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34
1
作者 杨达源 李徐生 张振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26-232,共7页
长江中下游湖泊洼地的成因比较复杂 ,以构造沉降控制的湖泊洼地规模较大 ,也比较深 ,但大部分湖泊洼地属支流河口洼地、扇缘洼地、河间洼地 .湖泊水位受到长江干流水位的制约 .在冰期低海面时期 ,长江干流下切 ,沿江湖泊多干涸 ;冰后期... 长江中下游湖泊洼地的成因比较复杂 ,以构造沉降控制的湖泊洼地规模较大 ,也比较深 ,但大部分湖泊洼地属支流河口洼地、扇缘洼地、河间洼地 .湖泊水位受到长江干流水位的制约 .在冰期低海面时期 ,长江干流下切 ,沿江湖泊多干涸 ;冰后期海面上升 ,长江干流自河口而上相继发生水位上升 ,加上降水的变化 ,导致沿江洼地逐渐蓄水为湖 .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演化趋势是不同程度地被泥沙充填、容积不断缩小并导致湖水位涨落年变幅增大与洪水威胁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化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西藏安多的湖泊变化与环境 被引量:37
2
作者 沈永平 徐道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钻孔和剖面资料表明,西藏安多地区两个较大的现代湖泊,错那湖和兹格塘错湖至迟形成于35kaB.P.。早期两湖相连,水位较高。随后因气候变干,湖面下降,但在21-17kaB.P.期间湖面又重新升高,并保持相对稳定。自17... 钻孔和剖面资料表明,西藏安多地区两个较大的现代湖泊,错那湖和兹格塘错湖至迟形成于35kaB.P.。早期两湖相连,水位较高。随后因气候变干,湖面下降,但在21-17kaB.P.期间湖面又重新升高,并保持相对稳定。自17kaB.P.以后,湖面急剧下降,矿化度随之提高,钙质胶结物出现。在此过程中,因湖面阶段性的相对稳定所形成的10道砂坝堤,反映了该区气候波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化 环境 气候 西藏
下载PDF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演化 被引量:28
3
作者 胡东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0-67,共8页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自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盆地至少经历了七次湖泊大水期。利用水体离子域聚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确定了湖泊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方向性,阐明了区内湖泊在其耗散结构系统中的时空位...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自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盆地至少经历了七次湖泊大水期。利用水体离子域聚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确定了湖泊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方向性,阐明了区内湖泊在其耗散结构系统中的时空位置,并指出离子域和物质流的发展趋向,用地球场效应关系建立了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的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大水期 物质流转变 湖泊演化 可可西里地区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湖近50年来的变迁 被引量:29
4
作者 姚永慧 汪小钦 +3 位作者 周成虎 徐美 张百平 励惠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3,共7页
利用近30年来共8期覆盖新疆玛纳斯湖地区的遥感影像(1972MSS、1976MSS、1989TM、1999ETM、2000CBERS、2001CBERS、2003CBERS和2004CBERS),最新实测的精度达到1 m分辨率的地形等高线数据、野外测量数据,结合20世纪50年代野外实地调查资... 利用近30年来共8期覆盖新疆玛纳斯湖地区的遥感影像(1972MSS、1976MSS、1989TM、1999ETM、2000CBERS、2001CBERS、2003CBERS和2004CBERS),最新实测的精度达到1 m分辨率的地形等高线数据、野外测量数据,结合20世纪50年代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等前人研究成果,对玛纳斯湖及周围湖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玛纳斯湖并非迁移湖泊而是古玛纳斯湖群的一部分;玛纳斯湖及周围湖泊自第四纪中期以来一直处于萎缩消亡状态,新构造运动使古玛纳斯湖群萎缩分裂后,残留的各小湖泊在近现代也相继萎缩、消亡;②近50年来湖泊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湖泊萎缩、干涸的逆向演化阶段(1949-1999/2001)和湖泊恢复的正向演化阶段(1999/2001-至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叠加是湖泊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湖 湖泊演化 遥感 新疆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吴敬禄 林琳 +1 位作者 刘建军 高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30,共6页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沉积物TP、TN则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沉积物TP、TN则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湖区表现出差异。湖泊演化到富营养阶段,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明显的偏负。