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被引量:48
1
作者 马小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1,共12页
早在百年前,法治就已是中国学界、政界、甚至百姓口中的时髦词。今天,当法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研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时,我们法学界有责任对法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作一番考察,也有必要对法治在中国的现状作一些理性的思考。... 早在百年前,法治就已是中国学界、政界、甚至百姓口中的时髦词。今天,当法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研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时,我们法学界有责任对法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作一番考察,也有必要对法治在中国的现状作一些理性的思考。一、关于法治的历史考察毋庸讳言,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法治理论 法观念 毛泽东 历史考察 资产阶级 传统法律 孙中山 礼治 法治建设 考察与思考
原文传递
从“礼治”到“法治”? 被引量:36
2
作者 梁治平 《开放时代》 1999年第1期78-85,共8页
本文在考察中国明清时代的社会情态的基础上审视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系列概念,认为,由于中国社会情态的复杂性,简单地用自由民主一类价值去衡量中国传统社会存在认识上的危险。我们应当重新检讨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 本文在考察中国明清时代的社会情态的基础上审视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系列概念,认为,由于中国社会情态的复杂性,简单地用自由民主一类价值去衡量中国传统社会存在认识上的危险。我们应当重新检讨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重新看待和评估今天仍然备受压制的各种民间知识形态,检讨和调整我们对待历史传统和民间社会的立场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现代性 传统社会 习惯法 乡土社会 明清社会 中国社会 司法制度
原文传递
农村社会观察(五则) 被引量:39
3
作者 徐勇 吴毅 +2 位作者 孙龙 仝志辉 肖立辉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
关键词 农村社会 礼治 理治 力治
下载PDF
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士闪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47,共10页
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 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以"在野之礼"的角色对国家政治有所助益,因而能够不断地焕发生机。深描其文化形态与实践运作机制,对于如何在当代国家治理与地方民俗发展之间建立良性的共生互动关系,促进中国礼治传统的合理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武术 礼治 冀南 梅花拳 文场
原文传递
“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被引量:18
5
作者 董建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100,共8页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体现了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但是,从礼与法、基层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习惯法与国家法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来看,所谓“礼治”并不意味着“无法”。而且,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体现了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但是,从礼与法、基层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习惯法与国家法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来看,所谓“礼治”并不意味着“无法”。而且,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完全自立于王朝法律统治之外,单纯依靠无法之“礼”来维持公共秩序的乡土社会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由“礼治”改为“以礼治为主,礼法兼治”,也许更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传统农村 社会秩序
下载PDF
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剩勇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150-159,203,共11页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 ,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 ,考察和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 ,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 ,考察和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 ,进而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 :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 ,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 ,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作者认为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 ,使执政者以及一般民众都能养成尊重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文化 法律至上原则 普遍性原则 礼治 法治 人权 自由 法律 工具性 法治建设 政治传统 文化
下载PDF
论中庸 被引量:17
7
作者 郑先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6-52,共7页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 ,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 ;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观、化解矛盾、协调...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 ,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 ;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观、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礼治 礼制
下载PDF
春秋铸刑书刑鼎究竟昭示了什么巨变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东海 范忠信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61,共9页
对于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的两大事件,过去人们一般只关注其"成文法"和"公布"的历史意义。春秋时期,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非常固定的社会关系安排——"礼治",无论是从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思想基... 对于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的两大事件,过去人们一般只关注其"成文法"和"公布"的历史意义。春秋时期,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非常固定的社会关系安排——"礼治",无论是从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思想基础方面都受到激烈的挑战。各国铸刑书刑鼎,为"救世"需要而被迫采取了"缘法而治"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否定了过去的宗法礼治模式,否定了以礼法之网罗一切生活的社会控制理念。因此,铸刑书刑鼎的要害在于社会控制模式的巨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刑书 刑鼎 礼治 法制 社会控制模式
原文传递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被引量:19
9
作者 许纪霖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9,52-53+55-59,共16页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宪政 礼治 双重权威
原文传递
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敏 《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4期18-22,共5页
在帝制中国时代,政治仪式承担了社会—政治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复确认、强化的基本性任务,从而达成维持现存权力关系、整合社会的目的。仪式的反复演练与儒家的礼治精神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相辅相成、共融再生的关系。
关键词 政治仪式 帝制 中国政治 仪式理论 礼治
下载PDF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阎步克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阎步克确如学人所论,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形成了其与“政统”相对独立的“道统”,他们承担着“师道”。文明社会或许都有其文化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承担了文化... 儒·师·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道统”关系的来源阎步克确如学人所论,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形成了其与“政统”相对独立的“道统”,他们承担着“师道”。文明社会或许都有其文化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承担了文化教育事务的专门角色、群体和组织;但是较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左传》 道统 乐师 中国古代 孔子 学士 “礼乐” 《说文解字》 礼治
