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 |
北竹
单爱民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 |
157
|
|
2
|
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 |
陈犀禾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03
|
|
3
|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
尹鸿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86
|
|
4
|
论阎连科的“世界” |
郜元宝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5
|
|
5
|
百年六代 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
杨远婴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70
|
|
6
|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58
|
|
7
|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 |
林斌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3
|
|
8
|
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2 |
36
|
|
9
|
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 |
赵艳
池莉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3 |
48
|
|
10
|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
刘大先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6
|
|
11
|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
李道新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8
|
|
12
|
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 |
姜大源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
2015 |
44
|
|
13
|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
丁建国
|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
2004 |
38
|
|
14
|
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 |
艾晓明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9
|
|
15
|
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 |
张立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0
|
|
16
|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 |
孙惠柱
沈亮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3
|
|
17
|
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 |
张英进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3
|
|
18
|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
柳鸣九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2
|
|
19
|
论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
赵海涛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1
|
|
20
|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
贾振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