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9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78
1
作者 刘悦笛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 当代文化 境遇 生活美学 泛化 艺术化 双向运动 质变 过程
原文传递
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 被引量:44
2
作者 薛富兴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31,共10页
本文认为 ,与社会大众现实审美活动相脱离 ,是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主要局限。美学应以当代大众现实审美活动为起点、为归宿。审美当是人生之艺、人生之情、人生之趣、人生之福。当代美学应当走出理论美学、艺术中心论与精英立场 ,关... 本文认为 ,与社会大众现实审美活动相脱离 ,是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主要局限。美学应以当代大众现实审美活动为起点、为归宿。审美当是人生之艺、人生之情、人生之趣、人生之福。当代美学应当走出理论美学、艺术中心论与精英立场 ,关心当代大众心理健康 ,参与造就当代大众精神幸福的文化工程。自然审美、工艺审美、生活审美中潜存着极为丰富、重要的美学现实问题与理论信息 ,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只有立足当代大众审美实际 ,才能开拓理论创造的新境界 ,才能充分实现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大众文化 现实主义 自然审美 工艺审美 生活审美 人文价值 社会功能 理论美学 中国美学 精神幸福 艺术中心论 个体审美 审美价值
下载PDF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被引量:49
3
作者 刘悦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0,共9页
“生活美学”这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无疑是顺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出来的,它试图来阐释(当代文化的)‘(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的)“审美生活化’这两种逆向的运动,从而在理论方面试图对西方美学的两种基本观念——“审美非功... “生活美学”这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无疑是顺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出来的,它试图来阐释(当代文化的)‘(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的)“审美生活化’这两种逆向的运动,从而在理论方面试图对西方美学的两种基本观念——“审美非功利”(Aesthetie disinterestness )和“艺术自律”(the Autonomy of Art)——进行“懈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康德美学 生活审美化 黄昏 美学观念 历史语境 当代艺术 当代文化
原文传递
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被引量:41
4
作者 仪平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为内容的美学 ,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美学 ,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 ,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是 2 1世纪人类美学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 生活美学 21世纪新美学 美学趋势
下载PDF
“互联网+”语境下文创设计新媒介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吕锋 曾憧杰 周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新媒介在文创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方法调研沈阳文创领域的发展现状,找到限制文创发展的问题,从"互联网+"背景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对文创提出的新要求入手,论述新媒介联系生活和文创的优势,调研利用新媒介的文创形式,... 目的研究新媒介在文创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方法调研沈阳文创领域的发展现状,找到限制文创发展的问题,从"互联网+"背景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对文创提出的新要求入手,论述新媒介联系生活和文创的优势,调研利用新媒介的文创形式,找到新媒介和文创合理的切入点,联系生活美学指出创新文创领域的原则。结论利用新媒介创新文化领域应以文化为内核,密切联系互联网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总结了新媒体介入文创领域的切入点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 互联网+ 新媒体 生活美学 数位化技术
下载PDF
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被引量:27
6
作者 潘海颖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81,共9页
生活、旅游、美,都是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在实践领域不断被拓展,其本质在理论领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点"美是生活",到实践论美学,再到美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美学"生活论"回归,这些都为... 生活、旅游、美,都是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在实践领域不断被拓展,其本质在理论领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点"美是生活",到实践论美学,再到美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美学"生活论"回归,这些都为研究本体论视角的旅游审美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当代的旅游审美趣味是多元和世俗的。在生活美学视野中,旅游之美在于天人合一,在于能动超越。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的流变。观光旅游审美注重感性认识,休闲旅游审美注重感性存在,是对生命中感性价值的确认。从观光到休闲,审美是感性超越的过程,体现在对时空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两分的超越,以及对体验的超越。旅游审美通过活泼泼的生命体验,最终超越感性,能动地从生命存在的意义上获得美,完满生活、成就生命。日常生活既充满着感性的愉悦,也承载着深沉的精神期望。生活本身的丰富性造就了旅游审美的丰富性,生活美学视角的旅游审美是激发、是唤醒、是重新发现。旅游审美本质上是对生命归属和文化价值的寻觅,其本体意义在于成就审美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审美 休闲度假 观光旅游 生活美学
下载PDF
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悦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41,221,共8页
在"分析美学"占据世界美学主流长达半个世纪之后,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代,当代全球美学终于突破了仅聚焦于艺术的窠臼,开始转向了对于自然与生活的关注,从而在"当代艺术哲学"之后先后兴起了"环境美学"与&qu... 在"分析美学"占据世界美学主流长达半个世纪之后,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代,当代全球美学终于突破了仅聚焦于艺术的窠臼,开始转向了对于自然与生活的关注,从而在"当代艺术哲学"之后先后兴起了"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新潮。环境美学最初只是狭义的"自然美学",后来才实现了向"人类环境美学"的重要转变,生活美学最初来自对于"艺术界"的关注,并最终回归到广阔的生活世界来构建美学。如此看来,"当代艺术"、"环境"与"生活"的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美学发展的新潮与主潮,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也在延续着这种美学发展的最新趋势。随着"文化间性转向"在国际美学界的充分展开,不仅西方与西方之间,而且西方与西方、东方与东方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东西双方的美学在当代艺术、环境与生活这三个新方向上得以相互推动和共同发展。如今,随着当代艺术逐渐消解了自身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边界,随着环境业已成为作为"生活"的环境,当代艺术哲学与环境美学都已经出现融入"生活美学"的历史大趋势,因为审美已经被当作了人类、环境与世界发展的"深层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美学主潮 生活美学 环境美学 当代艺术哲学 后分析美学
