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80
1
作者 王效科 白艳莹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苗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近 2 0多年来 ,大气碳收支不平衡 ,即碳失汇 ( Missing carbon sink) ,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总结全球碳失汇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 ,分析了碳失汇数量和可能分布地点 ,并对形成的主要原因 :CO2 施肥作用、氮沉降的变... 近 2 0多年来 ,大气碳收支不平衡 ,即碳失汇 ( Missing carbon sink) ,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总结全球碳失汇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 ,分析了碳失汇数量和可能分布地点 ,并对形成的主要原因 :CO2 施肥作用、氮沉降的变化、变暖促进氮矿化和早期破坏后的森林再生等 ,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指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全球碳循环 热带 温带 CO2 氮沉降 失汇 原因分析
下载PDF
El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 I.资料诊断和理论分析 被引量:81
2
作者 张人禾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87-599,共13页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海表面西风或东风应力异常与ElNino事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着ElNino事件从发生到消亡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存在着从西风应力异常到东风应力异常的变化,并且在这...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海表面西风或东风应力异常与ElNino事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着ElNino事件从发生到消亡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存在着从西风应力异常到东风应力异常的变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西风应力异常向东传,东风应力异常紧接其后也向东传。本文还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建立了理想风应力,并利用简单热带海洋模式,对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异常及其东传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指出了它们在ElNin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风应力异常通过激发出海洋中东传的暖Kelvin波及其在大洋东边界反射产生的暖Rossby波、以及西风应力异常本身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引起正的海洋混合层扰动厚度异常,导致了ElNino事件的发生;而异常东风应力则通过激发出东传的冷Kelvin波及其在大洋东边界反射产生的冷Rosby波、以及东风应力异常本身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引起负的海洋混合层扰动厚度异常,导致了ElNino事件的消亡。对于热带西太平洋上风应力异常的形式是东部为异常西风应力而其西部为异常东风应力,并且它们同时向东传时,则大洋东部混合层厚度对异常风应力的响应随异常东风和西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风应力 赤道波动 厄尔尼诺 太平洋 热带
下载PDF
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66
3
作者 赵其国 王明珠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15,共8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化学组成、分解速率及其土壤发育特点。研究表明,季雨林的凋落物量>雨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中灰分总量以季雨林的最大、雨林的次之,阔叶林最少;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最初的90天内最快... 本文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化学组成、分解速率及其土壤发育特点。研究表明,季雨林的凋落物量>雨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中灰分总量以季雨林的最大、雨林的次之,阔叶林最少;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最初的90天内最快,以后渐趋缓慢,凋落物在地表的分解速率比表土层快10—20%。热带亚热带森林有明显地生物富集作用,通过凋落物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凋落物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元素总量为0.305—1.123吨/公顷·年。由此可以判断土壤发育进程的快慢,如季雨林土壤的发育进程相刘较快,雨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凋落物 土壤 热带 热带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80
4
作者 李崇银 周亚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26,共10页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E1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尤其是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偏强,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它可能是E1Nino的一种重...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E1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尤其是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偏强,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它可能是E1Nino的一种重要激发机制.同时,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加强同东亚中高纬度地区30—60天振荡的加强和强东亚冬季风有关.另一方面,ENSO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有重要影响,在E1Nino期间,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明显减弱;其结构明显趋于正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大气振荡 季节 热带
下载PDF
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邻域响应 I.数值模拟 被引量:59
5
作者 吴国雄 刘还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22-434,共13页