近50年来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反映的湖泊环境演化过程与实际环境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20世纪太湖水环境存在50年代及90年代两次较明显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环境意义 组成特征 氮同位素 太湖 Δ^13C ^15N 演化过程 有机质 因素影响 湖泊演化 检测结果 湖泊环境 转化过程 90年代 50年代 湖水环境 20世纪 富营养 湖区 分析表 中营养 一致性 上升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武汉城市湖泊演化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黄浦江 刘艳芳 +1 位作者 刘畅 姜庆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8-1593,共6页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利用1995和2005年Landsat 5两期TM影像与2000和2010年Landset 7两期ETM+影像的解译结果,基于景观分形理论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构建湖泊变化强度指数和湖泊分形维数变化指数。从湖泊面积变化和...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利用1995和2005年Landsat 5两期TM影像与2000和2010年Landset 7两期ETM+影像的解译结果,基于景观分形理论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构建湖泊变化强度指数和湖泊分形维数变化指数。从湖泊面积变化和湖泊形态变化,以及湖泊水域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特点与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来丰富湖泊演化的分析方法,并总结高速城市化背景下湖泊的变化规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人类活动因素与湖泊水域动态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提出若干城市湖泊治理与管理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的湖泊水域面积总量的变化呈现萎缩的趋势,年变化量在逐渐减小,湖泊萎缩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1995—2010年湖泊分形维数也呈逐期较小趋势,说明湖泊几何形状趋于简单化,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加大。(3)15年来主城区28个主要湖泊的变化强度指数均为负值,呈萎缩趋势。但从2000年开始,少数湖泊变化强度指数为正值,萎缩趋势得到初步的控制。(4)1995—2010年间湖泊的水域面积主要转移成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其转移面积占转移总面积的87.02%。围湖造田和城市化率的迅速提高对城市湖泊的演化影响深刻。(5)城市化背景下湖泊面积与形态变化的规律并非完全与城市化发展速率呈正比的关系,当城市化率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后,城市内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内部的生态用地,湖泊应得到立法等强制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湖泊演化 湖泊分形维数 湖泊变化强度指数
下载PDF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汪勇 沈吉 +3 位作者 羊向东 张恩楼 刘兴起 刘恩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9-355,共7页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9年和1941年发生了三次强沙尘暴事件;1952~1960年为湖泊快速扩张时期,系人为改造使入湖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所致;1960年以后,红碱淖演化为稳定深湖环境,湖区降水增多,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大降低,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也演变为单峰形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湖水面有下降趋势。红碱淖粒度参数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湖泊演化历史、区域风沙强度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湖泊沉积 粒度 风沙特征 湖泊演化
下载PDF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现代过程及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8
作者 史正涛 明庆忠 张虎才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年第1期24-26,63,共4页
对云南省境内从南到北、由低至高分布的7个典型湖泊进行钻探取样,共钻取岩芯140m,同时对部分湖泊采集了表泥样品。对湖区古湖岸阶地、层状地貌和相关地层考察研究表明:主要存在着2~3次明显的高湖岸,高湖岸已受构造作用的强烈影响发生变... 对云南省境内从南到北、由低至高分布的7个典型湖泊进行钻探取样,共钻取岩芯140m,同时对部分湖泊采集了表泥样品。对湖区古湖岸阶地、层状地貌和相关地层考察研究表明:主要存在着2~3次明显的高湖岸,高湖岸已受构造作用的强烈影响发生变形;杞麓湖、拉市海、文海等分布着高于落水洞时代很新的多层贝壳层,蛇山组沉积结束于末次冰期晚期及其它相关证据说明,该区现代水系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化 环境变化 云南高原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赵希涛 邵兆刚 杨朝斌 马志邦 吴中海 王建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小型湖泊,都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古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南部和西部的其他古湖相连,成为统一的藏北高原“古大湖”。通过对纳木错湖相沉积形成时代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湖相沉积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信息。资料显示古大湖期湖面最高,气候温和清爽;外流湖期湖面急剧下降,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纳木错期以来气候经历了全新世最宜期的暖湿后日益干旱化,气温波动,湖面持续下降。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化 气候变迁 古大湖 晚更新世 西藏
