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10
1
作者 孙智晶 朱兰 +12 位作者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0-427,共8页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家自行进行盆底肌训练。在产后6周、产后6个月、产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以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估生命质量)、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截止于2013年6月共入组324例产妇,其中对照组124例,治疗组200例。产后6个月和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I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及以上所占的比率,治疗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41.5%(83/200)和40.5%(81/200)分别提高到76.3%(145/190)和79.5%(151/190),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80.6%(58/72)和80.6%(58/72),对照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66.1%(78/118)和56.8%(67/118)分别提高到71.8%(84/117)和78.7%(92/117),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73.3%(33/45)和80.0%(36/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POP.Q分度Aa指示点在盆底康复锻炼后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产后6周时分别为(-2.2±0.7)、(-2.4±0.6)cm,在产后1年时分别为(-2.5±1.1)、(-2.7±0.6)c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指示点两组间无差异(P〉0.05)。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在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妇女早期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在1年内可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期 盆底疾病 刺激疗法 生物反馈 心理学 生理学
原文传递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57
2
作者 贺文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期79-81,共3页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产后妇女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或(和)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1].妊娠期与分娩期女性盆底往往会出现生理及解剖的变化,影响盆底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PFD的发...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产后妇女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或(和)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1].妊娠期与分娩期女性盆底往往会出现生理及解剖的变化,影响盆底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PFD的发生[2].目前,PFD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盆底肌功能训练和生物反馈肌电刺激等.由于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多数产妇选择保守的康复疗法.传统的盆底肌训练是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康复训练方式,但其康复效果有限[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训练 功能康复 生物反馈 产后妇女 刺激疗法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肌力 压力性尿失禁
下载PDF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7
3
作者 周艳娜 甘桂萍 张伟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51±0.22)%比(-3.29±0.37)%、(-2.89±0.27)%比(-3.18±0.32)%、(3.41±0.39)μV比(2.91±0.28)μV、(30.12±0.22)μV比(28.29±0.37)μV、(3.14±0.55)μV比(2.51±0.30)μV、(39.89±0.27)μV比(38.18±0.32)μV和(76.92±28.18)cmH2O(1 cmH2O=0.098 kPa)比(69.10±30.66)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3.61)分比(37.62±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69±0.21)cm比(-2.38±0.13)cm、(-2.30±0.52)cm比(-2.21±0.33)cm、(-2.91±0.35)cm比(-2.85±0.24)cm和(-5.33±065)cm比(-5.20±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2.469、2.691和2.889,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底 刺激疗法 反馈 生理 盆底肌训练 产后康复
原文传递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 被引量:80
4
作者 黄丽霞 谷玉红 +3 位作者 房桂英 张红真 王盼 刘晓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57-560,共4页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d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9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29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及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和...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d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9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29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及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和心理干预。比较2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刺激疗法 盆底肌训练
下载PDF
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 被引量:65
5
作者 刘湘晖 杜丹 黄淑妹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613-615,共3页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底 剖宫产术 自然分娩 刺激疗法 治疗学 生物反馈
下载PDF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功能影响 被引量:54
6
作者 明雪 刘晓芳 +1 位作者 卢宗杰 何泉江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767-771,775,共6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7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98例经阴道产者分为A组,78例剖宫产者分为B组;继而行常规康复联合电刺激及者分为Aa、Ba组...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7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98例经阴道产者分为A组,78例剖宫产者分为B组;继而行常规康复联合电刺激及者分为Aa、Ba组,常规康复联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者为Ab、Bb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功能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Aa组较Ab组,Ba组较Bb组总有效效率降低(P<0.05)。治疗前Aa组与Ab组比较,Ba组与Bb组比较,患者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a组及Bb组各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功能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均较对应的Aa组及Ab组高,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较对应的Aa组及Ab组低(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功能指标、SOD及GSH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MD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Ab组较Aa组、Bb组较Ba组升高或下降幅度更大,且治疗后Aa组较Ba组、Ab组较Bb组神经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功能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结论阴道产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较剖宫产产妇更严重,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佳,经阴道产者盆底神经肌电生理及氧化应激指标较剖宫产改善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疗法 生物反馈 剖宫产术 自然分娩 盆底疾病 盆底神经肌生理 盆底肌功能