基于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本文设计了太平洋及印度洋4个不同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试验,去研究大气环流及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强迫作用的“同时”性响应。结果表明尽管暖性的海表温度异常均激发出低空辐合及高空辐散,但在不同海域所... 基于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本文设计了太平洋及印度洋4个不同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试验,去研究大气环流及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强迫作用的“同时”性响应。结果表明尽管暖性的海表温度异常均激发出低空辐合及高空辐散,但在不同海域所激发的异常流场却差异甚大。不过降水异常均发生在海表温度异常区及其毗邻处。它在对称的SSTA区的分布一般是非对称的。对水汽收支的分解分析表明,海表温度异常区异常降水的大小主要由异常的低空辐合决定,而异常降水的分布形态则由异常的水汽平流过程所决定。由于异常的低空辐合及异常的水汽平流过程主要发生在海表温度异常区及毗邻处,因此,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响应基本L是一种邻域响应。它发生在气候平均低空气流沿海表温度异常的下风方向,或在海表温度异常所激发的低空异常气流沿气候平均海温降低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域响应 遥相关 降水 海表温度 热带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被引量:51
6
作者 番兴明 谭静 杨峻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 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后 ,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 ,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新组合 ;提出了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途径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带 热带 种质资源 利用 育种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被引量:57
7
作者 谭言科 张人禾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6,共14页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大气中存在着明显的Walker类型的环流 ,具有显著的局地海气耦合特征 ,而单极期间这种特征不明显。大部分偶极子的生命史都非常短暂 ,其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西印度洋正距平的增加、东移和东印度洋负距平的不断加强。单极的发展为整个海盆的不均匀增暖。单极向偶极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类 ,第I类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由负转变成正后逐渐向东扩展 ,东印度洋的负距平范围逐步缩小 ;第II类是东南印度洋海表温度的负距平不断加强并略向西发展 ,而西部保持正距平。这种转换还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以前主要是第I类转换 ,以后则第II类占绝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印度洋海温 年际异常 海气耦合特征 极性转换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果蔬低温贮藏冷害及御冷技术 被引量:48
8
作者 陆旺金 张昭其 季作梁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综述了常见的几种热带亚热带果蔬的最适贮藏温度、冷害症状,减轻果蔬低温贮藏冷害的方法及其机理,探讨了这些方法在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蔬菜 水果 低温贮藏 冷害 循冷技术 热带 热带
全文增补中
华南热带红土期及风化矿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57
9
作者 朱照宇 郑洪汉 +4 位作者 张国梅 江伟华 朱林 卢庆新 孙玉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8-27,T001,共11页
根据野外的剖面调查,运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南热带区不同时期的红土及其风化矿物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强调第三纪以来红土的多旋回特点,指出不同期红土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风化作用的... 根据野外的剖面调查,运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南热带区不同时期的红土及其风化矿物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强调第三纪以来红土的多旋回特点,指出不同期红土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风化作用的主要动力——气候变化的规律;初步划分了几个红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风化矿物 热带 气候演化 分期
下载PDF
东亚西风急流变化与热带对流加热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1
10
作者 董敏 余建锐 高守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70,共9页
应用OLR资料和高空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及其附近的纬向西风与热带地区对流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风急流中心的季节变化是和热带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东亚地区的纬向西风强度的年变化与热带加热场的... 应用OLR资料和高空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及其附近的纬向西风与热带地区对流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风急流中心的季节变化是和热带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东亚地区的纬向西风强度的年变化与热带加热场的同期及前期状况也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可以作为预测我国江淮地区夏季梅雨的一个强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西风 急流 热带 对流加热 风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邻域响应──Ⅱ.资料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吴国雄 孙凤英 +1 位作者 王敬方 王晓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63-676,共14页
对最近10年海表温(SST)的分析表明,东赤道太平洋(EEP)及中赤道印度洋(CEI)的SST存在显著正相关。西赤道太平洋(WEP)及西北太平洋(WNP)的SST也存在相关。流场和降水分析表明,当低空流场存在对EEP... 对最近10年海表温(SST)的分析表明,东赤道太平洋(EEP)及中赤道印度洋(CEI)的SST存在显著正相关。西赤道太平洋(WEP)及西北太平洋(WNP)的SST也存在相关。流场和降水分析表明,当低空流场存在对EEP正的SST异常响应时,也存在对CEI正的SST异常的响应。前者位置偏东,对我国天气无直接影响;后者导致南方少雨,江淮多雨。在WNP和WEP海区SST异常的共同强迫下,我国南海及西太平洋出现低空反气旋式环流。由于其位置偏南,异常雨带位于华南,使我国华南多雨,江淮少雨。本文还用最近38年的海温和降水资料对上述结果进行检验。资料分析证实了数值模拟的结果,即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响应是一种邻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域响应 降水 热带 海表温度 邻域响应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 被引量:33
12
作者 刘强 彭少麟 +4 位作者 毕华 张洪溢 李志安 马文辉 李妮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2,共9页
