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被引量:278
1
作者 万天丰 朱鸿 +3 位作者 赵磊 林建平 程捷 陈进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 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此时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左右。侏罗纪(208~135Ma)与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此断裂带表现为逆断层活动,断层面受挤压较紧闭。白垩纪-早始新世(135~52Ma),郯庐断裂呈现为略带右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不超过100km),郯庐断裂带与其北部切割深度约为30~40km。中新世-更新世(23.3~0.73Ma)断裂带表现为带有左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约50km,断裂带切割深度在50~80km之间。中更新世(0.73Ma以来)断裂带又变成略带右行走滑的逆断层,走滑断距不足100m。由于断裂带形成以来的剥蚀深度不大,地表的断层岩都是碎裂岩与断层泥。沿此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构成了中国东部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长度 切割深度 断距 郯庐断裂带 形成 演化
下载PDF
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 被引量:293
2
作者 张昕蔚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39,共8页
数字经济条件下,技术范式的变革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拓展了网络空间功能和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并使创新组织方式朝网络化、协同化和生态化方向演变.同时,不同类型平台企业的兴起及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发... 数字经济条件下,技术范式的变革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拓展了网络空间功能和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并使创新组织方式朝网络化、协同化和生态化方向演变.同时,不同类型平台企业的兴起及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也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模式的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条件下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创新组织方式的变革过程,并从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视角对政府主导型和异质性平台企业主导型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组织方式 数字经济 创新生态系统 资源配置 演化
原文传递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被引量:188
3
作者 沈满洪 何灵巧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2-160,共9页
从产生外部影响和接受外部影响的主体的不同,外部性有两类典型的定义。从外部性的表现形式看,可以从七个角度进行分类。外部性理论发展经历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庇古的“庇古税”和科斯的“科斯定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被称之... 从产生外部影响和接受外部影响的主体的不同,外部性有两类典型的定义。从外部性的表现形式看,可以从七个角度进行分类。外部性理论发展经历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庇古的“庇古税”和科斯的“科斯定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被称之为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三块里程碑。张五常和杨小凯认为外部性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也许比外部性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不一定能够彻底否定外部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性 分类 外部经济 庇古税 科斯定理 演化
下载PDF
斜坡失稳的突变模型与混沌机制 被引量:135
4
作者 秦四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6-492,共7页
针对斜坡平面滑动失稳问题 ,运用突变理论方法 ,给出了快速滑坡和慢速滑坡发生的判据 ,提出了刚度效应失稳新理论 ,指出刚体极限平衡稳定性评价方法有较大缺陷 ;根据建立的斜坡演化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发现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与斜坡系统... 针对斜坡平面滑动失稳问题 ,运用突变理论方法 ,给出了快速滑坡和慢速滑坡发生的判据 ,提出了刚度效应失稳新理论 ,指出刚体极限平衡稳定性评价方法有较大缺陷 ;根据建立的斜坡演化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发现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与斜坡系统的响应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当斜坡本身的非线性作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能力相当时 ,斜坡演化过程会出现混沌现象 ,其通向混沌之路是通过倍周期分叉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混沌 非线性 演化 斜坡 滑坡
下载PDF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133
5
作者 赵忠新 王华 +3 位作者 郭齐军 甘华军 韩晋阳 田晓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27-532,536,共7页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的影响和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也进行了探讨。在宏观时间尺度内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是幕式变化的,在微观时间尺度内各种不同的输导体系则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异的特点。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必须在时空上相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类型 输导性能 演化 油气运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 被引量:118
