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Ⅰ号带奥陶系烃包裹体荧光特征与成藏期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鼐 赵瑞华 +3 位作者 张蒂嘉 Liu Keyu 陈延贵 邢永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8,75,共7页
根据显微镜下烃包裹体的荧光特征、与方解石脉的穿插关系以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储层中发育的烃包裹体划分为4个期次;结合塔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特点,研究区四期烃包裹体分别对应着4个油气成藏期次,即志留纪末低成熟... 根据显微镜下烃包裹体的荧光特征、与方解石脉的穿插关系以及均一温度等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储层中发育的烃包裹体划分为4个期次;结合塔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特点,研究区四期烃包裹体分别对应着4个油气成藏期次,即志留纪末低成熟油形成时期,海西晚期生油期,早喜马拉雅期凝析油-湿气形成期,喜马拉雅期后期干气阶段。这4期烃包裹体在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储层中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由东南浅埋藏油区向西北深埋油区将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储层包裹体分布情况分成4个区域,其中第Ⅲ,Ⅳ期烃包裹体古油对现在油气藏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特征 成藏期次 奥陶系 包裹 塔中Ⅰ号坡折带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鼐 田隆 +1 位作者 邢永亮 鲁雪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8-1556,共9页
利用新发明的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组份提取仪器"多功能烃包裹体取样机",分别提取了塔中地区5期烃包裹体组份,并成功地分析出组份生物标志化合物,论证了5期烃包裹体油气的来源:第Ⅰ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海相碳酸盐... 利用新发明的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组份提取仪器"多功能烃包裹体取样机",分别提取了塔中地区5期烃包裹体组份,并成功地分析出组份生物标志化合物,论证了5期烃包裹体油气的来源:第Ⅰ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第Ⅱ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奥陶系烃源岩、第Ⅲ期烃包裹体来源于塔中下部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第Ⅳ期烃包裹体是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原油分解而成、第Ⅴ期烃包裹体来源于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其形成时间分别为:早海西期约383Ma、晚海西期约240~260Ma、燕山-早喜山期早期、23Ma喜山运动二幕、喜山运动晚期到现在。塔中奥陶系储层中不是每一个圈闭都含有以上5期烃包裹体,有的圈闭只含其中的一期或二期或三期。第Ⅰ期主要是油气运移的"足迹",仅路过奥陶系,未成藏。第II、IV、V期成藏普遍影响塔中奥陶系,是油气成藏的"历史",使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奥陶统油源(第II期)、上奥陶统油源(第V期)和寒武系油源(第IV期)混源特征,第Ⅱ、Ⅳ期烃包裹体大量存在是塔中Ⅰ号坡折带凝析油气高产的"标志"。第Ⅲ期包裹体的发育可能预示在塔中东部地区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形成大油藏,塔中东部地区是找原生大型油藏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包裹 组份提取 组份分析 ESR-测年 油源对比 油气成藏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鼐 王招明 +2 位作者 杨海军 邢永亮 赵瑞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据方解石脉与含烃愈合缝的穿插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温度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烃包裹体分成4期:晚加里东运动期形成Ⅰ期黑色液烃包裹体,为寒武系生成的油向上运移经过奥陶系;晚海西运动期奥陶系烃源岩开始排烃... 据方解石脉与含烃愈合缝的穿插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温度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烃包裹体分成4期:晚加里东运动期形成Ⅰ期黑色液烃包裹体,为寒武系生成的油向上运移经过奥陶系;晚海西运动期奥陶系烃源岩开始排烃形成Ⅱ期浅褐色液烃包裹体;之后的火山热液作用,深部高成熟度油气大量广泛地进入奥陶系储集层,形成大量Ⅲ期烃包裹体,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2次、也是一次重要成藏期;Ⅳ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先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的高部位区TZ26-TZ62油气的大量充注,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3次成藏,之后,先前形成的油气进行调整,在部分井区天然气直接充注。Ⅰ-Ⅱ期烃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足迹",Ⅲ-Ⅳ期是油气成藏的"历史",并且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找高产油气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奥陶系 包裹 成藏期 油气预测
下载PDF
大分子烃类拉曼光谱特征及在烃包裹体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鼐 毛光剑 +3 位作者 王汇彤 魏彩云 脱奇 刘建宪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5-353,共9页
拉曼光谱分析发现,无论大分子烃类含碳数如何不同,分子结构如何复杂,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有很多相同性,即烃类的拉曼谱图只受烷烃骨架、环烷基和苯环等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四类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烷烃类、复杂烷烃类(以环烷基为主)... 拉曼光谱分析发现,无论大分子烃类含碳数如何不同,分子结构如何复杂,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有很多相同性,即烃类的拉曼谱图只受烷烃骨架、环烷基和苯环等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四类大分子烃类的拉曼谱图:烷烃类、复杂烷烃类(以环烷基为主)、结构平坦相连的芳香烃类和结构复杂的芳香烃类。烃是石油的主要组分,因此,被包裹在矿物中的石油——烃包裹体的拉曼谱图也只有四种:发强荧光烃包裹体、含沥青烃包裹体、含低碳数芳烃包裹体和烷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对烃包裹体组分有个总体特征的体现,用激光拉曼分析烃包裹体组分中具体烃的种类是不科学的。但通过烃包裹体的拉曼谱图特征,可以研究烃包裹体组分特征、古油藏成熟度及油气演化程度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碳质沥青 包裹
