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油二酯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35
1
作者 孟祥河 毛忠贵 +1 位作者 高保军 周锴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2年第4期58-61,共4页
甘油二酯是油脂的天然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多功能添加剂,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应用情况做了详尽的介绍、扼要的分析,并对其开发前景加以展望。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应用 生理功能 食品 医药 化工 油脂
下载PDF
酶法制备甘油二酯与甘油三酯的结晶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琼 杨雪 +2 位作者 赵金利 滕英来 汪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8-53,共6页
采用Lipozyme RM IM催化大豆油和棕榈油硬脂(熔点45℃)混合油与单甘酯(由大豆油、棕榈油硬脂和甘油合成)酯交换合成甘油二酯,并以此酶催化大豆油和棕榈油硬脂(熔点45℃)酯交换合成甘油三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脉冲核磁共振仪和偏光... 采用Lipozyme RM IM催化大豆油和棕榈油硬脂(熔点45℃)混合油与单甘酯(由大豆油、棕榈油硬脂和甘油合成)酯交换合成甘油二酯,并以此酶催化大豆油和棕榈油硬脂(熔点45℃)酯交换合成甘油三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脉冲核磁共振仪和偏光显微镜测定甘油二酯、甘油三酯以及甘油三酯中添加不同比例甘油二酯(10%、30%、50%和70%)的混合物的结晶和熔化性质。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接近的甘油二酯,初始结晶温度(28.14℃)和熔点(48.26℃)比甘油三酯初始结晶温度(8.51℃)和熔点(30.58℃)高。添加50%和70%的甘油二酯能够提高甘油三酯的熔点和初始结晶温度,而添加10%和30%的甘油二酯对其结晶影响较小。随着甘油二酯添加比例的增大,混合物的固体脂肪含量逐渐增加。添加50%和70%甘油二酯的混合物,在熔点温度附近时晶体为针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甘油 交换 差示扫描量热法 结晶特性
下载PDF
蛋白激酶C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于秉治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8-312,共5页
作为能使蛋白激酶C(PKC)活化的第二信使甘油二酯(DAG)不仅可由磷脂酰肌醇(PtdIns)水解产生,大量实验表明还可从磷脂酰胆碱(PC)水解而来,其中磷脂酶C(PLC)及磷脂酶D(PLD)参与了这一过程,磷脂酶A... 作为能使蛋白激酶C(PKC)活化的第二信使甘油二酯(DAG)不仅可由磷脂酰肌醇(PtdIns)水解产生,大量实验表明还可从磷脂酰胆碱(PC)水解而来,其中磷脂酶C(PLC)及磷脂酶D(PLD)参与了这一过程,磷脂酶A_2(PLA_2)的作用产物脂肪酸(FA)也能激活PKC.PKC至少有10种亚型,依据其活化方式可分三大类:典型PKC,新PKC和非典型PKC.PKC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甘油二酯 磷脂酶
下载PDF
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韦伟 冯凤琴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油脂中三酰甘油的1,3位和2位的脂肪酸对油脂的理化、营养和生理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专一性水解三酰甘油1,3位的脂肪酶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选择性地水解三酰甘油的... 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油脂中三酰甘油的1,3位和2位的脂肪酸对油脂的理化、营养和生理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专一性水解三酰甘油1,3位的脂肪酶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选择性地水解三酰甘油的1位和3位,因此广泛的用于三酰甘油的修饰。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适用于生产结构脂质、母乳脂肪替代品、类可可脂和甘油二酯等,获得价格低廉而活性高的酶、高效的酶固定化技术和研发酶反应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1 3位专一性脂肪酶 结构脂质 母乳脂肪替代品 类可可脂 甘油二酯 油脂改性
下载PDF
甘油二酯的制备、纯化及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翟丹丹 张建法 +1 位作者 蒋鹏举 刘秋兰 《河南化工》 CAS 2004年第5期4-6,共3页
甘油二酯作为多功能添加剂,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本文评述了甘油二酯的制备、纯化及分析方法,指出利用高效的生物催化剂,采用微生物发酵法是最具有工业前景的制备方法。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制备 纯化 分析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设计脂肪酶Novo435催化合成甘油二酯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相 刘云 杨江科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3-18,共6页