为了探究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笔者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了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 .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 1个 ,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 ,年均气... 为了探究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笔者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了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 .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 1个 ,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 ,年均气温为主要差异 ,达 3 7℃ .各样地分别收集了 1 0种当地的优势树种的凋落叶 .其中 2个样地各自的优势种青皮和锥栗 ,2个样地均有的共同种荷木做为单种样 .1 0种凋落叶的等重量混合为混合样 ,共计6类凋落叶 ,交互置于 2个样地分解 .结果表明 :6类凋落叶在尖峰岭的分解速率显著大于在鼎湖山的分解速率 .凋落叶分解的表观Q1 0 在 3 7~ 7 5范围内 .在这个增温范围内 ,凋落叶分解加快的程度可达 1 36~ 3 0 6倍 ,鼎湖山凋落叶第 1年归还的N、P和C将分别增加 32 42、1 0 33和 74 1 1kg hm2 只在鼎湖山的分解中 ,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凋落叶初始质量参数木质素 N、木质素、木质素 P、木质素纤维素商 (HLQ)、C有显著的较高相关性 ,而在尖峰岭的分解中k值与凋落叶初始质量参数无显著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热带 森林凋落物 交互分解 养分动态
下载PDF
热带测雨卫星对淮河一次暴雨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的研究 被引量:48
13
作者 郑媛媛 傅云飞 +4 位作者 刘勇 朱红芳 姚秀萍 谢亦峰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0-802,共13页
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 (TRMM )搭载的测雨雷达 (PR)、闪电成像仪 (LIS)、GOES卫星红外通道辐射亮温(TBB)对 2 0 0 3年淮河汛期一锋面气旋系统的两个时次的探测结果 ,分析研究了降水结构及闪电活动 ,并与“98.7.2 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 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 (TRMM )搭载的测雨雷达 (PR)、闪电成像仪 (LIS)、GOES卫星红外通道辐射亮温(TBB)对 2 0 0 3年淮河汛期一锋面气旋系统的两个时次的探测结果 ,分析研究了降水结构及闪电活动 ,并与“98.7.2 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强降水的结构和闪电活动进行了比较。GOES的TBB、降水系统中的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比例、闪电活动频数随时间的变化均能表征锋面气旋系统的发展。TRMMPR探测结果表明 :冷锋降水狭窄细长 ,且均为强对流降水 (特别在冷锋加强时 ) ;暖锋宽广 ,且为大片层云降水 ,但其中存在面积不等的强对流降水云团 ;与“98.7.2 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强降水垂直结构的比较表明 ,锋面气旋降水的最大降水率出现在近地面 ,而中尺度强降水的最大降水率出现在低空 (3.0~ 3.5km) ,表明两者之间的降水微物理过程存在差别。TRMMLIS探测结果表明 :闪电活动均发生在冷锋的强对流降水云团中 ,暖锋中虽有强对流降水 ,但无闪电活动 ;闪电活动频数高所对应的降水廓线中、上部存在大量的冰相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强降水 强对流 TRMM 中尺度 冷锋 降水云 热带 大降水 利用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对29个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被引量:39
14
作者 番兴明 谭静 +5 位作者 张世煌 李明顺 黄云霄 杨峻芸 彭泽斌 李新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5-840,共6页
以代表中国温带玉米 4个主要杂种优势群瑞得、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和四平头的标准测验种 (B73、Mo17、丹 340和黄早四 )和来自 5个主要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 1、POP32、POP2 8和Antigua种族的 2 5个典型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SSR标记进... 以代表中国温带玉米 4个主要杂种优势群瑞得、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和四平头的标准测验种 (B73、Mo17、丹 340和黄早四 )和来自 5个主要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 1、POP32、POP2 8和Antigua种族的 2 5个典型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SSR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 7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 39对扩增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 ,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 12 7个等位基因变异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 0 .4 9。依据 2 9个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作聚类分析 ,供试自交系被分为 4个大类群。第一大类群是热带种质 ,包括除M9以外的 2 4个热带自交系 ,其中又分为A和B两个杂种优势群。其中A群属于马齿型的Tuxpeno种质 ,包括群体POP2 1的 5个自交系和来自POP32 (ETO)的自交系M17。B群基本是硬粒型种质 ,包括来自Suwan1、Antigua、POP32 (ETO)和POP2 8的 18个自交系。第二大类群为自交系丹 340和黄早四 ,第三大类群是Mo17和属于Antigua地理族的M9,第四大类群是B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热带 温带 玉米自交系 杂种优势群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林与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初查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杨效东 沙丽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对3类人工林和1类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查4类林地中为常年优势类群54类林地中,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相同的季节消长规律:干热季(4月)>...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对3类人工林和1类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查4类林地中为常年优势类群54类林地中,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相同的季节消长规律:干热季(4月)>雨季(8月)>干凉季(1月);各林地优势类群的种群数量在4月呈现剧增;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在全年高于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动物在全年明显多于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人工林 次生林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董敏 张兴强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1-830,共10页