下载PDF
塔中东部奥陶系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鼐 王招明 +6 位作者 杨文静 肖中尧 张宝收 赵瑞华 张海祖 陈延贵 邢永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7-271,共5页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度压力分析,分析认为,第Ⅱ期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源于中上奥陶统的正常油得以保存;第Ⅳ期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由寒武系原油分解的凝析油气大量充注,使整个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上奥陶统源油和寒武系原油混源特征;第Ⅳ期凝析油气的大规模充注,是塔中地区油气藏普遍存在25-降藿烷系列的原因,也是塔中地区凝析油气藏的重要贡献者;第Ⅲ期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源于寒武系高成熟油只在塔中东部地区的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充注,这就是只在塔中地区东部发现油藏,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包裹 组分 相图 压力
下载PDF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宝收 杨海军 +1 位作者 张鼐 赵青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7,共7页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储集层共见到2期烃包裹体:Ⅰ期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和Ⅱ期发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光性特征和组分分析:Ⅰ期烃包裹体为成熟的中质油,Ⅱ期烃包裹体为成熟—过成熟的轻质凝析油。油源对比认为,形成这2期...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储集层共见到2期烃包裹体:Ⅰ期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和Ⅱ期发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光性特征和组分分析:Ⅰ期烃包裹体为成熟的中质油,Ⅱ期烃包裹体为成熟—过成熟的轻质凝析油。油源对比认为,形成这2期烃包裹体的主力烃源岩是阳霞凹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通过包裹体测温、捕获深度计算及埋藏史恢复,Ⅰ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早—中期(17—10 Ma),Ⅱ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晚期—库车组沉积中期(10—5 Ma)。迪北气藏所在的依奇克里克构造带自中新世以来快速沉积,快速沉降,导致其具有多期连续成藏的特点,先后形成Ⅰ期和Ⅱ期油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北气藏 阿合组 包裹 均一温度 油源对比 成熟度
下载PDF
塔中26-24井区良里塔格组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 被引量:5
7
作者 邢永亮 张鼐 +3 位作者 张宝收 赵瑞华 陈延贵 杨晓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1-658,共8页
塔中26-24井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烃包裹体。通过对烃包裹体的赋存位置、生长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和烃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分析,认为塔中26-24井区存在Ⅰ,Ⅱ,Ⅲ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Ⅰ:OL+O... 塔中26-24井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烃包裹体。通过对烃包裹体的赋存位置、生长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和烃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分析,认为塔中26-24井区存在Ⅰ,Ⅱ,Ⅲ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Ⅰ:OL+OLG)以浅褐色、无色液烃包裹体为主,在紫外光下发中等强度的黄白-黄色荧光。第Ⅱ期烃包裹体(Ⅱ:OLG+OG)多为无色、极浅褐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在紫外光下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发强的蓝白色-蓝色荧光。第Ⅲ期烃包裹体(Ⅲ:OLG+OG+OA)多为浅褐色、褐色、深褐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在紫外光下发强的黄-黄褐色荧光。其形成温度范围分别集中在80~90,90~100和97~110℃。结合本区地质背景,认为塔中26-24井区油气藏存在3个成藏期,即晚海西期中质油成藏、早喜马拉雅期轻质-凝析油气成藏和晚喜马拉稚期高成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 盐水包裹 成藏期次 良里塔格组 塔中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切6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鼐 赵瑞华 +4 位作者 王慧 毛光剑 方世虎 陈延贵 邢永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0,共6页
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中切6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史。切6井中石英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等成岩胶结物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1-96.2℃,推测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应是刚进入中成岩A阶段。切6井储层砂... 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中切6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史。切6井中石英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等成岩胶结物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1-96.2℃,推测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应是刚进入中成岩A阶段。切6井储层砂岩中共有两期烃包裹体:第一期为灰黑色液烃包裹体,第二期为浅褐灰色气液二相烃包裹体。第一期在储层中已形成具工业价值的油藏。结合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推断切6井原油在中新世(N12)成藏于古近系圈闭和基岩裂缝中;凹陷带和盆地内部构造接受喜马拉雅中晚期的两期成藏,更有利于油气由下向上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 包裹 成岩胶结 切6井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成熟度 被引量:5
9