以甘油、油酸为原料,优化在无溶剂体系中以固定化脂肪酶Novo435催化合成甘油二酯(diglyceride,DAG)的工艺。系统考察底物摩尔比(油酸/甘油)、反应温度、时间和加酶量等因素对油酸转化率和甘油二酯含量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 以甘油、油酸为原料,优化在无溶剂体系中以固定化脂肪酶Novo435催化合成甘油二酯(diglyceride,DAG)的工艺。系统考察底物摩尔比(油酸/甘油)、反应温度、时间和加酶量等因素对油酸转化率和甘油二酯含量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各主效因子,并经回归分析获得最优的工艺条件。所得最优条件:油酸与甘油底物摩尔比2.27、反应温度48.14℃、反应时间6.3 h、加酶量1.68%。在此条件下,实验测得油酸转化率为45.42%,甘油二酯质量分数为70.01%,与响应面模型预测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Novo435 甘油二酯 响应面设计
下载PDF
甘油二酯的功能及安全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莉莉 苏宜香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7年第2期94-98,共5页
多数研究表明甘油二酯(DAG)具有改善空腹和餐后血脂水平、减少体脂积聚的功能。这一结论促进了DAG在医学(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减肥、心血管疾病)和食品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美国,DAG油脂已被公认为安全无毒;日本政府也批准DAG... 多数研究表明甘油二酯(DAG)具有改善空腹和餐后血脂水平、减少体脂积聚的功能。这一结论促进了DAG在医学(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减肥、心血管疾病)和食品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美国,DAG油脂已被公认为安全无毒;日本政府也批准DAG油脂为特殊健康食物,用于改善餐后高血脂和防止体脂积聚。在我国由于DAG的研究还处于较新的阶段,DAG作为一种多功能添加剂或者食品的应用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酶法合成甘油二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顺达 高红林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6年第6期12-14,共3页
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合成甘油二酯的工艺及其所用固定化酶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合成 脂肪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酶催化紫苏籽油合成富含α-亚麻酸甘油二酯的工艺条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超 胡蒋宁 +3 位作者 范亚苇 李静 刘蓉 邓泽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6-1014,共9页
【目的】以紫苏籽油为原料,研究脂肪酶催化紫苏籽油与甘油合成甘油二酯的工艺条件。【方法】在无溶剂体系下,以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油解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结果】得到甘油解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底... 【目的】以紫苏籽油为原料,研究脂肪酶催化紫苏籽油与甘油合成甘油二酯的工艺条件。【方法】在无溶剂体系下,以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油解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结果】得到甘油解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甘油﹕紫苏籽油)=1﹕1.5,加酶量11.8 wt%,反应温度72℃,反应时间14.5 h。在此最优反应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中甘油二酯含量为54.33%,甘油三酯含量为26.20%,纯化后的甘油二酯油的理论纯度达到67.47%,α-亚麻酸的含量达到52.26%。【结论】影响甘油解反应的显著因素为底物摩尔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与加酶量的交互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酶催化 甘油 响应面法 紫苏籽油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油二酯含量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汪勇 宋坷珂 +2 位作者 王丽丽 韩雪 赵谋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用分子蒸馏和柱层析的方法制备了大豆油甘油二酯(DAG)的标准样品,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和薄层色谱法(TLC)验证了标准样品的纯度。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在UV=210 nm做大豆油DAG的标准曲线,在质量浓... 用分子蒸馏和柱层析的方法制备了大豆油甘油二酯(DAG)的标准样品,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和薄层色谱法(TLC)验证了标准样品的纯度。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在UV=210 nm做大豆油DAG的标准曲线,在质量浓度范围1.0~12.0 mg/mL,大豆油DAG标准曲线线性良好。通过加样回收试验表明,加样回收率在104%~109%之间,RSD在0.69%~5.19%之间。并用该方法分析了大豆油、分子蒸馏DAG样品中的D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分子蒸馏
下载PDF
动物消化道脂肪酶研究概述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汉博 王峰 《饲料广角》 2009年第5期33-35,共3页