下载PDF
TEAS联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54
7
作者 范学明 章放香 +3 位作者 黄玲 肖红 蒋克东 郝朗松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 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4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重指数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 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4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重指数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8):全麻组(G组)、TEAS联合全麻组(TG组)和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组(EG组).TG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至术毕采用经皮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及上、下巨虚穴,频率为2∕100 Hz,疏密波,根据患者可耐受的程度刺激电流强度维持在3~8 mA.EG组经L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注入0.375%罗哌卡因6~10 ml,调整麻醉平面至T6水平,随后硬膜外腔输注0.375%罗哌卡因5 ml∕h至术毕.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于术前1d、术后1~3d时记录恢复质量(QoR-15)评分.观察术后3 d内恶心呕吐、术后认知功能下降和补救镇痛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拔除气管导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G组比较,TG组与EG组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3 d时QoR-15评分较高,恶心吐呕、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降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TG组比较,EG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增加(P<0.05).结论 TEAS联合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恢复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前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疗法 麻醉 硬膜外 腹腔镜检查 结直肠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7
8
作者 谢财忠 刘新峰 唐军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结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电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结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电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刺激疗法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辅以盆底肌锻炼用于产后盆底肌力康复效果 被引量:51
9
作者 徐洁 尉宁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9年第5期670-673,共4页
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康复一直是临床关注焦点,而产妇在产后极易表现出盆腔底部肌力异常,应针对性开展预防及康复措施。盆腔底部肌肉功能训练的最佳时间应在产妇完成分娩后6周内进行,若未及时开展康复训练,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可演变为中重... 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康复一直是临床关注焦点,而产妇在产后极易表现出盆腔底部肌力异常,应针对性开展预防及康复措施。盆腔底部肌肉功能训练的最佳时间应在产妇完成分娩后6周内进行,若未及时开展康复训练,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可演变为中重度盆腔底部功能异常。本文对盆腔底部功能障碍产妇开展了盆腔底部肌肉康复锻炼辅以生物反馈性电刺激疗法,并对效果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锻炼 刺激疗法 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 肌力 产后 肌肉功能障碍 最佳时间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付丽侠 王华蓉 +1 位作者 郭玲 刘莉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444-445,共2页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产后42 d确诊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每组轻度和中重度腹直肌分离患者各45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产后42 d确诊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每组轻度和中重度腹直肌分离患者各45例,观察组接受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和自主训练,对照组采取自主训练,轻度者治疗15 d,中重度者治疗30d,比较两组患者后背疼痛和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胎儿体重、分娩方式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后背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均有缓解,观察组疼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安全、有效,可促进产后尽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疗法 仿生学 腹直肌 产后保健
原文传递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刘玉嵚 李永川 +4 位作者 艾小庆 邢玥 马婷 沈莉平 王烈宏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PFMT)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全子宫切除术且并发SUI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55)采用生物...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PFMT)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全子宫切除术且并发SUI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55)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治疗,对照组(n=55)只采用PFMT治疗,两组年龄、BMI、产史和子宫切除诊断构成比、手术方式和SUI诊断分度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记录并比较两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的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尿垫试验漏尿量少于对照组[(4. 3±1. 2) g vs(5. 7±1. 9) g],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Ⅰ类:(3. 5±0. 9)级vs(2. 8±1. 1)级;Ⅱ类:(3. 7±0. 6)级vs (3. 2±1. 2)级],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问卷评分优于对照组[(4. 3±1. 1)分vs (6. 6±3. 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尿垫试验漏尿量少于对照组[(1. 4±0. 7) g vs (2. 6±1. 1)g],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Ⅰ类:(4. 2±0. 8)级vs (3. 5±1. 1)级;Ⅱ类:(4. 7±0. 5)级vs (4. 0±0. 9)级],ICI-Q-SF问卷评分优于对照组[(2. 7±1. 4)分vs (4. 5±2. 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PFMT治疗相比,全子宫切除术后SUI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治疗后漏尿量更少、盆底肌力恢复更好,且主观症状改善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尿失禁 压力性 刺激疗法 骨盆底 肌力