6
作者 肖序常 王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根据近年古生物区系、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以及古地磁等的研究,特别是晚古生代—白垩纪古生物区系、分异度指数特征以及古地磁数据等,笔者认为,从晚古生代—白垩纪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欧亚板块)之间不存在至今还流传引用的浩瀚深邃宽达... 根据近年古生物区系、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以及古地磁等的研究,特别是晚古生代—白垩纪古生物区系、分异度指数特征以及古地磁数据等,笔者认为,从晚古生代—白垩纪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欧亚板块)之间不存在至今还流传引用的浩瀚深邃宽达6000~7000km、向东敞开的特提斯大洋,其时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呈现小洋盆、海湾、裂陷槽与微古陆相间的构造格局;也未发生过印度大陆和青藏高原南部地体跨这一特提斯大洋自南向北作长距离漂移。笔者对近年在高原进行的大地水准测量、GPS、同位素年代学(^(39)Ar/^(40)Ar,裂变径迹等)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扼要地阐述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速率;提出高原隆升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即:白垩纪—始新世慢速隆升期,中新世—上新世中等速率隆升期及更新世—全新世快速隆升期;隆升速率随时间更新而增快,在空间上隆升速率有自北而南由慢到快的趋势;同时在中新世和更新世,出现两次突变增快转折点。根据近10年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特别是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笔者再次提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层次的不均匀隆升。高原地壳缩短、加厚和隆升受到三大力源控制:一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的挤压及其四周塔里木、扬子以及中朝地台的滞后阻力,产生向高原内不均匀的汇聚挤压和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洋 演化 隆升 青藏高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被引量:134
7
作者 毛小岗 宋金平 于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81-1386,共6页
北京市自2001年认定首批A级旅游景区以来,其发展势头在空间上已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当前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城区和远郊区密集、近郊区稀疏的"哑铃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受资... 北京市自2001年认定首批A级旅游景区以来,其发展势头在空间上已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当前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城区和远郊区密集、近郊区稀疏的"哑铃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受资源和市场两大因素共同驱动;通过对不同阶段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具有沿交通干道演化、沿重要水系与公共绿地演化和沿旅游集散中心与集散镇演化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资源本底、水系和公共绿地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在A级旅游景区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演化
原文传递
合作竞争博弈中的复杂性与演化均衡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9
8
作者 吴昊 杨梅英 陈良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0-94,共5页
 从博弈参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探讨了合作竞争博弈中复杂性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探讨了合作竞争博弈的演化模型,这是一个复制动态模型,因而我们可以借用生物学中的"复制动态"机制来模拟参与人的学习与...  从博弈参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探讨了合作竞争博弈中复杂性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探讨了合作竞争博弈的演化模型,这是一个复制动态模型,因而我们可以借用生物学中的"复制动态"机制来模拟参与人的学习与调整机制,用"进化稳定策略"来描述合作竞争博弈的长期演化趋势,最后分析了一个水平差异化产品的合作竞争博弈的演化均衡与稳定性,及其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竞争 博弈 有限理性 复杂性 演化
原文传递
南盘江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109
9
作者 秦建华 吴应林 +1 位作者 颜仰基 朱忠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9-107,共9页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确实有过洋壳生成。该盆地在中晚三叠世发展为前陆盆地表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曾沿黑水河断裂带发生过碰撞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海西-印支期 裂谷 沉积 构造 演化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78
10
作者 武进 马清亮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8-42,64,共6页
城市边缘区研究是目前世界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本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外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实际,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并着重对影响边缘区空间结构的... 城市边缘区研究是目前世界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本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外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实际,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并着重对影响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边缘区 空间结构 演化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09