动物体内存在着多种脂肪酶.它们参与了脂肪消化、吸收、利用的全过程。由于食物中的酯类(以甘油三酯为例)必须先被脂肪酶水解为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才能被机体吸收,如何提高食物中酯类的消化吸收率成为现在营养学中的新热点... 动物体内存在着多种脂肪酶.它们参与了脂肪消化、吸收、利用的全过程。由于食物中的酯类(以甘油三酯为例)必须先被脂肪酶水解为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才能被机体吸收,如何提高食物中酯类的消化吸收率成为现在营养学中的新热点.脂肪酶是其中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动物消化道十二指肠前脂肪酶(舌部脂肪酶、胃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特点、特性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水解 消化道 动物体 甘油二酯 消化吸收率 甘油 指肠 胰脂肪酶
下载PDF
HPLC-RID法甘油二酯含量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博 李秋生 +2 位作者 杨继国 李行方 林炜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5-47,共3页
研究了HPLC-RID法分析油脂中甘油二酯的含量,采用Nova-Pak(R)3.9 mm×150 mm硅胶柱,流动相为正已烷/异丙醇(50:1,V/V),12 min即可完成一个分析.应用外标法定量,该分析方法在1.0~10.0 m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SD为1.27%,平均回... 研究了HPLC-RID法分析油脂中甘油二酯的含量,采用Nova-Pak(R)3.9 mm×150 mm硅胶柱,流动相为正已烷/异丙醇(50:1,V/V),12 min即可完成一个分析.应用外标法定量,该分析方法在1.0~10.0 m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SD为1.27%,平均回收率为1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RID法 甘油二酯 分析
下载PDF
制备富含甘油二酯油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科红 马传国 王高林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共3页
该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化学法和生物酶法制备甘油二酯油脂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富含甘油二酯油脂 功能性油脂
下载PDF
樟树籽油甘油二酯的分离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夏丽 张虹 +3 位作者 杜雨芊 洪学斌 刘星星 罗丽萍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491,497,共8页
为了研究樟树籽油甘油二酯(DAG)的抑菌活性,以樟树籽油为原料,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度为92.4%的DAG,采用滤纸片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抑菌活力实验对4种细菌进行抑菌效果分析;通过菌液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与菌体核酸含量的测... 为了研究樟树籽油甘油二酯(DAG)的抑菌活性,以樟树籽油为原料,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度为92.4%的DAG,采用滤纸片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抑菌活力实验对4种细菌进行抑菌效果分析;通过菌液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与菌体核酸含量的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菌表面形态变化,探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DAG对G^+细菌和G^-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活力均在0.60以上,抑菌时效3~48h。对G^+细菌和G^-细菌的MIC分别是2.0和4.0mg·mL^(-1)。加入DAG的菌液电导率升高、菌液可溶性蛋白质和菌体核酸增多,细菌表面形态发生改变,说明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从而使其内含物泄漏,菌体形态发生改变,抑制细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甘油二酯 抑菌效果 抑菌机理
下载PDF
甘油二酯对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育红 张爱珍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09-312,共4页
关键词 甘油二酯 脂代谢 可能机制 慢性代谢性疾病 功能性食品 代谢综合征 临床调查 研究发现 血脂升高 脂肪堆积 人体研究 代谢作用 食用油 空腹血 预防
下载PDF
大豆油基甘油二酯凝胶油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晓晨 杨雪 +3 位作者 陈琼 符钧甯 王瑛 汪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以酶法酯化所制的甘油二酯作为凝胶因子,制备大豆油基甘油二酯凝胶油。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脉冲核磁共振仪和旋转流变仪等对甘油二酯凝胶油的熔化、结晶特性和流变特性进行评价,并考察了甘油二酯的添加量对凝胶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酶法酯化所制的甘油二酯作为凝胶因子,制备大豆油基甘油二酯凝胶油。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脉冲核磁共振仪和旋转流变仪等对甘油二酯凝胶油的熔化、结晶特性和流变特性进行评价,并考察了甘油二酯的添加量对凝胶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熔点甘油二酯加入到大豆油中可以形成涂抹性好、稳定性高且晶体结构致密的有机凝胶油,其中凝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70.0%,晶体形态以稳定的β和β'型为主;此外,甘油二酯的添加量对凝胶油的机械稳定性、持油性、黏弹性有较大影响,这些性质参数随甘油二酯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同时体系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提高。综合饱和脂肪酸含量,固体脂肪含量,熔化、结晶特性以及流变特性等因素,凝胶油适宜的高熔点甘油二酯的添加量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油 甘油二酯 大豆油 硬脂酸