原文传递
凯格尔运动法与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应用治疗产后性交痛 被引量:40
12
作者 刘丽平 曹江霞 +1 位作者 宋晓婕 龚瑞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75-77,共3页
目的观察凯格尔运动法与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应用治疗产后性交痛的效果。方法产后性交痛患者337例中,12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运动法训练;211例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电刺激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每周2次... 目的观察凯格尔运动法与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应用治疗产后性交痛的效果。方法产后性交痛患者337例中,12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运动法训练;211例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电刺激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每周2次,每次20~30 min,10次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FSFI评分评价性功能,并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及盆底肌电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FSFI评分分别为(17.65±1.36)、(24.76±1.78)分;对照组分别为(17.79±1.76)、(20.12±2.29)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FSFI评分相比,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FSF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盆底肌力正常(肌力≥Ⅲ级)比例相比,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正常比例相比,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静息肌电值、快肌评估、10 s慢肌评估、60 s慢肌评估、后静息肌电值得到改善,盆底肌电正常比例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10 s慢肌评估、后静息肌电值得到改善,盆底肌电正常比例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结论凯格尔运动法联合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产后性交痛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行凯格尔运动法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性功能障碍 性交痛 刺激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生物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39
13
作者 蔡海瑞 史慧薇 +1 位作者 李馨 赵玲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937-939,共3页
目的观察与分析生物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盆底肌... 目的观察与分析生物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电刺激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及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12周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周观察组的检测结果均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物电刺激治疗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疗效较好,且对患者的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更为积极,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并发症/治疗 尿失禁 压力性/治疗 刺激疗法 尿动力学
原文传递
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率及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蒋维 韩炜 +3 位作者 刘维红 刘迎军 张桂欣 陈宝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42-344,347,共4页
目的:评价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对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病率及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及治疗病人1629例,分为对照组(795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定期孕检,但未进行孕期干预,产后POP者进行盆底康复... 目的:评价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对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病率及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及治疗病人1629例,分为对照组(795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定期孕检,但未进行孕期干预,产后POP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定期孕检,进行孕期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质量管理、盆底肌肉锻炼,接受产后康复治疗,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产妇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产后42 d复查分析2组产妇发病情况,于产后6个月进行随访及复检,观察产妇POP改善状况。结果:产后42 d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肌张力达到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偏高,POP-Q结果显示,对照组SUI患病率(38.23%)明显高于观察组(28.89%)(P<0.05)。治疗6个月后肌拉力测试结果显示,2组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减少,POP-Q结果显示2组SUI患病率明显下降,对照组SUI患病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6个月后POP-Q改善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有效降低POP的发病率,并能够有效提高电刺激对盆底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脏器脱垂 盆底功能康复 刺激疗法 盆底肌锻炼
下载PDF
kegel训练联合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5
作者 贾艳红 孟利平 吴敏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足月阴道分娩后6周盆底肌力小于3级的20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8例,A组采用凯格尔(Kegel...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足月阴道分娩后6周盆底肌力小于3级的20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8例,A组采用凯格尔(Kegelexercise)训练,B组采用kegel训练+盆底生物电治疗,C组采用kegel训练+低频脉冲治疗。比较三组盆底肌力分级、肌纤维肌电值与疲劳度、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结果】盆底肌力分级:C组产妇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A组67.65%与B组82.35%(P〈O.05);肌电值与疲劳度:C组肌电值明显高于B组和A组,疲劳度明显低于B组与A组(P〈0.05);ICIQ-SF评分:C组压力性尿失禁率、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有助于提高产妇盆底肌力,预防尿失禁的发生,这可能与增强肌纤维肌电值、降低肌纤维疲劳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预防和控制 肌力 骨盆底 刺激疗法
下载PDF
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高昕妍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74-476,共3页