下载PDF
气氛美学、超逾美学与显现美学——当今德国的“生活美学”取向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悦笛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2-67,共6页
"生活美学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潮,不仅"后分析美学"在这个新方向上积极加以拓展,而且,以现象学为主导的当今德国美学界也积极参与其间。在当今德国美学的"生活论转向"当中,吉尔诺特·伯梅的&... "生活美学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潮,不仅"后分析美学"在这个新方向上积极加以拓展,而且,以现象学为主导的当今德国美学界也积极参与其间。在当今德国美学的"生活论转向"当中,吉尔诺特·伯梅的"气氛美学"、沃尔夫冈·韦尔施的"超逾美学"和马丁·塞尔的"显现美学",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美学取向。伯梅与韦尔施都认为,美学应被整合为直面各类感知形式的"一般感性学",而塞尔则仍要严守美学的基本边界以防止学科泛化。与韦尔施只是倡导美学拓展疆域不同,伯梅以"气氛"为核心建构了通过身体实现的新美学,而塞尔则以"显现"为内核建构了注重过程的新美学。伯梅与塞尔皆致力于在自然美学方面加以建构,而塞尔又同韦尔施一样关注伦理与美学的关联。然而,在让美学回归生活的基本方向上,激进的"超逾美学"、中庸的"气氛美学"和保守的"显现美学"却殊途同归,这三种德意志"生活美学"可谓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气氛美学 超逾美学 显现美学
原文传递
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观——21世纪如何建设中国的新美育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悦笛 《美育学刊》 2012年第6期24-30,共7页
21世纪的中国新美育观的建设,一方面要"告别启蒙范式",另一方面要"回归生活世界"。所以说,"生活美育"的目标,就是对"生活艺术家们"的塑成,而人人都是艺术家则是其终极社会理想。"生活美育... 21世纪的中国新美育观的建设,一方面要"告别启蒙范式",另一方面要"回归生活世界"。所以说,"生活美育"的目标,就是对"生活艺术家们"的塑成,而人人都是艺术家则是其终极社会理想。"生活美育"既是"生活美学"的逻辑延展与有机构成,也深植于儒家生活美学及道家生活美学传统之中,"六艺之教"就是一种本土化的生活美育传统。这种新美育观不同于旧美育观的新特征就在于,"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而且是"文化教育",不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不只是短期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美育作为生活的准备,这是启蒙主义的观念;美育就是生活,这才是"生活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活美学"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生活美育"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育 生活美学 生活艺术家 文化教育 自我教育 终身教育
下载PDF
“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悦笛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4,共3页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已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界出版了关于“生活美学”的多本专著。国际上最重要的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已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界出版了关于“生活美学”的多本专著。国际上最重要的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费金(Susan Feagin),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便前瞻说:“今天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趋势似乎更接近于东方传统,因为中国文化里面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与人生理解、日常生活结合一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美学与艺术批评》 发展趋势 美学发展 基本共识 美学建构 东方传统 审美趣味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中的乡村民宿生活美学探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熊清华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25,共2页
乡村民宿不仅是乡村旅游中重要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精神空间,其实质是传承我国传统人居生活中居住与游憩的本真之美。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民宿生活美学的探析,从具有生态意识的美学视角出发为乡村发展、“美好生活”的营... 乡村民宿不仅是乡村旅游中重要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精神空间,其实质是传承我国传统人居生活中居住与游憩的本真之美。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民宿生活美学的探析,从具有生态意识的美学视角出发为乡村发展、“美好生活”的营造提供依据与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宿 文化传承 栖居 生活美学
下载PDF
今日西方“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兼论中国美学如何融入全球对话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悦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8,共6页
千禧年以来,全球美学的三大主潮——"艺术哲学""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渐成鼎立之势,艺术、环境与生活构成了当代全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病逝在中国的国际美学会前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2006年就认为,国际美学思潮已... 千禧年以来,全球美学的三大主潮——"艺术哲学""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渐成鼎立之势,艺术、环境与生活构成了当代全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病逝在中国的国际美学会前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2006年就认为,国际美学思潮已一分为三,亦即艺术哲学意义上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生活美学 美学思潮 对话 西方 艺术哲学 环境美学 美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确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8,共6页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无法回避美学是感性学,人的感性只发生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反应之中这样一个事实,美学的真正家园是现实、是生活世界、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日常生活之流激情相逢的张力。生活美学的提出是对以往美学的纠偏甚至拯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学者就相继提出了“审美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这些关键词,它们的所指虽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思想主旨是一致的,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说法来把握它们,也许与生活美学的思想方法存在着更多的共鸣,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生活美学”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中国学者 美学转型 日常生活审美化 20世纪90年代初 范式 “家族相似” 自然概念