下载PDF
分子蒸馏精制棕榈油甘油二酯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靖轩 马传国 +2 位作者 司天雷 王英丹 李利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共4页
利用分子蒸馏小试装置研究了分离较高纯度棕榈油甘油二酯的生产工艺。利用Novozym 435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下甘油解棕榈油,制备甘油二酯含量大于50%的酰基甘油混合物,采用两级分子蒸馏进行精制,并研究了二级分子蒸馏温度、刮膜转速、进... 利用分子蒸馏小试装置研究了分离较高纯度棕榈油甘油二酯的生产工艺。利用Novozym 435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下甘油解棕榈油,制备甘油二酯含量大于50%的酰基甘油混合物,采用两级分子蒸馏进行精制,并研究了二级分子蒸馏温度、刮膜转速、进料速率对甘油二酯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二级分子蒸馏真空度0.1 Pa、蒸馏温度230℃、刮膜转速300 r/min、进料速率4 m L/min的条件下,得到了纯度达到80%左右、得率达到50%左右的棕榈油甘油二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蒸馏 甘油二酯 棕榈油 精制 纯度
下载PDF
甘油二酯的合成及纯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正松 王保成 +1 位作者 徐松泉 李欢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17期4-8,共5页
甘油二酯是甘油三酯中一个脂肪酸被羟基取代的结构脂质。甘油二酯作为油脂中的微量天然成分,是体内脂肪代谢的内源中间产物,是公认安全的食品成分。按照酰基供体脂肪酸与甘油羟基的结合位置不同,甘油二酯可分为1,3-甘油二酯和1,2(2,3)-... 甘油二酯是甘油三酯中一个脂肪酸被羟基取代的结构脂质。甘油二酯作为油脂中的微量天然成分,是体内脂肪代谢的内源中间产物,是公认安全的食品成分。按照酰基供体脂肪酸与甘油羟基的结合位置不同,甘油二酯可分为1,3-甘油二酯和1,2(2,3)-甘油二酯。研究发现,甘油二酯,特别是1,3-甘油二酯,在预防体内脂肪堆积、肥胖症等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甘油二酯的合成及纯化路线,为甘油二酯的合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甘油二酯 有机合成
下载PDF
超临界体系酶法催化甘油解制备甘油二酯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运宏 孙博 +2 位作者 刘晶 江连洲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37-340,共4页
对在CO2超临界体系酶法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进行研究,考察了底物大豆一级油/甘油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甘油二酯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大豆一级油与甘... 对在CO2超临界体系酶法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进行研究,考察了底物大豆一级油/甘油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甘油二酯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大豆一级油与甘油摩尔比2∶1,反应温度65℃,加酶量2.5%,甘油含水量1%,反应时间7h,搅拌速度120r/min,得到反应产物中甘油二酯含量为70.2%,其中1,3-甘油二酯含量达56.2%。与常规甘油解相比,甘油二酯含量要高出7%左右,其中1,3-甘油二酯含量要高出5%左右,并且,时间减少2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甘油 脂肪酶 LIPOZYME RM^IM CO2超临界 甘油二酯
下载PDF
甘油二酯的工业化生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温琦 姚专 蒋蕴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14,共3页
对甘油二酯的功能、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工业化生产方法进行了分析。由于酶的高度选择性,使酶法催化生产甘油二酯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但使用酶法催化生产甘油二酯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酶价格和甘油二酯的提纯问题,才能... 对甘油二酯的功能、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工业化生产方法进行了分析。由于酶的高度选择性,使酶法催化生产甘油二酯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但使用酶法催化生产甘油二酯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酶价格和甘油二酯的提纯问题,才能实现甘油二酯低成本、高纯度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工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