下载PDF
礼治、法治与合法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百庆 《学术论坛》 200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本文以合法性概念为切入点 ,分析了中国古代礼治和西方法治的合法性要素 ,探讨了中国礼治的合法性危机和法治的合法化道路 ,并以合法性的经验与规范的二元论为基础 ,分析了当前中国法治之路上法律移植论和本土资源论之间的分野 。
关键词 礼治 法治 合法性
下载PDF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宗桂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6-53,共8页
关键词 礼治 思想特征 汉代 中国传统社会 思想文化 社会历史 社会秩序 价值观念
原文传递
礼治的精义及其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5-29,共5页
礼治的最深层精义在于:它一则以别异立序,即通过分别定异,把亲亲、尊尊等抽象的概念“物化”为可观的外部形式,并通过人们对有别的量的接受,实现等级制度的巩固;它二则用自律以求治安,亦即借普遍设定义务,以帅、教等方式使之为... 礼治的最深层精义在于:它一则以别异立序,即通过分别定异,把亲亲、尊尊等抽象的概念“物化”为可观的外部形式,并通过人们对有别的量的接受,实现等级制度的巩固;它二则用自律以求治安,亦即借普遍设定义务,以帅、教等方式使之为社会所认同,从而通过全社会自觉地履行义务,来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礼治的自律精神渗透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人们的法律观念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义务性规范 行为主体 为政者 等级制度 设定义务 封建统治者 古代法制 孝敬父母 自律精神
下载PDF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伟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有着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社会治理主张,表现为:在尊礼崇法中构建社会规范体系,将爱民养民、富民安民视为社会治理的民生保障基础,将教民化民作为基本思路,激励人们形成君子人格、平和的心态与积极参与的...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有着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社会治理主张,表现为:在尊礼崇法中构建社会规范体系,将爱民养民、富民安民视为社会治理的民生保障基础,将教民化民作为基本思路,激励人们形成君子人格、平和的心态与积极参与的态度,孝悌伦理是儒家社会治理的根本。这些思想在我国传统治理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契合社会治理的理念,对当前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并提供了重要启示: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建立德法结合的现代社会规范体系,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创新儒家教化治理的形式,与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家风建设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 德治 礼治
下载PDF
“礼”入苗疆:清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婚姻世界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才茂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0-200,204,共12页
雍正朝大力开辟黔东南苗疆之后,清王朝对该地实施了全面的开发与经营,推行礼治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全面干预婚姻生活成为礼治的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开始以“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在初婚与再婚里,已逐渐形成了“文字凭据”的观... 雍正朝大力开辟黔东南苗疆之后,清王朝对该地实施了全面的开发与经营,推行礼治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全面干预婚姻生活成为礼治的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开始以“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在初婚与再婚里,已逐渐形成了“文字凭据”的观念,“庚贴为凭”的婚姻程序为人们所接受,一般性婚书开始流行。而“嫁卖生妻”、休妻与退婚,是人们娴熟利用儒家的“礼”来强化男性在婚姻中的主导权的表现。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积极地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这种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的转换,无疑是一重要的新转向,表明国家权力通过干预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婚姻生活而全面进入苗疆基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文书 婚姻 礼治
下载PDF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邓建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48-52,共5页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 儒家自然法思想的基本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 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 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 儒家自然法思想的基本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 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 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 礼治 德治 人治 儒家 政治法律观
下载PDF
礼治、法治抑或人治——荀子历史哲学基本特征的再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杰 《理论探讨》 1988年第6期70-73,共4页
荀子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礼治、礼法并治抑或人治?目前学术界对此尚存歧义。如果说法治在荀子历史哲学中处最低层次,那么中间一层便是礼治,最高层则是人治,法治、礼治皆涵括于人治思想之下,人治思想才是荀子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荀... 荀子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礼治、礼法并治抑或人治?目前学术界对此尚存歧义。如果说法治在荀子历史哲学中处最低层次,那么中间一层便是礼治,最高层则是人治,法治、礼治皆涵括于人治思想之下,人治思想才是荀子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荀子历史哲学结构中,“礼”处于核心地位。荀子对礼非常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基本特征 荀子 礼治 人治思想 “礼” 法治 学术界 歧义 思想行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关键字”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小红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8,共9页
通过阐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君"、"臣"、"法"释义说明"关键字"在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法、律、礼、法律、法治进行解读,认为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现代的法... 通过阐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君"、"臣"、"法"释义说明"关键字"在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法、律、礼、法律、法治进行解读,认为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现代的法治发展应该从传统法的精神——礼治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法律 法治 礼治
原文传递
大国礼治何以重要?——政制崇拜、治体论与儒学社会科学刍议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任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9,156,共13页
在中国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纷纷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资源的深层蕴积无法绕开儒学传统。钱穆代表了现代中国学人处理现实政治与学术传统关系的一个典型进路,其学思的社会科学潜能值得我们积极发掘。对于现代流行的政制崇拜,钱穆强... 在中国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纷纷推进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资源的深层蕴积无法绕开儒学传统。钱穆代表了现代中国学人处理现实政治与学术传统关系的一个典型进路,其学思的社会科学潜能值得我们积极发掘。对于现代流行的政制崇拜,钱穆强调应将其置于立国思维中予以安顿,警惕变革论调下的反传统激情,注重与立国大传统相贯通,并紧密结合人类的整体现代命运来思考自身发展道路。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穆由此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权力、制度、组织和理性化等要素展开了深刻反思,显示出传统转型中基础原理层面的替代性路向。而他对礼治和法治的不断探析,则提醒我们重估礼治的现代价值,在大国宪制之外重视大国礼治对于治理体系之秩序优化乃至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政制崇拜 治体论 钱穆 儒学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