作者 蒋静 张鼐 +3 位作者 潘文龙 房启飞 赵欣 余小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4-652,679,共10页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构型异构特征,通过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烃包裹体的甾烷和藿烷参数特征来分析区内烃包裹体的成熟度。塔北和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烃包裹体主要为中—高成熟度,不同地区及期次可能有细微差...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构型异构特征,通过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烃包裹体的甾烷和藿烷参数特征来分析区内烃包裹体的成熟度。塔北和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烃包裹体主要为中—高成熟度,不同地区及期次可能有细微差异:塔北地区晚海西期烃包裹体成熟度在各地区相差较大,牙哈—金跃—热普地区烃包裹体均达到高成熟而其他地区为成熟;塔中地区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烃包裹体成熟度整体上比塔北地区高,认为相同期次油气充注时间比塔北地区相对较晚。塔中地区储集层原油成熟度整体比塔北地区低,说明塔北地区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强。塔北地区油气以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油气为主要贡献,塔中地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油气贡献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甾烷 藿烷 成熟度 包裹
下载PDF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烃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招明 张鼐 +4 位作者 卢玉红 房启飞 陈瑞银 张宝收 鞠凤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奥陶系共有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稠油充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中质成熟油气充注;第Ⅲ期烃包裹体代表一期高成熟轻质油气充注。第Ⅰ期由晚加里东运动期寒武系重质源油进入哈拉哈塘在哈601-2井、哈601-1井附近成藏;第Ⅱ期由晚海西运动期中上奥陶统原油进入整个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第Ⅲ期由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调整的凝析-轻质油进入英买2地区及哈拉哈塘地区南部而成藏。3期油气充注和调整,形成了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现今油气性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 奥陶系 包裹 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烃包裹体赋存矿物ESR测年及成藏期次研究——以塔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燕 田作基 吴义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5,共9页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是近年来引入石油地质领域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根据顺磁中心浓度与成矿年龄及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关系,确定矿物颗粒的结晶年龄,可应用于含原生烃包裹体赋存矿物石英测年。通过塔北地区样品镜下观察,以及取...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是近年来引入石油地质领域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根据顺磁中心浓度与成矿年龄及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关系,确定矿物颗粒的结晶年龄,可应用于含原生烃包裹体赋存矿物石英测年。通过塔北地区样品镜下观察,以及取自不同期次含原生烃包裹体的石英脉样品ESR测年分析,结合前人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成果,厘定了塔北地区油气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具多期成藏特点:第一期以发褐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376Ma(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第二期以发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293.49—242.0Ma(海西晚期);第三期以发蓝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49—32.8Ma(喜马拉雅早期);第四期在局部发育黑色气态烃包裹体,成藏时间为24.0—8.5Ma(喜马拉雅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成藏期次 包裹 寒武系—奥陶系 塔北地区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超高压大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信息 被引量:19
12
作者 冯松宝 徐文明 顿亚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1-217,共7页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储层包裹体以盐水包裹体为主,发育少量气态烃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中,以线状和面状分布,包裹体一般较小,主要分布在4~10μm之间;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6.2~...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储层包裹体以盐水包裹体为主,发育少量气态烃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中,以线状和面状分布,包裹体一般较小,主要分布在4~10μm之间;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6.2~196.1℃,分布范围连续,不同区带的均一温度有差别,盐水包裹体的整体盐度较低,分布在2%~4%之间的频数最大;含烃包裹体丰度低,主要分布在0.1%~8.1%之间。分析认为,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充注是一个连续快速的过程,而且晚期天然气充注强度大。