文中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 3个地区 ,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 ,其次是印度洋地区 ,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 文中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 3个地区 ,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 ,其次是印度洋地区 ,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季节内振荡 1a中有两次极大值 ,冬季主要活跃在南半球 (10°S附近 ) ,而夏季则活跃在北半球 (10°N附近 ) ,春、秋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则明显减弱。东赤道太平洋北侧的季节内振荡只在夏季活跃 ,而冬季则很弱 ,且不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于大气的大尺度要素 ,例如u风场 ,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1波。而对于像降水这样尺度较小的要素 ,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量则相对较分散 ,尽管它仍然在 1波有最大的能量 ,但 2~ 4波也具有较接近的能量。热带季节内振荡以东移的波动为主。热带季节内振荡存在着年际甚至更长时间的变化。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季节内振荡的幅度有一明显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热带 时空特征 印度洋 风场 南半球 北半球 冬季 能量 夏季
下载PDF
热带大气中的准双周(10—20天)振荡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崇银 周亚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资料(1981—1988),本文对全球热带大气中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其动能的分布及演变。扰动的结构和传播特征等。资料分析充分表明,热带大气10...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资料(1981—1988),本文对全球热带大气中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其动能的分布及演变。扰动的结构和传播特征等。资料分析充分表明,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是热带大气中另一重要低频系统,其动能比30—60天振荡还要大,而其结构和活动又同30—60天振荡很不一样。例如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2—4;垂直结构以正压特征更显著;主要表现为向西传播;其经向风分量与纬向风分量同等重要。因此,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值得更多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准双周振荡 大气 低频振荡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 被引量:41
18
作者 李崇银 廖清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7-105,共9页
资料分析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同ElNino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El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尤其是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季节内振荡异常加强;伴随着ElNino的发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动能明显减弱,而准定常系... 资料分析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同ElNino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El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尤其是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季节内振荡异常加强;伴随着ElNino的发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动能明显减弱,而准定常系统动能明显增强。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分析表明,只有在年际时间尺度大气外强迫作用下,海-气系统才可以产生类似ENSO模的耦合波。资料和理论模式分析的结果相结合,说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Nino的机制是: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而对ElNino事件起重要的激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季节内振荡 年际异常 大气 厄尔尼诺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76-288,共13页
在一系列资料分析、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热带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讨论,包括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地域特征、空间尺度特征、水平传播特征、与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联系、同... 在一系列资料分析、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热带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讨论,包括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地域特征、空间尺度特征、水平传播特征、与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联系、同E1Nino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机制。通过讨论和分析,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得到一个更全面和更系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大气 季节振荡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源地 被引量:35
20
作者 陈世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3-27,共5页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在西北太平洋上,热带风暴的源地有三个。它们位于15°N纬线附近,西源地在菲律宾海盆,东源地在西马利亚纳海盆和马利亚纳海沟地区,第三个源地在我国的南海海盆。东、西两个源地的地理位置随着月份的不同,有南北...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在西北太平洋上,热带风暴的源地有三个。它们位于15°N纬线附近,西源地在菲律宾海盆,东源地在西马利亚纳海盆和马利亚纳海沟地区,第三个源地在我国的南海海盆。东、西两个源地的地理位置随着月份的不同,有南北方向的移动和东西方向的摆动。并且这两个源地的发生频数也有明显的月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风暴 太平洋 西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