下载PDF
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希涛 赵元艺 +3 位作者 郑绵平 马志邦 曹建科 李明慧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6,共14页
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 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班戈错湖岸阶地共6级,其中T1为与色林错分离后所形成,T2至T6的拔湖高度与U系年龄分别为:T2,11.8~29.8m/10.9±1.9~14.8±1.1ka BP;T3,32.4~59.8m/31.1±2.5ka BP;T4,52.4~83.7m/36.3±3.1~38.8±3.7ka BP;T5,82.2~112.9m/35.1±2.9ka B.P.;T6,121.8~139.8m/47.9±3.8ka B.P.,色林错各阶地的高度则应减去与班戈错湖面的高差9m。色林错—班戈错沿岸与纳木错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在形成时代上可以很好地对比。此外,在藏北高原东南部,还发现了多处晚更新世早中期的高位湖相沉积。据此,可以将藏北高原东南部自MIS5以来的末次大湖期的湖泊演化,划分为125~30ka BP/MIS5e~MIS3a的羌塘大湖期和30~0ka BP/MIS2~1的藏北湖群期。前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5~96ka BP/MIS5e~c的羌塘大湖亚期,96~75ka BP/MIS5b~a的羌塘东湖亚期,75~37ka BP/MIS4~MIS3a的大湖退缩亚期及37~30ka BP/MIS3a残留大湖亚期。后者则可分为30~10ka BP/MIS2的湖泊咸化亚期和10~0ka BP/MIS1的盐湖发育亚期。本文还根据自1959年以来历年所测的地形图、遥感图像或数据、水位观测记录、三次水深测量和2003年5月26日的湖水位高程测量等资料,勾绘了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岸线变迁和湖面高程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自1959年至2003年9月的近50年间,班戈错湖面总体上升,但其间经历了先降后升再略有下降的过程,即自1959年至1973年或稍晚,班戈错一直收缩、湖面下降了0.25m,此后湖面总体上升,其幅度可达1.7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班戈错 晚第四纪 末次大湖期 湖泊演化 湖面变化
下载PDF
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地形特征与干涸时间讨论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保国 马黎春 +5 位作者 蒋平安 段增强 孙丹峰 邱宏烈 钟骏平 武红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7-334,共8页
在野外综合考察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在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选取了3条典型断面并应用DGPS进行了实地高精度高程测量,结果表明罗布泊"大耳朵"湖盆深约5.2m,西南陡,东北缓,西南平均坡度0.19‰,东北平均坡... 在野外综合考察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在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选取了3条典型断面并应用DGPS进行了实地高精度高程测量,结果表明罗布泊"大耳朵"湖盆深约5.2m,西南陡,东北缓,西南平均坡度0.19‰,东北平均坡度0.09‰,最低点位于"耳心";"大耳朵"湖盆"耳轮线"从湖盆外缘至湖心高程依次降低,且处于同一"耳轮线"高程值相等,"耳轮线"的疏密和高程变化存在统一的对应关系,"耳轮线"越密,坡降越陡,"耳轮线"越疏,坡降越缓,为"耳轮线"为湖水干涸消退韵律线的推论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研究区航测资料、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对近代罗布泊不同时期湖泊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指出1963年地形图在罗布泊"大耳朵"湖区标注地物特征不正确,根据航测资料解译,1958年罗布泊"大耳朵"湖区环状盐壳地貌就已经形成,与现在"大耳朵"遥感影像纹理一致,并推断罗布泊"大耳朵"湖心区域干涸时间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大耳朵” 地形特征 干涸时间 湖泊演化
原文传递
湖泊及流域科学重点发展领域与方向 被引量:15
12
作者 冷疏影 杨桂山 +2 位作者 刘正文 吴瑞金 宋长青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2-85,共4页
本文分析了湖泊及流域科学在满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侧重发展学科理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提出了湖泊演化过程及人文影响因素的定量区分、湖泊营养盐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本文分析了湖泊及流域科学在满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侧重发展学科理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提出了湖泊演化过程及人文影响因素的定量区分、湖泊营养盐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湖泊-流域物质输移过程与机理、数字流域与湖泊-流域地表过程模拟、湖泊-流域健康与管理等学科前沿与优先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及流域科学 优先研究领域 可持续利用 研究方向 湖泊演化
原文传递
晚第四纪湖泊演化光释光测年 被引量:15
13
作者 隆浩 张静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1203,共13页