结合研究区的埋藏史,可知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藏发生在库车期以来,克深区带的成藏时间晚于克拉区带,从东往西具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 均一温度 盐度 包裹丰度 成藏期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气烃包裹体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陈杰 叶加仁 +4 位作者 刘金水 曹强 盛溢勇 余汉文 赵牛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73,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已证实深部的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其中对气烃包裹体的研究薄弱,缺乏确定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为了揭示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成藏时期,通过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已证实深部的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其中对气烃包裹体的研究薄弱,缺乏确定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为了揭示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成藏时期,通过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包裹体岩相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微测温等系统实验测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古地温演化史、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分析,开展了该凹陷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储层发育高密度单相纯烃包裹体、高密度单相含烃包裹体、常规气液两相纯烃包裹体和常规气液两相含烃包裹体共4种气烃包裹体;②储层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H_(4),部分含有C_(2)H_(6)和CO_(2),其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于140~150℃;③该区有2期天然气充注和成藏,并且以晚期为主,第一期发生在中新世晚期,成因为原油裂解,储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捕获超临界态流体形成单相气烃包裹体,天然气成藏规模较小,第二期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以CH4为主的烃气自烃源岩中大量排出,向圈闭中大规模充注并成藏,是西湖凹陷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结论认为,天然气成藏时期的确定为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发现更多新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中央背斜带 包裹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天然气成藏时期 勘探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雪峰 康锐 +1 位作者 韩会平 刘晓鹏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26-432,共7页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成藏与储层致密化关系,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伊利石测年分析对研究区盒8段的成藏时间进行了恢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为双峰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105 ~120℃之间和135... 为搞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成藏与储层致密化关系,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伊利石测年分析对研究区盒8段的成藏时间进行了恢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为双峰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105 ~120℃之间和135~160℃之间,由捕获的包裹体内气体组分推算的R0介于0.6 ~1.0和大于1.2两个区间,伊利石测年分析显示峰值年龄分别为160和120 Ma,确定研究区主成藏时间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通过成岩作用及埋藏热演化史分析,三叠纪末时研究区盒8段储层孔隙度已小于12%,浮力无法克服毛管阻力,天然气将无法依靠浮力成藏,即储层已致密化。由此得出研究区气藏整体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成藏特征,为在研究区寻找勘探有利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包裹 气态包裹 自生伊利石测年 天然气成藏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艳霞 钟宁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9,共6页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温度从100—135℃至140~180℃至185~220℃逐渐增高,同时由低温包裹体低含量的甲烷逐渐演变成高温包裹体高含量的甲烷,现今气藏的形成演变是古油藏经历了油气的生成、聚集、破坏乃至受热裂解为气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期次 气态包裹 包裹 原油裂解型气藏 石炭系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岩盐中合成烃包裹体与母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油源对比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锦 席斌斌 蒋宏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9-396,共8页
油气包裹体广泛应用于油气成藏研究,但油气包裹体能否继承母油荧光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本文在开放体系下用NaCl挥发结晶法对一轻质原油进行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通过镜下观察和激光剥蚀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合成的烃包... 油气包裹体广泛应用于油气成藏研究,但油气包裹体能否继承母油荧光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本文在开放体系下用NaCl挥发结晶法对一轻质原油进行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通过镜下观察和激光剥蚀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合成的烃包裹体和母油的荧光特征、成分特征及地化特征,研究两者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在NaCl合成烃类包裹体中共发现三种相态的包裹体:纯液相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和气油水三相包裹体;共有绿黄色荧光、蓝色荧光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特征。相对于母油,合成包裹体的饱和烃和芳烃类化合物中的轻质组分含量较低,可以推测在母油被捕获成为包裹体的过程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性捕获。但合成包裹体的Pr/Ph等地化参数和不同系列化合物相对含量与母油相差不大,能很好地反映母油的沉积环境等地化特征。因此,包裹体成分信息可以应用于油源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包裹 母油 激光剥蚀色谱-质谱分析 地化参数 油源对比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罗63井沙一段碎裂岩方解石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明 张鑫璐 +4 位作者 蒋宏 蒋启贵 徐二社 钱门辉 刘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3-522,共10页