原文传递
生活美学推动“五育融合”之学理基础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骏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7,共6页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命题与必要之举,但存在的现实难题是:“五育”之间难以整全与平衡,难以开展有效的价值性评价,难以建构终身教育之体系。生活美学作为具有哲学品格的美学范式与实践品格的生活方式,以其与教育...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命题与必要之举,但存在的现实难题是:“五育”之间难以整全与平衡,难以开展有效的价值性评价,难以建构终身教育之体系。生活美学作为具有哲学品格的美学范式与实践品格的生活方式,以其与教育之间的同构性,通过建构公共生活以弥合“五育”间的割裂与失衡,以美好生活指标解“五育融合”评价之难,注重教育之主体间性与他者性解终身教育之难,能够实现推动“五育融合”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五育融合” 难题 学理基础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儒道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悦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2,共7页
我们将——“生活美学’——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这是就逻辑与历史的双重意义来说的,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生活美学 底色 儒道 逻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发展历程——论当代中国美学的“生活论转向”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悦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当代中国美学的所谓"生活论转向",乃是将美学回归生活的一种学术转向,也是把"生活世界"与"审美活动"沟通甚或同一起来的哲学新构。实际上,新世纪的"生活美学"建构的乃是一种"生活本体论&q... 当代中国美学的所谓"生活论转向",乃是将美学回归生活的一种学术转向,也是把"生活世界"与"审美活动"沟通甚或同一起来的哲学新构。实际上,新世纪的"生活美学"建构的乃是一种"生活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当代中国美学在"实践论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之后的最新的本体论转向。在我们所做的这种"生活美学"当中,就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生成、演化与延承的脉络,一方面本然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但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美学 生活美学 生活论转向
下载PDF
设计赋予“现代感”:传统手工艺回归现代日常生活的路径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维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61-67,共7页
审视“传统手工艺回归日常生活”这一命题,消费主义的逻辑不容忽视。手工艺品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象征之物,而是作为设计—生产—消费链条中的消费之物,被纳入到消费社会语境,具有了功能物和符号物的现代性特质。现代设计通过一种符号学的... 审视“传统手工艺回归日常生活”这一命题,消费主义的逻辑不容忽视。手工艺品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象征之物,而是作为设计—生产—消费链条中的消费之物,被纳入到消费社会语境,具有了功能物和符号物的现代性特质。现代设计通过一种符号学的操控,赋予传统手工艺品“现代感”,即手工艺品摆脱传统象征的束缚,从功能和空间上获得解放,具有形式、功能与美感的协调统一,从而与现代人的消费风格、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感 手工艺 设计 生活美学
下载PDF
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余开亮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24,共4页
政治哲学/美学的研究在囝内外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政治美学的关注自然引起了美学理论界的浓厚兴趣。可以预期,如同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等的兴起给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带来的影响一样,政治美... 政治哲学/美学的研究在囝内外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政治美学的关注自然引起了美学理论界的浓厚兴趣。可以预期,如同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等的兴起给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带来的影响一样,政治美学也将对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将带来一种新的研究视野。然而,与身体、生活、生态等正向价值不同,政治本身更为多变,与现实的纠葛也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政治美学理论的言说在面对历史事实时,应在学术视野、评价原则与研究方法上树立一种更为谨慎与清醒的研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政治美学 美学 身体美学 生活美学 生态美学 政治哲学 美学研究
原文传递
“生活美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14
19
作者 薛富兴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3-56,共4页
"生活美学"是近年来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广阔的理论与现实前景,但"生活美学"要取得健康、顺利的进展,尚面临诸多基本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 生活美学 理论与现实 出现频率
原文传递
基于生活美学取向的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汪丹 管家庆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85,共5页
文创产品已成为近年来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陶瓷文创产品是陶瓷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创产品的设计结合当代人们的生活美学取向,以文化为根源,创意为核心,传播推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于生活美学审美... 文创产品已成为近年来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陶瓷文创产品是陶瓷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创产品的设计结合当代人们的生活美学取向,以文化为根源,创意为核心,传播推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于生活美学审美情趣的研究,在陶瓷文创产品设计领域,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总结生活美学审美思想来源和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探讨生活美学在陶瓷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提出时代背景下陶瓷文创设计新思路,结合产品形态、功能、“IP”文化来增强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陶瓷 文创产品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