在过去的20年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称OSL)测年技术发展迅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研究中。近年来,以OSL技术为主要定年手段,利用其测年范围大、测年材料(石英和长石)丰富且易于提取... 在过去的20年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称OSL)测年技术发展迅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研究中。近年来,以OSL技术为主要定年手段,利用其测年范围大、测年材料(石英和长石)丰富且易于提取等优势,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腾格里沙漠古湖、内蒙古黄旗海等湖泊)开展了一系列晚第四纪湖泊演化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高水位湖相阶地的OSL测年结果表明,晚更新世高湖面事件发生时间在MIS 5阶段甚至更老,对基于14C数据建立的“MIS 3a大湖期”假说的年代框架提出了质疑;通过东北兴凯湖晚第四纪连续湖泊沉积物的高分辨率OSL和14C测年对比研究,从年代学机理上揭示晚更新世高湖面的年代学争论主要源自14C技术测定较老样品时的局限性,14C测年手段及易造成老于30000年的沉积物年龄的低估;来自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王川盆地和东北地区兴凯湖湖岸的风成沉积也记录了MIS 3a阶段可能不存在气候湿润和高湖面事件;另外,通过对白碱湖古湖岸堤的OSL测年,建立了湖面波动过程和全新世区域湿度变化历史,揭示了季风边缘区早中全新世湿润期和中晚全新世以来逐渐干旱化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14C技术,OSL测年技术在湖泊沉积物的应用中具有诸多优势和潜力。尽管如此,OSL测年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遭遇一些会影响测年结果的潜在的技术问题。因而本文也从石英组分的长石污染、沉积物沉积前OSL信号的曝光程度、铀系不平衡和含水量以及宇宙射线对剂量率的动态影响等多方面,综述了水成沉积释光研究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湖泊演化 晚更新世 全新世 古气候环境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程捷 姜美珠 +5 位作者 昝立宏 刘学清 续晓璟 陆平 张绪教 田明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6,共8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第四系层序 冰期 冰盖 湖泊演化 水系变迁
下载PDF
月湖近代生物硅沉积测定与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胜华 周巧红 +3 位作者 成水平 贺锋 陶敏 吴振斌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41-2144,共4页
在综合了国内外实验方法基础上,完善了湖泊沉积生物硅实验室测定方法。利用此方法,首次对一富营养化小型浅水湖泊——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进行了2个柱状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生物硅可以反映月湖的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130a前,... 在综合了国内外实验方法基础上,完善了湖泊沉积生物硅实验室测定方法。利用此方法,首次对一富营养化小型浅水湖泊——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进行了2个柱状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生物硅可以反映月湖的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130a前,湖泊受到的环境压力为轻;20世纪初期,月湖生物硅沉积缓慢上升,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月湖已成为一富营养化湖泊;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月湖水质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至月湖清淤前这段时期入湖污水增多,这加速了生物硅的沉积,正是这段时期使月湖最终沦为劣五类水质的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湖 生物硅 测定方法 湖泊演化
下载PDF
晚冰期以来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卓仑 张乃梦 +2 位作者 王乃昂 程弘毅 李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2-348,共7页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组成,结合年代序列,重建了花海晚冰期以来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晚冰期及新仙女木时期,花海湖泊以芒硝沉积为主,属硫酸盐型湖泊,湖水的盐度较高且周期性波动...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组成,结合年代序列,重建了花海晚冰期以来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晚冰期及新仙女木时期,花海湖泊以芒硝沉积为主,属硫酸盐型湖泊,湖水的盐度较高且周期性波动频繁;全新世早期(10.47 cal ka BP以前),湖泊以洪泛堆积和风成沉积为主,揭示了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全新世早期至全新世中期(10.47~8.87 cal ka BP)盐类矿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为碳酸盐型湖泊,湖水淡化,湖泊水位开始逐渐回升;全新世中期(8.87~5.50 cal ka BP)盐类矿物呈现一定的波动变化,其中,8.8 cal ka BP 时期盐类矿物以硫酸盐沉积为主,湖泊由碳酸盐型转化为硫酸盐型,湖水咸化,盐度升高;随后盐类矿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湖泊由硫酸盐型转化为碳酸盐型,湖水盐度降低、湖泊扩张;全新世中晚期(5.50 cal ka BP以来)出现沉积间断,表明中晚全新世时期湖泊逐渐萎缩。在全新世期间,花海湖泊千年尺度演化过程揭示了该区域气候干湿状况受亚洲季风和西风共同控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冰期 湖泊演化 气候变化 矿物 花海
