换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