11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下载PDF
2001-201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 被引量:111
12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1 位作者 陈文娣 谢慧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1-839,共9页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演化 经济重心 标准差椭圆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1
13
作者 邬光辉 杨海军 +3 位作者 屈泰来 李浩武 罗春树 李本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3-805,共13页
结合新三维地震与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中部的塔中隆起挤压断裂与走滑断裂发育,张性断裂欠发育,断裂系统具有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形成演化的多期性、构造发育的继承性及平面展布的区段性。新资料表明挤压断裂缺少基底卷入型,多... 结合新三维地震与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中部的塔中隆起挤压断裂与走滑断裂发育,张性断裂欠发育,断裂系统具有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形成演化的多期性、构造发育的继承性及平面展布的区段性。新资料表明挤压断裂缺少基底卷入型,多在中寒武统盐膏层滑脱,主要发育4种断裂样式,形成于早奥陶世末,多具有扭压作用与分段性。塔中隆起北斜坡新发现一系列北东向左旋走滑断裂带,剖面上以负花状构造、直立型构造、正花状构造为主,平面上发育向西南方向收敛的雁列构造、羽状构造、帚状构造等;塔中地区经历志留纪晚期、中泥盆世、晚二叠世等三期走滑断裂作用,东南方向强烈斜向挤压作用是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机制。塔中隆起断裂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三类、三级、四组方向断裂控制了塔中隆起纵向分层、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塔中隆起经历新元古代强伸展-弱挤压的断裂发育阶段、寒武纪-奥陶纪局部弱伸展-强挤压逆冲断裂发育阶段、志留纪-中泥盆世走滑断裂发育阶段、石炭纪-早三叠世局部断裂继承性发育阶段等4阶段9期的差异发育演化史。塔中隆起断裂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断裂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复式聚集,断裂带储层发育、油气富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断裂控油作用有差异性,断裂带横向上的变化造成油气分布的区段性;油气源断裂与储层组成的运聚体系内具有流体分布的有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断裂 演化 碳酸盐岩 油气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 Ⅱ.化学和生物学肥力的演化 被引量:93
14
作者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谷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l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物学肥力较低;耕垦利用后,其生物学肥力也随着熟化过程而提高,表现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养分全量及速效含量可作为评价红粘土红壤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而土壤有机质、HA、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红粘土红壤生物学肥力演化最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缓丘区 红壤 化学肥力 生物学肥力 演化
下载PDF
长石砂岩中长石溶解作用发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5
15
作者 史基安 晋慧娟 薛莲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7-75,共9页
松辽盆地和辽河盆地的砂岩储层中长石含量很高,次生孔隙主要是由长石颗粒溶解后形成的。本文运用扫描电镜、X衍射、氧碳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砂岩储层中长石溶解作用发育状况以及溶解物质的迁移与沉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松辽盆地和辽河盆地的砂岩储层中长石含量很高,次生孔隙主要是由长石颗粒溶解后形成的。本文运用扫描电镜、X衍射、氧碳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砂岩储层中长石溶解作用发育状况以及溶解物质的迁移与沉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泥质岩在成岩过程中由于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演化所释放出来的富含有机酸溶液对砂岩中长石溶解作用的发育产生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长石溶解作用 粘土矿物 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 被引量:93
16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4 位作者 高帮飞 黄定华 杨立强 徐浩 周应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8-54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盆地之一。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处于盆—山转换部位。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控制了内部基底变形,基底变形又制约了盖层构造格局的演化,而...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盆地之一。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处于盆—山转换部位。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控制了内部基底变形,基底变形又制约了盖层构造格局的演化,而后者决定了盆内有机矿产的源、运、储过程,如烃源岩展布、煤级分布等。造山活动和盆地演化共同制约着砂岩型铀矿的产出,油气在水平挤压和上覆地层压实作用下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输运,而于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含铀中低温无机成矿热液,在重力作用下,沿渗透率较大的透水层自上而下向盆地内部输运,还原性油气与氧化性含铀热液在盆—山过渡处相遇,导致无机流体的关键性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使铀元素沉淀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成矿(藏)作用的发生具备各自成矿要素,且无机成矿和有机成藏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过程之间存在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演化 基底 中央古隆起 油气 古地理