原文传递
新疆玛纳斯湖演化的地貌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姚永慧 励惠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北京一号卫星遥感影像的支持下,利用最新实测精度达到1 m分辨率的地形等高线数据、野外测量数据,结合20世纪50年代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等前人研究成果,对玛纳斯湖演化的构造地貌特征及补给来源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构造运动奠... 在北京一号卫星遥感影像的支持下,利用最新实测精度达到1 m分辨率的地形等高线数据、野外测量数据,结合20世纪50年代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等前人研究成果,对玛纳斯湖演化的构造地貌特征及补给来源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构造运动奠定了玛纳斯湖及周围湖泊演化的基本地貌特征,玛纳斯湖是古玛纳斯湖在3次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气候因素作用下解体后分离出的几个小湖泊之一,早在1915年玛纳斯河改道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不是游移湖。玛纳斯湖北部的洪积扇与古河道、多斯他浪岗冲积扇等表明,除接受玛纳斯河补给外,很多发源于准噶尔盆地南、北部山区河流都曾补给过古玛纳斯湖;这些冲、洪积扇的扇缘位置、玛纳斯湖和艾里克湖北部的两级阶地,玛纳斯河的三角洲平原及各湖泊都在海拔280 m的范围内,表明古玛纳斯湖的范围可能在海拔280 m的高程范围内;湖区钻孔取样分析等相关研究也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域一直为湖泊环境。②各湖泊的补给关系分析及湖泊演化过程表明,人类活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湖泊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保证白杨河、玛纳斯河这两条补给河流的入湖水量,是该地区湖泊湿地得到恢复和维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湖 准噶尔盆地 游移湖 湖泊演化 入湖水量 新疆
原文传递
High precision topographic data on Lop Nor basin's Lake "Great Ear" ? and the timing of its becoming a dry salt lake 被引量:11
18
作者 LI BaoGuo MA LiChun +5 位作者 JIANG PingAn DUAN ZengQiang SUN DanFeng QIU HongLie ZHONG JunPing WU HongQ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905-914,共10页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DGP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ree representative tran- sects for the "Great Ear" area, a dry salt lake within the Lop Nor bas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p Nor ...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DGP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ree representative tran- sects for the "Great Ear" area, a dry salt lake within the Lop Nor bas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p Nor basin is only 5.2 m deep and its lowest point occurs at the center of the "Great Ear". In addition, the basin is asymmetric - steeper in the southwest (0.19‰) and gentler in the northeast (0.09‰). Points along the same "Great Ear" ring were found to have an identical elevation value, but different when from different ones (lower towards the center). The spacing of the "Great Ear" rings wa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rface steepness. The closer the "Great Ear" rings are spaced, the steeper the ground surface, and vice versa.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Great Ear" rings are the former shoreline trails left behind by Lop Nor water during the last few episodes of recession towards its total dry up.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data, historical accounts, aerial and satellite photographs and imagery, and official topographic maps of the study area suggests that the "Great Ear" area in the Lop Nor basin was incorrectly mapped as being covered by a great body of water on the 1963 topographic map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1958 aerial photographs and newer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dicated that the "Great Ear" ring structure was already in place in 1958 and it continued to appear on the subsequent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out any major changes. It is estimated that lake water in the "Great Ear" area of the Lop Nor basin disappeared between the late 1930s and early 194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学特征 最近干枯时间 湖泊演化 盐湖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樊页1井沙河街组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5,52,共7页