目的:观察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对高血压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9例Ⅰ-Ⅲ期高血压痛患者采用华佗自动降压仪取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3疗程(21次)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129例患者,显效44例,有效73例,无效12... 目的:观察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对高血压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9例Ⅰ-Ⅲ期高血压痛患者采用华佗自动降压仪取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3疗程(21次)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129例患者,显效44例,有效7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90.70%。收缩压平均下降(18.64±1.48)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8.01±0.68)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耳穴降压沟电脉冲刺激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穴位疗法 耳针 刺激疗法 耳穴 降压沟
下载PDF
生物反馈及电刺激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杰 贠艳丽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1057-1058,共2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98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接受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疗法治疗的49例...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98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接受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疗法治疗的49例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锻炼的49例为观察组。两组均于产后3、6个月随访产妇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夜尿次数等指标,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3、6个月随访观察组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及夜尿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可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产后盆底肌肌张力,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康复 生物反馈 刺激疗法 盆底肌锻炼
原文传递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麻醉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段忠心 吴小慧 +1 位作者 王佳恒 刘菲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组和对照(C)组。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频率为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组和对照(C)组。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强度由弱至强,逐渐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10~15 mA),持续30 min;术中麻醉期间持续TEAS,刺激强度为30 mA,频率为2/100 Hz,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在相同的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相应的电刺激。结果T组患者舒芬太尼[(57.93±5.54)μg和(44.30±4.03)μg,t=-10.903,P=0.000]、瑞芬太尼[(1.56±0.26)μg和(1.08±0.18)μg,t=-8.3043,P=0.000]、丙泊酚[(763.23±62.04)mg和(559.20±46.44)mg,t=-14.420,P=0.000]及右美托咪定[(545.07±53.36)μg和(301.67±43.27)μg,t=-19.405,P=0.000],镇痛泵按压次数[(9.9±2.0)次和(2.9±1.3)次μg,t=-10.903,P=0.000],术后24 h[(3.53±1.07)分和(1.90±0.66)分,t=-7.090,P=0.000]、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37±0.61)分和(0.93±0.37)分,t=-4.660,P=0.000]评分均减少;T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均缩短,术后进食时间、开始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天数缩短,麻醉费用降低(均P<0.01或P<0.05);T组患者术毕恶心、呕吐、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头晕、躁动及嗜睡均较C组减少(均P<0.05);T组T1心率加快,平均动脉压降低。两组患者麻醉后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0~60之间(均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麻醉能有效减轻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疗法 胸腔镜 疼痛 康复
原文传递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倪剑武 蒋柳明 +3 位作者 周一敏 莫云长 吴群 王均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90-139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腹腔镜下直肠癌Dixon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腹腔镜下直肠癌Dixon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TAES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全凭静脉麻醉,TAES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加用TAES进行干预。在围术期使用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100β水平。结果 MMSE评分治疗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 TAES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 TAES组患者POCD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7 d两组患者POC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MDA、S100β水平治疗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2、6、24 h TAES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6、24 h TAES组MDA、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切除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TAES通过增加SOD水平、抑制MDA聚集、减少S100β释放,保护脑功能,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认知障碍 腹腔镜检查 刺激疗法
下载PDF
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20
作者 周凯欣 欧海宁 +2 位作者 郑栋 黄彬 卢伟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观察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治... 目的观察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在头皮针针刺下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吞咽训练但不采用头皮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的口腔期、咽期、误咽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FSS评分和SSA评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各期评分[治疗组:口腔期(2.51±0.56)分、咽期(1.94±0.76)分、误咽时(3.63±0.88)分;对照组:口腔期(2.14±0.65)分、咽期(1.54±0.66)分、误咽时(3.40±0.98)分]较组内治疗前的各期评分均有增加,而治疗后的SSA评分[治疗组(23.20±4.56)分,对照组(25.57±4.69)分]则较组内治疗前[(31.54±3.47)分和(30.89±3.59)分]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及SS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与治疗前各期评分的差值[(口腔期(1.09±0.61)分、咽期(0.71±0.62)分、误咽时(1.14±0.73)分]均大于对照组[(口腔期(0.74±0.83)分、咽期(0.17±0.45)分、误咽时(0.69±0.53)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等级评分均有下降,才藤等级评分均有上升。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和才藤评分的总有效率均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头皮针 吞咽训练 刺激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