下载PDF
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初探 被引量:106
17
作者 冯益民 吴汉泉 《西北地质科学》 1992年第2期61-74,共14页
北祁连山出露有中寒武世中晚期和早中奥陶世两期蛇绿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35.5 Ma和440-460 Ma的两期高压变质带赋存于中寒武统和下中奥陶统中。大量地质记录揭示北祁连山是介于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间的一个早古生代缝合带。北祁连... 北祁连山出露有中寒武世中晚期和早中奥陶世两期蛇绿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35.5 Ma和440-460 Ma的两期高压变质带赋存于中寒武统和下中奥陶统中。大量地质记录揭示北祁连山是介于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间的一个早古生代缝合带。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是复杂的。中寒武世早期统一的中国古陆经陆内裂谷作用发生裂解,于中寒武世中晚期形成北祁连洋。到晚寒武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早奥陶世北祁连地区再次拉张,遭受第二次大洋化,到中奥陶世形成具沟弧盆体系的成熟大洋。晚奥陶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于晚奥陶世末碰撞成山,志留纪在新生褶皱山系前形成前陆盆地,盆地底部的下志留统下部层位的磨拉斯可视为碰撞造山的标志。到泥盆纪进入碰撞期后造山阶段,泥盆纪磨拉斯则作为碰撞期后造山作用的标志。北祁连山及其邻区经历了石炭-三叠纪上叠盆地发展阶段,到侏罗纪进入陆内造山阶段。陆内造山作用的主要特征是山脉抬升、盆地沉降,形成盆-岭构造。这个作用一直持续到现在。笔者还对碰撞作用和造山作用的类型进行了讨论。认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引起洋盆闭合,但不造山,硬碰撞(rigid collision)使残留海盆闭合并形成新生褶皱山系。在北祁连可以辨认出碰撞造山、碰撞期后造山及陆内造山这3种类型各具特征的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演化 古生代 北祁连山
下载PDF
岩石类材料损伤演化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85
18
作者 谢和平 高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4-82,共9页
本文从几何学角度考察了岩石类材料损伤演化过程所表现出的统计自相似性,应用分形几何方法分析了岩石材料损伤演化的分形特征,得到了材料损伤演化过程中分形维数随载荷变化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材料损伤演化过程是一个分形,分形维... 本文从几何学角度考察了岩石类材料损伤演化过程所表现出的统计自相似性,应用分形几何方法分析了岩石材料损伤演化的分形特征,得到了材料损伤演化过程中分形维数随载荷变化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材料损伤演化过程是一个分形,分形维数是反映材料损伤程度的某一统计特征量.本文的研究为材料损伤断裂的分析开避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材料 损伤力学 演化
下载PDF
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66
19
作者 刘友金 郭新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5,共5页
本文首先引入集群单元概念,运用群落学思想探讨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一般过程,提出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CLC模型。然后分析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最后指出,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与集群式创新演化阶段的... 本文首先引入集群单元概念,运用群落学思想探讨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一般过程,提出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CLC模型。然后分析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最后指出,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与集群式创新演化阶段的匹配性和适应性是企业技术创新群落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式创新 形成 演化 机理 企业技术创新群落
下载PDF
湖南印支期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成因启示 被引量:95
20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2 位作者 梁新权 彭头平 石玉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59-1266,共8页
针对湖南印支期花岗岩3个典型代表性岩体(沩山、关帝庙唐市超单元岩体和白马山龙潭超单元岩体)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上述3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的代表性样品分别给出了244±4,239±3和243±3Ma的谐和年龄,代... 针对湖南印支期花岗岩3个典型代表性岩体(沩山、关帝庙唐市超单元岩体和白马山龙潭超单元岩体)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上述3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的代表性样品分别给出了244±4,239±3和243±3Ma的谐和年龄,代表了区内印支期典型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表明区内传统上被认为属印支期的过铝质花岗岩有着更局限的形成时代.结合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华南内陆印支期花岗岩很可能是同一次构造热事件的产物,其空间分布整体上似面状展布,其形成与陆内地壳物质叠置加厚作用有关,这为深入理解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精细时空格架及早中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印支期 湖南 U-PB年龄测定 成因 过铝质花岗岩 花岗岩体 形成时代 构造热事件 动力学机制 空间分布 地壳物质 早中生代 时空格架 代表性 超单元 黑云母 年代学 华南 样品 展布 叠置 陆内 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