为明确东营凹陷樊页1井沙河街组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其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元素含量与Al_2O_3等含量的相关性,将其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包括Al,Ti,K,Co,Cr,Ga和V等,以陆源碎屑来源为主;第2种... 为明确东营凹陷樊页1井沙河街组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其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元素含量与Al_2O_3等含量的相关性,将其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包括Al,Ti,K,Co,Cr,Ga和V等,以陆源碎屑来源为主;第2种类型包括Ca,Mg,Mn和Sr等,以水成来源为主;第3种类型包括Na,Fe,Cd,Ni,Pb,Ba和Zn等,具有多元复杂来源。根据元素来源的差异,优选CaO/Al_2O_3,Sr/Al_2O_3,Sr/Ba和V/(V+Ni)这4个参数,建立综合地球化学剖面,根据各参数在剖面中的变化分析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演变。从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中亚段,水成来源元素富集程度逐渐下降,湖水盐度逐渐降低,底水还原性逐渐减弱。根据各参数纵向差异及变化特征,将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划分为4个更小的沉积单元,其古盐度和底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湖泊演化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大兴安岭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嘉丽 刘强 +2 位作者 伍婧 储国强 刘嘉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8-511,共14页
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7)~nC_(33),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少数样品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单峰... 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7)~nC_(33),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少数样品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单峰型以nC_(27)为主峰,双峰型分布中前峰群以nC_(21)为主峰、后峰群以nC_(27)为主峰;短链正构烷烃(<nC_(21))奇偶优势不明显,中链(n C23~n C25)和长链正构烷烃(>nC_(27))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揭示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于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共同输入,并以陆生植物贡献为主.全新世以来,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δ^(13)C_(27~31))逐渐偏负,与太阳辐射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表明在轨道尺度上该区域的有效湿度的逐渐增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湖泊水位的变化则既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高压相对位置的影响,又受到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势力强弱的制约.根据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全新世以来四方山天池湖泊环境及其区域气候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11.2-8.0 ka BP:区域有效湿度较低,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比例略有增加,湖泊水位频繁波动,湖泊初级生产力下降,湖泊营养状态发生贫化;(2)8.0-6.4 ka BP:区域有效湿度增加,陆生C_3植物中草本植物比例略有增大,湖泊水面收缩、水位下降,湖泊初级生产力变化不大,湖泊营养状态较为稳定;(3)6.4-3.4 ka BP:区域有效湿度比上一阶段更高,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扩张,草本植物比例相对收缩,湖泊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湖泊初级生产力增加,湖泊营养状态发生好转;(4)3.4-2.4 ka BP:区域有效降水量继续增加,陆生C_3植物中草本植物比例升高,湖泊水位下降、水面收缩,湖泊初级生产力下降,湖泊营养状态发生贫化;(5)2.4-0.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四方山天池 湖泊沉积物 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湖泊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