为了解沾化凹陷泥页岩裂缝型油藏的成藏特点,对沾化凹陷罗63井沙一段碎裂岩方解石胶结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岩相学及包裹体温、压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碎裂岩的碎粒颗粒为泥晶白云岩,碎粒之间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胶结,其内主要发育低气... 为了解沾化凹陷泥页岩裂缝型油藏的成藏特点,对沾化凹陷罗63井沙一段碎裂岩方解石胶结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岩相学及包裹体温、压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碎裂岩的碎粒颗粒为泥晶白云岩,碎粒之间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胶结,其内主要发育低气液比的烃包裹体与少量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烃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2-110℃,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119℃,冰点温度为-1.7--2.0℃,盐度为2.8%-3.3%NaCleqv,呈现低盐度流体的特征;烃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为124-126℃,捕获压力为16.7-18.6 MPa;单体烃包裹体主要由碳数小于25的正构烷烃类组成,主峰碳为C15,Pr/n C17、Ph/n C18和Pr/Ph值分别为0.42、0.55和0.69,方解石胶结物捕获的轻质油应源自渤南洼陷中心相对成熟的沙四段烃源岩,捕获时的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岩 方解石胶结物 古温压 包裹组分 沙一段 罗63井 沾化凹陷
下载PDF
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厚银 王延斌 邵龙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3-605,共3页
有机包裹体因能提供有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的大量信息,而在含油气系统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综述了有机包裹体的分类、研究方法、以及有机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有机包裹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有机... 有机包裹体因能提供有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的大量信息,而在含油气系统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综述了有机包裹体的分类、研究方法、以及有机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有机包裹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有机包裹体的相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征,可分为烃有机包裹体和含烃有机包裹体两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有机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光学方法、化学成分方法及显微冷热台方法。有机包裹体在测定古温度、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阶段、确定油气来源及油气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起到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有机包裹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有机包裹 研究方法 油气藏
下载PDF
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藏古压力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俊武 邹华耀 +2 位作者 李平平 付孝悦 王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法是恢复地层古压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成熟天然气藏储层中,因缺乏气液两相石油包裹体,传统的PVT模拟方法无法应用,探索新方法刻不容缓。含烃盐水包裹体在天然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具有能溶解微量轻烃、并且捕获温... 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法是恢复地层古压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成熟天然气藏储层中,因缺乏气液两相石油包裹体,传统的PVT模拟方法无法应用,探索新方法刻不容缓。含烃盐水包裹体在天然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具有能溶解微量轻烃、并且捕获温度与均一温度非常接近的特性。利用PVTsim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包裹体气液比、均一温度等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方法,并应用于恢复川东北元坝气藏的古压力。实验结果显示: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在160 Ma左右时发育弱超压,压力系数达到1.11;随后古压力迅速增大,至148 Ma左右时,压力系数达到1.86;在100 Ma时,古压力达到最大,但地层埋深也最大,压力系数有所降低,达到1.60。基于须家河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储层古压力演化以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烃源岩生烃产生的大量超压流体充注储层,引起的压力传递是储层发育超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包裹 PVT模拟 古压力 须家河组 元坝地区 川东北
下载PDF
含烃盐水包裹体PVTsim模拟的一种简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瑀辉 袁玉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5期40-43,共4页
在利用PVTsim模拟地层古压力过程中发现,室温下包裹体气液体积比的模拟结果与捕获压力之间存在明显函数关系,提出了利用模拟得到的两组数据计算气液比与捕获压力的方程,再将实验室测得的室温条件下气液比代入,最后得到包裹体最大捕获压... 在利用PVTsim模拟地层古压力过程中发现,室温下包裹体气液体积比的模拟结果与捕获压力之间存在明显函数关系,提出了利用模拟得到的两组数据计算气液比与捕获压力的方程,再将实验室测得的室温条件下气液比代入,最后得到包裹体最大捕获压力的简化方法,可以便捷地进行批量包裹体样品捕获压力模拟,同时为包裹体成分校正及结果调整提供参考。应用此方法模拟了川东南地区林–1井下古生界地层流体压力演化过程,模拟结果揭示林–1井早期普遍存在超压,早白垩世时压力系数超过2.0,晚白垩世地层压力迅速下降,现今为常压,反映了白垩世晚期强烈构造抬升对地层超压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包裹 压力演化 压力系数 捕获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